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个问题家庭——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启示


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和孩子站在了敌对的位置,针锋相对,相互厮杀

是什么原因,让父母狠下心将自己的孩子送去特殊学校接受改造?

而这些父母,究竟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历经10年策划、2年摄制的央视纪录片《镜子》,通过90分钟的真实故事,把矛头直指向中国家庭情感教育,发人深省。

孩子,声嘶力竭: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看!”

“我压抑许久的情绪放出来了……”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父母,苦涩心酸:

“谁来理解我呢?”

“清,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孩子说要去当流浪歌手,你同意吗?”

“四十多年的脾气是一下子能改的吗?”

影片内容并不复杂,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去特殊学校接受“改造”。

然而,这部纪录片揭示出了背后的真相——问题不是出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出在父母的身上。

这些问题父母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不懂怎么去爱。

片中的心理咨询师指出:

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必须要有驾照,做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但是,为人父母不用拿证,我们就这么直接做了,而且要做一辈子。

三个问题少年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陈家明

想摆脱父母控制的孩子



16岁,刚考完中考,准备上高一,辍学1个月。

沉迷于网络,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父亲:私企管理人员,大学本科

母亲;国企职员,大学本科

当学校工作人员过来接家明,家明的举动异常激烈,也有自残的倾向。

家明父亲:孩子的唯一出路,是读书。


读大学前后,没有喝过一杯牛奶,没有穿过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不好,日子过得苦。但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爸爸最想把自己奋斗和坚持得到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

而当家明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时,他认为孩子的理想,是需要“纠正的”,他企图去控制孩子,无视孩子的想法。

家明反驳: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他们(家明父母)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孩子自身就具备向上的潜质,这是一种生命力,如同植物趋向阳光,万物需要空气和水。当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释放和引导,就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用伤害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对抗父母的控制。

其次,一个被“控制”的孩子,在他一次次被父母否定,被父母干涉,就在心里不断的积压一种反抗的力量,终于有一天,这股力量爆发了,以坚决不上学,要去做背包客的形式,他要“自由”要“权力”,要过自己说的算的生活,反抗父母为他选择的所谓的出路。


张钊

对父母绝望的孩子


18岁,高三学生,早恋,辍学4个月,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父亲,国企职工,大专。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多次想要自杀、跳楼。

面对多名工作人员的强压之下,张钊反抗激烈。在被押送到学校的途中,向行人呼喊自己被绑架了,引起了一阵骚动,这孩子的叛逆、暴躁的性子在荧幕中表露无遗。

张钊父亲:早恋是孩子突然辍学叛逆的原因。

“张钊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原先都挺好的。自从早恋被发现之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

张钊反驳:“我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交了个女朋友,也不是像他们说的,我适应不了学校的高压力,我只是把所有的情绪全释放出来了。”


而张钊,也曾经向父母发出过求救信号。

事实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对他情绪的理解,但是缺乏沟通把家长孩子直接推到对立面。

而后,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当老师问张钊的父母:“他说跳楼,你们怎么看?”

张钊妈妈相信孩子可能会真的跳楼,而爸爸却一口咬定——不可能,他没那个胆!他不过是知道了父母的弱点,是试探性的攻击你。 

张钊对父母绝望,他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自己辍学、早恋的真正的原因,不懂得反思自己在在家庭教育里面的过失。

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个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他遇到的一个困扰,家长都应该真正倾听,多进行沟通,不应凭借主观感觉揣测孩子的想法,并去尝试与孩子发生一种互动。


泽清

丧失存在感的孩子


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

网上下棋达到业余四段

泽清母亲,医务工作者,大学本科。

泽清父亲,事业单位职工,大学本科。

泽清外公和外婆,都是 湖北大学退休教授。

辱骂和打过母亲。


泽清成长在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处在这样子的家庭,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一种价值观——要很优秀才能有存在感。加之,父母晚归,母亲在教育上和生活上对泽清的疏忽,造成了孩子丧失了存在感的局面。

泽清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我们看到是一个冰冷、沉着、寡言,却对自己要干什么有着清晰认识的孩子。他是主动要求参加训练营的孩子,原因是看在有中央台采访。被问到为什么有采访就好,他想了半天说了五个字——“有存在感吧”!

心理医生对泽清的画画作品进行这样的解读:

人的嘴巴特别大,想要表达什么。人在最高处,是想突破某种东西,想去表达某些东西让人可以听见。


他在家庭里面很没有存在感的一个状态,他努力去找各种方法去让父母能够看到他。我要告诉你,我想表达我算快,你没有看到,你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就打你两下,你有感觉,可能你就看到了。假如我打你两拳你没看到,然后我就杀你一刀,你疼不疼。

泽清对母亲拳脚相向,仅是为了让母亲意识到自己。

明显,这跟妈妈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实妈妈心里也很苦,但同样表达的方式也是暴力。泽清的行为就是完全“复制”了妈妈的模式。

从训练营出来后的泽清回到家中,与此前生活模式并没有做出改变。

对于丧失存在感的泽清来说,只有父母真正接纳他,看见他,真正地去关心他,让他在现实的世界、家庭的生活中体验到被关注,被爱的感觉,才能让他重新获得存在的感觉。



最后,从训练营回到家庭的孩子里面,并未如我们所希望的重新走回正轨,训练营只是给了父母一个机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了一个舞台让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真正的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

龙应台曾写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而《镜子》中,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在孩子小时候已经埋下种子,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酵,而后出现辍学、自残、辱骂父母等过激行为。

病态原生家庭到底多可怕?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泽清的暴力行为源于父母;家明对父母的反叛源于父母对自己的不断叠加的否定态度;张钊的错学则是因为消极情绪在家庭里面得不到宣泄后的结果。

爱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氛围里面长大,“尊重”二字尤为重要,学会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傀儡。

 

每一对父母都深深地爱着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方式有所不同,有优劣之别,但是世上并无完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多反思,愿我们都能当一名合格的父母。


【完】

原创文章 投稿或转载请联系

(微信lifestyle_99 ID:闲小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所有家长都应该看看!
央视纪录片《镜子》引起广泛关注
央视首推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问题少年:父母更需要改造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震撼虐心,引人深思!
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强烈建议家长、孩子一起观看!)
央视首推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伤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