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整合度和参与度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我校在此基础上又探究出了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以问导学、自问促学和设问测学三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更好地整合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合度和参与度

——以《声声慢》教学为例探究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内涵

  • 作者 翁光明 凌 云

学贵有疑,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不少人把基于问题的教学片面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甚至是教师问,教师答。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的思维没有唤醒,参与度低,且所提问题较散,主次不突出,目标欠明确,整合度不高。因此,我校在此基础上又探究出了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更好地整合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问三学”即以问导学、自问促学和设问测学三个环节的简称,在此理念之下,我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下面就以《声声慢》教学为例,谈一谈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内涵。

一、以问导学

传统的导入有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诗句导入等,但共同点是由教师表达为主,学生有时不能立即进入课堂。而“以问导学”是用问题来导入,能立刻引起学生注意力,调动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就说过:“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这里的问题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来设置。以这首词来说,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得知。这就免去了教师例行的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而词中字词的释义,学生则可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并掌握。

因此,《声声慢》的“以问导学”这一环节就设置了对字词的解释和对诗词感情基调的理解。问题借助于投影展示——

1字词句质疑,课堂检测。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 乍:

(3)最难将息 将息:

(4)有谁堪摘 堪:

(5)怎生得黑 得: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 了得:

2有感情地诵读,找出词眼。

回顾预习情况,能使学生立即调动思维,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预习达到效果了,更会信心倍增,积极参与。

二、自问促学

自问促学这一环节即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继而由同学、老师共同解决,以解决困惑、促进学习。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

  • (一)学生提问的重要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其中之一就是疑思问,

学贵有疑,有怀疑就要提出来。清代刘开的《问说》也提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所谓“学问”,也即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校提出的“三问三学”恰恰是体现了“学问”的内涵所在。

学生要会提问,也就是要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会提问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往大处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往小处说,问题教学,尤其是学生自己提问,能引起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异常活跃,拉动学生思维张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我校大胆提出了学生自问促学这一环节,以期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如何激发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培养。在现今的高中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很少,更不要说自己提问了,由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提问: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不少学生不提问,不仅仅是因为找不出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敢问或是不好意思问,他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了“师道尊严”,不敢质疑老师,不敢质疑书本。他们循规蹈矩,就等着“回答”问题。生怕问了什么不该问的问题被人耻笑了去。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首先,改变学生的观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大胆地提出来才能解决,学问学问,就是要先提问。

其次,对学生的提问要尽量予以肯定,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之后,要细细呵护,不要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肤浅、幼稚而随意嘲笑或是责备,要尽可能地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2初始阶段作硬性要求,要求每预习必有一问

在学生还没转变观念,具有问题意识之前,不妨推波助澜——

硬性规定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在预习时把自己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形成问题,并且会逐渐转化为自发的问题意识。

总之,“自问促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平时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来。

  • (三)学生问题的来源

1学生预习生疑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然会有疑问之处,可以把问题提出来写在纸上。不论难易,都可以提。这样一来,每位同学在课前其实就已经充分参与课文的学习了,课堂上他们会关注自己的问题有没有价值,是如何解决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度高。

同时,还可鼓励学生设置问题,即“明知故问”,对于文本中的一些内容,学生已经能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妨设置成问题,由他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探讨,更能活跃思维。

两者结合,学生在《声声慢》课堂提问时,提出了不少问题,如:

生1:开头一句,作者在寻觅什么?

生2:为什么说大雁是“旧时相识”?

