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写出一场无人超越的旷达之雨,淋湿古代诗词史,能淋湿你吗?

文|墨华不冷

(本文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苏轼(来源:电视剧《苏东坡》剧照,下同)

公元1082,湖北黄冈,沙湖道上,大雨突至。一阵阵吟唱的歌声,穿越烟雨丛林,迎着料峭春寒,染着熏然酒意,融入天地间的沙沙雨声里。此歌声,来自一个40余岁的男子。他竹杖芒鞋,悠然缓行,如在享受这场雨。等天晴后,他灵感泉涌,洋洋洒洒作下一首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便是北宋第一大V——苏轼(1037-1101)。他是诗词文皆精的文学男神,是《寒食帖》作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大咖,是最先提出文人画概念的画家先锋,是知名美食博主、最佳饭友,是发明东坡肉、提梁壶、东坡帽等的创客,是茶艺师与酿酒师,是幽默感爆棚的段子手……所以说,苏轼是一枚妥妥的斜杠青年,跨界之王。

他这首《定风波》,没有他常写的“美食咕嘟咕嘟,我心扑通扑通”,而是写一场雨,表现自己是一个职场里的乐天派,是人生路上打不死的小强。是的,那些打不死他的,只会让他活得更洒脱、吃得更滋味!

和谐的家庭浸染出苏轼一颗乐观的暖男心

一、这场雨,从中国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雨,是中国古典诗词里“著我之色彩”的常见意象。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两千年来,轻盈的雨,任重道远,承载着沉甸甸的艺术生命。一首首诗词,经过雨水淅淅沥沥的滋润,变得蓊郁、晶莹、清新、透亮。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不胜枚举,比如:春夜喜雨、秋雨梧桐、雨打芭蕉、枯荷听雨、江南烟雨、杏花微雨、双燕细雨、空山新雨、巴山夜雨、天街小雨,等等。学界按诗人心境,一般将雨意象,分为喜雨与苦雨,另有禅意之雨、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雨皆寄寓着离情别绪、相思之苦、欢乐憧憬、禅思佛理、人生艰难、仕途险恶等主观情感、哲学思想或社会现象

比如,有一首词的雨,一直滴嗒下了人生始终,随时空跳跃,而迥然不同。蒋捷的《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少的轻狂、壮年的愁绪,已雨打风吹去。诗人两鬓斑斑时,心境沧桑,波澜不惊,但欲说还休,仍未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对于感情丰富细腻的苏轼,雨同样爱光顾其笔端。据研究者杨秀科在《苏轼词中“雨”意象探析》一文指出:统计《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含“雨”字之词,有77首。形形色色的雨意象,同样传达了苏轼的喜怒哀乐、人生浮沉与思想变化。而《定风波》,在千古诗词与苏轼诗词的雨意象中,如何突围呢?

我先将此词,译成简洁的白话文:

林中雨潇潇,莫听打叶声,何妨放歌喉,吟唱且徐行。拄竹杖,穿草鞋,轻盈胜骑马。淋雨是小事,有啥可怕呢?披一蓑烟雨,亦可度平生。料峭的春风,吹醒我酒意。我略感寒冷,抬头却望见,山头的斜阳,露笑脸相迎。我回首来路,曾风雨潇潇,归去不管它,风雨还是晴。

1079年,苏轼42岁,任湖州知府,写了《湖州谢表》,却被人诬陷,涉嫌讥讽朝廷。他被关进御史台(又称乌台)监狱103天。神宗本是苏粉,宋史有载“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但神宗这次铁了心,要不是“太祖誓碑”中有“不杀士大夫”这一条,要不是苏粉们劝谏营救,苏轼这条小命就凉凉了。这便是乌台诗案,是苏轼一辈子背的最大黑锅,让他瞬间由繁华京城,坠入萧索之地。这首《定风波》,作于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由此词看出,苏轼的心情,已不受仕途劫难的影响。当同行踏春的友人,因无雨具,甚觉狼狈时,苏轼却“余独不觉”,从容缓步,穿雨越林。这画面太帅气,可惜当年无抖音。苏轼拍抖音时,配上歌曲《倍儿爽》,尤其是那句“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完美!

