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诫子书》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六):

王修、王昶、向朗《诫子书》

陈友冰

诫子书 王修

  【原文】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1),皆不在目前(2),意遑遑也(3)。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4)。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5),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6),闻一得三,志在“善人”(7)。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8)。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9)。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10)。

  【作者介绍】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事母甚孝,府郡举荐为孝廉,因道路阻隔不能就任。袁谭出任青州期间,聘王修为治中从事,后为袁绍封为即墨县令,再为袁谭别驾。汉献帝建安八年(20年),袁谭攻袁尚,袁谭战败后退回南皮。王修率兵来救,劝导兄弟应和睦,为袁谭拒绝。建安十年(204年),王修运粮于乐安,袁谭为曹操所攻,王修来救已迟,乞求收葬袁谭尸首。曹操答允,继续命其运粮于乐安。袁谭部下管统拒绝投降,曹操命王修斩管统,王修以管统为亡国忠臣,为其松缚。曹操也就此赦免管统。初平年间,屡屡救援贼人所攻的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召为主簿,高密县县令。在任期间锄芟豪强,社会安定。当时胶东一带贼人众多,遂命王修为县令。在任期间,当地豪强公孙卢拒受调动,为王修命人冲进其家门斩杀,令豪强慑。后来受曹操器重,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在任期间抑强扶弱,赏罚分明,为百姓所喜爱。建安十八年(213)封为大司农郎中令。

  王修为人忠贞,敢于劝谏:曹操欲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未到。严才叛变,王修一马当先前往救援。太祖在铜爵台上望见了他们,说:“来的人一定是王修”。相国钟繇对王修说:“过去京城有了变故,九卿各自守在自己的府宅里。”王修说:“吃着朝廷的俸禄,怎么能躲避祸难呢?守在府宅里虽然是旧例,但不是为国赴难的道理。”为《三国志》作评的毛宗岗也做过一个比较:“许攸降操,王修亦降操,同一降也。而许攸则助曹谋袁,王修则不忍助曹谋袁,王修贤于许攸远矣。是不可以无辨”。

  后王修因病逝于任上。曹操称赞说:“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他立传,也称赞道:“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王修忠贞,足以矫俗”。

王修


    【注释】

  (1)所恃汝等也:你们这几个孩子就是我这个老年人的依靠。恃(shi)仗恃。

  (2)目前:眼跟前,身边。

  (3)意遑遑也:感觉惶恐不安。遑遑(huánghuáng):惊恐匆忙,心神不定的样子。

  (4)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所以大禹不喜欢珍宝而止珍惜很短的时间。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史称“大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也是古代的贤君。尺璧:一尺长的壁玉,作为珍宝的代称。

  (5)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出外访学。逾郡县:走出自己所在的郡县;去妻子:离开自己的妻和孩子。

  (6)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宜效:应该仿效;高人:道德高尚的人;远节:高远的操守。

  (7)善人:这里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8)善否之要,在此际也:是善还是不善,现在到了关键时候了。

  (9)言思句: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做事要做好详细计划后再开始行动行详乃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道理,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招致失败。

  (10)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译文】

  自从你走了以后,我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人生在世,很容易过去。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大禹不爱珍宝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是因为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盼望你早有作为,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能够举一反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现在是关键时候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做事要做好详细计划后再开始行动行详乃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道理,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招致失败。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简析】

  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为人纯孝又廉洁自律,对外重承诺,忠职守,不畏强暴,敢于担当。他7岁丧母,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邻里们正在欢度社日,王修怀念母亲,哭泣甚哀,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世人留下成语“王修辍社”。因此被郡县举荐为“孝廉”。王修不仅纯孝,也能待人以诚,为感恩倾身已报。二十岁时游学南阳,在张奉家中修学。在张奉暂住。张奉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为王修亲自照顾至病愈。为人又清贫自守,不恋财货,一心读书。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绍。袁氏当政时法纪松弛,在职有权势的人都积蓄了许多财产。太祖攻下南皮后,查抄没收审配等家的财物数以万计。但检查王修家,谷物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曹操见之赞曰“你真是名不虚传”。
 
