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新手到专家,一万小时就够了吗

文章字数:2900       预计阅读:8分钟



前一段时间,有个玩的比较好的朋友和我在微信上闲聊。也许是刚毕业出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开始浮躁或迷茫,他问我:“该怎样才能成为大牛呢”。我回复他你专注在一个领域深耕几年就差不多了。他反问:“这样说的话,岂不是所有三十岁的人都已经是行业大牛了?”


确实,这个问题引人深思。抛开接二连三换行的情况不说,从大学毕业到三十岁,在行业也待了七八年时间,为什么有些人能出类拔萃,有些人却进步甚小?



一万小时定律的局限性



在毕业典礼上,我们系的主任给我们算了这么一个时间轴:


根据一万小时定律,

假设你们每天工作8小时,

每周工作六天,

一年五十周算,

你们需要工作四年才能达成专家的水平。


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因《异类》这本畅销书也迅速地被人们传播及谈论。几乎没有人会对它产生怀疑,因为它传递的正是大家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只要你努力坚持下去,就能成功做到或做好某件事。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秉承这个文化:


有志者,事竟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对此进行量化处理,《异类》的作者通过调查多个领域发现这些被调查者从新手到专家差不多正好趋近于1万小时的大量练习,于是就提出这么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确实是很有激励性的,因为它打破了天赋思维,表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练习变得卓越。


然而,它是有局限性的:


  1. 有些领域需要远远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有些领域则则可能仅需一百个小时。

  2. 关于领域的界定有大有小,比如心理学可以说是一个领域,心理学下面的分支: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等等也可以称为一个领域,学习渗透的时间肯定就完全不一样了。

  3. 一万小时定律只强调大量的练习,而忽略了其它因素。



靠大量练习就可以成为专家吗?不一定吧。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有些人几年就能成为行业大牛,有些人却一直停滞在一个水平上?在一个领域待了几十年的很多,为什么只有少数成为卓越?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专家”和“高手”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了“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通过近十年对多个不同领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他认为,正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决定了普通人和专家的差距。用刻意练习的方式练习1000个小时,最终效果却可能超过普通练习的10000小时。


那么,怎样才叫“刻意”呢?“刻意练习”具体包括哪些原则呢?



1

目标具体化



首先,你必须设立一个清晰的大目标,然后将大目标拆分成具体化的小目标,逐个练习。


例如,对于职业篮球运动员,他们每天都要练习的一项基本动作:投篮。


可是,投篮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基础动作,压腕是否标准,双腿站立姿势,架球的位置,抛物线等,具体成每一个基本单位动作进行单独练习。直到每一个动作都练至纯熟再组合在一起,行云流水般完成。




不仅仅是篮球,足球、网球、舞蹈,甚至写作,几乎所有技能都可以拆分成具体的最小单位。所以练习的时候请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否可以把它拆分成更小的单位训练。”



2

走出舒适区



美国人NoelTichy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成三层:

舒适区:即你已经完全了解或熟悉的知识或技能,让你感觉很轻松,不会有难度。


学习区:掌握大部分内容,做起来会让你感觉有一点难度,但不会太难。


恐慌区:几乎不了解,做起来让你觉得很难,很容易崩溃以致半途而废。



而好的练习方式,基本就是让你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区学习和练习。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停留在舒适区学习会让我们感觉轻松舒适,但长期停留在舒适区就必然不能使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这就好比喜欢唱歌的普通人和专业歌手。


普通人唱歌一般只关注有没有跑调唱的好不好听,唱的放松开心就好,唱歌对他而言是一种放松方式。


而专业歌手会在练习时关注每一句的气息、情感、节奏、音准、技巧等等,唱的不好,这句重来。每次练习都需要专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在过程中毫无乐趣可言,因为你会遇到大量的挫折和失败,然后大量的纠正。不断地面临挑战,然后不断地克服,如此循环。然而要想持续快速地进步,就必须这么做,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3

有意识地做,而非程序自动化



当人的技能练到一定的熟练度,就会开始陷入自动化的状态。


比如,刚开始学车的时候,需要教练在旁边不断地叮嘱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倒车入库看到哪个点位立即转方向盘多少圈,看后视镜车身如何时又该回多少圈。


在一开始确实需要绷紧神经刻意地关注这些,但到了一定熟练度,你就会处于一种本能反应的状态,即看到某个点手就开始动了,完全不需要付出多少心思。所以甚至有些人练久了反而不如一开始的标准了,因为开始不那么关注细节了,车速也彪的贼快了,眼睛也不盯着那看了。



而刻意练习,却要求绝对避免陷入自动化的状态,做到每次都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一步、每一个动作。


往往人的某个技能做到80分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导致人的技能水平停滞不前。要想继续进步,我们就必须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出现这种自动化状态,并常常问自己:“我可以做的更好吗,在哪些方面,该如何改进”。



4

持续获得即时反馈



刻意练习要求在每次练习中,都要有即时反馈,你需要知道每次练习都出现哪些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下次该如何做?


练习射门踢偏了?下次方向往右一点,控制好力度。


弹吉他这句慢了半拍?好,下次快一点。


倒车入库车身少于30cm?下次记得看准点位。



在《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里谈到,游戏为什么可以轻易让人上瘾,正是因为它可以给玩家持续地释放反馈。


打死这几个怪我就能升级了,攻击力+10,防御力+5


嗯?队友打危险信号给我,莫非对面叫人围攻我。呸,臭不要脸!


金币2500,还差100就能买饮血剑了,再打几个小兵回城吧。



刻意练习同样要求你建立反馈系统,对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能立马发现并纠正。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到了有一定的熟练度的时候,就难以发现更为细致的小错误,导致技能无法精进。


这时候一位好的导师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有一位优秀的导师在你旁边,一眼就能看出你的问题在哪,给予你反馈。一位优秀的导师,就是一个反馈系统。


当然,并不是说就一定要有一位导师才可以得到反馈。凡是能体现出你技能水平的数据或结果都是反馈。比如对新媒体写手来说,阅读量、转发量、点赞数、变现能力都是对你运营的公众号的反馈。


但不管是什么类型,刻意练习都要求你能持续地获得即时反馈!




END



对于技能层面,如果我们能做到刻意练习的原则去练习,就足以碾压大部分人。

  1. 目标具体化

  2. 走出舒适区

  3. 有意识地做,而非程序自动化

  4. 持续获得即时反馈


然而,刻意练习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只是提出一个练习标准给大家参考,让大家尽量做到这些原则去练习。可是,即使这个理论模型广为人知,以后就会出现非常多的专家吗?为什么能做到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呢?


因为上面所讲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反人性的。要做到这些,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和“轻松”挂钩,意味着你必须不停地总结、思考、反馈和反复练习,你将和“枯燥”、大量的“失败”打交道。


然而,如果你做不到刻意练习,你就永远无法走向卓越——即使你有过人的天赋、多年的经验和远大的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我想通过“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专家,应该怎么做?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的精进之路
思维模型 | 刻意练习:为什么你一直是个low逼?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你在哪个区?
学会刻意练习,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提升!
1万小时定律,给你算个数,专家是如何练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