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败的苏洵如何培养出成功的苏轼

苏轼是著名的北宋文坛大家,在年轻的时候见解就远超同龄人,脑筋还特别灵活。他成名很早,一进入文坛和政坛就特别耀眼。而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苏洵的培养。

一、苏洵充满失败的一生

父亲苏洵的一生其实挺失败,年轻时也曾以考试做官为目标。但他的性格有几分像李白:自视太高,看不起应试教育。如果他活在唐代,大概会像李白一样绕开科举,但宋朝没给他这个机会。直到27岁他才想明白形势比人强的道理,遂硬着头皮前去参加考试。

但很遗憾,强扭的瓜毕竟不甜,苏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更糟的是,宋代的考场已经很有今天高考考场的肃杀气氛了,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章程,从早晨排队开始,然后屈膝跪坐在席位上,低头答卷,旁边有监考官来回巡视。

考生如果仅把科举当成升官发财的手段,对此倒也无所谓。但苏洵属于真心相信圣贤书的那类,这就难免有一点精神分裂了,因为儒家经典描绘的政治关系是君主降低姿态邀请知识分子出来做官,知识分子不能反过来去求官做。

主动求官的行为,就像适龄男女不经过媒人介绍就自由恋爱,会被贴上“自媒”的标签,意思就是不要脸。而宋代的考生不但要自媒,还必须为了得到自媒的机会一再降低身段。在苏洵看来,考一次试就等于受一次侮辱,在这样的心态指导下自然咋考咋不中,最后索性就安安分分呆在家里带孩子了。

二、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

很多家长到了苏洵这地步,都会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苏洵并没有这么做,他从不对孩子做过高要求。而是调整好心态,反正不是为了考试做官而读书,那就随着自己的性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看书。

苏洵烧掉了从前写过的所有文章,关起家门整天读书、思考、写作,他的妻子承担起一切家务,还卖掉了首饰来补贴家用。苏轼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渐渐长大,他最大的爱好也成了读书,完全不需要家长督促,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如此。

对于教育子女,今天我们知道,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拿一套自己认可的,却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灌输给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对小孩来说,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听懂道理然后付诸实践,而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反观现在很多家长自己天天刷剧、打游戏,还催促孩子去读书、上补课班,真是典型的事倍功半。

读书一旦摆脱了功利性,眼界就会开阔,偏见就会弱化,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苏家父子博览群书,既读考试要用到的经典教材,也读考试用不到的闲书,用力最深的就是历史书。苏洵的很多见解在旁人看来也许离经叛道,但两个儿子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今天我们读“三苏”的文章,会发现他们的风格非常接近,苏轼的一些新奇观点往往能在苏洵的文章里找到呼应。因此我们也会自然产生一份担心,那就是苏轼和苏辙虽然对应试教育并不像苏洵那样排斥,但难免会重蹈苏洵的覆辙,任凭才学再好,也注定和科举无缘。

三、“三苏”进京

很多时候,贵人相助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恰逢四川来了一位新任太守张方平,于是苏洵就带着苏轼前往拜会。没想到张太守竟对苏轼的才华极其看中,还给朝廷大佬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第二年,苏洵父子三人就带着推荐信进京赶考去了。

此时中央政府的人事格局刚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一辈的改革派占据了枢纽位置,其中最耀眼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欧阳修,他此时正在大力推广“古文运动”。

古代的文章分为骈文和散文两大类型,散文出现得早,所以也叫古文。所以古文运动就是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风大整治。可当时骈文盛行,想要推广散文急需几个实力担当。

在古文运动里最突出的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里,唐朝占两位,韩愈和柳宗元,宋朝占六位,分别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

其中真正全力以赴,向天下人号召写散文的,唐朝只有韩愈,宋朝只有欧阳修。为什么要提倡写散文呢?因为散文比骈文务实,不需要太多形式主义的束缚,所以散文名家通常都有务实的作风。

宋朝的散文六家里边,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是欧阳修家里的常客,彼此都很熟悉,当欧阳修忽然从远方而来的“三苏”那里嗅到了同类的味道时立刻无比激动。

在他看来,苏洵就是当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苏轼更是后生可畏,自己应当走下文坛宗主的宝座,给他让路。

欧阳修产生的同类感到底有多强呢?在考试的时候,担任的主考官的欧阳修本想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名,但因为宋代科举实行糊名制,考官在判卷的时候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欧阳修看这篇文章的风格,太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如果定为第一名,怕别人说闲话,权衡再三,只好让这篇文章屈居第二了。

为什么说命好很重要,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苏轼早几年出道,或者并没有一位欧阳修发动古文运动,又或者欧阳修在苏轼出道的时候并没有位高权重,苏轼的人生会有多大的不同呢?至少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如果把王安石换在欧阳修的位置,“三苏”将会永无出头之日。

文章风格的差异有很微妙的地方,这一点和宗教很像,在外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细小差别就能造成水火不容的派系斗争。

“唐宋八大家”虽然都是散文名家,文学主张也高度一致,但在宋朝的那六个人里,“三苏”的风格略偏华丽,王安石的风格略偏质朴,欧阳修居中。这就导致欧阳修既能欣赏 “三苏”,也能欣赏王安石,王安石却很看不上“三苏”。

人生际遇就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三苏”的进京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苏轼和苏辙同时金榜题名,苏洵在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明日双星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人人追捧的文章泰斗。历来种种教育上的成功,再没有比这更惊人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的高考范文:喜欢的人大加赞扬,讨厌的人让那个苏轼仕途跌宕
这八个人称谓到明朝才“合体”
唐宋古文运动
范仲淹文武双全,为什么没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转帖】古典散文的主题与技巧 张高评 - 文赋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
宋代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