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四):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四):

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

陈友冰

与子琳书  孔臧

  告琳(1):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2),滋滋昼夜(3),衎衎不怠(4),善矣!人之进道(5),惟问其志(6),取必以渐,勤则得多(7)。山霤至柔(8),石为之穿;蝎虫至弱(9),木为之弊(10)。夫霤非石之凿(11),蝎非木之钻(12),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13)?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14)。”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15)

  侍中子国(16),明达渊博,雅学绝伦,(17)言不及利,行不欺名(18)。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19)。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20),独得掌玉唾壶(21)。朝廷之士,莫不荣之(22)。此汝所亲见。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23)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24)。远则尼父,近则子国(25),于以立身,其庶矣乎(26)!

(《艺文类聚》卷五十五,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

  【作者介绍】

  孔臧:约汉高帝中期至武帝元朔末年在世(公元前201一前123)在世,孔子的第11代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蓼侯、太常卿孔藂之子。文帝九年,(前171)承袭父亲爵位为蓼侯,拜为御史大夫。孔臧愿继承家族从事的事业,求为太常卿,与从弟安国从事古文尚书研究。汉武帝同意其请求,但礼赐如三公(待遇仍同于御史大夫。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在官数年卒。臧著书十篇,今不存;又有赋二十篇,亦不传。伪书《孔丛子》中有《谏虎赋》、《杨柳赋》、《号赋》、《蓼虫赋》,未知其真伪。
 
  【注释】

  (1)告琳:告诉孔琳。古代书信上对下、尊对卑书信开头的一种格式。孔琳,孔臧之子。

  (2)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近来听说你和一些书生朋友讲论学习儒家经传典籍。顷:近来;讲肄(yì):讲论学习,讲习。书传(zhuàn):书,指儒家经书;传,先儒对经书的铨释。书传,即经传典籍。

  (3)滋滋昼夜,日以继夜勤奋攻读。滋滋:勤勉不倦。

  (4)衎衎不怠:丛读书中获得乐趣。衎衎(kān):和乐,快乐。

  (5)进道:学问长进。

  (6)惟问其志:主要看他有没有志气。问:看。

  (7)取必以渐,勤则得多:要获得知识,必须靠逐渐积累,必须靠勤奋才可学得很多。渐:逐渐,有坚持之意。

  (8)山霤至柔:山间的流水是再软不过的了。霤:本指屋檐上滴下的水。此指山崖上流下的水;至:极,最。

  (9)蝎(xiè)虫:木中蛀虫。

  (10)木为之弊:木头能被他毁坏。

  (11)夫霤非石之凿:流水本不是凿石头的铁凿。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凿:凿子。打孔、挖槽的工具。

  (12)蝎非木之钻: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钻(zuān):钻子。穿孔的工具。

  (13)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显然,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功夫的逐渐积累才达到的吗?亵(xiè)然:显然。

  (14)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古训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徒:徒有,仅仅具备;多:好;履:鞋子,这里指亲自实践。

  (15)故学者所以饰百行:这正是学者爱好各种实践的原因啊。

  (16)侍中子国:侍中孔安国。孔臧的从弟。孔安国,约公元前一五年六至前七四年间在世,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捕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考经,皆科斗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侍中:秦汉时少府属下宫职,为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17)明达渊博,雅学绝伦:为人聪明练达、学识渊博,研究《尔雅》的学问,无与伦比。雅学:研究《尔雅》的学问。《尔雅》是中国最早纂集经传文字训诂的一部书,汉魏时已有樊光、李巡、孙炎等人的注本。

  (18)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口中从不谈物质利益,行为从不玷污自己的名声。

  (19)少小及长,操行如故:从小到大,都能保持高尚的操守。

  (20)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因此他虽然与一些臣子都是可以皇帝身边的侍中,但遵守礼数,不做不庄重之事。亵(xiè):过于亲近,不庄重。

  (21)独得掌玉唾壶:独自捧着玉唾壶,跟随在皇帝左右。唾壶:痰盂;玉唾壶:玉琢的痰盂。

  (22)朝廷之士,莫不荣之:朝中人士,无不以此为荣。

  (23)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诗经》上不是说:“不要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宗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语见《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聿(yù):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厥(jué):代词:“他的”,这里指“祖先”。修:继承。

  (24)操斧伐柯,其则不远:想砍棵树棍做斧头把,就必须先有斧头。没有斧头,就无法砍下树棍来做斧头把。语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比喻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有制胜的法宝。

  (25)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从远的来说,孔子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近的来说,孔安国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尼父: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尼父。

