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示历史的真相,扯下关羽的画皮-
 关羽----你凭什么当圣人?


一、引言

    “伪圣”关羽欺世盗名已有数百年之久,今天我便来揭揭这张画皮。
    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多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大肆吹捧“十姓家奴”刘备,连刘身边的关羽也沾了光,被吹得直上云霄。在本文中,拟从三国演义和历史事实两个视角来分别解读关羽,力求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形象。个人主观认为,无论从哪一视角来看,关羽都配不起“圣人”这个名号,更受不起这千年祭祀、万人跪拜。他如今拥有的名声和地位,是当年某些人为了私心而生造出的,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有必要把他真实客观的一面昭显人前,让大家能从谎言中挣脱出来,对此人有一个真实清醒的认识。


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1、“三打一”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的架构中,武功高低是衡量武将的一个重要标准,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清楚地诠释了这几人的战力高下。关羽排在第四,也算不错了,但他比起前面的三人,名望却高了许多。比如同在刘备一方,战力更在关羽之上的赵云,却远远没有关羽的地位和尊荣。其实原因昭然若揭:关系罢了。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而赵云只是普通武将,所以关羽被抬高重用,得到了超过他武力的职务和地位。而这份私交,也正是关羽说话做事骄狂跋扈的底气所在。
    说起战斗力,禁不住想起“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三国时强调的是“单打独斗”、“英雄气概”,关羽自命天下英雄,却行此以多打少之无耻之事,实在令人不齿。比起“许褚赤身战马超”的豪侠,赵云百万军中左冲右突的气概,关羽“三打一”的“英雄风采”实在令人难生敬意。

2、因私废公

    关羽最为人称道的事就是“挂印封金”,那种对权势的淡薄、对兄弟的义气,乍一看实在豪侠无双,但仔细想想,便知内情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三国演义中多次暗示,关羽“叛逃”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还是曹操有意宽纵,如果曹操有心灭之,他与刘备家眷“尽成齑粉矣!”而关羽既然身负护卫家眷之责,自然不敢胡乱行动,之所以敢叛逃,便是料到曹操不会对他下毒手,所以这“勇气”一节,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再者通常降将不愿回归,多半是怕回去被猜忌冷落,关羽则无此顾忌,做为刘备的兄弟,回去他依然能得到重用,并获得忠义的好名声,这也是他下定决心“归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关羽仍不得不考虑同僚的看法,这才是他“斩六将”的真正原因。按理说,既然知道曹操有意宽让,就该下手松些,回报一个人情。六将都是废物,他完全可以只伤而不杀,但关羽下手却异乎寻常地狠辣,原因很明显,就是要借这六颗首级,向刘备和蜀国的同僚们表明立场。所以仔细想来,关羽这“归刘”之举,也不似之前想象中那么伟大。更可笑的是,他一边挂印封金,表示一物不取;一边却又把曹操忍痛馈赠的赤兔宝马给骑走了,人家赠马给你,是要你为他征战疆场,不是让你用这宝马“斩六将”的,关羽这事儿做得实在不甚磊落。要说起这赤兔马却也有趣,三国中为了吹嘘关羽的忠义,把他的马也说得丹心一片,关羽死后就绝食而死,实在令人敬佩感伤。可仔细一想,这赤兔马以前是吕奉先的坐骑,也不知吕布死时,它的忠心和气节去了哪里。
    关羽归刘这件事的影响一直延伸到赤壁之战,在华容道口,关羽为了偿还欠下的人情,不得不纵放了曹操,让刘备坐失千古良机。虽然他是为了知恩图报、保全义气,但同时也是公私不分,因小失大,功过得失之间,怕是殊难评论。如果关羽当时能斩了曹操,再自尽以殉,才算顾念大局,忠义两全。如果放了曹操,再自裁以谢刘备,也能博得笔者几分赞许。然而关羽却在放跑曹操后,还腆着脸硬着头皮回去交令,摆明就是仗着和刘备关系铁,知道诸葛亮拿他没辙,若他不过是一名寻常武将,谅他也不敢放跑曹操。关羽在此事上的厚颜做派,笔者既不欣赏,亦不苟同。

