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志之五|千里寻兄·夜读春秋:武圣人关羽的“人品秀”

~~~~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


本是专门弄一个号来写“廿四史”的

没几天,那个号就被封了

那就发到这里吧

我慢慢写,你慢慢看


王玥波评关羽 来自老衲兜史 05:37


对于三国来说,世人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当属刘关张和诸葛,今天且不按《三国志》的顺序,提前说一下关羽。


关羽已经成了“神”,无论儒、释、道,都抢着对关羽进行加封,成为一个跨宗教的共同崇拜的神祇。


儒家奉关羽为五文昌帝君之一,把关羽和文昌、孚佑、朱衣、魁星合称为五文昌,尊他为文衡帝君,成为考试之神。(现在那些在高考前拜孔夫子的人,建议也去拜一下关羽。)


佛教尊关羽为护法伽蓝菩萨,与韦陀并称佛教两大护法神,甚至被尊为“盖天古佛”;藏传佛教也尊关公为护法。


道教奉关公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为翊汉天尊、协天大帝、武财神、武安尊王、三界伏魔大帝等等。


一、关羽的封神之路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盛焉”,三教之所以都来抢关羽这个“神”,这与历代帝王的推动有很大关系。纵观历史,关羽在唐代时并未引起皇帝的注意,也许是因为唐代能征善战的战将颇多,关羽并未入其法眼,而到了文盛武衰的宋朝,关羽被道教的信徒宋徽宗挖掘出来,开始了他的神化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乾隆帝之前,各皇帝对关羽的加封,一直是彰显其武力值,还是把他作为一个“战神”看待,而从乾隆开始,则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爱国主义的典范,突出“忠义”二字。


不多说,看下面的表格:



二、几个关羽神勇事迹的考证


那么,关羽真的很会打战吗?真的很神勇吗?是,也不全是。下面,我们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与关羽有关的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证,或许会改变一点我们固有的印象。


1.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版: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三国志版: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见《三国志·吴志·孙坚》。


可见,不管华雄厉害不厉害,他是死于孙坚之手,或者说死于与孙坚军队的一场战斗中。


这个时候,关羽在哪里呢?


关东各路诸侯会盟的时候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华雄死的时候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在公元191年之前,刘备投奔了并未参加会盟的公孙瓒,在公孙瓒手下任别部司马。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得了冀州,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先为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


此时的关羽、张飞,一直是和刘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刘备及其“马弓手”“步弓手”关羽张飞并未参与会盟讨董卓的行动,关羽更不可能去“温酒斩华雄”了。


2.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版:讨董联军进军虎牢关,遭到天下第一将吕布的阻击,联军将领死伤惨重,眼看公孙瓒败下阵来,张飞挺丈八钢矛出击,战他不过,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不胜。刘备掣双股剑出击,三兄弟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不支,大败,退回关内。见《三国演义》第五回。


三国志版:无相关内容。


3.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版: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开口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鲁肃步步紧逼;关公又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拒之。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羽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周仓会意,出门安排接应船只。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作为人质。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痴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见《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三国志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赴会。见《三国志·吴志·鲁肃》。


按《三国志》的说法是,鲁肃邀请关羽见面会谈,两方人马各驻扎在百步开外,两方会谈人员(诸将军)各自只带单刀参与会谈。这里,双方是平等待遇,不存在鲁肃做东,埋伏刀斧手伺机杀关羽。若说关羽“单刀赴会”是英雄,那鲁肃也是“单刀赴会”,也是英雄,而不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样窝囊。


4.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后,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弓弩手所伤,右臂中毒箭。众人访寻名医。一天,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闻讯赶来为关羽医治。这时,关羽正和马良下棋。华佗说:如果要根治,就要把关羽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关羽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关羽伸出右臂,让华佗直接下刀。华佗下刀把关羽的皮肉割开,在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独关羽仍继续下棋,面不改色。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三国志版: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对比这两个版本,事情大致差不多,关羽的表现都很神勇。不同的是,《三国志》没有说明做手术的是谁,《三国演义》说是华佗。


显然,《三国演义》是错的。首先,《三国志》中有专门的《华佗传》,如果真是华佗给关羽动手术,这事情肯定会收到《华佗传》中,但是没有。其次,华佗研发的“麻沸散”相当于现在麻醉药,动手术时使用麻沸散后,是不需要把人绑在柱子上的。第三,最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发生在水淹七军之时,这个时候华佗已经被曹操杀了11年了。《三国志》讲这个事时,没有交待具体时间。


5.水淹七军


三国演义版: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庞德诈败,关羽紧追,庞德取箭射中关羽。十日后,关羽箭伤愈合,听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凶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当夜风雨大作,大水从四面涌向曹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夺船想逃却被生擒,最后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三国志版: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分别见于《三国志·于禁传》《三国志·庞德传》《三国志·关羽传》。


综合两书,“水淹七军”之事大致差不多,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先是被庞德射中左臂,后来又被曹仁手下射中右臂,这才有了后来的刮骨疗毒。而在《三国志》中,庞德射中的,却是关羽的额头。箭中额头而不死,关羽也是命大。


两书一个共同的结论是:经过此役,关羽“威震华夏”,达到了他一生辉煌的顶点,也正是这一战之后,关羽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结。


三、“过五关斩六将”神话中的糊涂账


上节五个故事中,三个失实,两个基本属实,突出的是关羽的勇。而作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光有勇是不够的,这里我们来说说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关羽的“忠”。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嫂寻兄”,向来是关羽之“忠”的最佳体现。故事大家基本都熟悉,这里只说个大概:


刘备与曹操决裂,进占徐州,曹操率军来攻。刘备战败,只身逃到袁绍那里,关羽及刘备家属被曹操俘虏,关羽降曹。[关于张飞的去向,《三国志》中未交待,裴松之引《献帝传》称张飞跟着刘备一起逃走。《三国演义》则称张飞流落到古城(今河南驻马店南)。]


立下“土山三誓”,关羽降曹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帮助曹操“斩颜良诛文丑”,立下战功,在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护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去寻找刘备。一路上,面对曹操部将的围追堵截,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和刘备张飞合会。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及评话和戏曲中说得感天动地,但其中却有几笔糊涂账,下面我们来捋一捋。


一是,关羽在曹营究竟呆了多长时间?


