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一药系列——黄芪

【黄芪:我才不是味没有故事的中药】

相传,古时有位善良的老医生,名戴糁,他擅长针灸之术,为人谦和厚道,终因救人坠崖而死。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为了纪念他,人们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的草药称为“黄芪”。

【黄芪知多少】

【教材之言】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脱毒生肌。

【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经逢原》: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芪固护其营,不使重夺其汗,而阴自守、热自除矣。昔人言无汗不得用黄芪,服之令人胸满。皆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者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芪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

【药各有志】       


 黄芪与人参

上周讲到人参,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对参芪的区别有所阐述: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芪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


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芪减轻为臣。

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落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芪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


《得配本草》则有更为深入的解释:黄芪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不谙其道而混治之,是犹盲人之不见黑白也。


黄芪与桂枝

也有人将黄芪与桂枝进行比较,海藏老人录东垣之言: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黄芪升降说】

通俗版的认识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阖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但《本经疏证》提出“黄芪非能升降”、“能通营卫二气”的观点:黄芪非能降也,亦非能升也,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四支禀气于三焦,营卫微则三焦无气,四属失养,由是精微不化于上,阴浊独注于下。金匮云,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若不发热,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历节,乌头汤主之,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两者病皆在下,并治以黄芪,则似黄芪能降,乃其汗出并在上,又似黄芪能升,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惟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


此与桂枝有相通之妙,其鉴别见上文。

黄芪一药,于排兵布阵之中堪称大将,亦有以小量轻取而克敌制胜之用。若有妙用黄芪之经历,欢迎后台分享经验!


【参考题答案】

1、b。我猜有人选a,233333。

2、a。

3、a。


饮片鉴别:

a黄芪饮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皮部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部淡黄色至黄色,中心淡黄色,具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黄色至黄棕色,整个切面呈菊花心状。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b甘草饮片:

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c白芍饮片: 

 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 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白色,有皱纹。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片面平滑角质样,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


d北沙参饮片:

表面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棕黄色,略粗糙,有纵皱纹及棕黄色点状细根痕。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深褐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有时有裂隙。质脆。气特异,味微甘。


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饮片鉴别来源丨校饮片辨识课教材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杨文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芪
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之 黄芪
中医鬼谷子医经(27)
益智仁 一药一方一穴位(第二辑)175期
诸家本草、医论黄芪补肾功效
黄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