3、一千年前的两场作秀

    关羽“刮骨疗毒”之事天下闻名,初看此处时年纪尚幼,既惊且佩;而成年后再读此处,却不禁哑然失笑。边刮骨膜边若无其事地下棋,莫非神经系统不健全乎?就算神经没有坏死吧,可明明很疼,却硬要装得如沐春风,如此惺惺作态,其好胜沽名之心,可见一斑。
    而“关羽夜读春秋”一事,倒与“刮骨疗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关羽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寄身曹操,曹操曾欲“乱其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当夜只分给他们一间屋子。关羽不好意思和两位嫂嫂同床共枕,共居一室,就在院中秉烛夜读《春秋》,自此关羽喜读《春秋》就天下知名。现在的关羽塑像,不是站着横一把大刀,就是坐着捧一部《春秋》,可见关羽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已然深入人心。而“夜读春秋”的典故让后人都以为关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对《春秋-左传》更是颇有研究。然而略一考辨,却发现此君竟无一篇能拿得出手的文章传世,他这《春秋》可谓是白读了。
    笔者由衷地敬佩关羽,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疆场建功之外的另一种扬名捷径----作秀。《春秋》是孔老夫子的拿手著作,天生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经典的代名词,扬名的最佳道具,关二哥选这本书来读本身就很高明。而他选在深夜高声诵读,更是异常炫目的招摇方式,比如今明星摆“POSE”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顺便彰显了自己的品位,可谓一箭双雕。其实类似的表演也并非关羽的专利,历史上不少名人都从此事上受了启发,纷纷效法。所以改天笔者也要去买本《春秋》,到领导的窗下高声读上一夜,好为自己谋上个锦绣前程。

4、蜀国的掘墓人

    做为“武圣”,关羽一生败仗却层出不穷,而他最大的军事失败当然就是丢失荆州。纵观战局,关羽战前不能团结上下将领,防御部署不佳;战事紧时指挥更是毫无章法,混乱呆滞,没能稳住阵脚。坦而言之,笔者未能在此役中看到他有任何的名将之风。比起白衣渡江、睿智潇洒的吕蒙,可谓云泥之判?而更令人瞧不起的是,关羽生前作战不利败给吕蒙,居然靠死后闹鬼来复仇,把吕蒙活活害死,真是小家子气,没有半点英雄的襟怀。要是颜良、文丑也和他一样不要脸,他岂非早死多年了?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关羽对刘备集团实是弊大于利。不仅私放曹操犯下大错,更丢了重镇荆州,让刘备集团大势顿去,而他的死更造成孙刘反目,终致刘备将七十万大军断送。可以说,蜀国的下坡路,便是从关羽丢荆州开始的。纵观关羽一生,于蜀国并无太大好处,倒是替曹操杀过颜良、文丑、华雄三员大将,更救过曹操一命,可谓居功至伟。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关羽安心留在曹操一方,或许蜀国的明天会更好。


三、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1、强抢民女

    以上都是依据演义而做的探讨,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其实更加不堪。
    首先是关羽比较好色,有个业余爱好是强抢民女,并曾因抢美女未遂,和曹操从此不睦。

