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杀还是谋杀 有关林黛玉之死的各种说法
自杀还是谋杀? 有关林黛玉之死的各种说法
转贴  
5268
2005-09-22 21:06:05
查看评论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
而系自沉于水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中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
在黛玉问题上,主要是先因赵姨娘搞鬼(贾环也可能使了坏)。她为毁宝玉看清了一着棋,必先毁黛玉,故此捏造异事丑闻,时向贾政报告。迨到适逢元春“关念”宝玉婚事,召贾政共同商量时,贾政遂将所得于赵姨娘的谰言(当然包括王夫人所得于袭人的也在内),“奏”与了元春。元春于是“明令”宣判黛玉“淫贱”,指定聘娶宝钗。至此,黛玉遂无由再留于世,而宝玉也只有“奉旨配婚”的一条死路可走。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从情节关系上看,诡计深心,出于贾政的小老婆等人,而从作品的思想意义上讲,对宝、黛进行封建压迫与毁灭的主凶,却是元春和贾政、王夫人。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可以看出高鹗的续书,对这一系列的大关键大节目,整个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续书,以“不背于原书伏线”为论析的标准。我们对待高续,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别的,只能依照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的,以原书伏线为定,亦即要看续书者的思想是否与原作者一致。我所以骂高鹗,原因也就在这里。
黛、湘中秋夜联吟,是前后部情节上一大关目,也可以说是结前隐后之文。众人皆散,宝钗回家,独剩黛、湘,中有深意。二人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重要诗句。这上句隐指湘云,下句隐指黛玉甚明,黛玉(次年?)于中秋此夕,即葬身于此。妙玉旁听,出而制止,续以末幅,试看她的话:
“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
“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
如果不致发生误会,那我还可以再赘一点,雪芹选取中秋这个重要节日来写黛、湘联句,也不止一层用意,除了我上文推测的后来黛玉是死于中秋冷月寒塘之外,恐怕宝、湘异日重会也与中秋佳节有关。
我曾推考,据本书内证十多条,黛玉并非病卒,而系自沉于水,即第二年此夜此地,黛玉因多种远因近果,不能再支撑下去,遂投寒塘,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诗句),亦有隐寓自身的一层兼义。
林黛玉自杀于精神危机
在众多红学家索隐派看来,林黛玉之死是红楼大事件,从此,众芳芜秽,百花凋零,大观园颓败,整个家族以无可挽回的加速度坠向毁灭深潭。
据此并不能奠定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作家的地位。一个家族的衰败,一些生命的死亡,人生具体欢乐的消散,乃是每个个体生命都可能经历的偶然遭遇,从典籍来说,这种类型的艺术并不具有行而上更高的审美价值和道德意味。从作家的才性格调上说,精细描绘生活的细节之美,面对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盛景,以敏感多思的心灵慨叹命运的流转不居,这样的情怀并不足以成就伟大悲剧。那么我们一定是陷入了某个悖谬。就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它不应该仅仅具有这些肤浅的意义,更进一步说,如果它确实仅有这些意义,那么它仅仅是技术的结果,而单纯的技术,从来不是获取天才名誉的高超法门。反过来就是说,以上这些因素都不足以使其不朽和伟大。
如果一部流传几百年被人反复求证的作品仅供不入流者如我辈等颠覆和咨嗟以至不屑,那诚是不可解的悲哀。因为那并不意味着我辈的聪明才智超过前人,而是前人苦苦求索聚集的一点灵性正在渐渐从我们身上离开的缘故。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越发浅薄粗鄙的时代,我们还不至于完全地绝圣弃智,抛弃得之不易的灵性自觉,重回禽兽之身。那么,凭藉着那微薄的灵性,我们得承认,红楼梦一定具有另外的意义,承载在作者的悲情心怀之中,承载在人物的命运浮沉之中,承载在朝露晓梦般可遇不可求的风花雪月,在岁月风尘中里日渐模糊支离破碎的片暇诗酒快意之中。
要清晰地解读那“不可解的悲哀”,需要完全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只有明了了林黛玉身上凝聚的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荒唐”和“辛酸”,领会红楼梦所寄寓的另外涵义,了解到站在一个敏感年代的一代人所曾经领受到的微弱的震颤,而这点震颤,只有天才才会感觉到。
林黛玉才是曹雪芹有意塑造出来的典型,她是诗人,然而具有更明显的士子特征,林黛玉的自杀,前追屈原,后引王国维,预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混乱局面的重新开端,林黛玉之死是曹雪芹作为天才作家所敏感到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大事件。
