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不要再对你的孩子怒吼了,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多大影响你知道?

家中有幼儿的父母,免不了上演从好声好气对孩子重覆提醒他该做的事,演变到最后是孩子无动于衷,父母说教的音量逐渐提高……格瑞思心理谘商所谘商心理师游琇雅表示,当家长尝试使用许多方式提醒与要求孩子,并且多次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后,孩子仍未出现配合的行为或意愿时,确实容易让家长瞬间理智线断裂,改采取怒吼的管教方式。

根据辅导经验,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讲不听的情况,甚至有些爸爸会埋怨妈妈太宠小孩,造成孩子没有完成该做的事,妈妈则觉得孩子还小,规矩可以慢慢教,不太赞同爸爸的严格管教方式,不同的态度差异让父母在教养上倍感艰辛。此外,也发现当父母的怒吼越来越大声时,其实往往并非针对孩子,而是发泄自己的委屈和对另一半的怒气。

当父母任何一方对孩子进行提醒与规范时,父母双方、家中其他重要成员(例如:祖父母)对于彼此所认为「重要的提醒、必定的规范、使用的教养策略」是否达成一致的共识,或者能不能互相随机应变、配合,都影响着孩子接受与遵循规范的意愿,倘若父母、家人之间的教养价值观有了落差,易养成孩子找靠山、选边站的问题。如果父母察觉到自己时常吼孩子却失去功效,请先暂停用此方式管教,避免重覆出现同样的循环,游琇雅心理师鼓励父母:「先停一停,思考哪里出状况?哪里需要调整?而非让无效的状态无限循环。」

怒吼管教衍生的负作用

「跟你说几次了?」、「为什么都讲不听?」,当家长反覆劝导孩子调皮行为,孩子却屡劝不听时,父母的胸口可能燃烧着熊熊烈火,开始对孩子怒吼。事实上,若家长习惯以吼叫方式管教孩子,对于自我的满意度、亲子关系及孩子性格养成等,都易产生负面影响。

累积双方的挫折感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试了好几种方法仍无效时,容易感到挫折,当挫折不断的累积,就会引发更多自责、失望、无助、埋怨、恼怒、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的出口,往往会变成激烈的怒骂,甚至出现严厉的体罚。这些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母亲的身上,因为妈妈觉得「我应该做到」、「我应该把孩子教好」,若效果不如预期,她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失望,埋怨先生不帮忙管教,长期下来,不但对自己的自信会产生很大的耗损,夫妻与家庭关系也容易产生负向影响。

至于站在孩子的立场而言,有些孩子的情绪敏感,即使年纪小,当他看到父母失望、生气与难过的眼神或听见语气改变时,都能感受到负面情绪,产生害怕或恐惧。由于孩子还不太会处理恐惧的情绪,可能出现愣住、哭泣、跑掉、乱摔乱咬东西,年纪再大一些的孩子则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父母的愤怒,并且经常归咎于自己的不是,也会因为无法取悦父母而感到挫折。

产生罪恶感

有些父母在大发雷霆后,容易对刚刚的失控状况感到懊悔,觉得孩子只是没有乖乖吃饭和睡觉,并非罪大恶极,无须对他吼叫,并对于破坏与孩子的关系产生罪恶感。当父母出现罪恶感,通常会想弥补被破坏的关系,于是部分家长会开放吃零食或买小玩具,讨孩子的欢心,久而久之,让孩子学会在家长抓狂责骂后,用条件交换的方式在关系中获得掌控感。

形成负向的自我概念

孩子在建立对自己的认识时,大多是透过与人互动、藉由别人的看法与对待方式而慢慢产生,尤其是家长说的话,孩子经常会全盘吸收,例如:家人时常称赞他、鼓励他很棒,加上自己透过探索产生更多认识,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概念,因此,家庭互动经验往往影响孩子最深切,直到他逐渐长大,重心就会慢慢转移到同侪,但家庭的影响仍旧存在。

当孩子经常遭到吼骂,可能会产生「自己不被父母喜欢」的误解,或者吸收父母在失控情绪下的指责语言,认为自己是个「自私、懒惰、不听话、不孝顺、难管教」的孩子,这些沮丧想法不仅难以产生预期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出现对自我的不喜欢、不满意,让改变的动机更下降。随着孩子长大,如果这些观念没有被转换,让孩子产生新的、好的自我认识,孩子则会扩大负面效应,故意与父母作对。