    《华阳国志先主传》:“初,关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秦宜禄妻。”公许之。乃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
    《关羽传》注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据《蜀记》和《华阳国志》记载,198年,刘备随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关羽便向曹操多次提出要求,要在城破后强抢秦宜禄之妻杜氏,以供其淫乐。大战前夕,不想着兵卒疾苦、战事运筹,却满脑子都是抢女人,而且准备抢的还是别人的老婆,人品也太恶劣了!这和那些破城后烧杀奸淫的倭寇和蒙古兵有区别么?而且还怕别人抢先夺了,先打好招呼占住。至此还不放心,竟然还提了多次,以至令曹操都产生了兴趣。纵观中外历史,这样急色的圣人,倒也真不多见。也幸好外国人不看中国古代的史料,否则让人家知道我们泱泱中华,跪拜供奉的居然是一个强霸人妻的急色之徒,那可真把中华民族的脸在全世界都丢尽了。
    不过色鬼曹操也够阴,之前答应了关羽,破城后一见杜氏果然美貌,便自己纳入房中,令色鬼关羽空欢喜了一场。关羽因此对曹操心怀不满,多次怂恿刘备布局杀曹,但均因条件所限作罢。此事过后不久,关羽便随同刘备袭杀曹操的大将车冑,叛曹自立。   


2、吹出来的圣人

    关羽的许多所谓的闪光点,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华容释曹”、“单刀会”等,都是后人造出来的故事。连“温酒斩华雄”这件事也是编的,硬让关羽把孙坚的事迹给抢了。而关羽平生最大的战绩----“水淹七军”倒确有其事。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两军对峙时,荆州蜀军渐被曹军逼入不利地形,原本已显颓势。然而突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滥,这不佳的地势恰好海拔较高,反而幸运地占了便宜。而且荆州蜀军拥有大量战船,遂能逃过一劫,而远道而来的曹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又无船只救援,于是全军崩溃。可见,此次胜利不过是关羽走运而已,和运筹帷幄并无太大关系。于禁败后,曹操又遣徐晃引军来战关羽,虽然“晃所将多新卒”,数量也比蜀军少,但这次没有下暴雨,所以关羽大败,蜀军被杀或投水而死者不计其数。
    关羽连带着新兵而来的徐晃都打不过,可见他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那种百战百胜的高明统帅。尤其是他之后又再次大败,丢了荆州,实实在在地给了蜀国一记重创。从此蜀国失去了对外攻伐的滩头阵地,再也无力进取,只能偏安于巴蜀一隅,坐以待毙。后来诸葛武侯数次北伐,都已经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尽人事罢了。蜀国的灭亡,其实从荆州丢失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3、骄横狂悖

    上面的历史功过并不是关羽招人讨厌的主要原因,他真正不招人待见,还是因为他的骄横跋扈和刚愎自用。而这点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历史上,都相当一致。其实关羽的骄横并不奇怪,和刘备关系铁,有恃无恐,自然就骄纵起来了。
    当孙刘联盟抗操时,孙权为了巩固盟约,曾屈尊降贵,主动要与关羽联姻,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以孙权帝王的身份,与关羽这样一个将领主动结亲,实在不能算是辱没了关羽,而关羽的表现却令人嗔目结舌。
    《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孙权派诸葛瑾为使求婚,以便吴蜀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关羽竟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于是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而在史料《关羽传》中,与演义所说大体相似:“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真地很佩服关羽的狂妄自大,当时人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也是人中之杰,但在关羽心中,孙权却不过是一条狗而已,而自己却是猛虎,和孙权有云泥之判。关羽性情上的粗暴蛮横从此事可见一斑,对孙权都敢如此,对手下将领和同僚何等嚣张跋扈,不说也可想象。即使是普通人家间的提亲,纵然不情愿,也该婉言谢绝,保全对方的面子。何况孙权此次提亲,还带有政治联姻的目的,事关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更应审慎对待。而关羽也不请示刘备,擅自粗暴拒婚,彻底暴露出他的不识大体。事实上,孙权因此事受了屈辱,心中不忿,孙刘联盟变得岌岌可危,让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无法开展。日后东吴进攻荆州,不留余地地诛杀关羽,也与此事不无关系。


4、心胸狭窄,不识大体

    关羽听说马超归附封官,竟要不顾荆州防御,回汉中与马超比武,胸襟窄小,不顾大局,所作所为,令人鄙视。下面是演义中的原文:
 