生3:酒一般是浓烈的,为什么这里却说是“淡酒”?等等。

2课堂生成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而思维就像水库,一旦闸门打开了,就会源源不断地出来。因此,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会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来,这时的问题往往比预习时提的问题更有深度。比如在大家解决了“为什么这里说‘淡酒’”这一问题后,就有同学联想到李清照另一首词,提问——

生:关于这句我还有一个问题,李清照曾写过,“浓睡不消残酒”,喝了酒之后就沉沉地睡着了,说明她不胜酒力,为何这里却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一问题的回答又要联系到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她不同阶段词作中“愁”的内涵,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讨论热烈,参与度高。

  • (四)问题的处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显然不能一一拿出来在课堂上解决,要注意问题的筛选和合并。

这一过程可以由老师完成,也可以通过组内讨论完成。具体说来,前一种方法即由老师在课前看一看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筛选和合并,再将问题罗列出来,借助于投影仪展示,当然在问题的后面要备注提问学生们的姓名,以激励学生继续提问。

我们这节课是采用的后一种方法,先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并排除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并将组内各成员所提的类似的问题加以合并,由学生当堂提出来。

这些问题提出后,师生共同回顾,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并做适当的记录,如《声声慢》这堂课我们就对照词句本身,按顺序回顾了大家的提问,并在课文中作适当的标注,以便学生记住问题,一一解决。这一过程如下:

师:这个问题刚刚也有同学提的,大家思考一下。好,我们先就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回顾一下,哪些问题:

  • 1、开头连用了七组叠词,有什么好处?
  • 2、作者为什么“最难将息”?仅仅是因为“乍暖还寒”吗?
  • 3、酒一般是浓烈的,为什么这里却说是“淡酒”?
  • 4、为什么说大雁是“旧时相识”?
  • 5、梧桐为何要伴着细雨?

这样一来,学生的“自问”就有章可循,适时保证了课堂的整合度。

  • (五)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并不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一些问题可以直接由其他学生回答,或者由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其间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这样能使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最高。具体来说,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

1、学生自主思考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较初中阶段有所提高,他们有能力自主解决一些问题,课堂上应该给予每位同学自我思考的空间。

有时一位同学提出问题后,就立刻有同学举手回答,说明他已经思考成熟了。比如:

生:开头一句,作者在寻觅什么?

师:她问作者在寻觅什么?有同学能回答吗?

生:作者此刻寻找的可能是她的丈夫,还有旧时和赵明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如果其他学生的思考与之不完全相同,可以进行补充或发表其他看法,并且我们鼓励有不同的看法,这一做法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生生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合作式学习,学生形成合作小组,由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相互启发,拟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他们的思维相互补充,能使问题答案更加完整,更趋正确。

因此,在学生的问题基本提出后,我们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形成答案后,由每组自主推举一位同学回答,当然,发言人不能每次都是同一人。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舵手,关注各小组的探究,必要时适当点拨。

在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以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三、设问测学

“设问测学”这一环节是由教师设置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检测出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设计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置

设置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才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这首《声声慢》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体会词人作品中的 “愁”情;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能即景悟情。据此,“设问测学”这一环节先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词人是通过哪些方式抒情的?

2、思考李清照的“愁”蕴含哪些内容?

这两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检测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对抒情方式(重点是借景抒情)的把握。

  • (二)关注方法的掌握

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更要检测学生有没有掌握方法。及时整理思路,当堂总结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其实第二个问题既是对本堂课知识目标的检测,其分析过程又是对方法的概括,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设置了第三个问题——3、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辨别《醉花阴》和《武陵春》分别是作者哪一时期的词。这就能看出学生能否掌握并运用本堂课所总结出的鉴赏诗词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诗词千千万万,我们的课本不能一一涵盖,我们的课堂不能一一赏析,因此,掌握方法并能运用到其他诗词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方法的掌握是这堂课更深层次的目标。

总的来说,“设问测学”设置的问题,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具有整合概括性,使课堂目标更加明确,条理简约清晰。

以上就是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内涵,三个环节均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教学过程变为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适时保证了课堂的整合度。同时,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使课堂合成了一个高效、简洁的有机整体。

基于问题的“三问三学”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问题教学基础上实施的一项创新,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其成为一套更加完善的有效教学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怎么做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2019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以三学、三精、三变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