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文 | 苏春玲

——博物精神后的博古画


我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看到了那块石头。

埃及馆里的玻璃展柜里满满当当摆放着许多木乃伊,神秘木乃伊的传说吸引了很多暑期游学的孩子们,大家都围着观赏。有一块很朴实的黑色石碑却呈裸露状摆放着,连一块玻璃挡板都没有,上面雕刻着三种奇怪的文字,我能感觉到它的特殊存在,但彼时博物馆里珍贵的宝物太多了,何况我又被展馆里那些颠覆印象的小猫小狗小鱼的木乃伊所吸引,所以并没有进一步地去探究那块石头的来历,便匆匆走过。然而,当Dr.Theagarten Lingham-Soliar 跟我说起Rosetta Stone的时候,我马上明白,他说的就是这块石头。

罗赛塔石碑

Dr.Theagarten说,所有研究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RosettaStone。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埃及象形文早已失传,直到这块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近代人类可以阅读其中的古希腊文),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也就由此揭开。它对于世界历史意义之重大,因而成为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

Dr.Theagarten和我相遇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他说:“人们来美术馆,似乎是他们觉得必须要来一趟,走走看看,而你不一样……”在人来人往的美术馆里,我耳朵里夹着耳机,左手拿着参观导图,右手举着讲解器,带着一副黑框大眼镜,看画时脸部还要贴近到警戒线,在每一幅画前都要逗留许久……是的,我一副兢兢业业、苦心孤诣的老学究模样打动了这位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于是他决定把我当作朋友。他从南非来到伦敦讲学,除了他最热爱的古生物学,他还喜欢美术、音乐和历史,他有心给好学上进的我讲授很多知识,于是便说起这块神奇的Rosetta Stone。如同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秦石鼓文一样,这块石碑所雕刻的文字意义重大,它使得相隔1千多年的人们得以重新解读埃及象形文字,实现了文化的穿越,这正是我们研究古文物的意义所在。

17、18世纪,欧洲无数贵族积极从事博物学活动,大量收集动植物、矿物标本和古文物,视博物学为展示贵族品味、财富和优雅水平的高雅活动。英国人对于博物学之投入和执着,使得英国早在1683年就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博物馆,并且成为世界上博物馆最多、建馆密度最大的国家。

尽管中西方博物学所涉及的具体学科并不一样,但是最根本的思想却是相通的,那便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博物思想,延伸为对于自然、历史、社会发展的探索和研究。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的探究,并称为“博古”。早在春秋时期,“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就成了衡量“高人”的标准。到了宋代,博古情怀蔚然成风,发展为早期的博物学,研究“博古”的学问被称为“金石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认为,“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如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宋人治此学,其于搜集、著录、考订、应用各面,无不用力。不百年间,遂成一种之学问”。现代中国的考古学正是在宋代的金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统计,宋代有姓名可考的金石学家超过60位,我们最熟悉的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撰有《金石录》三十卷,收录了近2000件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的目录。“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典故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其中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每次饮茶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有时赢者太过开心,将茶水洒了一身。这个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也侧面反映出宋人对于追求博学之热忱。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如此风雅之事,文人雅士当然争相追捧。风潮之下,宋代涌现了一大批收藏家,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欧阳修、李建中、王晋卿、李公麟、苏轼、米芾、赵明诚、贾似道……个个都是文化精英。其中,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可见其热衷程度。作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更是首当其冲,藏品“则咸蒙贮录,且累数至万余”,用于收藏的宫殿有“宣和殿后,又创立保和殿者,左右有稽古、博古、尚古等阁,咸以古玉玺印、诸鼎彝、法书图画咸在”,完全是一座大型博物馆。他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成为中国第一本金石学著作。

                               宋代《宣和博古图》图选

                               明刻《重修宣和博古图》插图

《宣和博古图》对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同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以及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姓名,此后,“博古”的含义被加以引伸,“博古”有“博古通今”之意,也包含鉴赏古器、古玩的意思,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博古画”。

与此同时,宋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环境宽松,士大夫悠游自在,默化在文化之中,培养了极高的审美素养,还有鉴赏、识别和研究能力,因此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博古的热情空前绝后,由此衍生出来的博古画也风靡一时。如宋代俞文豹有诗曰:“在象数前钟鼻眼,出嚣尘外铸形模。传香到手亲曾见,全胜人看博古图。”古代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贵性而见者甚寡,所以绘成博古画等,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古玩的途径。