    “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而《关羽传》中的史实与此很相似: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上面的文字不多,但关羽的虚荣和好胜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其“护前”的毛病看来早为众人所知,所以诸葛亮才赶快猛夸关羽,说他比张飞和马超强,这才止住关羽的争胜之心。那么大一个人了,还要别人像照顾小孩一样哄着,真是可笑。
    在“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中,也描述了关羽的性情:“斯人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其自负和喜欢压迫欺凌别人的形象也与《关羽传》中相当一致。

    等到黄忠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时(关羽拜前将军,高于黄忠),关羽的小心眼又发作了,十分愤怨不平,整日牢骚满腹。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话:“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而史书上的原话也与此相近:“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事实上,黄忠从未得罪过关羽,关羽仅仅是觉得“黄忠不配与他同列”,就毫无顾忌地蔑视侮辱黄忠,其自高自大、不懂团结、不识大体,在此事上表露地淋漓尽致。而其肚量的狭小也暴露无遗,可谓史所罕见。而且关羽做为一个地方将领,居然狂妄地要干涉中央政务,不允许刘备授勋给黄忠,更表现出他的跋扈和专横。
    这样不堪的品行,这样狭窄的气度,怎么可能招人喜欢?事实上,关羽在蜀国将领中人缘极差,大部分人都讨厌这个自大狂。上至丞相诸葛亮,中至同阶层的马超、黄忠,下至低阶官员麋芳、士仁、刘封、孟达、潘濬等人,都与关羽不睦。


5、众叛亲离

    关羽这种骄狂的性格,最终成了他众叛亲离、兵败将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围困樊城时,让刘封、孟达增援,二人便拆台不去;让麋芳、士仁供应补给,二人则由于“素皆嫌羽轻己”,所以“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关羽此时又犯了一个错误,扬言“还当治之”,最终导致严重后果:“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由于平素骄横,瞧不起别人,和同僚相处不睦,到了关键时候,不仅刘封、孟达不来援助,连负责运送补给的麋芳、士仁也消极怠工,最终令蜀军成为缺粮的孤军。在我们不齿这四将行为的同时,也应关注一下他们的心理历程,若非“素皆嫌羽轻己”,想必不致于此。
    在全军溃散之后,关羽在麦城诈降未成(见《华阳国志》注文),只好勉强突围。不过“武圣人”既没能逃出生天,也没有战死沙场,更没有横颈自刎,临死前显显英雄气概,反而是屈辱地被缚遭擒。以他的武艺,想自杀总该不成问题,所以应该是尚存苟活之望,这种贪生畏死的表现实在令笔者非常失望。不过孙权自问不可能比曹操当初做得更好,更恼怒于当年关羽的粗暴拒婚,遂斩关羽于临沮,“武圣人”的风云一生至此终结。
    要说为大将者,首当能感召全军,与将士血乳交融,令“上下一心”。然而关羽性格上的缺失,让他不能团结同僚和部属,无法做到如臂使指,令全军戮力同心。而战场争锋,胜败悬于一线,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满盘俱输,又何况是将帅不和这样的兵家大忌。关羽连军队内部都整顿不稳,又何谈破敌争胜?如他这种不擅协调统御的武将,纵然武功颇高,熟读战策,也只能做个先锋,又怎能令人信任和托重?又怎堪称为绝代名将?又怎敢让其独挡一面?
    不过刘备就敢。兄弟嘛,当然要关照了,而且用起来也放心。所以他明知关羽性情刚愎,毛病多多,却仍将蜀国的命脉荆州相托。于是数年之后,关羽死了,荆州丢了,大军败了,蜀国亡了,三分天下----也一统了!
    任人唯亲的刘玄德,终于咽下了自酿的苦酒。