  在王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们也都终成大器,其子王忠也官做到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王基还是孩子时王修就觉得他不同寻常,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王修立传时,不仅称赞特色品德操守,还夸奖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了解孩子,知人善任:“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这篇《诫子书》就是王修重视并善于教育孩子的一个最好证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而是以情动人,剖白自己的苦心:开头就挑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和眷恋,而不是以老子自居: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结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这样的教育,以情动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情感上就会接受父亲的劝诫。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要子女珍惜时光,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将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见王修的远见卓识至于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诸实践:“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这确实是精当扼要的至理名言,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经验和行为的具体体会。

诫子书 王昶

  【原文】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1),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2)。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3),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遂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4);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5),皆由感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不而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6)。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7)。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8)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9)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放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10);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11)。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13);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郤为戮于晋(14),王叔负罪于周(14),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15)又曰:“于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16)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17)斯戒矣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入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其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18)?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19),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20)。虽刑于鈇钺,大为烱戒(21),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22),绵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于闺门,务学于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颖川郭伯益(22),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23),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24),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25),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26),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若引而绅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威;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注释】

  (1)宝身全行:珍惜自身的名节,端正自身行为。

  (2)由所祖习非其道也:是因为他承袭的道德规范不对头。祖习:承袭历来的准则。

  (3)乡党:邻里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4)朋党:原本指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后来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这里用的是原意。

  (5)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因而沿着这条导致覆灭的道路走下去的人越来越多,舍本逐末的人更加多起来。

  (6)恶不由其道耳:厌恶它违反了传统的道德。

  (7)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所以才会有困顿受辱的拖累、招致悔恨的罪过。咎(jiù),过失、罪过。

  (8)干名要利,欲而不厌:求名求利,充满贪欲而不知道餍足。干名:干谒求名;厌:同“餍”,满足。
  
  (9)汝曹:你们。

  (10)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古人在盘盂铸上铭文,几杖上刻下训诫,让自己时时能察看,使自己的行为不要违反道德规范。盘盂:亦作“盘杅”。圆者为“盘”,方者称“盂”,用于盛物。古人常于其上刻文纪功或自励,称之为铭文;几杖:坐凳和手杖;俯仰:低头和抬头,这里比喻时时察看。

  (11)戒阙党也:戒绝在朝廷上结成朋党。阙:宫阙,代指朝廷;党:朋党。

  (12)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像范文子答秦国使者却被范武子打了一顿,连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就是厌恶他出风头。武子:范武子(约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姓,名会,字季,因封于范,又称范会;范燮:范文子,范武子之子。武子怒打文子之事见于《国语》记载:范文子很晚才下朝回家。武子问他:为何下朝这么晚?文子回答说:今天有个秦朝的使者在朝廷上花言巧语,朝廷上大臣们都无法回答,我知晓其中一二,数次抢先与他辩论起来。武子发怒说:大臣们不做声,是在谦让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先说。你一个小孩子居然“三掩人於朝”,我要不在了,“晋国亡无日也”。于是抡起手中的拐杖就打,将文子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按:据裴松之注:王昶引典有无,范文子叫范燮而不是范匄。

  (13)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一个人假如有点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点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负的。夫:发语词,无意义;鲜:少;自伐:自己夸耀自己;寡:少;矜:矜夸。

  (14)三郤为戮于晋:晋国大夫郤锜、郤犨、郤至为晋厉公所诛杀。“三郤”指郤锜、郤犨、郤至,春秋中期晋国郤氏家族成员,时人称之三郤。三人皆皆位列卿大夫,四军八卿中占其三,地位显赫又富有才干,互相援引,把持朝政。气焰熏天又不知收敛。公元前574年,晋厉公突然任命胥童、长鱼娇等亲信带领甲兵800人,进攻郤家。郤氏束手待毙,据《国语》记载:“三郤皆自杀”。

  (14)王叔负罪于周:王叔:中国古代皇室内部的关系称呼,相当于民间的叔叔。历史上第一个称“王叔”的是东周惠王姬阆(公元前676~前652年)的庶弟王子虎。至于“王叔负罪于周”这一历史典故可能与周惠王另一个弟弟王子颓的“子颓之乱”有关: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周天子,惠王逃亡至郑。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郑、虢联军攻入都城时,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

  (15)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见《论语.卫灵公》篇。

  (16)又曰:于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孔子又说:子贡好评论别人。子贡你就很贤能吗?我就没那闲功夫去议论人家的不是。见《论语·宪问第十四》;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方人:讥评人。