  (26)于以立身,其庶矣乎:(尼父子国的思想武库)对于你为人处世,就足够了。立身:为人处世。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庶矣:庶,富足,矣,语尾助词。此汝所亲见。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

  近来,我听说你与几位朋友讲习经传,一天到晚孜孜不倦,乐无懈怠,这确实很好。一个人研究学问,只看他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靠逐渐积累,必须靠勤奋才可学得很多。山间的流水是再软不过的了,石头却能被它穿透;蝎虫那是再弱小不过的了,木头却能被它蛀坏。流水本不是凿石头的铁凿,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但是,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功夫的逐渐积累才达到的吗?古人教导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所以,这正是学者爱好各种实践的原因啊!

  侍中孔安国,为人聪明练达、学识渊博,考据上的学问,无与伦比。口中从不谈物质利益,行为从不玷污自己的名声。其行为遵守圣贤的礼教,从小到大,都能保持高尚的操守。因此他虽然与一些臣子都是可以皇帝身边的侍中,但遵守礼数,不做不庄重之事。独自捧着玉唾壶,跟随在皇帝左右。朝中人士,无不以此为荣。这是我亲眼所见。《诗经》上不是说:“不要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宗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诗经》上又说:“想砍棵树棍做斧头把,就必须先有斧头。没有斧头,就无法砍下树棍来做斧头把”。从远的来说,孔子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近的来说,孔安国就是我们制胜的法宝。从尼父、子国的思想武库中去学习吸取,对于你为人处世,就足够了。
 
  【简评】

  孔臧,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第11代孙,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武帝的时候,孔臧作为太常卿,经常和朝中一些做学问的人讨论鼓励学习、奖励贤才等事。受孔臧的影响,他的儿子孔琳也勤奋好学,孔臧听说儿子孔琳非常勤奋刻苦地研习经书传记,在高兴之余,亲自给孔琳写了一封信赞扬鼓励他,并指出要想学业长进必须做到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立志,指出立志是学习长进的首要条件:“人之进道,惟问其志”。这也是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人在教育子女时首先提到的,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儿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是强调立志:“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

  二是要有恒心、有毅力,日积月累,方能成功,所谓“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孔臧用“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这两种现象来说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三是要身体力行。他借古训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算好,而脚踏实地去亲自实践,才够得上最好”,知行结合,这才是学者所崇尚的:“故学者所以饰百行”。这与我们今天强调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中要重视社会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作为一位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能认识到这一点,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四是要善于学习。孔臧为孩子提供两类学习榜样:一类是古人,尤其是自己祖先。他是孔子的第11代孙,“操斧伐柯,其则不远”,远则继承“尼父”的思想武库,将家族传统发扬光大;二是向周围的人、身边的人学习。作者将自己的从弟、著名学者孔安国树立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标杆,学习他“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的高尚品格;学习他“明达渊博,雅学绝伦”的渊博学识。作者说,如果能“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矣乎”。我们虽不是孔子后代,但孔臧提出的这两类学习榜样,是可以师法的。

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2),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3),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4),口无择言(5),谦约节俭,廉公有威(6)。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7)。杜季良豪侠好义(8),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9),父丧致客,数郡毕至(10)。吾爱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11)。效伯高不得,犹为谨赦之士(12),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13)。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14),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15),郡将下车辄切齿(16),州郡以为言(17),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作者介绍】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故世称“马伏波”。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长安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国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据说也是其后人。

  马援为人轻财货,有大志。他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在西北搞田牧时,曾有牲畜数千头,谷数万斛。但他却不当守财奴:“凡殖货则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马援一生东征西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及我国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讨伐徵侧。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徵侧、徵贰,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因此再次要求为国建功立业。此时匈奴、乌桓进犯北边,马援请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于是还京仅三个月,就率三千骑出高柳,巡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他的一些豪言壮语,如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等也都成为后世的成语。

  马援墓在今陕西省扶风县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另有伏波祠,在西安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广西桂林则有伏波山,为著名景点。
 
  【注释】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说出。古代子女是不能直接说出父母名字,以示尊重。汝曹:你们。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的称呼。

  (2)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我对此特别厌恶。

  (3)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就像女儿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一样。施衿(jīn)结缡(lí):古制,女子出嫁,母亲为之整襟系佩。衿,衣襟。缡,古代女子系在身前的佩巾。

  (4)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这个人老实忠厚、处事周到谨慎。龙伯高(前1年—88年)名述,字伯高,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时为山都长,后为零陵太守。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史志上称他“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
  