林黛玉,无国无家,无君无父,从社会道统的责任中抽身退步出来,自在自足于风花雪月的园林清流。这本来是典型的中国士子进退有据的必然道路。但是个人生活的不能满足打碎了这个迷梦,曹雪芹很快就发现他倾注心血精心塑造的人物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出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填补林黛玉的信靠危机。国不是她的,家不是她的,君不是她的,父不是她的,一切的主宰与她无关,“无才可去补苍天”,她自知无关而保持了距离;但是她也迅速地自知,自己的私生活,也完全不在掌握之中。独立心灵,完整的幸福,在她的人生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林黛玉的勇敢承担在于了解“无才可去补苍天”后,彻底认识了自身命运不可把握的迷茫惶恐,甚至是深刻的畏惧,在这种深刻绝望之下,她还能继续承担自己的心灵洁癖,明确要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即生存必然难免污浊,于是选择自杀不仅是道德的,更是她的自我完善之道。
差不多两千七百多年前,屈子投汨罗以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伟大诗人,死于时代的幻灭。林黛玉自杀一百多年以后,中国历史上据说是最后一代国学宗师,同样是诗人的王国维在北京投水自杀。同样深刻的记忆还有,在并不久远的十五年前,年轻的诗人海子让自己的血肉之躯承载了钢铁机器的压轧,告别了人世间。但这些剧目并不仅仅在东方上演。
在林黛玉自杀的年代里,西方世界的诗人们也一批接一批地选择了自杀来终结本身就脆弱不堪打击的生命旅程。刘小枫在他的作品里反复地提到诗人们的自杀,但是他没有提到,诗人林黛玉的自杀,以及林黛玉的自杀意味着什么。
艺术作品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那就是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它打击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存在基础,截断了我们灵魂的来路和去路,让我们在这难以安心立命的世界上辗转漂泊流离失所,任凭心灵遭受人间痛楚的风吹雨打。
林黛玉之死,在于更明显地预示了,与屈子相去不远的另一个新时代的幻灭。人类活在自己的轮回里,而无常的人生更需要牢靠的心灵庇护,林黛玉死于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必要以及可能,不管是家族的衰亡还是家国的毁灭,都是不可抗拒的;而自身的毁灭,却是这样的时代巨轮下必然的牺牲,也是自己已经发现却拒绝摆脱的主动献祭。
这样的绝望会压碎一个对自己曾经充满期许的个人,而在压力下辗转呻吟的痛苦,它可能被意识到,也可能没有被明确地意识到,但是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心目中引起了深刻的震撼和共鸣,它震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神经,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命运的自艾自怨。就算我们生活在一个越发浅陋粗鄙的时代,对于古典精神的远去和陨落,依然难免感到揪心之痛和畏惧恐慌。
古典时代正在以缓慢但是决不迟疑的步伐大踏步离开。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宗教形式挟裹下的复古潮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夸张重新席卷而来,但是这会把我们拽回到古典时代吗?不可能。这太微弱的复苏不过是回光反照,逝去的永不可能再回来,并且这微弱的自觉并不能够阻止人们继续毫不犹豫毫无顾忌投身于更深刻更狰狞的浅落粗鄙的时代潮流。神秘已经打破,天机已经泄漏,人类命运跟个人命运一样无法回头。
时代洪流不可阻挡,个人的悲欢无足轻重,而这无足轻重的个人悲欢却构成了每个人无法置换的具体生命历程。红楼的幽怨仍会在某个时刻跳入我们沉睡的心怀,在睡梦里发出压抑的呓语,那诚是不可解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人类社会的悲哀,随着现代人世界的完全确立,古典精神日益远去,每一个活着的具体生命自身与我们曾经那么深刻依赖的传统精神撕裂时发出的无语痛楚悲怆。(黛琪)
林黛玉正常老死埋于黄土
黛玉不是病死,也不是自尽,当然更不是他杀,因此不存在死在水里,还是死在土里的问题。怎么讲?黛玉的一生是个还泪史,泪没了,生命也将结束。上面讲过,每当宝玉本身出问题时黛玉的反应最厉害。黛玉当是为宝玉泪尽而亡。而49回中: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因此可以这样推想:肯定是宝玉这个不肖子孙有什么大祸临头时,外姓亲友一片哭声,而身染重疴的黛玉闻之,想象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为宝玉做些什么,但她却什么都不能做,欲哭而无泪, 竟是“哇的一声”气绝而亡。更让人感到伤心的是竟没有人为她送葬,天下之大,竟无黛玉这小小的香丘!外姓亲友已一片哭声,贾府肯定已是乱糟糟的一团,有谁还会去管这个不象宝钗那样讨人喜欢的她呢?芙蓉诔是为黛玉作忏:“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但晴雯之死不可能是黛玉之死的改写。为什么,诔文的内容与黛玉无关。那么黛玉死在何时呢?胡文彬的“琅gan 节过须提防”当然是一说。但“ 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暗示好象也有理。明义的诗“伤心一首葬花词,似忏成真自不知。”明义应该看过后几十回,他的诗应该可信。葬花诗‘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与曲义相吻:这泪水流过秋,流过冬,流过春,但流不过夏。因此黛玉的死期当是春残夏初时节,正常老死 ,埋于黄土。
周汝昌:林黛玉之致死
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今试作一点解说。头绪较繁,分段而叙:
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宝钗明说:“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你会子偏用‘绿玉’,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此笔最为要紧。