  (17)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见“国学起步(二十四)历代著名家教家书(十四)”马援《戒兄子严、敦书》。

  (18)对校:相互攻讦。

  (19)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近世的济阴人魏讽、山阳人曹伟都因为邪僻不正而自取败亡。济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魏讽:字子京,济阴人(一说沛人),有口才,整个邺城为之倾动。钟繇因为这个原因举荐他。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魏讽与长乐卫尉陈祎等人谋袭取邺城。还没有到举事日期,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诛杀魏讽,受牵连者数十人;山阳:今陕西省商洛市;曹伟:山阳人,素有才名。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伟闻吴称籓,以白衣与吴王交书求赂,欲以交结京师,被曹丕诛杀。

  (20)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他们凭言语惑乱世人,心怀险诈,煽动年青人作乱。荧惑:古代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即煽动、怂恿之意。奸慝(tè):奸恶之人。

  (21)鈇钺(fūyuè):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烱(jiǒng)戒:明白的告诫。

  (22)若夫句:至于那些甘心于山林隐逸的人,像伯夷、叔齐等宁可饿死首阳山;还有像介子推等,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愿出仕。夷、叔:即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安赴火于绵山:用的是介子推之典。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曾随晋公子重耳一块逃难。途中绝粮,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重耳回国掌权成为晋文公。介子推却不慕功名利禄,退而隐居绵山。尽管晋文公再三催促,也不出山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烧山,以为可将介子推逼出。哪知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愿出来。晋文公懊悔万分,遂将山中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对对方的尊称。后人又将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以此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

  (22)颖川郭伯益:颍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郭伯益:郭奕,字伯益。曹操重要谋士郭嘉之子。郭嘉去世后被曹操收养于府中。官至太子文学,早卒。

  (23)北海徐伟长:北海:地名,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湾一带。徐干(170—217),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中《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24)东平刘公干:东平:地名,今山东省东平县。刘祯:(186年―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人,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为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建安二十二年(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25)乐安任昭先:乐安:地名,今山东博兴东南。任嘏:字昭先,乐安博昌人。早慧,八岁丧母,悲痛之声不绝,和成人无异十四岁开始学习,有了疑点不会问第二次,三年中阅遍五经,穷究其义,兼览群言,无不包容,当时有学问的人都称为神童。曹操初创业时为临甾侯庶子、相国东曹属、尚书郎;魏文帝时,任黄门侍郎,一度担任东郡、赵郡、河东太守。为人诚实忠厚,曾因家贫卖鱼,恰好官府给鱼上税,鱼的价钱很贵,但是任嘏只按平时的价格出卖。又与人一同买牲口,各自出了八匹,后卖了牲口的人家又来赎买,当时价格值六十匹,合伙人打算按市价收钱,但是任嘏只是拿了自已的本金八匹,合伙人感觉到很惭愧,也就拿了本金。

  (26)处不避洿:居处不避开污浊的池塘。洿(wū):不流动的浊水。

【译文】

  做为晚辈,没有比珍惜自身的名节,端正自身行为更重要的了,凭此来显亲扬名这样的好事人人皆知,然而总有人身陷危难家庭破灭,沉沦在身死家亡的灾祸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所遵行效法的准则不对。孝顺、恭敬、仁爱、道义,是行事的指南,按这些正确的准则行事才能站得稳,是立身的要本。孝顺、谨敬的对待长辈,宗族中就站得稳,仁爱、守义的对待别人,乡邻就会看重这样的人;这样在宗族乡邻之间行事就可以成就自己,也会在宗族同乡之外传出美名。人如果不坚守这正道行事,反而背离这立身之本追求眼前利益,就会使自己陷于短浅的浮华之中,就会使自己沉溺于狐朋狗友之中;陷于浮华就失于虚伪,溺于朋党就得彼此防备、彼此陷害。这两者的祸害,一目了然,然而沿着这条导致覆灭的道路走下去的人却越来越多,舍本逐末的人也更加多起来。都是因为人被当时的称赞迷了眼,被眼前的利益迷了心。富贵名声,本是人人都喜欢的,然而君子有时却得到了也不要,为什么?因为厌恶这些富贵名声不是遵循正道得来的。担心大家只知道向前却不知道后退,只知道追求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困顿受辱的拖累、招致悔恨的罪过。俗话说:“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你想要的”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恒久的满足。看往事的成败,看后来的吉凶演变,没有求名求利,充满贪欲而不知道餍足的人能够家世绵延,长保福禄的。我想让你们行事立身,能遵循儒家、道家的教导行事,因此用“玄、默、冲、虚”作为你们名字,也就是想让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正道啊。古人在盘盂铸上铭文,几杖上刻下训诫,让自己时时能察看,使自己的行为不要违反大道。更何况如今你们的名字中便有教训,怎么能不警戒呢!事物成就的快消亡的也就快,成就的晚就会有更好的结果。早上开的花,傍晚就调零了;松柏的繁茂,经寒冬也不会衰亡。因此懂大道的君子厌恶速成的徢径,戒绝在朝廷上结成朋党。像范文子答秦国使者却被范武子打了一顿,连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就是厌恶他出风头。

