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只没雕完的古代石狮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茅子芳 时间:2006-4-5 9:29:00 




图2  东汉狮子

(陕西省博物馆石刻艺术馆藏)


    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精品展室里,展览着一只古代石狮。这只石狮通高140厘米,宽70厘米,长80厘米,呈坐状,1982年出土于北京丰台区王佐乡刘太村。经专家们鉴定是史思明(?—761)墓上的遗物,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这是我至今见到在北京地区出土最早的古代石雕狮子。因为它形似狮,又肩雕长翼,头长独角,因此专家给它定名为翼兽(照片1)。

    我曾多次去石刻艺术博物馆,发现它是一只没有雕完,而且无法再雕凿下去而被废弃的废品。石狮通身除了头进行细雕之外,身上大部分还留着凿痕。腹部大形还没凿完,特别是右前、后腿之间还联着没有凿透。底座呈不规则形,还没有找形,顶多算六成多活。造成不能再往下雕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是选料不当。此作品用汉白玉料,是细粒白色大理岩,属石灰岩类,致密块状。硬度为莫氏3至4度,适于雕刻用。石料在形成时或后天受热胀冷缩、震动等多种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裂纹,即“绺”。由于料块大小不同,有的裂纹暴露在表面,即“明绺”。有的藏在料中,往往随着雕刻的深入而暴露出来,为“暗绺”或“窝心绺”。因此,雕刻前选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明绺在表面容易看到,但判断其走向和深度就要凭经验了。对于明绺的处理一般是采取“躲”,设计时将绺画在作品的轮廓线之外,随着雕去多余料过程就将其去掉。二是躲不开就“遮”,把一些不深的绺用在作品的深沟处,使之不影响美观。而已经贯通料多半深,又很长的绺或裂纹较宽的绺,称为“恶绺”或“张嘴绺”。带有这样绺的料是绝不能用的,因为带着这样的绺在雕凿过程中,随着深入或作品越来越单细,绺因雕凿的震动很容易开裂造成坏活。就是当时不碎,在搬运过程也容易坏。另外作品上带着明显的绺也影响美观。“窝心绺”是雕凿者最怕的事了,因为事先不知道它在哪儿,如果出现在单细的地方如腿部需要雕透的地方,那是很容易坏活的。


图1



    此石狮现从表面看已有多处断裂(图1),并在重要的地方带有最忌讳的“张嘴绺”。经仔细观察,这些绺是料上原有的。致使无法再雕下去的绺有以下几处:一是右前腿内侧的张嘴绺,上延至右胸上部,差几公分就断裂。下端延至底座已断透,在右后肢的前部已透出(图1—①),所以造成右前肢与右后肢之间本应雕透的地方无法再雕下去。加之右爪外侧的一条斜向断绺(图1—②),如果雕透,整个右前肢必定断裂下来。二是左前肢外侧通过翼和肘部卷窝毛的地方有一条斜断绺,从前面胸部左侧已透出,只有一些错碴连接(图1—③)。靠左爪内侧的底座上有一条断绺(图1—④)。左爪上面向左侧面有一条斜绺(图1—⑤)。这两条绺加上右前肢的张嘴绺使底座再无法雕凿下去,呈现出没雕完的不规则形。如果继续雕左前肢也有断裂的危险。以上这几处恶绺是使这只狮子没能雕完的主要原因。另外由头顶向右侧伸向背部、臀部的绺(图1—⑥)和左侧背部的绺(图1—⑦),估计也不会太浅。由于处于身部虽然不至于造成断裂,但也影响质量和美观。左侧头发部有一块硬伤(图1—⑧),很明显是由前往后凿毛发时由于后面那一道绺而断裂下来的。嘴的左上侧有一段短绺,可能受侵蚀的原因,外边宽度和嘴差不多了,看上去像两个嘴(图1—⑨)。


[Page]
    从各处完成情况上看,这只石狮是由上往下、由背往前顺序雕凿的,头面、发、脊、翼、肢毛都近完成,有地方只差磨光,雕到前肢下侧,腿间时发现料上的毛病越发重,这些绺的走向都是和造型平行走向。前下方却正是透雕的地方,而几道恶绺都已连通,所以再也无法雕下去而被废弃。类似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过,如河南巩县石窟寺,有一石窟中佛像的大形已经凿出,但因石料出现问题而无法再雕下去,终于使整个洞窟报废。

    石雕狮子是摆在建筑、陵墓前的装饰物,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质量要求的。作为古代工匠自身都把作品的质量、名声看得更为重要,这是他们的生存条件。加之官府更有严格的管理,就唐代来说,手工艺工匠由“少府监”管理。少府监相当于现在的轻工业部,“掌百工伎巧之政令”(《唐六典》卷22),还将所有的工匠统计入册,开元年间(713—741)“少府监匠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人”,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工匠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其子弟必须从事父辈的职业,否则按“逃籍”治罪。工匠必须加入“工匠团”,手工艺工匠处于半奴隶的地位。《新唐书·百官志》载:“凡工匠,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就连工匠学徒年限、考核制度都有明文规定,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这只石狮的情况,绝对是不合格的。换一个角度说,不论古今,谁也不会花钱买一个遍体鳞伤、没有雕完的狮子摆在自家的祖坟上。如果是给官府用,雕成这样不但不能交活,恐怕这个工匠还要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我认为这只石狮与任何陵墓都无关。

