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能不能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攀比?试试“纵比”和“慕比”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很多父母无意中爱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你看谁谁谁,再看你怎样怎样。”父母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被当作标尺来衡量自家孩子。


而孩子们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尚未形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孩子很容易对他们的言行产生认同。


于是,孩子拿着父母给的这面“镜子”(别人家的孩子),要么照出了自己的自卑,渐渐丧失自信;要么照出了嫉妒心,怒怼这面镜子,甚至不惜砸烂它。

 

害处:攀比,照出自卑心

对策:纵比,而不是横比

 

01:集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不公平!


我的一个朋友就经常数落她9岁的孩子,“你看A同学数学考了第一名,你呢?最近老退步!”过几天又说:“我看B同学学什么都上心,哪象你不用功!”“C同学见谁都很有礼貌,你怎么见到人连个招呼也不打?人家会吃了你?”


我发现,我这位朋友总是拿不同同学的优点当镜子来对比自家孩子。估计她要是了解孩子全班同学的情况,还会拿更多的同学来比照孩子。这样比着照着,就照出一个自卑的孩子——“对,别人都这么优秀,而我是不行的。”


有句话叫“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用在这里很恰当。你说孩子行,孩子就认为自己行;你说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行,孩子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行,他就是这么乖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你知道吗?


你的对比是对孩子进行的负面评价。开始是你对孩子评价,接着他渐渐认同了你的评价:“妈妈都说我不如别人聪明,应该是吧,不然为什么作文老得不到高分呢?”


好了,以后你不用操心了,孩子会自己评价自己了——“别人就是优秀,我就是不行!”


当你再让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变成了“缩头乌龟”——我不敢,我不行,我做不来,我做不好,算了,还是躲避吧,这样安全!



集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本身就不公平。


就象让兔子和大象比举重,和大雁比飞翔,和鸭子比游泳,再说了,你怎么就不拿大象和鸭子与兔子比跑步呢?说不定,别人家的父母也拿你家孩子做榜样,比他家的孩子呢!所以,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反而比出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如花,但各花也不同,牡丹有牡丹的娇贵,水仙有水仙的高洁,梅花有梅花的孤傲,菊花有菊花的超脱……而且在同一时期,有的花含苞藏蕊羞答答地待放,有的欣欣向荣无顾忌地怒放,有的低眉含胸默默地收敛,这不正象孩子当下的个性特质和成长特点么?


尊重个性特质、尊重成长特点就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人格。


盲目的攀比,就是忽略孩子的天性,惘顾孩子的个性,只向别人家孩子看齐,向自己家孩子要好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有花期,成绩好的孩子,或许起步就早,天赋好;成绩不好的孩子,或许会后来居上,大器晚成者呢!


实在要比,也不要横比,而要纵比,即拿孩子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让孩子看到进步:


“你今年比去年懂事多了。”

“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多了。”

“这次考试,你再努力一下,比上次前进一名就行,做得到吗?”


或者拿孩子的现在和大人的过去比:


“我刚上学那会,上课根本就坐不住,你还能坐半小时,真不简单!”

“你爸爸刚上学的时候,2+3还要扳手指头算呢,你口算都能算出来,太厉害了!不过你爸上二年级的时候就赶上来了,因为他很努力。你是不是也要向爸爸学习呢?”


当比较对象是孩子熟悉的亲人,且又是敬佩或崇拜的,就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因为,孩子向父母认同是他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功课。

 

02:攀比真能给孩子带来动力吗?


可能家长会觉得很委屈,我不是为他好吗?给他树立一个榜样,激发斗志,让他有个努力的标杆和前进的动力,而不要象现在一样,不思进取,不加努力,总要人天天催促和提醒。


果真如此吗?先看看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的成长经历吧——


我妈特别爱拿我和同学比,我的同学中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这位同学!我妈经常说,“你们班的小玉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全年级第3名。你呢?班上前10名都没有!期末考为考个好成绩,我的脸都没地方搁啦!”“小玉的数学咋就这么棒呢?唉,要是你有她一半的优秀,我也不用这么操心了!”   


那时的我是个乖乖女,妈妈说什么都是对的,照做就是了。还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她!从此,她成了我的学习标杆。


遗憾的是,小学六年,从来没有超过她,这令我很沮丧!每次妈妈拿她比我的时候,妈妈的话就象一把软刀子,一点点把我的自信削光了,觉得自己真的好笨好笨!


每次见到小玉,我都有意绕道走,不愿打照面。


20多年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见到她,看她的一举一动是那么的自然,而自己在她面前是那么的不自在,拘谨、惶恐,我知道,那是自卑的潮水淹没了我,隐隐的作痛,酸酸的妒忌,无法排解,宁愿今生再也不见她!因为她的出现会提醒我的失败,我好无力,好自卑!”


朋友的眼角闪着泪光,继续讲述:“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妈妈的心太高了,这位同学是年级的尖子生,也是班上的学习课代表,而我就成绩平平,尤其数学,本身基础不好,也没天赋吧,怎么追也追不上。现在我在单位上,只要遇上比我优秀的同行,我就浑身不自在,唯恐避之不及。都说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才能优秀,我偏躲着优秀的人。你说,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我真想对她开句玩笑说你得了“恐高症”,但最终没说,心情沉重啊!


妈妈给她搬了座大山过来,山太高了,高到怎么爬也爬不上去。硬要登攀,也会摔得遍体鳞伤,一次次的失败,怎么不失去斗志呢?


家长说孩子的时候很痛快,恨不得今天说了,明天孩子就奋起直追,后天就赶上人家了。可谁能知道,几十年后,孩子还会得“恐高症”呢?