  一个人如有点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点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负的。夸耀自己就容易看轻别人,自负自傲就容易盛气凌人。不懂谦让的人,别人也不会对他谦让;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对他盛气凌人。晋国大夫郤锜、郤犨、郤至之所以为晋厉公所诛杀。王叔在周朝获罪,不就是自夸自负、争强好胜犯下的错吗?所以君子不炫耀自己,不是因为谦让他人,而是不喜欢掩蔽他人。能以屈为伸,以退为进、以弱为强的人,少有不成事的。诋毁与赞誉,正是爱恨的来由、祸福的转机,所以圣人都谨慎地对待。孔子说:“我对于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誉的,他必定经受了考验。“又说:“子贡好评论别人。子贡(端木赐)你就很贤能吗?我就没那闲功夫去议论人家的不是。”凭圣人的德行,还尚且这样说,更何况平庸之辈却随便论人长短呢?

  昔年伏波将军马援劝戒他的侄儿,说:“听到别人的不是,应当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口中却不可以再评说、传论。”这诫命真是对极了。有人非议你,应该退让然后从自身找问题。如果自己确有让人指责的行为,那别人的话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让人指责的行为,那别人的非议就是胡说了。对恰当的指责就不必怨恨,妄言胡说对自己本没有损害,又何必报复回去呢?而且听说别人指责自己就愤怒的人,应该厌恶再把丑恶的话语加到别人身上。要报复回去只会越发滋生指责、非议,不如默默地约束自己、修养自身德行。谚语说:“解救寒冷都不如厚重衣裳,阻止毁谤都不如自我修养。”这话确实有理啊。如果和论人是非的人、心怀险恶的人接近都是不可以做的事,那更何况和这样的人针锋相对呢?这样的害处就更大了。虚伪的人,说话不从正道,行事与所言不一,他的虚浮浅薄一对照就能认清;然而世人被他们迷惑,还不将他们所言所行相对照来检验、辩明。近世的济阴人魏讽、山阳人曹伟都因为邪僻不正而自取败亡。他们凭言语惑乱世人,心怀险诈,煽动年青人作乱。虽然他们被处死了,但他们张扬起来的恶劣作风,已经污染了很多人。怎么能不谨慎啊!

