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陈师道一生贫困难依,其坚守的信念是对是错存有争议

前言:在北宋时期,有一群文人本身坚守气节,为官也清正廉明,宁愿过着清苦日子也要坚守他们的信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坚守的内容却是在阻扰国家的发展,最终让北宋错失了变革的发展机会,从而过早沦落而最终衰亡。因此,他们客观上是在维护权贵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结果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破坏作用。他们虽然客观上维护了既得者的利益,但是他们本身并不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并未从中获取利益。从这一角度上看,这些文人其实是在为落后的一派做嫁衣。由此可以说,他们所坚守的内容是有害于国家的。那么他们的信念是错的吗?

这里就有一位,他就是北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他是怎样的人呢?为何要坚守那些守旧的观念而不去支持正确的对国家有益的变革呢?他最终又是怎样落幕的?让我们来回顾那一段历史吧。

文人陈师道一生贫困,却坚守风骨

一、陈师道是谁

陈师道于公元1053年生于徐州彭城(即如今的江苏省徐州),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文学类别属于江西诗派。

陈师道的家庭本来是很好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叫陈洎,官职最高当到了三司盐铁副使,死后获朝廷赠予了工部侍郎的虚名。而他的父亲名为陈琪,最高当到了国子博士并到绛州当过通判。可惜的是,其父早亡,到了陈师道童年时,已经家道中落,贫困不已。由此,他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

陈师道童年时即家道中落

陈师道虽然家贫如洗,但在他刚懂事后,就明白了不努力就永无出头之日的道理,因此小的时候就刻苦勤奋学习,在不断练习下,能克服各种困难,因此意志力坚定。他成年后,娶了郭概的女儿,但却没有能力抬起头来妻子及子女,不得不到岳父家里食宿。他虽然贫困如洗,学问却做得好,到十六岁时,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见当时文坛的名宿曾巩。曾巩对主位少年的文章十分欣赏,称赞其日后能以文章而出名。可对于这一点,当时认同的人并不多。但曾巩慧眼识人,把陈师道留于自己的门下读书。

曾巩慧眼识人,把陈师道留在门下读书

二、当上官却反对革新

在陈师道长大后,朝廷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情形,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在外部,外敌环伺,对北宋虎视眈眈,北宋为了生存每年交纳大量岁贡。而对内,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守旧派腐败成性,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应该说,此时的北宋子进入了中期向衰败转型的过程。了改变不利状况,王安石等人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始进行改革。改革触动的是以各大官僚为主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因此受到了他们全力地反对和打击。

陈师道虽然出身于官宦,但此时他早已家道没落,贫困悲惨。但他却在维护那个早已不属于他的官僚集团。因此,对改革嗤之以鼻。当王安石开科取士时,他并不去参考,而是宁愿继续过着穷日子而坐在家中等。直到公元1081年,他的恩人曾巩奉朝廷命令编修本朝历史,他被推荐去当属员

维护心中的信念,陈师道不参与科考

这本来是一个翻本的机会,可惜,由于早年不参与王安石的科考,身份是平头百姓,推荐的事最终黄了不久后,太学的博士正又推荐他当学录,又被他给推辞了。这还不是陈师道一根筋的最终表现,那时革新派执政大臣,名叫章惇,托文人秦观向陈师道问好,要陈师道上门去拜见他,准备举荐他去当官。可陈师道继续他的那一套,回应称:'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详见《与少游书》),拒绝了章惇,从而又断了自己的生计。

陈师道贫穷无依的日子持续到公元1087年。他的才能被时任翰林学士的大文豪苏轼发现,于是苏轼同傅尧俞、孙觉等文人一起举荐了他去徐州里的州学当教授(这里的教授不是官,而是一名类似现在的普通教师)。几年后,苏轼到杭州当太守,他在南京应天府(即如今的河南省商丘市)路过。陈师道去给他送行。这本是正常的礼仪交往,不想去被人用擅离职守的罪名弹劾了,而被免了职。

陈师道终于当上了教师

此事不久后被澄清,因此陈师道得以复职,但调到了颍州的州学去当教授。此时苏轼就在颍州州当太守,对陈师道较为欣赏,希望把他入门下当徒弟不想这陈师道继续坚守着他的清官,拒绝了苏轼,并回赠了他一句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被拒绝后苏轼并不以为耻,对陈师道继续加以文学上的指导。

公元1094年,守旧派失势,苏轼作为其中一员被罢出了朝廷。陈师道被当成苏轼同党,被罢职回家。陈师道本来就很贫寒,此时生活就更加艰难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而是继续写作,希望能在后世中留下他诗文的一席之地。