但仅仅因此,感情善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须”的罪名。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
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如第七十三回写赵姨娘的小店环小鹊跑来向宝玉报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此等处最堪注目。
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正如龚人向王夫人所言:“二爷也大了,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这就是所谓大题目,所以王夫人竟如“雷轰电掣”。
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言,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所避忌的,只有赵姨娘。证据十分显明:第五十二回,宝、黛正待谈心,“一语未了,史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的一阵周旋招待,“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素日情势,不问可知。
此种参证还有可寻。第十九回黛玉见宝玉脸上有“钮扣”大的一点“血渍”,便说:“你又干这些事了!……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大家不干净、惹气!”这就是明白指的赵姨娘。“大家不干净”一语最为重要。可见黛玉为了自身与宝玉的关系,深畏于赵姨娘的诬谗陷害。
又如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谈论,说:“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话更明显。
不宁唯是,就是宝玉那次贾政毒打,明里是因为蒋玉菡、金钏之事,实则也还是包含着宝、黛的一重分案。何以言此?只要看一看毒打之后,宝、黛二人的表示和神情,便洞若观火了----黛玉“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况已是活来了。’”我们宜细心体会作者的用笔,如果以为这是黛玉特意探询宝玉对蒋玉菡、金钏等人的态度,而宝玉也有必要向黛玉作出甘为菡、钏而死的“保证”,那就是未得作者笔法真意---黛之问,玉之答,都分明是在这样强大压力下为自己的大事而重表决心态度。这足见此一场绝大风波,骨子里还是由于黛玉;菡、钏等等不过引线与陪衬而已。----我们于此也才明白:为何毒打之后,却紧接就特写宝玉送帕、黛玉题诗的那一情景?这些笔墨,最是曹雪芹惨澹经营之处。宝玉被打后,又紧接即写恶化人向王夫人进言,特别说到“林姑娘宝姑娘”,亦最明显----林为主,宝是陪话而已。
如果另换头绪来讲,元春也处处是与宝玉的婚事直接牵连的关键人物。书中写及的,一就是“省亲”时元春要再演两出戏,结果演的是相约、相骂。一就是清虚观打醮一回及其随后的重要情节。
至于凤姐。她虽然罪恶深重,但在这方面的重要关节上,她是和宝玉一面的,而绝非敌对。她在宝、黛之间,是个出力人物,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言谈行动,排难解纷,都是维护宝、黛的,前八十回所写,班班可见。而高鹗却把凤姐来作替罪羊。
而对于贾母来说,她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不但自己早已拿定,而且满府上下尽人皆右,可说是“公开的秘密”一般。在宝玉婚事上主要写的是贾母和王夫人的暗斗。贾母想定下自己的外孙女,但又不愿由自己提出,而希望王人人首先提出,自己一点头就非常好了。王夫人想定了自己的外甥女,但知道老太太想定黛玉,如果由老太太提出黛玉,自己当然要须从。既然老太太不提,也就不甘心由自己提出去符合老太太。于是双方遇有机会就制造符合自己目的之舆论。这是非常深刻的妹妹家庭主妇们的思想状态和暗斗的方式。别的小说中未见过这种深入的刻划。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可以看出高鹗的续书,对这一系列的大关键大节目,整个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续书,以“不背于原书伏线”为论析的标准。我们对待高续,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别的,只能依照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的,以原书伏线为定,亦即要看续书者的思想是否与原作者一致。
林黛玉作王妃后战死沙场,有诗为证:
诡婳词 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鮹.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诡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
标签:  历史  名著  红楼梦  林黛玉  死亡  各种  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王夫人拉拢袭人是为了黛玉,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错怪她了
贾母为何不成全林黛玉婚事?真正原因她说过,好多人都忽略了
贾政说他看中了两个女孩,一个给宝玉一个给贾环,这两个女孩分别是谁?
读《红楼梦》: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带有一定的迁怒成分?
红楼品茗_红楼文库-林黛玉之致死
林黛玉,乳名黛玉,大名叫什么,说出来有点让人吃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