  至于那些甘心于山林隐逸的人,像伯夷、叔齐等宁可饿死首阳山;还有像介子推等,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愿出仕。虽然他们的言行可以对那贪欲之徒有所警诫,可以导向好的社会风尚,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会像他们这样去做的,我也不愿意你们去效法。你们的先辈,世代作官,崇尚仁义,为人谨慎,讲究孝悌之道,广泛向友人学习。我和同事交往,虽各有不同,但都会从不同的人那儿学到一些东西。颍川郭伯益,喜欢灵活通达,头脑聪敏,有智慧。可是他的为人稍嫌不够弘旷阔达,轻视富贵,固然可嘉,但也有些过分,他认可的人,就如同高山一般敬仰着;他不认可的人,就把他们视为小草。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和他来往密切,但不希望你们像他那样做。北海徐伟长,不求名誉,不求财富,淡泊自守,一心追求道德修养。他有所褒贬,也都假托古人之口说出,而对当世则从不评论是非。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能向他学习。东平的刘公干(刘祯),学识渊博有出众的才能,真诚有气节且有大志,然而他的性情和行为不太相等,很少有约束和顾忌,得和失足可以相抵消。我很喜欢他,看重他。但不愿你们追慕他。乐安任昭先(任嘏),完全遵循古道,内心敏锐,而外表宽厚,谦逊恭让,居处不避开污浊的池塘,平时好像胆怯,却能见义勇为,在朝做官则可以公忘私。我把他视为好友而推重他,愿你们以他为榜样。如果你们能引申开来,触类旁推,你们就可以从我所推举的人物中得到启发了。至于用钱应以家族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施舍一定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入乡里朝廷一定要慰问老者先辈,议论时不要贬低别人,作官时要尽忠尽节,看人交友一定要取正道,处世一定不要骄傲贪淫。贫贱时万不可自暴自弃,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适,凡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这样做了,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作者介绍】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迁中庶子。曹丕继位之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带领百姓植树开荒,颇有政绩,升任兖州刺史。魏明帝曹睿即位,青龙四年(236)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举王昶应选,任命为徐州刺史。魏嘉平二年(250)上书请趁东吴内乱伐吴,大胜后升任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正元二年(255),毋丘俭、文钦起兵,王昶率兵镇压有功,晋升为骠骑将军,他的两个儿子也赐爵为武观亭侯和关内侯。甘露元年(256),诸葛诞举兵叛乱,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诸葛诞被杀后,朝廷下诏褒扬王昶,为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照旧持符节,都督诸军。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四年(259)病逝,谥穆侯。

  有集五卷,其中《谢表》《考课疏》《考课事》《陈治略五事》《奏吴蜀事状》《白晋文王笺》《檄吴将校部曲》《家戒》收录于《全三国文》。

  王昶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注重吏治、注重法治他认为曹魏很多弊端承秦汉而来,法律条文苛刻而又琐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强盛,是不可能的。于是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今天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集团,掌国家大权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浮华,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第二,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个标准。没有一定标准而想衡量曲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考试制度而或降或升某人,空论是否有才能,也是没有根基的。第三,改革官吏考查制度。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传下来。周朝的制度虽有冢宰的职位,根据各位官吏的政绩给予赏罚,但是没有如何比较确定的标准。因此,圣主实应明白如何任用贤人,略举任贤黜劣的办法,把这个工作委托给贤达之人,让他统管此事。任用某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另外建议不要频繁调动,让官吏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有政绩的升官赐爵。第四,省减官员的实际收入,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不要和老百姓争利。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各个官员服饰有别,上下有序。储备粮棉,让人们返朴归真。皇帝下诏褒扬王昶,让王昶修撰百官考试的程序。

  王昶也是位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善于治军。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他在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任上,看到历来屯兵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有紧急情况,都来不及调动。必须根据现实状况更改,于是上表请求把当地政府所在地迁到新野,在二州内练习水兵,开垦农田。魏嘉平二年(250),王昶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民众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于是朝廷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王昶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吴军逃到南岸,又开凿七条道路来进攻。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王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吴军显示,以激怒吴军。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于是王昶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所以《三国志》作者对他的评价是:“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王昶


【简析】

  《家戒》收录于《全三国文》。作者告诫自己的子侄要珍惜自身的名节,端正自身行为,将孝顺、恭敬、仁爱、道义作为行事的指南,是立身的要本,并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加以证明。本文主要的特点有三:

  一是同一般的劝诫后辈的家诫不同,没有“劝学”,要求子侄好学上进、刻苦攻读,也没有提到勤俭持家,清贫自守,而是强调做人低调、对人要谦让,不要炫耀、出风头,不评论是非,不臧否人物,甚至追求道家的冲和渊静,将子侄的名字都起成“玄、默、冲、虚”,阐发道家旨趣。他举历史上范文子为出风头超越长辈,抢着与秦国使者争辩却被父亲打了一顿,甚至连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要求子侄学习当世的北海徐伟长,对当世则从不评论是非。即使有所褒贬,也都假托古人之口说出,皆是着意于此。这种操守追求,固然与魏晋时代的玄言风气有关,但也是从当时的政治现实出发,明哲保身之举。魏晋时代政治险恶,士大夫动辄得咎,稍有不慎,就会惨遭不测。嵇康被害就是一例,而阮籍接受教训,“口中发言玄远,从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文章中提到的作者朋友刘祯,极富才华,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信任,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好,但就是因为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便被逮捕,以“不敬”之罪服劳役。所以作者对子侄说:刘祯学识渊博有出众的才能,真诚有气节且有大志,然而他的性情和行为不太相等,很少有约束和顾忌。我很喜欢他,看重他。但不愿你们学他。其中原因,清光绪年间蜀中知名学者刘咸炘在《三国志知意》中道破::“曹魏之治,专尚刑名。徐邈通介,不随于俗;王昶畏慎,求免于祸。合而论之,尚足见一时之得失。”王昶如此告诫子侄,是从现实政治出发,“畏慎,求免于祸”而已!

