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人物为纲的《史记》,是如何将历史进行清晰展现的?

司马迁铜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时间中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过中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了些许挫折,但是我们都挺了过来,这和我们强大的民族精神有着一定的联系。而民族精神的形成又必须要依靠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华文化中对于历史的重视在这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我们的先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在政府中安排了专职的史官,他们负责记录国家中发生的大事以及君主的言行,不过这些极早的历史记录已经基本全部都散佚了。现在我们研究回顾中国历史主要依靠的是在汉代之后的史官和文人们编写的正史,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史》,而这些著作的发源都来自于太史公司马迁的著作《史记》。

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并没有统一的规则,其中既有《春秋》这样的编年体史书,也有《国语》这样的国别体史书。但是在司马迁开发了独树一帜的纪传体编写方法之后,中国史学界也就有了共同的模板,之后的官方史书都是按照《史记》的方法来编写的。这足以说明司马迁在史学方面拥有着罕见的天赋,纪传体也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史记》书影


司马迁之前的历史文献种类

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的史官,当时他的工作是负责史书的编写以及记录当朝统治者的言行举止。在其接受宫刑之后,他还担任了只有宦官才能担任的中书令一职,有替皇帝撰写诏书的职能,不过其本职工作依然没有变化,还是以编写史书为主。

汉武帝刘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西汉政府中的一名史官,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编写汉代之前的通史了。他对于包括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十分好奇并且有着广泛的涉猎,这让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这样的风格也影响到了其儿子司马迁,在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便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西汉的一名史官,并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希望能够完成史书的编纂工作,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司马迁自小就对各种知识十分好奇,在司马迁在世的时候,西汉政府已经开始倡导'崇儒术,黜百家'了,然而司马迁却依然对于儒家之外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除了这些知识之外,司马迁对于之前的历史文献更是涉猎极广。他在其父亲的带领下从小就开始阅读古代的历史典籍,在长大之后,其还云游中国各地,亲自搜寻史料,这都让司马迁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司马迁当时阅读的史料中,比较重要的历史典籍有《尚书》,《诗经》,《春秋》,和《国语》等文献,这些典籍都用各自的方法留下了部分历史的剪影,为之后司马迁创作纪传体提供了灵感。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根据之后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对史书的分类,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典籍大概分为四种。那就是《尚书》这样记载国家大事以及君主言论的记言体,和《春秋》一样的编年体,《国语》那样的国别体以及《左传》这样的注释体。这四种形式的史书在司马迁所在的时代都已经出现,而司马迁自然也对它们十分熟悉。

这四种体裁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也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缺点。记言体史书能够较好地记录下来历史事件中领导者或者重要人物的言论,但是却缺乏对于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描写,这就让缺乏历史知识储备的人,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很难接受到这些言论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对于《尚书》存在的问题,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是这样评价的: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而《春秋》和《左传》在刘知几看来也有一定的问题。像这样的编年体史书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让读者根据时间顺序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但是《春秋》对于事件的记录太过简略,人们在阅读之后,往往只知道事件,但是却不能得到细节上的信息。虽然《左传》这样的注释补充能够让《春秋》中的内容变得完整起来。但是离开了《春秋》的框架,《左传》也并不能单独存在,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左传》作者左丘明

而《国语》这样的国别体史书的缺点就更加明显了,以国家为区分来描述历史经常会出现重复记录同一历史事件的情况,这会让文本读起来更加繁复。而且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记录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了。

除了这些历史著作之外,司马迁在当时还能接触到部分先秦时代的史官留下来的史料,这些资料大多都记载了一些君主的言行,它们可以被当做参考文献,但是显然没有成型的体系。因此司马迁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文体,其要能把历史的全貌详细地描写出来,又不能太过混乱,这对于之前的史官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司马迁则将这四种文体进行了有机地综合,创造出了在之后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中国史学界领导地位的纪传体体例,展现了其过人的史学天赋。

纪传体对于四种文体的继承和发扬

司马迁在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之后,创造了独特的纪传体,这是对于中国汉代之前史学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下面我就将对纪传体中的不同类别进行分析,来阐释其与之前历史典籍之间的关系。

《史记》书影

现在我们对于《史记》中的文章分类已经十分了解了,除了记载社会发展背景的'书',以及有附录性质的'表'之外,其中的大多数章节都是记载特定人物或者家族的文章。根据所描摹的人物社会地位的不同,这些文章又被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种。

其中本纪记载的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而世家记录的则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其余对历史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能够代表当时百姓生活的人物,则被放进了列传之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也就是纪传体史籍的最基本形式。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

这样的形式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编排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首先,以人物为纲的写法会让一个历史事件出现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之中,使得对于事件的叙述变得碎片化,让读者很难领略事件的全貌。如果在不同的传记中对同一件事件进行相似的描写,也会造成文本大量重复的问题。