苏轼只是表达他不怕雨淋吗?当然不是。这不只是自然之雨,还是人生之雨。他以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却相迎等词儿,体现了他面对逆境时的心理迂回与最终放下,表达了超然物外、身心自由的释家与道家思想。这比上述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境界,更加超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乐天派苏轼,写出了一场旷达的雨,使这场雨,从两千年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无法超越。而苏轼,亦在这场雨中,印证了逆境人生的真谛。

有一种兄弟情,叫苏轼与苏辙(来源:网络)

二、这场雨,暗喻苏轼的坎坷人生

苏轼以《定风波》 这场雨,暗喻他的人生苦难,从而抒发自己面对苦难的心态。我们扒一扒他的苦难人生。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这五朝皇帝。他20岁考取进士入仕,当时北宋党争激烈: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他虽属旧党,但又不像司马光全盘否定变法,他该肯定的,还是肯定;而旧党执政后暴露的问题,他该抨击的,还是抨击。他人格独立,刚正不阿,但衍生了口无遮拦的副产品,是不吐不快的耿直Boy。让他说违心话,他会说:臣妾做不到啊!所以,新党旧党都对他瞪白眼:你到底想干嘛!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约四年;1094年,57岁的他,被贬至惠州约三年;1097年,60岁的他,被贬至海南岛儋州约三年。他被贬来贬去,越贬越远,都是“嘴臭”与“站队”直接惹的祸。终于到了咸鱼翻身之日。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归;1101年,苏轼在途中,病逝于常州,巨星陨落,享年65岁。用一句诗,概括苏轼的贬谪生涯,就是其《自题金山画像》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除了黄州、惠州、儋州这三次大贬谪,苏轼从仕生涯中,因旧党上台,他曾东山再起,官至正三品;因政见不合,他曾自请出京,辗转奔波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等地,往往屁股还没捂热,又被跨地调任。我查阅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主编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见下图),他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勾勒出一幅“老驴友出行图”。他在地方甩开膀子,浚湖筑堤,兴修水利,抗洪抢险,施药赈灾,立救婴会,或办学亲授,等等。他是创办中国最早公立医院的慈善家,是广州自来水雏形的发明家,是海南岛史上首位举人的老师。他造福当地,颇有政绩,于史有证。

苏轼一生足迹图(来源:《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与动荡变幻的时局风云、新旧两党的得势失宠,交织在一起。他虽在职场上混得不好,但在生活中,没有“破罐子破摔”,而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与世界、自己达成和解,活成旷达范本与吃货楷模——

黄州是他的蜕变之地。他握笔的手抡起锄头,身上的青衫换成农服,垦荒种粮,日升日落,与陶渊明成隔世知己,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他贪吃成厨,脑洞大开,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黄州成了他的大厨房,从此吃货声名鹊起。作为文坛大佬,他亲写《猪肉颂》,为绿色无污染的猪肉打卡

他到了蛮荒的惠州,绣口一吐,惠州便有了“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的西湖水色;胃口一开,惠州便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味道除了麻利地扒开荔枝红裳,他还独创膻味尽除的羊蝎子吃法。他生活穷困,买来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在《众狗不悦》一文诙谐写道:“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意思是:我把骨头上的肉吃完剔光,让身边围着我转的狗狗不开心哎。

他到了更蛮荒的儋州,对当地美食生蚝,虎视眈眈。他在《食蚝》一文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意思是,儿呀,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北方的人若知道,就跑到海南抢我心头好啦。他把儋州当成第二故乡,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还在返京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把贬谪当远游,这乐观,没谁了。

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他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农民,是在劳动中捕捉诗意的文人,是在苦难中修炼灵魂的哲人。

才女王弗16岁嫁给苏轼,两人恩爱,11年后她病逝。含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江城子》是思念王弗的词作。

三、这场雨,蕴藏苏轼旷达性格的成因

苏轼为何如此旷达呢?