  (5)口无择言:说出的话周到稳妥,没有什么好挑剔的。择:选择,这里指挑剔。

  (6)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为人谦和简约,又很节俭,清廉公正。

  (7)愿汝曹效之:希望你们效法他。

  (8)杜季良豪侠好义:杜季良这个人豪侠仗义。杜季良:杜保,字季良,京兆人,光武帝时任越骑校尉,为人豪爽,行侠仗义,广结广交,好打不平,后被仇人上书攻击而免官。

  (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广结广交。清浊:这里分别指行为高尚者和低贱者各色人等。无所失,都去结交为朋友。。

  (10)父丧致客,数郡毕至:他的父亲去世时,周围数郡都有朋友前来吊唁。

  (11)吾爱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我喜爱他,尊重他,但却不愿你们去效法他。

  (1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赦之士:效法龙伯高如果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谨赦:谨慎稳重。

  (13)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雕刻天鹅虽然得不像,却还像个与天鹅接近的野鸭。比喻虽然仿效不十分逼真,但还有些近似。后来这句演化为成语“刻鹄类鹜”。鹄(hú):又叫天鹅。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鹜(wù):野鸭。

  (14)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如果效法龙伯高不成功,那就会沦为浮浪子弟。陷:沦为。轻薄:轻佻浮薄。

  (14)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像狗一样。比喻好高骛远,达不到目的,被人作为笑柄。后来这句演化为成语“画虎类狗”。

  (15)迄今季良尚未可知:至今季良的结局不知会怎么样。季良因为好打不平,结怨仇家,后被仇人上书攻击而免官。

  (16)郡将下车辄切齿:官员初到任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郡将:这州郡太守一类官员。

  (17)州郡以为言:郡中的舆论对他也议论纷纷。
 
  【翻译】

  我写信告诫你俩: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说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但是我还是要再三强调,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老实忠厚、处事周到谨慎,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为人谦和简约,又很节俭,清廉公正。我和他友爱,也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仗义,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行为高尚者和低贱者各色人等,都去结交为朋友。他的父亲去世时,周围数郡都有朋友前来吊唁。我也喜爱他,尊重他,但却不愿你们去效法他。因为效法龙伯高如果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如刻个天鹅虽然刻得不像,却还像个与天鹅接近的野鸭。如果效法龙伯高不成功,那就会沦为浮浪子弟。就如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像狗一样。至今季良的结局不知会怎么样。但官员初到任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郡中的舆论也对他也议论纷纷。我常常为他担心,所以不愿你们去效法他。
 
  【简评】

  马严和马敦是马援的哥哥马余的两个儿子。据《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写这封信的背景是:“建武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东汉刘秀建武(25—55)初年,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敦喜欢议论人,又与游侠交往,“以武犯禁”。马援征交趾,平定徵侧、徵贰乱后回来后,给两个侄儿写了这封信。马援是在建武十九年(44)春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的。因此此信应在建武十九年之后。此时马援已经58岁,五年后即去世,可以说是饱经沧桑,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封家信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信中所说的道理,主要是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态度明确但又表达委婉,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明确表达“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两事的看法,但又跟上一句“汝曹知吾恶之甚矣”,——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以这种让步句式使对方更容易接受。那么,既然对方已经知道为什么还要再次强调呢。作者又打了个比方: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用家庭亲情作喻,自然更容易感染晚辈。这比前面选编的左宗棠家信中一位训斥二子,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这封信另一个特长是善于运用一些通俗切近作比喻,更容易说服对方。前一段中“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是一例,后一段中的“刻鹄不成尚类鹜”和“画虎不成反类狗”亦是一例;选择龙伯高、杜季良两位身边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和产生的不同后果更是一例。可以说,通篇都在比喻中进行,用类比说理。作者运用的这些比喻通俗浅切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可见可闻,自然容易说服人。这些比喻后来皆成为成语,说明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问题是:据信中所言:龙伯高、杜季良都是作者的好友,作者对他俩皆“爱之重之”,但作者却要侄儿学习其中一位,而不能学习另一位,并指出两种学习将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后果。这是为什么呢?回答只能是这是由作者写此信的目的所决定的,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可以选择的。杜季良为人豪爽,行侠仗义,广结广交,好打不平,这与两个侄子的“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思想行为颇为相近。作者强调刚上任的州郡官员就对他“切齿”,州郡舆论也对他议论纷纷。他的结局“尚未可知”,作为朋友,我很为他“寒心”。说的是杜季良,指的则是两个侄儿,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要两个侄儿引以为戒,信中强调自己对他“爱之重之”,也是意在表明并非两人交恶在诽谤他,“迄今季良尚未可知”,完全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自然也更容易引起两位侄儿的警惕。至于龙伯高,则是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正是两位侄儿所缺乏的。其实,据当地方志和光武帝任命龙述伯高零陵太守的诏书,龙伯高的主要功绩和为人品格倒不是马援信中所说的“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而是作为一位州郡长官治郡有方,能在战乱中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支援征讨。据《永州府志·循史篇》载: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光武武陵一带的少数民族“五溪蛮叛乱,刘秀率领马援等亲征。战斗就在零陵郡附近发生,战火使郡内人心浮动,民心惶恐,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龙述尽力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支援征讨。据说,在战事紧张、马援受挫、供给困难、军饷难以为继的紧急情况下,龙述将夫人头上的金簪取下,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争,使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汉光武帝在擢升龙伯高为零陵太守的诏书中也称赞龙在战乱中能保全大郡,发展生产,男耕女织,对此很满意:“惟尔廉威,自此刚劲于尧封,于戏!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寝戟,闾井务载其清宁,春落锄犁,兆庶欲安于耕凿,则女红不害,尚勤尔职,以称朕意”。所以马援在家信中强调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是经过有意筛选的,意在让两个侄儿树立一个改正自己缺点的榜样。