与此同时这样的写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人们难以分清主次,对于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很难理清。再加上以特定人物为基点的写法会让人们很难在传记中对于社会背景有更好的掌握,这也让理解这些人物变得困难起来。

不过司马迁在开创纪传体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想好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在不同的文章体例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描写方法,让这些看似相同的文章具有了不同的功能,继承了之前几种文体的优点,同时还规避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西汉名将卫青

在《史记》中,最核心的文章是描摹帝王的本纪,这些文章名义上是记录这些君主的个人传记,但是实际上其起到了编年体史书的作用。熟读《史记》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在本纪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比如汉武帝讨伐匈奴之事,在其本纪中就描写甚少,但是在相关的人物如卫青霍去病的传记中就对各场战役有着详尽的叙述。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对于出征匈奴有如下的记载:

'其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合骑侯敖为中将军,太仆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右内史李沮为彊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史记》中帝王的本纪本质上是整本书的大纲,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按照时间顺序提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并让其与其他人物产生联系。而对于这些事件的详细描写甚至与帝王的言行,则大多存在与其他的世家和列传之中。因此名为帝王传记的本纪其实更像是之前《春秋》这样的编年体史书,起到让读者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作用。

在《孝武本纪》中司马迁对于刘彻的描写并不多

而记录诸侯的世家则继承了《国语》的记述方法,司马迁将先秦时代影响力较大的诸侯国传记放入世家之中,在里面记录了国君的事迹以及该国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这部分文章也让读者们可以根据过别的不同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

而对于事件的详细记载则大多被记录在列传之中,在你从本纪和事件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后,就可以在关键人物的传记中一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在列传中对于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这也是对于《尚书》的记言体以及《左传》这样的注释体的一种继承和发扬,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有一种自我探索的乐趣。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的故事

而为了让历史背景变得更加明晰,司马迁更是用'书'这一体例对于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叙述,这一部分文章像极了《史记》的总纲。再加上其在列传中对于社会中国部分的人物进行了集中的描摹,像《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篇目都让人们对于一些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

司马迁发明的纪传体以人物为纲,却又摆脱了个人叙事的束缚,通过对于不同人物类型的特定处理,让《史记》具有了之前多种历史典籍的优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迁在史学上的过人天赋。

司马迁在《史记》中传达的个人史观及其影响

熟悉《史记》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在这部书中文章的分类并不是严格按照帝王-诸侯-士大夫的等级体系来的,比如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项羽,以及乱政的吕后都被放到了本纪中叙述,而在秦朝末年揭竿而起的陈涉则被划分到了世家一类。在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孔子也被司马迁放到了和诸侯等同的位置,被写入了《孔子世家》。这种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分类方法显示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观。

西楚霸王项羽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本纪的意义其实是大纲,那么凡是实际控制过整个国家的人物都会被司马迁写入本纪。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扮演着领袖的角色,而吕后则是刘邦死后国家的真正领导者。虽然他们最终的下场都不是很好,评价也不是很高,但是这无碍他们曾经统治国家的事实。

而在对于世家的介绍中,司马迁曾经提到过这些人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关键,因此第一个反抗强秦的陈涉和影响了汉朝政府政治理念的孔子都可以被写入世家。这种以实际历史贡献来分类人物的做法展现了司马迁较为主观写作视角。对于将孔子纳入世家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说的: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这种主观判断和分析还大量出现在《史记》各篇目之后的判词之中,司马迁在每篇传记的结尾几乎都会对其中的人物进行点评,其中蕴含了其自身强烈的主观情感。在司马迁之前,中国的史官都被要求要尽量客观地记录历史,但是那样的作品太过冰冷。司马迁用自己的热情让文章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在史籍中加入自己观点的做法也被后世的史官们继承了下来,他们的评论不但能够让我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倡导,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背景有着极大的帮助。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


结语

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司马迁绝对是丰碑一般的存在。他的出现让中国的历史学迈进了全新的时代,其在《史记》中开创性使用的纪传体写作形式在之后延续了接近两千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超越时代的史学理解。

《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为纲的史书,在司马迁的精心编排下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组织架构。其以帝王为经,理顺了时间发展的顺序。以诸侯世家为纬,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态势,叙述了推动历史车轮的重大事件。最终又以列传为补充,让所有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写作方式融合了编年体,国别体和记言体史书的优势,绝对称得上是天才的构思。

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其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这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和他进行跨越时空的交谈,这种创作形式让《史记》拥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这也是鲁迅先生将其称为'无韵之离骚'的重要原因,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史通·六家》

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3《史记·太史公自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7】《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作品?
史书体例
史学家刘知几编写的《史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太史公”新论)
“二十四史”介绍
史记中本纪、列传(传)、志(书)和表世家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