守旧派失势后,陈师道被罢官回家

三、文学成就

陈师道对于自己的诗歌创品一度表现得十分满意的。对此他曾自信地讲道:'于诗初无诗法。'但是到了后来,当他阅读了黄庭坚的诗作后,认为自己此前的诗作简直是低能的,因此将自己以前所写的所有诗稿一把火都给烧掉而以黄庭坚为榜样从头学起。后来有所成就,被江西诗派与黄庭坚、陈与义共同并列成'三宗'。对于向黄庭坚的学习,陈师道后来称他是'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详见《后山诗话》)。由此,陈师道又放弃了向黄庭坚的学习,转而全力学习杜甫。

陈师道文学作品

在学识上,客观地讲,陈师道在创作上确实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但其学问根基却弱于黄庭坚,时常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详见《次韵苏公〈西湖徙鱼〉》),赏识难免有枯竭的现象。对于杜诗的学习,也仅表现在形式格律上能有所相似,但并不具备杜甫那样深沉雄健的内涵。

在词的创作上,陈师道倒一直十分自信,表示他自己'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详见《书旧词后》)。然而,后人在他传世下来的作品里,并不能找到多少精彩的内容,因此,他的自赞恐怕是言过其实的。但他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他创作的散文,被清朝学子纪昀所赞许,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给了他'简严密栗,实不在李翱、孙樵下'的评价。

陈师道诗作

结语:陈师道一向反对革新而支持守旧,积极地去维护既得利益团体。赵挺之与陈师道有亲戚关系,他与陈师道相反,积极拥护王安石变法革新,以图让国家强盛。因此,赵挺之同保守派的苏轼及黄庭坚等人有很深的怨恨之情。苏轼在赵担当监察御史之时,经常被弹劾,有时甚至罗织罪名攻击苏轼,比如称他起草的诏书里写的'民以苏止'是在'诽谤先帝',有时牵强附会称苏轼的'辩试馆职策问'有很大隐患。另一方面,守旧派苏轼及其余苏六学子及其他的追随者也并不是省油的灯,经常以牙还牙,大力讽刺、挖苦赵挺之。

当时,陈师道被安排在深夜里到郊外去为皇家祠堂守灵。当时天寒地冻,陈师道家中一向十分穷困,买不起皮衣御寒。他的妻子于是回娘家向她的亲妹妹借了一件皮衣。而她的亲妹妹的丈夫不是别人,就是赵挺之。也就是说,政见上的这对敌人陈师道与赵挺之娶了一对新姐妹。借件衣服而已,本没不是什么大事,但当陈师道得知这件信服竟然是政敌赵挺之的皮衣,陈师道顿时感到天塌地陷,耻辱无比,对着妻子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称:'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

陈师道诗歌反映其意志

此事过后,他的妻子再也不敢去为他借衣了。以至于在元符三年冬天,陈师道跟随众官员参加郊外的祭祀活动,贫困交加的他只得穿着薄衣,最终感冒,终于因无钱治病而死亡。史书记载,陈师道亡故后,其家人没钱办理他的后事,朝廷感念他的清廉,赐他家绢二百匹,让来往的众人各自买下,这样他家才有钱安葬了他。

陈师道的一生都在坚守他的信念。那么他有什么样的信念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文人的傲骨。即使再贫穷,也在坚守他的那一份高傲,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贫贱不能移的意思。二是坚决维护守旧派势力。

关于这一点,史上有些人不能理解,我认为这同他的出身有关。陈师道出身于官宦世家,维持传统官宦规则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当然我们知道,北宋因为王安石等人的变法不断失败,最终让进行隐患越滚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亡国。因此,陈师道的坚守,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动北宋尽早灭亡的恶果。尽管如此,对于陈师道的清廉不移,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的。

贫穷无依最终被冻出病来而亡故,陈师道坚守信念至死方休

参考资料:

《诗词索引.陈师道》.搜韵[引用日期

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

《北宋诗人陈师道一生硬气:写诗写成'石头'》.腾讯

袁世硕主编:《古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别三子》

《宋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苏轼和黄庭坚的唱和,略窥古代文人的风雅之趣
品味宋人香事
黄庭坚: 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看别人看得清,看自己却总是糊涂,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坎坷多舛
他是宋朝文人的公敌,却冒死营救苏轼,更是力保大宋江山!
深读 |互为知音的古代文人,你知道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