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缙教授针刺单式手法精要(字字珠玑,不得不看)

作者/尚艳杰

编校/三三


【导读】:张缙教授强调: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目的而不能盲目;任何一个术式都要有所依而又有所变;任何一个手法都要组合有方,搭配得法;具体操作则应“意随针入、力伴针行、意力合一、以意领气”,动作要“小而有力、巧而圆通、精而不乱”。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气”的变化使用各种针刺手法,使“得气”“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一气呵成。读到这里,小编不禁大声读出来,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大家风采!

 

针灸学是一门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而针灸的操作技术,尤其是针刺手法,是针灸技术的灵魂,因此实际操作技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知名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针刺手法的研究,他的研究至今已经到了相当精准的程度。张老在针刺手法的研究中涉及了7个大的方面:

 

①练手法基本功的研究;②行针刺手法时进针法的研究;③二十四式单式手法的研究;④以烧山火、透天凉与龙虎龟凤四法为核心的复式手法的研究;⑤针刺补泻的研究;⑥针刺得气的研究;⑦针感的研究。这些研究覆盖了针刺手法的全部。

 

针刺手法中最基本的是单式手法,单式手法的组合应用就是复式手法。关于单式手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至元代窦汉卿,在其所著《针经指南》中记有14种手法,明初泉石心(是其号不是其姓名)在《金针赋》里也是讲十四式单式手法。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述的都是十四法。杨继洲把单式手法简化为下手八法,近人陆瘦燕提出十六法。

 

张老认为单式手法已够繁多,不宜再创新项,进行古法整理,厘定术式,制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张老从文献的正本清源到临床实践,用20年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6句口诀,背诵时可以朗朗上口,分组时可以配对比较,即:揣、爪、循、摄(穴上、经上),摇、盘、捻、搓(左右动作),进、退、提、插(上下动作),刮、弹、飞、摩(在针柄上),动、推、颤、弩(在针身上),按、扪、搜、拨(在穴与针尖上)。

 

“揣、爪、循、摄”为第1句,前两式是用在穴上的手法,揣的目的是为了找准穴位,用爪切,既可激发经气,又便于从爪痕之处认穴;后两式是用指头循所拟刺之经,用爪甲摄所拟刺之经。此两者宜并用,这是一组连动激发经气的手法。

 

“摇、盘、捻、搓”为第2句,是一组环形的左右向的运针手法,皆系针体沿横轴的左右动作。其动作之特点各有不同,速度与幅度、部位与目的亦各有异,但动作方向皆为左右。

 

“进、退、提、插”为第3句,是一组上下纵向的运针手法,按天、人、地三才针法,其幅度在一部或一部以上者向内为进,向外为退;其幅度在一部之内者向上为提,而向下为插。

 

“刮、弹、飞、摩”为第4句,凡此诸式皆为针柄上之操作,各有具体之术式。

 

“动、推、颤、弩”为第5句,凡此四式,皆为在针身上之操作,整个针身皆参与之,方能完成此四式中之每一式。

 

“按、扪、搜、拨”为第6句,前两式是进针后在经上的运作,后两式则是体现在针尖上来做手法。

 

张老的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无一为张氏杜撰,皆系古典医籍中所载之常用方法,张氏取其多用、且义界清楚、术式易于厘定者,进行归类整理,反复推敲而成。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是针灸技术的高、精、尖部

分,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笔者有幸拜于张老师门下,听其教诲,耳闻目睹,略有所悟,现将张老师单式手法中的重点部分介绍如下。

 

1、循摄

 

“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根据《金针赋》“循而摄之”,张老将循、摄并用。循摄在临床上同时应用的方法是以指头与指甲同时在经穴上叩击,由腕踝关节,向上直至肩、髋关节,叩击速度要快,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叩击力量向内“震”。叩时以医者腕关节为轴,三指要并列齐叩,与经呈平行状,以其中一指(多用中指)叩击在大穴上,如此1~ 2次,每次约23 s,在针入穴后,得气欠佳时用此法。力度要视病人体质与经气情况而定,一般用于肢体上。循摄同时应用,可激发经气,进而使气至病所。要注意循摄后必须立即运针,两者衔接要紧密,两者脱节或速度慢时多无效

 

