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在67年从教时间里,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她是中国教师的杰出代表。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来自上海的90岁老教师于漪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在列,她也是获颁“改革先锋”奖章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这位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我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虽已90高龄,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身体力行,用不知疲倦的奋斗姿态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既教文又教人


“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于漪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有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过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不知不觉已经写过这么多文章了,” 于漪说,“这些大多数都是约稿,其中有两篇文章是我主动投稿的。” 

《既教文,又教人》是于漪主动投稿给《语文学习》杂志刊发的文章。她提出:“所有学科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这篇文章推动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引发全国范围内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时,于漪又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再次主动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该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在全国影响广泛,深层次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她的“教文育人”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课要讲到学生心里去


1959年,已经教了多年文化课的于漪改行教语文,被突然推上语文教学岗位的她,有些惴惴不安。一次讲课结束后,国学底蕴深厚的徐振民老师点评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在备课时为了改自己的口语,我把每一句话都写出来,写出来再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背出来再口语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怎样开头,怎样铺展,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我是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来教课的呀!”

如今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伟,曾经在于漪老师的班级里学习了三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读初中时,于漪在课堂上讲《变色龙》,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形曲线,显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一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画得比你好。”于漪当即把漂亮的板书擦掉,请这名女生来画。女生画出的曲线不是相同的起伏,而是有高有低。于漪当即表扬她,这条波浪线更加符合小说情境。“这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从中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敬畏,对学生的敬畏。”王伟说。



另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妙。而于漪的这一小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于漪看来,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好的课经得起咀嚼回味,多年后还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记忆,甚至一想到就精神振奋,勇往直前,“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学生心中的。” 于漪常说,作为教师,要把孩子当宝贝,尽最大努力把他们教好,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老百姓。




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从踏上教师岗位,于漪就一直奋战在上海教育教学第一线,尤其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基础教育和语文教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她深入探索与深刻思考的印记。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于漪便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还没有一个人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教师学,而于漪把这个课题揽在了心里,她完成了两本教师学著作,《现代教师发展丛书》和《现代教师学概论》,教育部它们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培训教材,《现代教师学概论》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退休后的于漪更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倾力写下几百万字著作。



此外,她还致力于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育事业增加内生的动力。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



今年,于漪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汇编成书,整理成了700万字的《于漪全集》。“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我为什么说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呢?我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觉醒过程当中。”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总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文:张蓓

图:朱良城 周琳 资料图

小编:邱丽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漪文集 第4卷 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之一
于漪语录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互动场】于漪亲授60年从教秘诀:这样做老师,才能艺高胆大
做自主研修发展型的语文教师
于漪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史中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