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灭掉元朝后, 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 而不继续务农

其实在元朝时期是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迁居中原的。而元朝元朝灭亡之后,有记载表明当时在中原的差不多40万蒙古人里,愿意回到草原的有大约6万人,而最后留存中原的则有30多万人,而从中原回去的那些蒙古人怎么没有继续在中原的农耕生活,又重回游牧生活方式了呢?

哪有地可种?

其实这个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因为从中原回去的蒙古人根本没地可种。说到这里可能一些朋友传说,怎么可能没地可种?草原那么多地,不能开垦荒田吗?但石头君要告诉大家,真不能!因为农耕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是你想去这样做就能这样做的,它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你生活的地区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开展农耕的可能。

(图中橙色区域和淡粉色区域就是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无法逾越的游牧和农耕文明分界线)

这个条件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只要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有开展农耕的条件,而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这个地区就没有进行农耕,成为农耕文明的可能。

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线,都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在中国,这条线基本上就是长城-大兴安岭这条线。这条线以南是农耕文明,这条线以北就是游牧文明。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在中国基本就是长城-大兴安岭线)

所以在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后,虽然有一些曾经在中原农耕地区生活过的蒙古人会种地,甚至可能也想种地,但却完全没有种地的条件。他们所处的草原地区降水量过少,不具备将草原转变成耕地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强行种植农作物,结果也只能是干死,几乎没法获得收成。

400毫米降水线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进程

所以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这条线才成了中原农耕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而且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文明跨越这条线带到对方的区域。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只要一个民族进入长城,它唯一的选择就是转变为农耕民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转变就是汉化。

(在古代,一旦哪个民族进入了中原农耕区,唯一的终点就是汉化,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而同样,即使中原王朝能够征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也没法将农耕文明移植到草原地区,将游牧民族转化成农耕民族,进而和内陆实现一体。而这种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天然差别,才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冲突融合的根本原因。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也就很好了解网上许多人经常问的“为什么蒙古族没有汉化”这个问题了。因为在留存内陆的蒙古族确实是汉化了,大多数已经融入了汉族,极少部分分布于河南、四川和云南等地还保留了蒙古族身份的蒙古族,也都从事农业几百年,完全和周围民族融为一体,根本不会蒙古语,自己不说别人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蒙古族了。

(但退回草原之后,再继续汉化就完全不可能了,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制约决定的)

而那些退回草原的蒙古族,因为完全脱离了农耕区,所以也只能重拾游牧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汉化,因为汉化是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环境,当时的人是不可能长期保持和生活环境不符的文化的。

但这里还是要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农耕与草原的巨大差异是近代社会出现之前的情况。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其实无论是农耕地区还是游牧地区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进入了工业社会,无论是农还是牧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工业化,所以虽然差别还是存在,但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了,所以在现代长城内外形成统一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枉言 | 随笔】长城
追寻鄂尔多斯地区长城文化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影响深远:清朝如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中国历史上农耕和游牧
蒙元文化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