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大学,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校史紧紧相联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ID: hstm-pku

作者:韩启德

7月27日上午,由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的“科学家精神与大学校史研究论坛”在合肥召开,来自各兄弟高校的30余位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同参与了讨论。韩启德院士线上致辞,指出大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校史研究的重点要放在科学家身上,通过科学家具体事迹体现科学家精神,并对如何扎实做好校史提出了要真实、要钻研、要动员三点建议。现刊出致辞全文,供校史、科技史研究者了解。

韩启德院士  致辞

各位同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科学家精神和与大学校史研究论坛”,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也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现场,还是有点遗憾。下面我尽量简短谈谈我对科学家精神和大学校史研究的看法。

要弘扬科学精神,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要做好科学研究、要有原始创新,需要科学精神;要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需要在全民弘扬科学精神。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大家不满意,效果不好,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没有弘扬科学精神。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说起来与科学的定义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科学就是科学家做的事情, 我认为有一定道理。科学是由科学家在做的,科学精神是集中由科学家来表现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从事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人才,而科学家是主体,学校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科学家所从事工作的历史。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校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研究大学校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里科学家的历史: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怎么做事的?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所以我觉得校史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我们现在各个学校乃至院、系,在校庆、院庆、系庆,特别是“逢十逢五”搞纪念活动时,往往也编撰一些校史、院史和系史等,但多数只相当于大事记或者编年史,恰恰对大学里边的人,特别是教师、科学家,对于他们个人经历,特别是精神生活,落笔不够。所以我觉得今天开这个会,研究“科学家精神与大学校史研究”,这个题目确实非常好。我们要把是否通过科学家的个人历史来体现科学家精神,从而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衡量校史做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北大科技医史系将北大理科史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这点有了一点体会。比如在启动这个项目的研讨会上,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王义遒老师,曾任北大教务长、副校长,关于他研究原子钟的事情,在现在的北大校史里边,只是一笔带过。在这次会上他讲述了自己的研究过程。他在留学苏联时根本不是学习这个领域的,但回国后根据国家的需要接受了自主研究原子钟的任务。他在零基础上创造条件,一年多就研制成功,在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文革来了,研究只能搁置。差不多十年后国家又下达研发任务,这时国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他又克服重重困难,做出了样机。但这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可以从国外购买了,于是又前功尽弃。回顾他研发原子钟的整个过程,特别能够体现中国科学家怎么在困难的条件下,用创造性的思维在短时间里出色完成任务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深刻启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能把这类人与事深入研究下去,我们校史研究的水平就能进一步提高,也更能诠释科学家精神。

我想,这在中国科大校史研究中会更加突出。中国科大是我们中国非常特殊的一所大学,很年轻,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当中,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非常特别的贡献,如果计入规模因素,中国科大是我国高校中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效率最高的学校。科大为什么成功呢?我看过一些材料,我认为这与科大创始时候的那批教授有很大关系,如果深入研究他们,落到每个人,探究他们的经历,探究他们怎么在建设科大中发挥作用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回答科大成功的原因,得出值得当前借鉴的经验,也会对理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和弘扬科学精神,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就会成为非常好的校史研究。

所以我认为中国科大召开今天这个研讨会,学校党委和包校长重视校史的研究,并且把校史研究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联系起来,是带了很好的头,我们大家都应该热烈响应。我们北大、北大科技医史系一定积极参与。

对科学家精神和校史研究,我有三点小的建议:

第一,要真实。尽管历史从来不可能完全脱离写历史的人的思想意识,但无论如何要力求做到真实。即使研究成果一时发表不了、成不了著作,但历史是为后人用的,功在千秋,我们还是要把最真实的历史事实记录下来。这也是对我们学术境界的考验,对我们是不是真做负责任研究的考验。

第二,要钻研。不是一般的研究,而是要钻进去研究。校史是很复杂的,对已经过去的事情,到底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往往难说清楚了。我们要遵守历史学的范式,主要要依靠文献、档案等文字材料,要有可落实的证据。有的材料往往已经近乎丢失,或者躺在哪个角落里,很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求我们下功夫去找,如果没有直接证据,也要想办法找到足够的间接证据。除此之外,我们要抓紧积累口述资料。对口述资料的使用要十分谨慎,得出结论时要尽量完善旁证。历史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是在更大的情景下发生的,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收集资料和阐述资料的时候,要放到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来看这件事情。总之,如果真要把校史做好,是要下大功夫的。

第三,要动员。校史研究,不是组织一个校史写作班子,做出一个本子就完事了。校史研究要让学校的广大职工,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和干部都参与进来。如果写科学家,那一定要把老师和科学家动员起来,因为不懂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就难于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我们也要把尽量多的当事人动员起来,把科学家的学生与家属动员起来。研究过程中要实施学科交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做深,才可以把我们的校史写好。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强调真实,强调钻研,强调动员,我们的校史研究一定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

最后我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张雪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展望校史,共创未来
世界最昂贵材料问世 每克售出1.45亿美元天价
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
英科学家研发世界最贵材料内嵌富勒烯:每克价值1亿英镑
抗争8年才安然回国,助力“九章”问世,段路明:祖国需要我必回
国内大学最新综合排名,第一“爆冷”,清华仅第三,武大跌出前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