  二是所举的正反实例中,既有历史典故,但也有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的则是作者所经历的,甚至是朋友,前者如“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后者如“颖川郭伯益”,虽“好尚通达,敏而有知”,但“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告诫子侄不要去学习他;东平刘公干,虽“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但“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因此“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这是作者友人中两个反面例证。下面两个正面例证是: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乐安任昭先“推逊恭让,处不避洿”。通过眼前可见可闻的两个正反事例,进一步强调作者对子侄的告诫:做人要低调、对人要谦让,不要炫耀、不出风头,不评论是非,不臧否人物。

  在所举的古人事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伯夷、叔齐和介子推的实例。伯夷、叔齐特立独行,因为反对周武革命,宁可饿死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坚持自己的人文理想;介子推洁身自好,不愿为官,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同流合污。作者认为他们的言行可以对那贪欲之徒有所警诫,可以导向好的社会风尚,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会像他们这样去做的,也不愿意子侄们去效法。因为他们的行为与作者的主张有违。作者主张孝悌仁爱,不主张以身殉名;主张冲和渊静,反对特立独行;主张处事低调,不臧否人物,不主张公开决裂对抗。

  三是王昶不但言传,也有身教。王昶为人谦和有礼,尊敬长辈。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没有文人相轻的恶习。由于强调家教,后代也很有出息,从下面数代后的经历可知:

  子
  王沈,王昶子,冀州刺史,武观亭侯
  王湛,王昶子,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
  王浑,王昶嗣子,曹魏及西晋重要将领,曾参与晋灭吴之战,西晋官至司徒

  孙辈
  王尚,王浑长子,王浑击退薛莹等军后因父功而获封关内侯,早死
  王济,王浑次子,为人奢侈。在西晋官至侍中
  王澄,王浑三子,王浑平灭东吴后获封亭侯,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
  王汶,王浑四子,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
  王承,王湛子,东海国内史
  王浚,王沈子,西晋末将领,大司马、幽州刺史

  曾孙
  王卓,王济庶长子,嗣子,任给事中
  王聿,王济庶次子,因娶公主而封敏阳侯
  王述,王承子,晋尚书令、卫将军
  王胄,王浚子
  王裔,王浚子

  玄孙辈
  王坦之,王述子,中书令,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
  王道素,王沈从孙,东晋孝武帝时受封为博陵公

  其中孙辈的王浚在惠帝永兴元年(304)曾领兵击败八王之乱的司马颖,先后升任骠骑大将军、领幽州刺史等职,晋怀帝即位后升任司空领乌丸校尉。其成就超过他的祖父王昶,所以《晋书》说过:“自昶至承(王承,王湛之子,王昶之孙,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其实,玄孙辈也有超过王昶的,如王坦之,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不仅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是著名书法家,《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传于世。

【原文】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1)。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2),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3)。吾,楚国之小子耳,(4)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5),使其性行不随禄以堕(6)。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以为深戒。(丁福保《上古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

  【作者介绍】

  向朗(约167—247),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少时虽有接触文学,但没有大兴趣,反而以内政能力见称。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后随刘备入蜀,仕于蜀汉。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后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蜀汉建兴五年(227),向朗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参与第一次北伐。次年,马谡街亭之败后逃亡。向朗因与马谡是朋友,于是知情不报,诸葛亮十分忿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并让他回到成都。闲散无事将近二十年(《三国志》作“三十年”。据裴松之注: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其间专心研究典籍,以购书、藏书、校勘为事。年过八十,仍然自己动手校勘书籍,指出谬误之处,他所积藏的书籍,是当时最多的一位。向朗开门接待宾客,诱导收纳青年,只谈论古书文义,不涉及时政,以此在当时颇为著名。上自朝中执政大臣,下及少年儿童,都很敬重他。数年后,向朗复职,被任命为光禄勋,曾代理诸葛丞相册封张皇后及太子刘璿。诸葛亮去世后,向朗转任左将军,追论旧功,被封为显明亭侯,赐位特进。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有传。史学家及同朝官员对其评价褒贬不一:陈寿称他“好学不倦”,“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蜀郡太守杨洪说向朗是:“情伪差少”巴郡太守廖立则认为“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均见《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