张老的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揣爪循摄”为第一序列,“揣”为找穴,“爪”为宣散气血,使进针无痛。针刺得气后使用的循、摄与进针前的揣、爪用的是同一指法,即揣与循同用指腹,爪与摄同用指甲,所不同的是“揣爪”是用在穴上,是在进针前,“循摄”是用在经上,是在进针后,其目的是激发经气。

 

从整体程序上看,先有揣爪来激发,继之有进针来激发,随后又有循摄来激发,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从不同侧面来激发经气,才能使经气充盈于穴,进而充盈于经,随之用针来整合将经气送至病所。这套程序既有经络理论依据,又是具体的手法所连成的一个激发系统,与历史上的手法叙述和诠释相比,与经络理论的应用相比,确实达到了精微的程度。

 

这是一个系列操作,其中有手法组合程序,有力的作用部位,为了使这个程序能很好地实现,又要有速度的要求,还要有医患间亲密无间的合作与心理的沟通。汉代名医郭玉曾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心)可得解而(口)不得言也。”这是说明经气之变化至微,因而控制的手段就必须至巧。张老循摄手法的运用为针灸临床提供了提高气至病所率的有效手段。

 

2、盘法


“盘法”是将针刺入腹部腧穴得气后,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每盘360°)的手法。本法适用于腹部柔软处的腧穴。盘时用拇、示、中三指捏住针尾,以腕为轴进行左右盘针,盘时要扳倒针身,针体须弯,然后才能盘。向左或右盘,每盘35次,有时左右交替,进针的深度必须达25 mm以上,否则不能盘。盘针时必须掌握好分寸,盘法是在腹部行针时唯一可以加强得气的手段。

 

明代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

 

盘法是腹部用针治疗胃肠病、妇科病、泌尿科疾病有效的手法。

 

3、搓法

 

“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健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将针刺入后,向一个方向连续360°的转针,如搓线之状,故名搓针。张老主张在行手法特别是行搓针手法时必须速刺进针,力贯针中,力在针尖,针伴力入。

 

“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古代理论虽明示不可肌肉缠针,但没有提出具体方法。临床的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往往在得气后有一二个或几个360°就必然导致肌肉缠针。为解决这一难点,张老提出了“实搓”与“虚搓”两个概念。

 

实搓是针转360°,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但是此时仍有一种搓摩针柄所致之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张老说实搓好比显微镜上的大螺旋调节;虚搓则好比显微镜上的小螺旋调节。实搓与虚搓交替,能实搓则实搓,不能实搓则虚搓。搓针成功的标志是张老在搓针手法方面的又一个贡献。

 

“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一次成功的搓针,搓后腧穴内经气充盈,可将针体紧紧吸引住。针不是一丝不动,而是可动一丝,绝不可以肌肉缠针。针出现“自摇”,穴内又有麻感,这

是凉感出现前的最佳状态,此时用飞针手法多可使透天凉手法成功。

 

4、飞法

 

《金针赋》:“上下左右,四围飞旋。”术式操作:用右手拇、示两指,拇指与示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将两指弯曲;由针根部轻贴针柄向上飞旋;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用拇指肚及示指第一节桡侧由下而上沿针柄之金属螺旋摩,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飞”后要迅速进行再次飞针动作,手向穴位时要带掌风。

 

《金针赋》上的“赤凤迎源”实即飞法取凉。张老认为针刺临床疗效与手法选择密切相关。针刺取效的关键之一在于选择最佳针刺手法,掌握适度的刺激量,这就要求针刺医生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和随变调气,而不是固守某一种术式。

 

他强调: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目的而不能盲目;任何一个术式都要有所依而又有所变;任何一个手法都要组合有方,搭配得法;具体操作则应“意随针入、力伴针行、意力合一、以意领气”,动作要“小而有力、巧而圆通、精而不乱”。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气”的变化使用各种针刺手法,使“得气”“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一气呵成。

 

综上,“循摄并用”是张氏手法的操作形式,“力贯针中”是其基本要求,“心手合一”是其显著特点,“随气用巧”是其成功保证。


本文选自中国针灸2010年10月第30卷第10期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劳动和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针经验丨靳三针精华版(图文 视频),果断收藏!
复式补泻手法 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濒临失传的“烧山火”针灸绝技(收藏版)
“靳三针”“靳三针””靳三针”(纯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