  另外,作者对这两个典型的选择,也有自己的人生教训。其实,马援也像他的朋友杜季良一样为人豪爽,行侠仗义,遭遇也相似,被人攻击陷害,甚至含冤死去后还被夺去封号,不得安葬: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五溪蛮”叛乱。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结果全军覆没。第二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又不见成效。此时,已六十二岁的马援请求将兵征讨。在进军壶头山时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患病。由随从马援出征的中郎将耿舒代替马援监军。为了推卸责任,耿舒给其兄建威大将军畤侯耿弇的信中,说马援进军迟缓,坐失良机,先攻壶头山乃失策。耿弇将此信呈给皇帝。光武帝乃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责问马援并任监军。梁松是皇帝之婿,颇为骄贵。有次他去问候生病的马援,拜于床下,马援却“不答”。马援因是梁松父亲的朋友,身为长辈而不以答礼小辈。梁松则恃皇亲而记恨在心。梁松到达零陵时马援已经病死,梁松仍然怀恨借故陷害。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仁(俗名薏米),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回京时,以车载薏苡种子。时人以为他带回来珍宝,权贵们都怨望忌妒,只是没有及时发作。梁松借此机会说马援带回的是一车珍宝。光武帝因而大怒,将原先赐给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收回。马援的家属非常恐惧,甚至不敢将马援遗体葬于旧坟地,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掩埋了事。宾客故人也不敢来吊唁。后来马援家属多次申诉,说明真相。同乡故人朱勃上书,说马援“以死王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情义可嘉”,才得到汉光武的谅解,以丧归葬。汉明帝时,将东汉初年协助刘秀统一天下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位功臣图画于云台,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功勋卓著的马援却没有列上。直到建初三年(78),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西安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马援祠

 

陕西省扶风县伏波村马援墓

诫子、甥书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冶性(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8),遂成枯落,多不接世(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

(《诸葛亮集》)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诸葛亮还精通音乐绘画,只不过为他的忠贞和智慧所掩盖。他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述: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的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宋徽宗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还在《论画》中将诸葛亮列为“上古”代表画家之一,甚至与以“曹衣带水”著称的著名画家曹不兴并列:“与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他还是个发明家,陈寿的《三国志》中就记载他发明有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

  【注释】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德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心反思来修持自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美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4)非宁静无以致远: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则不能励精: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怠惰;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7)险躁则不能冶性: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暴躁。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8)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驰:消失、逝去;日:时间。

  (9)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遂:于是,就;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那时才知道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那时才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简评】

  这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书信。诸葛亮有子女三人。长子诸葛瞻(长子),幼子诸葛怀、长女诸葛果。另有养子诸葛乔。为诸葛亮长兄诸葛瑾之子,诸葛瑾在东吴病死后,诸葛亮将其子诸葛乔收养在身边。其长子诸葛瞻(227—263),字思远。从小聪明颖慧,诸葛亮非常喜爱,并寄予很大的希望。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瞻17岁时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担任骑都尉。第二年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这种快速的升迁和父亲在蜀的大权执掌,很容易造成骄奢和躁动任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写下这封训诫。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要俭朴节约;要清心寡欲,志向坚定。全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多年身居高位对己的警戒和约束。