  遗著有《遗言戒子》一篇,收录于丁福保《上古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亦见于《襄阳耆旧记·卷二》。

向朗


【注释】

  (1)《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中说:战胜敌人在于团结一致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传:指《春秋左氏传》,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的传记,儒家十三经之一。上句话建于《左传·桓公十一年》。

  (2)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家族间如和睦相处,行动起来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日常则平安无事。九族:自己的亲族,具体有两种说法:一是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这九个辈分当中同辈的也包括在内;另一种是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封建时代如犯大罪如犯上作乱就要诛灭九族。如果诛灭十族,就包括门生。这篇文章中的“九族”则是泛指族人。

  (3)以存以亡也:以此(和还是不和)决定存亡。

  (4)楚国之小子耳:向朗是襄阳郡宜城,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地。小子: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后辈。

  (5)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早年丧父,靠哥哥教导养育。天:旧时以父亲为天,母亲为地。诱养,这里是教导,循循善诱之意。向朗的父亲叫向德基,据湖北省保康县店垭镇《向家族谱》向和腾2008年一月“序”:向德基仅二子,长曰向圣传,蜀汉名将向宠之父;幼曰向朗。《遗言戒子》中的“二兄”不知何据。也许向圣传在宗族排行中之老二。

  (6)使其性行不随禄以堕:才使我的品格行为没有随着缺少俸禄而堕落。

  【翻译】

  《左传》中说:战胜敌人在于团结一致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这就是说:天地之间如果和谐,风调雨顺,四季调和,万物就会茂盛生长;君臣之间如能和谐团结,国家就会太平;家族间如和睦相处,行动起来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日才能安居乐业。所以圣人提倡和谐,这是万物得以存亡的关键。我,不过是襄阳郡中一个后生晚辈,早年丧父,全靠兄长教导养育。才使我的品格行为没有随着缺少俸禄而堕落。今天就是贫寒一些,贫寒不是祸害,只有人际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努力去做,并引以为戒!

【简评】

  这篇诫子书据历史、天地万物、自身经历来告诫自己的孩子,中心就一个:强调人际之间的和谐,强调家族、国家的团结一致。这在“天下三分”大小军阀混战不已的三国时代无疑是个规劝,对保全家族、保住个人生命和名节自然也有现实意义,而不仅仅在于一般的修身育德。文章开头所举的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桓公十一年》楚郧蒲骚之战就是历史上一个靠团结而不靠兵力众多寡战胜强敌的有名战例: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了分化和占领汉东诸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派遣楚大夫屈瑕、斗廉,准备与贰国、轸国结盟。郧国为阻遏楚国势力的东渐,立即调集重兵驻守于郧国的边境蒲骚城,同时准备联合随、绞、州、蓼四国之兵共谋伐楚。战争开始时,楚将莫敖担心兵力不足,建议向楚武王请求援兵,而斗廉说:“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单纯靠兵员众多,主要靠的是内部的团结、同仇敌忾。”他还援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殷商军队的,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的史实来加以证明。莫敖被说服了,结果上下同心,趁郧国的联军还尚未到来之际,夜袭蒲骚城,大败了郧师。随、绞、州、蓼四国听说郧军已败,就不再去与郧国联合,楚国就与贰、轸二国结成了联盟,奏响了东渐扩张的序曲。在这次战争中斗廉所阐述的“师克在和,不在众”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众多名人引用。

  向朗的这篇临终遗言对儿子,乃至对整个家族的和谐团结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向氏一族,一直“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子子孙孙,出了许多能臣名流:儿子向条谨记父教,亦博学多识,仕途通达。据《襄阳耆旧记·卷二》向条字文豹,承袭父爵蜀汉景耀年间,担任御史中丞。入晋后,历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兄圣传之子向宠,蜀汉名将,先主刘备封为广益将军,也极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极力推荐向宠为大都督,主持蜀国军务,在有名的《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故后主刘禅封为大将总督,赐御林军马,以镇成都,至今成都尚有向宠太庙。向宠之弟向充,历任射声校尉、尚书。向宠五世孙向光湖之子向秀,“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遇害,他写下有名的《思旧赋》。