养成不当的压力因应方式

当孩子观察到父母的情绪即将失控,感受到压力与紧张,容易出现正面抵抗(例如:回嘴)或逃避(例如:躲到房间)等方式保护自己。孩子年幼时,由于口语表达能力有限,也许会以哭闹方式反抗,待年纪稍长,就可能与父母发生争吵,甚至直接复制家长责备他的话语,将来到学校应用在人际关系,伤害别人和自己。

至于「逃避」状况,则是父母穷追猛打的指责孩子,但孩子完全不予理会,甚至躲进房间关门隔绝,长期下来,一旦孩子感受到压力,容易以类似方式因应。游琇雅心理师指出,将来孩子求学遇到人际或学业的问题,也许不会主动厘清,选择忽略和逃避。

持续负向互动循环

人的行为、想法与感受多是在互动中发展而来,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既定模式与循环,当循环持续破坏彼此的关系时,即是不健康的循环。不过,既然是互动而来的循环,行为反应会双向影响,具「可变动性」,因此,若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被移除或改变,也许能刺激对方出现新的情绪、想法与行为反应,例如:妈妈对孩子吼叫,孩子也跟着拗脾气哭闹,如果当孩子大声哭闹时,妈妈采用停止吼叫的方式,而是改变作法,像是转移焦点播放较平静纾缓的轻音乐或拿水给孩子喝,孩子可能情绪得到缓解,产生新的反应。

缺乏自尊感

「自尊」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信、情绪而言,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无论对家长或孩子,都极为重要。在怒吼管教的过程里,竭尽心力教养的家长易感受到不被重视的失落感,觉得自己讲话孩子没在听、不被理睬、似乎没被看在眼里,孩子也在被责骂的过程,感到自尊受损。

归因的定型

简单来说,「归因」是对于造成事件原因的解释,例如:对于孩子「应该可以做到」却「没有完成」的情况,多数家长容易因「基于对孩子的了解」,直觉认定孩子是某些原因而「故意不配合」。游琇雅心理师与家长沟通时,除了肯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她也试着与家长讨论,当孩子总是做出相同的反应,是否有其他原因?像是感冒、身体不适或遇到困难,此时多数家长大多会停下思考,提出可能性。

换个角度思考,归因可视为贴标签的一种,一旦孩子被贴上标签,人们会习惯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他,减少以不同角度理解、猜测其他因素;再者,如果家长持续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也会用相同的态度看待自己,形成深层的自我概念。

家庭角色地位的失衡

游琇雅心理师曾听闻孩子描述,从他有记忆来,因为小时候调皮,妈妈总是对他大声斥责,用尽各种方式管教,久而久之,他逐渐麻痹,甚至发现妈妈顶多斥责他、怒骂他,实际上却拿他没辄。从孩子的眼神与他母亲的回应中,不禁怀疑谁才是家里的老大?

其实,角色失衡是长期下来的结果,父母辛苦养育孩子,却无法展现权威与被敬爱的样貌,小孩觉得父母不会教、拿他没办法。当父母使劲力气吼小孩时,需要换个立场思考,孩子如何看待这个情境。

暴力的潜在模仿

孩子通常是一位擅长观察的观察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不断观察家人之间的互动、说话态度、面对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许多孩子与人互动时,之所以习惯怒吼、尖叫、用力推挤他人等方式表达,经常是从小看着家人这么互动,并且发现这个方法有用,因而维妙维肖的学起来,然而,孩子不理解当他采取较暴力的方式,对他未来的人际关系恐带来挫折。

内在安全感不足

这里所提及的内在安全感是来自于安全的依附关系,依附关系的建立关乎于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与状态能否敏锐的察觉,并且即时给予协助、支持;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否良好或经常出现冲突、争吵;以及父母在照顾时,是否维持一致性。举例来说,当父母经常或不定时突然对某件事感到暴怒,或者以激烈方式对待孩子,容易让孩子感到错乱,无法理解原先温柔、温暖、爱他的父母怎么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若经常发生这样的不一致,除了伤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孩子也容易因为缺乏安全感,在自我发展与控制力上受到影响。

解决父母大吼的现象

常听到身边当父母的亲友们,为了管教问题大感困扰,甚至埋怨升格为人父、人母后,就成为「狮吼爸」或「泼妇」?好想回到过去的斯文男或气质女。游琇雅心理师进行辅导工作时,经常运用两个信念帮助对方,从看似困境的事件中找到出口,发现其他可能的方法。

信念1

人的一言一行,所说的话与所做的决定都和整个环境系统、与他人的互动有关。将信念运用在亲子互动,亦即父母在与孩子的各种形式互动中,包括声调、音量、语气、表达言词、肢体动作等,孩子接收到父母的某种讯息与情绪,在理解后做出反应,父母也能从孩子给予的回馈中,再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况。