                            宋代佚名《博古图》


宋人博古,是为了“证经补史”。宋人心存“回向三代”的复古之志,同时又盛行疑古、疑经之风,认为儒家世传文献经典多有错漏、篡改和被误解的地方,因此不能完全奉为圭臬,只有通过对古代金石器物的研究,以图发掘出比文献记录更真实的礼制原型,才能真正理解古人心灵,恢复古人理念。这便是北宋金石家吕大临所说的“观其器诵其言……探制作之原始,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事实上,这正是后人设立博物馆之意旨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早在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博物意识。这幅佚名《博古图》中两位文人雅士在一张摆满金石器物的桌面上双手撑台相对而立,很形象地表现出宋人对于博古苦心钻研的认真态度。

                               南宋刘松年《博古图》


南宋时期赵希鹄所作《洞天清禄集》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古器物(古玩)辨认的书籍之一,将古琴、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古翰墨真迹、古今石刻、古画等等列入,可谓一本“博古指南”。其中记述:“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刘松年所绘《博古图》中,在葱郁浓密的松树下,几个文人大夫聚在一起,品玩古器。把玩者神态各异,一幅专心品评钻研的样子,这便是宋代文人视为“清福”的玩古之乐。

明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收藏之风再次盛起。正如钱谦益所说:嘉靖、万历年间,“世之盛也,天下物力盛,文网疏,风俗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闲居无事,相与轻衣缓带,流连文酒。而其子弟之佳者,往往荫藉高华,寄托旷达。居处则园林池馆,泉石花药。鉴赏则法书名画,钟鼎彝器。又以其闲征歌选伎,博簺蹴鞠,无朝非花,靡夕不月……”。黄省曾也在《吴风录》中记载:“自顾阿瑛好蓄玩器、书画,亦南渡遗风也。至今吴俗权豪家好聚三代铜器、唐宋玉窑器、书画,至有发掘古墓而求者,若陆完神品画累至十卷。王延喆三代铜器万件,数倍于宣和博古图所载。”除王延喆等人,文征明、沈周、王世贞、张应文、项元汴等文化名人均为大藏家,他们热衷于收藏,同时也热衷于在私家园林中举办艺术品鉴赏为主题的文化雅集。

项元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家。他出生于明代嘉兴望族、官宦之家,江南书画领袖董其昌曾做过他的家庭教师,“文氏二承”即文征明的两个儿子文彭(字寿承)、文嘉(字休承)专门为他鉴别书画,仇英在他家中“天籁阁”观摩学习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代大家。项元汴从十六七岁时开始收藏,一手打造了“海内风雅之士,取道嘉禾,必访元汴,而登天籁”的天籁阁,所藏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即建立了一个大型私家博物馆,“极一时之盛”。史学家翁同文说,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据《故宫书画录》共计四千六百余件,项元汴以一己私人之力,收藏量已达故宫半数。据说,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上面的收藏印除了大名鼎鼎的“盖章狂魔”乾隆皇帝,就数他的印记最多。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


曾经在项家当过家庭教师的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写到:“骨董非草草可玩也,宜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之出其所藏,列而玩之。”讲究生活美学的明人赏玩骨董(古董)已经达到程序化,写出项元汴玩古的场景。而曾经在项家多年的仇英绘制《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图》,大概是项元汴举办博古雅集的真实写照,一巨大山水屏风隔开竹林,圈出一处私隐清静的空间,书案上摆放书画砚台,后面另置茶几三张,摆着许多彝鼎、瓷器等古玩,以点出品古的主题。三位文友聚在一起玩古鉴珍,身旁还有有仆从美人焚香烹泉往来侍奉,其乐何如哉。

                               明代尤求《品古图》


仇英的女婿尤求也有一幅类似的画面传世。画中用白描法,绘一位高士依案端坐,两手开卷,欣赏古字画。旁边四人或昂首凝思,或低头观画,认真入迷。园中湖石屹立,桐树成荫,翠竹芭蕉互相掩映,意境幽静清雅,表现了文人雅士品玩古物的生活情调。

                               明代杜堇《玩古图轴》

由于收藏之风盛行,大批巨商权贵趋之如鹜,于是假古董应运而生,古物鉴定也就因此成为当时的热门行业。杜堇的《玩古图轴》中就反映了收藏者与鉴定师之间的关系:收藏者柬冕坐,鉴赏者立;柬冕个头大,鉴赏者个头小,暗示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表面上看似二人一起玩赏古董、书画,实际上正在鉴定的老者是被柬冕雇佣来的鉴定师。

到了清代,“复古”思潮让清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有“好古”之风,清初顾炎武等开清代考据之风,所作《金石文字记》首开先河,到乾隆嘉庆年间趋于鼎盛,形成“乾嘉学派”。由于清朝皇帝的大力提倡,朝廷召集文人与大臣编撰金石书画相关书籍,加上当时有大量古代器物的发现与出土,中国金石学于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慢慢恢复增长,加上皇帝大力推崇,封疆大吏好古崇文,收藏家们广收博采,文人和学者出于研究的需要,富商巨贾也附庸风雅,一时间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收藏的风气。许多商人也加入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字画书肆也日渐兴旺。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围炉博古”