  此信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是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不仅使他品学兼优,同乃父一样“工书画”,而且同乃父一样,忠贞为国,死而后已。后主景耀六年(263)冬,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以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来信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率兵迎战魏军,结果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后。其长子诸葛尚也一同战死于沙场。可见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的次子诸葛京,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迁居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任郿县令、江州刺史等职。

  这封家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极其深远。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无数的家长和学校都把它作为教子或指导学生的好教材。尤其是其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更成为校训或人们的座右铭。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在黄海大东沟一战名垂青史,这是人所共知的。

诫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1),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2),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3),恻然有所感(4);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5),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6)。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7),默默束于情(8),永窜伏于平庸(9),不免于下流矣(10)。(《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注释】

  (1)夫志当存高远:胸中的志向应该高尚远大。夫:表示议论的发语词。

  (2)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应当仰慕前代的圣贤,断绝私心欲念,抛弃一切阻碍前进的因素。疑滞:疑虑和停滞不前。

  (3)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使自己立下的志向能够明确地树立起来。庶几:语气词,表示希望或推测。揭然:明显地。

  (4)恻然有所感:在自己内心深深引起震撼。恻然:诚恳的样子。

  (5)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经受住荣辱的考验,处变不惊。不去挂念琐屑小事,广泛地向人们学习请教,摒弃狭隘、悭吝的恶习。屈伸:能屈能伸,处变不惊。“屈”代表被贬低受辱,“伸”代表尊荣、得意。

  (6)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虽然没有能够升迁,他对自己美好的情趣有何损害,又何愁自己理想不能实现?淹留:停滞不前。

  (7)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一个人如果不能意志坚定,意气昂扬,那就会沉溺于世俗之中,碌碌无为。

  (8)默默束于情:无声无息地受世情的束缚。

  (9)永窜伏于平庸:永远只能在平庸之中躲来躲去。窜:本义指老鼠在地上乱跑,想找洞穴躲藏起来。

  (10)不免于下流矣: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翻译】

  胸中的志向应该高尚远大,应当仰慕前代的圣贤,断绝私心欲念,抛弃一切阻碍前进的因素。使自己立下的志向能够明确地树立起来,在自己内心深深引起震撼。经受住荣辱的考验,处变不惊。不去挂念琐屑小事,广泛地向人们学习请教,摒弃狭隘、悭吝的恶习。如果果能如此,虽然没有能够升迁,他对自己美好的情趣有何损害,又何愁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假若不能意志坚定,意气昂扬,那就会沉溺于世俗之中,无声无息地受世情的束缚,碌碌无为,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简评】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一兄一弟。长兄诸葛瑾,弟诸葛均。汉献帝兴平元年(194),长兄诸葛瑾带继母渡江,落户曲阿。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初为长史,后迁中司马。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讨关羽,收复荆州,立有战功,迁绥南将军,封爵宣城侯。领南郡太守。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赤乌四年(241年)六月病卒,享年68岁。13岁的诸葛亮则随姐弟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嗣后则于弟弟“躬耕于南阳”。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大姐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房陵太守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生子庞涣。庞山民战期间被蜀将孟达的部队所杀。所以诸葛亮特别疼爱这个外甥。大概此时庞涣仕途蹭蹬,感到前途茫茫,诸葛亮写此信开导他,鼓励他。

  信的主要内容是谈立志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作者开宗明义,首先点出“夫志当存高远”。确立人生目标,这一点最为重要、几乎所有名人的家信都强调这一点:前面曾提过的曾国藩家信中也教育儿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是强调立志:“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这也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强调的“非志无以成学”。接下来主要论述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正面论述:只有“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自己的志向能够明确地树立起来,并在自己内心深深引起震撼。这也就是作者在《诫子书》中强调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正确对待荣辱:“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能实现自己的平生之志。诸葛亮安慰自己的外甥说: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平生之志,目前,能做到这样,虽然目前没有能够升迁,但对自己美好的情趣有何损害?又“何患于不济”?

  接着再从再从反面点拨:“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那么就一定会沉溺于世俗之中,无声无息地受世情的束缚,碌碌无为,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这也与《诫子书》中指出的结局:“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完全一致。这样一正一反,将立志的好处和不立志的后果清楚明白揭示出来。这也说明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是观点明确且始终如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长史指的是谁?
诸葛亮《诫子书》是千古绝唱
专家为何称诸葛亮《诫子书》是千古绝唱?
刘宋一朝16位名将之悲歌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些?先看看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