不过,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加入其他重要人物的参与,像是爷爷、奶奶,或者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例如:在公园,受到其他家长或陌生人的注目眼光、言语等情境压力,干扰家长的反应。

信念2

一个人表现的行为包括说的话、做的事,背后大多有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习惯被隐藏,因而不太容易被发现,加上表现的行为犹如五花十色的烟雾弹,过于引人目光,甚至让人迷失其中,让隐藏的原因可以安然的躲着。

其他

除了从上述两种信念觉察,审视自己对孩子大吼的原因,也许还能试着从不同角度思考,包括深呼吸,缓一缓情绪;在情绪失控的当天或前后几天,自身的状态如何?是否睡不好或压力大;试着客观回忆当时的现场状况,有谁在场?当时听到或看到什么让自己觉得不舒服或焦虑,因而做出哪些回应;什么原因或经验让这件事变成引燃情绪的导火线;这些不舒服的情绪是否关系到所重视的价值观或信念。

唯有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才有能量与勇气转换角度思考,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待、同理孩子或身边的人。如果父母常常无法厘清自己的状态,所谓的「转念」也只是强迫自己,并不是发自内心觉得有其他可能性。鼓励家长以感到舒服的方式与另一半分享与讨论,毕竟另一半也是这个互动圈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戒掉怒吼,教出孩子的自主力

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要先整理与安顿自己的情绪,同理孩子的感受与倾听想法,再用孩子可理解的语言与他讨论过程,并且不带指责的态度描述自己的心情,练习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游琇雅心理师强调,修复关系是很重要的学习,让孩子从家庭关系的修复经验,累积许多成功经验,帮助未来处理人际议题更有因应能力。

从结婚、怀孕、生产到养育的过程,父母各自在经历人生角色、责任、生活方式等转变,压力亦持续累积,尤其是妈妈更经历身心改变的挑战,其中可能对自己的批评越来越多,评价也越来越低,甚至影响自身的情绪稳定;爸爸也须承担更多责任,学习从零开始跟孩子相处。鼓励父母彼此多鼓励、肯定及相互支持与支援,了解双方的状态,共同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养问题。

不过,当父母停止对孩子采取怒吼管教,该如何做才能让教养更有效率,亲子关系也能紧密?以下原则供参考。

教养有共识,建立合作关系:父母对于要求孩子行为的标准,双方都要有共识,相互合作、支援,当彼此的神队友。

一致的教养原则:管教孩子时,可能会有其他重要的家人加入,对于主要照顾者所提出的规范,全家的教养原则尽量一致。

规则明确、简单、适合孩子的能力:教养孩子的规则应明确、简要易懂、适合孩子的能力,并且坚定的要求,家长必须对小孩先讲好再执行,不是父母一边讲、孩子一边做。

善用奖励,不滥用:情感性的奖励长久效益大过于物质性的效果,且决定权掌握在父母手上。

勇于面对教养问题:遇到教养状况时,能勇于面对,与队友、朋友或专业心理人员讨论可能适用的方法,弹性且多元的解决问题。当父母愿意找资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孩子也从父母的身教学到面对和处理困境的态度。

与孩子讨论他的任务:练习与孩子讨论彼此都可接受的任务,给予时间完成,培养孩子的信心与提升自我掌控能力。爸妈与孩子讨论时,并不是从父母觉得容易、孩子能执行的立场来看,而是从孩子的角度,依年纪和能力给予可以负责的事物。

具体的鼓励孩子:看见孩子主动完成该做的事,具体明确的说出孩子的努力与对自己或对家庭的贡献,给予实质鼓励。

找出属于自己的抒压方式:父母本身可透过各种方式增进对自己的认识,找出处于压力下,适合的抒缓方法或地点。如果抒缓方式是一个人静一静,不妨利用上厕所5分钟时间来缓和心情或听音乐,再面对孩子的问题。

依孩子状态,给予适切的期待:孩子与成人所关注的焦点截然不同,特别是不同年纪与性别的孩子,发展、喜好与个人气质的差异都相当大。父母对孩子的状态越了解,就越能给予适合的期待,降低期待落差所带来的情绪波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牧心之家《家长课堂》第四集
对孩子不打不骂10大高招
正面管教 |不惩罚不娇纵的育儿理念(一)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让你不再对孩子发脾气
德智慧教育与不打不骂孩子的智慧(转)
洪兰:家庭的教养方式要统一, 决定权在孩子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