再仔细看这个“比”字,它是两把“匕首”的“匕”组成的,简直就像拿了一把匕首插在了孩子的胸口上。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虽然看上去很听话,在努力,但是,这不是对们没有心理影响,也不等于他不在意你说的话,而是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把自卑、不自信一点点渗进他的精神血液里,以后想清理都清理不掉!



害处:攀比,照出嫉妒心

对策:慕比,而不是妒比

 

01:孩子的嫉妒肿瘤,源于家长的攀比


有这样一个家庭,妈妈总喜欢拿妹妹和姐姐比。姐姐象个上窜下跳的野猴子,整天在外面疯玩,而妹妹文静乖巧,喜欢在家做画画、手工一类的细活。


因此妈妈常常指责姐姐:“你看你妹多安静,你就不能学着点吗?整天疯疯癫癫的,哪象女孩子!”“你看你妹多用功,这次考试又考第一,你呢,就知道玩!”于是姐姐很讨厌妹妹,觉得妈妈偏心,爱妹妹不爱她,只要妈妈不在家,她就要欺负一下妹妹才解恨。


妹妹一哭一告状,姐姐又招来妈妈一顿打骂。后来有一次,姐妹俩在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时,姐姐帮着其他男孩子一起把妹妹暴打一顿,还恶狠狠地说:“我叫你在妈妈面前告状,我叫你在妈妈面前告状!……”


更有一则惨闻,当哥哥(10岁)的趁妹妹睡觉的时候,用塑料袋套住妹妹的头活活给闷死了!当警察问他为什么要杀妹妹时,他说:“因为妈妈老拿妹妹跟我比,妹妹什么都好,成绩好,做人好,讨人喜欢,而我什么都不好,我妈也不喜欢我。我把她杀了,妈妈就再也没办法拿来跟我比了,也会喜欢我了。”


“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而孩子心灵的肿瘤,不就是起源于家长的攀比么?


在家庭中,天天在孩子们面前抬高“榜样”孩子,贬低“被榜样”孩子,最终,榜样孩子可能越来越优秀了,而“被榜样”则毁了!


02:嫉妒还是敬慕,看家长的引导


有个家长咨询过我:“儿子的同桌学习成绩就是好,也很努力,而儿子差远了,我只是随便说了下要多向他学习,不要太贪玩,他立马不乐意了,还恶恨恨地说,你再提他,我明天就找他打架!你看我敢不敢揍他!他就这么了不起吗!?吓得我不敢再说话了。”


我告诉妈妈,“孩子不是觉得同桌有多么了不起,恰恰是觉得同桌太了不起了而产生的自我保护行为。”见妈妈不理解,我解释道:“孩子的潜台词是,你总说他很成绩很好很优秀,他确实是很优秀,但是我比不上他,你别老提他,提了他,我内心有深深的嫉妒,它象毒蛇一样咬得我难受!”


妈妈又疑惑地问:“那为什么儿子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努力追赶,而是去恨人家呢?”


我说:“打个比方吧,A线长,B线短,怎么让B线更长?不是把A线剪短,而是想法把B线加长,这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


事情怎样不重要,持怎样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若持嫉妒心理,伴随这种不健康心态的,必然是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攻击对方,甚至消灭对方;若持敬慕心理,伴随这种健康心态的,就是建设性行为,也即客观认识自身条件的情况下的努力追赶。


“噢,那怎么把线加长呢?”这位妈妈问我。我说,“其实,也不是绝对的不能攀比,就看怎么比了,比好了,把话说好了,孩子就不会去拉低对方,而是提高自己。”


第一,把对孩子的比改为自己对他人的羡慕。不要直指孩子,而是指向自己。


比如,“小王真是厉害,作文竟然得了二等奖。小时候我就羡慕会写的人,他是怎么学的呢?儿子,哪天我们去他家,问问他有什么秘技?妈妈也想写写文章发到朋友圈得到别人的点赞呢!”


至于孩子是否听从你的意见,则不必期待,因为你向他传达了“欣赏对方,学习对方”的意思就够了。


第二,把反面的话法改为正面的说法。


比如,“小李的字写得很漂亮,能写一手好字,招人喜欢,受人尊敬呢!你的字也能写得跟他差不多好就好了。”要说“差不多”,不要说“和他一样好”,要求不要太高。


这里也是没有批评、指责,没有抱怨、不满情绪,又传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教会孩子去欣赏对手,尊敬对手。


第三,比较的双方优点和缺点要互照。


“虽然你的画在构思上没有他的有创意,可是,你的色彩却比他用得好很多啊,我越看越有味!”


重重地表扬优点,再话锋一转,“不过,你要是能多动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相信第二幅画在构思上也很有创意。”


这是欲抑先扬,给不足裹点糖,让孩子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慕比”。这种比尽可能地淡化比较的意味,这样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产生自卑和嫉妒。


当然,我还是不赞成攀比。实在要比,要拿这面镜子给孩子照,那就要拿得好,也即讲究比的艺术;其次,给孩子照后要观察他的反应,能接受当然好,若不能接受,就要扔了这面镜子。


有时孩子表面若无其事,好象不在意,内心却在意的话,也不要再用这个危险的攀比镜了。


总之,是否要比,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定,比较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能否运用得好,得有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一个是亲子关系要好。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岁姐姐拿着“棍子”,教4岁妹妹跳舞,二胎的相处模式引人深思
家长还在担心二胎降临,大宝“唱反调”?给大宝足够的爱最重要
第778篇|日常一二
考试前想玩……
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
328季 生活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