6、人心不公

    为武将者,以战功为首。关羽一生做战不少,但真正有建树,有影响力的却乏善可陈,加在一起也抵消不了他丢失荆州的负面影响。比起卫青、霍去病、戚继光、周亚夫、徐达这种真正优秀的将领,关羽实在有着判若天渊的遥远差距。即使用再积极的眼光去欣赏,他的那些小小战绩,比起戚继光剿平倭寇、霍去病封狼居胥这种足堪标榜千秋的功绩,也根本微不足道。从历史意义上看,戚继光、卫青等人浴血疆场,是为了抗击异族入侵、保境安民、振兴中华,而关羽参与的却只不过是军阀间争夺天下的混战罢了。
    然而人心不公,上述这些真正英雄的名头和影响力,加在一起竟也比不上关羽的一个零头。现今关帝庙遍及天下,香烟鼎盛,可叹那舍死忘生“驱除鞑虏”,为汉族文明立下盖世奇功的徐达,不知如今还有几人记得!
    关羽号称“武圣”,可笔者反复思量,也无法接受这种荒诞的事实。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战功胜于关羽者多如过江之鲫。可为何就有如此多人,放着无数建功立业,大胜还朝的名将不拜,却偏偏就要心悦诚服地,把这个以丧师失地做为自己人生最终结局的兵败将领,做为我中华武力的楷模?人们常说“文治武功”,难道中华民族的“武功”,就应该以兵败遭擒来体现么?


四、清廷手中的一把快刀

    看罢上面的内容,想必一些人对关羽的印象会有所调整,觉得不似之前记忆中那么完美,也自然会衍生出一个疑问: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和名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政治需要罢了。
    最初的时候,关羽身上的政治色彩并不太浓,其事迹以民间流传为主,直到宋朝,徽宗为了鼓励忠君报国,才开始大力宣扬关羽“挂印归刘”的事迹,以号召人们“忠臣不事二主”。后来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结拜时也渐渐拿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当了典范,关羽的形象便更上了一层楼。但一直到明末,对关羽的定位也仅仅是“人”,而不是“神”,更不是什么“圣人”。直到清朝统一天下,关羽才如坐上火箭一般,陡然“冒”了起来,最后竟然被赐了一个“盖天古佛”的夸张封号。到了近现代,关羽的忠义之名又得到了黑社会的亲睐,被无数堂口供奉起来。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香港的警察和黑社会竟然都拜关公,如果这两家火拼起来,关羽兄岂非会无所适从了?
    其实清廷力捧关羽的动机昭然若揭。满清一百多万人,要统治上亿的汉人,压力比较大,于是不得不在思想奴化上大下文章。文字狱、篡改明史、二十四孝是第一步,随后便大力塑造吹捧袁崇焕和关羽两个形象。前者用来坐实明朝的昏暗、崇祯的昏庸、自毁长城,以加强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后者的意义则是要借着猛吹其“忠义”,从而在百姓心头刻下“忠君”的深深烙印。其实满清政府力捧关羽,还有一个更为隐晦的原因:清以前,百姓心中的精神偶像一直是反抗异族入侵的岳飞,这让满清统治者如坐针毡,迫切需要推出一名新的圣人,来取代岳飞的地位……   
    于是,多尔衮采纳了知名汉奸范文程的建议,对关羽大力扶持,编造了许多故事吹捧关羽,并不惜斥巨资为其在民间造势建祠。在满清国家机器的全力运作下,关羽很快便就被“捧红”。虽然他武功未达巅峰,战绩并不昭显,骄狂跋扈,刻薄好色,却竟然声名大噪,硬生生被塑成了“武圣人”,自此安安然然地高踞在一个个关帝庙中,享受了几百年的跪拜和献祭。
    满清已亡多年,“武圣”关羽,可以休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对三国了解多少(三国演义测试题)
《三国》与企业管理系列:从失败的例子看管理的大忌
关羽︱二哥,你脸红什么?
祖盛讲名著91 | 三国演义(中)
关羽:武圣人的show time
为什么世人都说:东吴亡于孙权之手?看下晚年的孙权,就都明白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