相关的评书和戏曲,多称“曹营十二年”,《三国演义》向来很少明说时间,“过五关斩六将”这个回目也没有说明时间,不过就其叙事过程来看,中间虽有虚指,如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隔三差五送金银送锦缎,但总的时间并不太长。稍微具体一点的,斩颜良一战之前,袁绍对刘备说:“方今春暖,正好兴兵。”这个春暖,应该是指建安五年春天,此时离刘备兵败、关羽降曹的建安五年正月不过数月。后文关羽和孙乾一起南下快到古城和汝南时,“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以此气候推断,应该是夏天七八月光景。据此可以认为:《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曹营的时间约为半年或稍长一点。这与《三国志》中的叙述基本吻合。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关羽亡归刘备。八月,绍连营稍前……。


由是可知,关羽是在建安五年正月降曹,在当年的八月前离开曹操,回到刘备那里的。


至于那些说“曹营十二年”的戏文,不过是民间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胡乱演绎的,当不得真。如果关羽真的在曹营呆了12年,那他回归刘备之时,已是建安十七年了,那么,关羽岂不是错过了建安十二年和建安十三年的“三顾茅庐”和“赤壁之战”?


二是,关羽千里走单骑,为何要兜一个大圈子?


我们先来列举一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经过的“五关”和斩的“六将”:


1.从许都出发。2.到达东岭关,斩孔秀。3.到达洛阳城,斩了韩福、孟坦。4到达汜水关,斩了卞喜。5.到达荥阳,斩了王植。6.到达黄河白马渡口,斩了秦琪。7.过黄河后,遇上孙乾,转身南下经古城赴汝南。见下图:



按说关羽从许都出发要去袁绍那里,直接往北走过黄河就行了,他为何要先往西北奔洛阳,然后再由洛阳往东北方向跑到白马津再过黄河呢?难道就是为了凑足千里之路吗?


按《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记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这里说的是,袁绍派刘备到汝南联络刘辟的时候,关羽闻讯就跑到汝南和刘备会合了。此后刘备遭到曹仁的进攻,打不过,又跑回袁绍那里,再借口联合刘表,从袁绍那里跑出来,重新来到汝南,收了龚都的黄巾军,并杀了曹操的部将蔡阳。(《三国演义》中,蔡阳是在古城被关羽所杀。)


也就是说,关羽当时是从许都直接到的汝南与刘备会合,也就是地图中,直接从①到了⑦,根本就不需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


我们抛开史实不说,单从《三国演义》出发,为什么会出现关羽跑错方向的问题呢?据有人考证,问题出在罗贯中之前的民间话本上。


早在宋朝时期,“三国”便被说书人编成了故事,在市井流传。到了元朝,这些故事进一步丰富,除了《全相评话三国志》书本,还出现了各种关于三国题材的杂剧、民间传说。罗贯中正是在这些杂剧、传说、话本的基础上,改编整理,并修正了一些与历史出入太大的错误,因此得到今天的《三国演义》。


在宋元时期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定的都城不是历史上的许昌,而是长安!