其一,优质家庭,是苏轼旷达性格的终生基石。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出身书香门第,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门三学士,在“唐宋八大家”中,霸占三席,旷古烁今。父亲苏洵,早年贪玩,二十七岁起,发奋读书,以身作则,严教儿子,让兄弟俩从小在书堆里泡大母亲程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理,见识睿智,勉夫发愤,而对儿子,除知识启蒙,还将宽厚博爱、重视气节等人生道理,言传身教,这对儿子人格塑形,影响至深;弟弟苏辙,才华出众,性格沉稳,两人手足情深,成一世知己,共度患难,同步进退;三位伴侣,即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接力成为贤内助,是苏轼一生治愈系的温暖。

父母的眼界格局,兄弟的知友关系,夫妻的情深意笃——如此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浸染出苏轼一颗积极乐观的暖男心。看来,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不但要拼爹娘,还要拼手足、拼伴侣。

其二,崇尚释道,是苏轼排遣悲伤的哲学武装。

北宋中后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盛行,趋于合一。苏轼如一阵北宋潇洒的风,一生在儒释道中自由穿梭。《赤壁赋》等诗词,皆体现了儒释道在他身上的圆融。一方面,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儒家思想,伴随他一生,但不影响他参禅悟道;另一方面,他在不同人生阶段,能运用不同思想,保障心灵舒适。在佛教方面,他的家乡眉山,处于峨眉佛教文化圈,而他在《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中,追忆父母“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因地域文化与家庭氛围,佛教对他的影响润物无声。他被贬至黄州后,才真正开始深研佛学、精读佛经,为自己起名为“东坡居士”,这体现了他的思想巨变。他一生结交僧人无数,写下大量浸润禅意的作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追仰英雄,豪气干天,但在词末,不相称地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可见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在道教方面,他“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他是道士弟子,深受教诲,年纪虽小,已读老庄,这是他日后老庄功底的思想源头。

佛教主张随缘适意、人生如梦、万物皆空、物我两忘等,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旷达淡泊、客观辩证、万物齐一等,两者在不为物质所役、实现精神自由、超然面对苦难等方面,是相一致的。从被贬黄州开始,他就成为释家与道家思想的奉行者,开始用哲学捍卫心灵。他逐渐明白:精进勇猛的人生,容易折断;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过好人生。

其三,苏轼旷达性格的形成,具有个人主观因素。

调整认知,变换角度。苏轼在《水调歌头》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全难。”他告诉我们,世事难以称心,人要学会接受生活不完美。他在《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在《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与上述老庄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天然相通。无论事情多坏,他都能找出好来,无论生活多苦,他都能制造乐子。

幽默诙谐,消解忧患。苏轼作了大量自嘲诗,是妥妥的段子手与幽默大师。比如,他被贬至黄州,暂居定惠院时,吟道“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饭后散步自摸肚子的憨态,惟妙惟肖,跃然字间。又如,他在穿衣打扮上自我调侃,十足一个老顽童:“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他满嘴巴的嬉笑怒骂,正如他满肚皮的不合时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幽默的苏轼,这样有趣的灵魂,你能不爱吗?幽默是天性,亦可后天培养,可成为消解愁云惨雾、提升旷达境界的方法。

精神富足,追求审美。苏轼是古代文人最懂生活审美的人之一。在贬谪岁月,他生活拮据,但仍读书作诗、绘画写字、修禅参道、酿酒饮茶、种花烹饪,一个也不落下。别人过的是粗糙的日子,他过的是审美的人生、艺术的生活。苏轼用行动告诉我们:世间最高级的富裕,是精神的丰盛,它可抵御物质的贫瘠,驱赶命运的荒寒。