清朝皇帝提倡汉文化学习,推崇博古,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陈枚绘制了一套《月曼清游图册》,其中以传世的明代博古画为蓝本描绘了十一月《围炉博古》,表现宫廷嫔妃们学习博古的生活雅趣,其实无非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题诗中写:“香阁冬来事渐无,女红齐了共围炉。评量名画关心处,先展消寒九九图。重帘深护凈无尘,古鼎名琴满室陈。凡俗尽删珍赏具,清娱旌似翠帏人。”

这种人物故事题材“博古图”卷轴画在贵族文人阶层间流行,随着清代世俗文化不断发展,文人精英的金石学著录和绘画作品深入民间,在商人与职业画家的参与推动下,当时仿古和伪造古器成风,以鉴赏古物为内容的“博古图”便倍受欢迎,收藏热衷者可借此聊寄渴思。由此,清代后期,博古图逐渐趋于“静物画”,与以前博古绘画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物元素退居其后,仅以“器物”为主体展开各种艺术表现。

其中,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 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黄士陵的博古画堪称一绝。黄士陵,清末安徽黟县人。他对古器有研究,进而对画钟鼎、青铜器物也情有独钟。他曾被举荐到北京国子监学习金石学,晚清时期是金石学的鼎盛时期,而国子监又堪称金石学的研究中心,他在此观摩了大量的古青铜器实物,并且广泛涉猎两周、秦、汉金石文字,不仅对他的印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他的绘画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他所作博古图,精细入微地描绘出鼎、罍、爵、彝等青铜礼器,再与甲、金、籀、篆文字、篆刻巧妙组合在一起,堪称“金石永寿,巧夺天工”。

                               黄士陵《博古画》

黄士陵早年在照相馆工作过,对物像的光影向背、明暗以及立体感有直观的感受,再加上日夜摩挲这些青铜器物,他笔下的青铜器“博古图”造型准确,造型逼真,并且用色古艳,表现出器物的质感,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他绘制的《博古图(四幅)》立轴,分别展现了“日入八千壶”、“周文王鼎”、“周伯师鼎”、“宋公钟”四件青铜器。

                               清末赵之谦《玉堂富贵图》


大概同一时期,另一派引金石入画的博古图也十分有意趣。清末民初,上海画坛兴旺,八方画人云集,各家各派斗艳竞辉,其中赵之谦开创了“金石画风”的先河。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绘画上,他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博古画,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赵之谦所作博古画大致是在古器物拓片上直接点染花卉。代表作《玉堂富贵图》中可见一座全形拓的周鼎。全形拓就是通过拓印技术,将立体的器物印到纸上。全形拓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没有照相制版技术,遇到值得研究的金石器物、碑刻铭文,只能通过拓印保留。一般的拓印只是印出平面纹路或者字迹,全形拓可以完整再现器物的立体效果,故此制作难度很大。图中鼎有三足,鼎身盘踞各种花纹,拓印的细节干净美观,没有墨色混淆。鼎中有牡丹数朵,玉兰一枝,取其吉祥美好之意。他的博古画将瓶罐鼎彝与折枝花卉组合在一起,把“岁朝清供”、“鉴古思远”的文人雅趣和“富贵寿考”、“吉祥长盛”的民间美好愿望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清新自然,将高贵典雅具有历史感的博古画推向另一个巅峰。

古人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正是由于这样的钻研精神,使得博古成为古人的一项爱好,自古以来,延绵不绝。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沿袭,我们今天才得以欣赏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明。

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私家园林里三五知己雅集品鉴的图画终于成为一种时代的留影,博古收藏从古代的私家收藏转变为人人都可鉴赏的博物馆收藏。我从前在北京读书,周末最喜欢跑博物馆、国子监,还有琉璃厂、潘家园和什刹海边上的旧货市场,工作之后,到各国各地旅游,最喜欢去的地方仍然是博物馆。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搭载着影视剧综内容,强势回归到大众视野,随着《国家宝藏》《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古董鉴赏、博古等古代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兴起。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来被时光的笔墨记载下来,而古董正是那一支笔墨。我们怀揣热爱与敬畏之心,执着这一支笔墨,继续抒写中国历史的岁月流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士大夫为何热衷玩收藏?
吴钩:相比现代人,宋人玩得才叫收藏
《宣和博古图录》宋代 金石学著作 著录了青铜器八百多件
北宋开封:金石学的发祥地
考古一下“考古”
李溪丨古雅——宋人对古铜器的“文人态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