如果关羽是从长安出发,那么,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关羽从长安拜辞曹操出来后,沿着黄河南岸由西向东行进,依次经过洛阳、汜水关、荥阳,到达白马津,北渡黄河。整个路线清晰明了,毫无漏洞。


罗贯中比民间艺人强,还是懂历史的,他将“曹操定都长安”这个错误修正为“曹操定都许昌”,都城是正确了,但千里走单骑的路线却错得一团糟了。


四、“夜读春秋”到底读的是什么书


现如今关羽的画像,一般都是关羽坐在椅子上,左手捋须,右手拿着一本书在看;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侍立两旁。那本书,据说是《春秋》。说起关羽“夜读春秋”,一般人肯定都以为是出自《三国演义》。



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当关羽降曹后,曹操为了坏掉关羽的名声,在从徐州返回许都的路上,故意让曹操和刘备的两位夫人共处一室,结果关羽跑到室外,点着蜡烛看了一晚上的《春秋》。还有人说,到了许都之后,曹操给了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一所宅子,关羽将其一分为二,内宅给两位嫂夫人住,并派几名老兵把门。关羽则住在外院,每晚秉烛夜读《春秋》,有时候还大声诵读。


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只是民间传说。上述两个场景,在《三国演义》是对应的文字是: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许昌,操拨一府与关公居住。关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门拨老军十人把守,关公自居外宅。


你看,《三国演义》中只说关羽举着蜡烛在外面站了一夜,两处都没有涉及到春秋。该书中将关羽和《春秋》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一处,即赤壁之战后,关羽在华容道堵住曹操,曹操向关羽求情: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不过,《三国演义》中倒是提到过一个酷爱读“左氏春秋”的人,这个人不是关羽而是叫作杜预,此人在关羽死后两年才出生:


晋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左丘明《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癖”。


在《三国志》中,也没有说及关羽读《春秋》或《左传》,不过裴松之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称关羽“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中也有引《江表传》,说辞与前述相近。


说起《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这里还是啰嗦一下:《春秋》为孔子修订而成,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或与鲁国相关的)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在“春秋三传”中,《左传》的故事性是很强的,大陆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言文的课文就出自《左传》。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春秋》就相当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本,而《左传》就相当于杂志《故事会》、《知音》之类。


关羽年轻时有案在身,亡命天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你让他看《春秋》,还真有点勉为其难,倒是故事性强的《左传》,还大概说得过去。


当然,整个《三国志》中,爱看《左传》的不止关羽一个人,结合裴注,比较有名的还有:孙权、吕蒙、张昭、贾逵、李典、钟繇、尹默等人。


突然想起凤姐来了,想当年凤姐初红时的名言:我九岁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达到顶峰,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了,我现在看的都是一种社会人文类的比如说《知音》杂志或者《故事会》。


看《故事会》有错吗?没错。但看《故事会》成神的,也就关羽和凤姐吧。


五、关羽谥号中的“缪”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元220年,也就是关羽“威震华夏”后的第二年,关羽死于一场精心的谋杀。这场谋杀的来龙去脉,这里不多说。


关羽死后40年,也就是公元260年,蜀汉后主刘禅怀念当年打江山的老臣,给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追封谥号。《三国志·赵云传》中说“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在《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追谥羽曰壮缪侯”。


一个“缪”字,引出了无数风波。


为什么?因为在古代的谥法中,“缪”是一个恶谥,意思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换句话说,就是指关羽这家伙看上去很厉害,其实不咋地,没干成什么值得称道的事。


是不是因为刘禅不喜欢关羽呢?


好像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刘禅和关羽在一起的时间有限,两人之间不可能产生什么私人恩怨。虽说张飞、赵云曾救过刘禅,但不能因为没救过他,就不喜欢吧,马超、庞统、黄忠不也没救过他么?


如果说因为关羽当年自行其是弄丢了荆州,刘禅因此心怀不满,但那毕竟过去四十年了,人到中年后,还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呢?刘禅被诸葛亮压制了十几年,也没说弄个恶谥给他呀。


有人给出了解释,说是在谥法中“缪”通“穆”,意思是“布德执意、中情见貌”,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和“壮缪”挺般配的。


反正,“壮缪”应该是个好词,不然,也不会“时论以为荣”。


当然,又有人引经据典地说,在三国时期,“缪”和“穆”不能简单相通。反正各有各的道理,一时难做定论。一个有趣的注解是,到了神话关羽最厉害的清朝,乾隆皇帝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缪”字不顺眼,下令改关羽的谥号为“忠义”,不仅仅口头宣布改一下这么简单,乾隆还下令,把四库全书中所有关羽“壮缪”的字眼全部改成“忠义”。


嗯,这就是赤裸裸的篡改历史了。


六、余论


真实的历史上,关羽并不是一个完人。他的明显的缺点是骄傲自负,看不起人,甚至还有点好色。


比如,马超归降刘备后,颇受刘备重用,关羽不服气,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武艺才干谁人可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气傲心高,回信说:马超是一代俊杰,但只能和张飞并驾齐驱,比不上你美髯公。关羽见信十分得意,还把信给宾客幕僚传阅。


比如孙权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说“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十分恼恨。


比如,曹操和刘备未翻脸时,联手攻吕布。关羽几次找到曹操,说吕布手下有一个叫秦宜禄的,等攻破了下邳城,希望能娶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为妻。结果曹操见到杜氏之后,自己收纳了,没给关羽,关羽非常不爽。


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这不奇怪。但关羽后来被封为武圣,综合其各方面的表现看,则有点勉为其难。据说在清朝准备封武圣人时,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岳飞。但岳飞是以抗金出名,而金则是清的祖先(清最初号称“后金”)。总不能把一个世仇捧上武圣的位置吧,于是关羽捡了一个便宜,出任了“武圣”这个形象大使。


当然,这只是传说。传说往往却是民心的反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关羽的10个成语、典故,其中两个知者甚少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
三国演义成语、歇后语
《三国演义》大战《三国志》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正的三国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