    关于这只狮子的定名和断代,这是与“中国狮子”造型形成、发展与时代风格有关的问题。“中国狮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狮子原产于非洲、西亚。但我国很早就有关于狮子的记载,《穆天子传》卷一上说“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尔雅》载:“狻麑(音:尼或迷)如虦(音:战)猫食虎豹”。郭璞注:“狻猊,师子也,亦作狻麑”,又注:“狻麑,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汉书·西域传》载“乌弋有挑拔、师子、犀牛”。孟康注:“挑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两角为者或为辟邪”。这里提到了“辟邪”原是梵语Vasimha的音译,意为“大狮子”。由此可知那时提到的狻猊、狻麑、辟邪指的都是狮子。在以后“中国狮子”造型的发展中,渐渐和狻猊、辟邪分开了,这是在“中国狮子”定型之后的事了。

 


图3  北魏狮子
(麦积山133窟)

 


图5  顺陵走狮
(武则天母杨氏陵)

 


图4  初唐狮子
(李渊祖父李虎永康陵)

 


图6  乾陵坐狮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陵)



    “中国狮子”这个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据《汉书》载,自张骞通西域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包括作为贡品的狮子这时已来到我国,这极少的贡品只有在皇帝的“上林苑”里才能见到,一般人是无法见到的。作为在社会底层的手工艺工匠只能在“听”的基础上加以主观想象,并综合猫虎之类动物的特征,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他们心目中的“狮子”。现展于陕西省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里一对似虎非虎两腮边又有鬃毛的动物石雕(图2)就是最早(东汉)的“中国狮子”艺术雏形。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历代工匠的不断艺术加工,到盛唐时期“中国狮子”这一艺术形象已基本定型、成熟。但每个时代又都有不同的造型风格,南北朝时期被称为辟邪的石雕在造型上更近于狮子,这时还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天马、天鹿一样肩生长翼,有的有角,早期狮子毛发呈绺状(图3)以后变为尖叶状,到隋唐初变为前胸腮部的毛为卷窝状脑后为尖叶状,翼逐渐变小到消失(图4)。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很多国家都与中国有交往,“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交流。《唐书》上也有关于外国向唐朝进贡狮子的记载。《唐书》中说“狮子出西域诸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康居国派使臣送来狮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命大臣虞世南作赋:“……有绝域之神兽,因重译而来扰。……异制臆修尾,劲毫□毳钩爪,锯牙藏锋蓄锐,……瞋目电蔍,发声雷响。拉虎吞□,裂犀分象。碎遒兕於断□,掘巴蛇於指掌。践藉则林蔍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狮子赋》见《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一)。赋中把狮子的形象与性格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时能见到狮子的人多了,但这时的“中国狮子”形象已经成熟,在人们心目中扎下了根,和生活中的非洲狮已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时的狮子肩上已没有翼,雄狮发呈卷窝状,雌狮呈绺状。嘴下三绺髯(图5、6)。全身包括底座无任何装饰。造型生动威猛,突出狮子“威”的性格。五代、宋以后到清代狮子逐渐走向装饰化,在表面装饰上大下功夫。加上□子、绶带,雄狮加上绣球,雌狮加上小狮。底坐加上“刹腰”,上雕“包袱锦”等繁琐的图案(图7、照片2)而狮子的“威”却逐渐消失,变成了狮子狗、狮子猫。


[Page]
    翻回来我们再看这只石狮的造型特点和时代风格。它神态生动,虽为坐态但有动感。造型古朴,线条刚劲有力。双翼较长,线条流畅。毛发为绺状,有北朝风格,头上有独角。与河南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中展出的一只隋代石狮相似(照片3),但比其更古朴。显然有“中国狮子”造型发展没有成熟时期的特点。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当时北京地区是边远地区,较之西安、洛阳这些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各方面发展要慢的因素,拙眼认为这只石狮是北朝到隋,最晚也不会晚于初唐的作品。
 


图7  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永熙陵走狮

 


照片2  北京和敬公主府石狮

 


照片1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狮

 


照片3  洛阳关林隋代石狮



    尽管这只石狮因材料问题而被废弃,但在今天来看它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并有着重要的文物、学术、艺术价值。它必定是距今一千三四百年前的遗物,是北京地区出土较早的石雕艺术品。它为研究北京地区雕塑史、工艺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物证,填补了空白。也正因为它没有雕完,所以在研究古代石雕工艺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它身上明显地保留着石雕工艺过程和那个时代石雕工具尖凿、平凿和使用方法的痕迹。特别是雕凿圆雕石狮的先后顺序等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上面。

    从艺术角度看,它也不失为一件古代艺术品。虽说按工艺品和实用品必须完整的标准要求它是不合格的,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是美的。正如维那斯断失了双臂而形成的残缺美,篆刻印章破边形成的古朴之美。南朝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上的石兽,头尾四肢都没了,只剩下一个反S型身子,摆在那里却给人一种线条的抽象之美。就石雕来说整体感、体积感强就是一种美。“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这些词是针对工艺品来说的。对于雕塑艺术品,大型石雕来说,却不适合。霍去病墓上的“马踏匈奴”、“跃马”、“卧虎”等一组石雕,哪件也没透雕,却使这组石雕的艺术性更高,给人一种整体、粗犷、古朴之美。

    这件石狮虽说因料的问题右侧没有雕透,但从这一侧看它更有整体感。加之生动的造型、神态、年代的创伤以至身上的绺在今天看都不失它古朴之美。

(作者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走进陕西绥德 感受石雕艺术的魅力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古迹之千狮桥【图文】
十三朝故都“长安”古代石雕艺术—关中石狮造型演变
本市热点:王国征开启了陕北石狮文化研究
宗教庙宇门口石狮子
欣赏完工后的各种石雕狮子造型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