从不记仇,宽怀大度。苏轼与章惇相爱相杀,本是挚友,却政见不同:苏轼属旧党,司马光是他的头;章惇是新党,与王安石同阵营。在乌台诗案中,站队不同的章惇,挺身冒险要保住苏轼脑袋。但这对老友记,是非恩怨太复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章惇当上宰相,心狠手辣起来,竟一脚将苏轼踢到鸟不拉屎的惠州。他得知苏轼过得很嗨皮,看不顺眼,又让苏轼滚粗到更荒芜的海南岛,这仅次于死刑然而风水轮流转,哲宗即位后,旧党首领司马光上台,属于新党的章惇,可遭殃了,与苏轼来了个对调:章惇被贬至雷州,苏轼由海南返朝廷。章惇儿子章援,怕苏轼报复,致信苏轼,委婉求情。而苏轼不计前嫌,回信称,我和你父亲是多年老朋友,虽政见不同,但友情还在。他还在信中表达同理心:“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此话意为:你父亲年事已高,跑到天涯海角,我感同身受啊。一个人有大肚量,才活得轻盈乐观。苏轼因如此宽厚、率真坦荡的赤子个性,赢得朋友遍天下,无论贬至何地,谈笑有鸿濡,往来有白丁。他曾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贾似道《悦生随抄》转引刘壮舆《漫浪野录》)。

所以说,《定风波》这场雨,连接着他的和谐家庭、哲学思想与人格魅力。

王弗病逝三年后,苏轼娶了王弗堂妹王闰之,两人相濡以沫,共度患难,25年后王闰之病逝。苏轼去世后与她合葬

四、这场雨,能穿越时空淋湿你的人生吗?

人生缘何乐少,只因未读苏轼。旷达的最高境界,叫苏轼。苏轼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文艺作品,而是他旷达乐观的心态。一个人,一生中,可经受多少次重大打击?苏轼让我们看到,人类抗挫的无限可能性。他把所有的伤,蜕变成精神的深度与乐趣的光泽。这使他穿越千年烟云,让我们灵魂颤抖。

但他不是傻乐,他的文学作品中,亦蔓延着深刻的悲剧意识。比如《卜算子》,展现了他贬谪黄州时,孤独而高洁的精神世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贵的是,他从悲剧的人生、悲剧的意识中,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而具有了悲剧审美的崇高感,也铸成了有血有肉、真实多元的苏轼。

苏轼的人生,与我们的很相似,他的更跌宕曲折。谁的人生,不都充斥着一地鸡毛的烦恼呢?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能将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说过: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自卑与超越》

是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烦恼,源于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事情本身不称心,但可用心态来调剂。向苏轼取经,炼旷达心态:以一颗慈悲心,追求爱与被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抚慰灵魂伤痕; 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东方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好,都能令人高屋建瓴,理性看待人生与宇宙,从而获得最大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许多困扰便不成困扰;让心境不败于认知,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接纳生活不完美,从倒霉事中找出好来;注重精神的富足,追求生活的审美,即便陷入物质的贫乏,亦可活得趣味盎然;学会宽恕人性,交友不记仇,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有意识培养幽默细胞,把糟日子变成段子。

千年前这场旷达的雨,一直回荡着灵魂修行的喧响。它能穿越时空,淋湿你的人生吗?人生路艰,且与千年前的苏轼一起,竹杖芒鞋,边歌边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陪伴苏轼晚年岁月,34岁时卒于惠州。

主要参考资料:

1.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2.《宋史·苏轼传》,《宋史·苏辙传》

3.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雨过后苏轼大彻大悟,写下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词,其中一句成为千古绝唱
苏轼被贬黄州,却写下一首旷达诗作,值得一读再读|东坡  |月色|苏轼
东坡其人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去世前的苏轼回首往事,写下一首千古佳作,道尽一生的坎坷辛酸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大彻大悟的一首词,仅开头两句便惊艳了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