  向朗,字巨达,籍贯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向朗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少年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韩嵩、庞统甚有交情。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手下。同年,刘备平定荆南,派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主益州,任命向朗为巴西郡太守,不久转任牂牁(zāngkē)郡太守,又被调往房陵任职。

  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后主刘禅继位,升任向朗为步兵校尉,又接替王连兼任丞相长史。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南征,留向朗统领善后事务。

  受连免官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向朗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参与第一次北伐。次年,因马谡街亭之败,使得北伐失利。马谡逃亡,向朗因与马谡是朋友,于是知情不报,诸葛亮十分忿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并让他回到成都。数年后,向朗复职,被任命为光禄勋。

  主持册封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向朗转任左将军,追论旧功,被封为显明亭侯,赐位特进。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正月,刘禅立张氏为皇后,命向朗以左将军职务代理丞相持节授予其皇后玺绶。同月,刘禅又命向朗代理丞相持节册封刘璿为太子。

  折叠专研典籍向朗年少时虽然涉猎文学,然而不能自我约束坚持,所以只以为官才干著称。自从被罢免长史之职后,闲散无事将近二十年(《三国志》误作三十年),于是更加潜心的研究典籍,孜孜不倦。年过八十,仍然自己动手校勘书籍,指出谬误之处,他所积藏的书籍,是当时最多的一位。向朗开门接待宾客,诱导收纳青年,只谈论古书文义,不涉及时政,以此在当时颇为著名。上自朝中执政大臣,下及少年儿童,都很敬重他。

  向朗这种传授知识辅导后学的举动,开创了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读者开放和辅导利用藏书的先河。

  去世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向朗去世。由其子向条世袭其爵位。

  向朗的著作非常少见,仅有一篇《遗言戒子》被载入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记》(又作《襄阳耆旧记》)一书中,《全三国文》亦有收录。

  杨洪:“朗情伪差少。”

  廖立:“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陈寿《三国志》:“①向朗好学不倦。”“②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

  侄子

  向宠,向朗兄子,封爵都亭侯,历任中部督、中领军。

  向充,向宠之弟,历任射声校尉、尚书。

  儿子

  向条,字文豹,袭父爵,蜀汉景耀年间,担任御史中丞。入晋后,历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襄阳耆旧记·卷二》

  向朗(168-247年)字巨达,三国时期蜀汉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刘备平蜀后,为巴西等地太守。后主刘禅在位时,为步兵校尉、丞相长史,曾被诸葛亮免官。去职后潜心研究典籍。向朗少时虽有接触文学,但没有大兴趣,反而以内政能力见称。后来在第一次北伐被免官,到死前二十年,开始潜心典籍研究。他三十年以购书、藏书、校勘为事。史称其“优游无事,乃鸠合经籍,潜心典籍,孜孜不倦”,“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年过80岁而孜孜不倦,仍亲自校对书籍,指出谬误之处,积聚的篇卷,是当时最多的一位。

  他的藏书还对外阅览,“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他以藏书为本,“讲论古义,不干时事”,这种传授知识辅导后学之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读者开放和辅导利用藏书的先河。上至大臣,下到小童都非常敬重他。

  向朗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的遗言说: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三国志·蜀书·向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这意思是说,《左传·鲁桓公十一年》中说,军队克敌制胜在于精诚团结,而不在于兵力众多。风调雨顺,四季调和,万物才能生长;君臣和,天下才能太平;家族和,才能心想事成,安居乐业。

  这是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精诚团结,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向朗还以亲身经历说,我只不过是楚地一个普通人,父母双亡之后,由于兄弟和睦,并得以两位兄长的教养,才有今天在德行上的完美,受到世人的敬重。

  贫穷并不是人的祸患,重要的是要“和”。希望你要牢记我的教诲。

  向朗的儿子向条遵照父训,官至御史中丞。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六十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八百八十◎总录部·独行
精彩绝伦的游击战典范,关羽绝北道的史实
《三国志·杨仪传》原文及翻译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满宠篇(中)
罗贯中笔下的荆州
此人与法正关系密切,却杀害了诸葛亮的姐夫,被迫叛逃曹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