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6.听俞正强老师讲“植树问题”

○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

○邮发代号:4-312


2015年1月,在“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活动中,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传统的教学,到我们的理解演绎,最后经由师傅论道,使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受益颇深。愿在此书写心得,与众人分享。


(此处略去“且读他人思路”“且看我们演绎”两部分)


且听师傅论道


一筹莫展之际,师傅俞正强拿起粉笔,展开了他的教学。


1. 出示问题①:20米路,每5米一段,一共分了几段?(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


生:5段,20÷5=4,4+1=5。

师: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生:4段,20÷5=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为什么不用20+5,不用20-5、20×5?

生:题目说每5米一段。

师:这是在干什么?

生:平均分。

师:(面向第一位学生)5段是怎么来的?

生:奥数老师教的。(这位学生在课外的奥数班学过“植树问题”,将这类问题统统模糊成了植树问题。教师再次问他5段是怎么来的,以此来帮助纠错)


2. 出示问题②:20米路,每5米种一棵树,一共种几棵?


教师采访一名学生:你不会做?

生:有点不会。

师:那就是有点会做,你说一说。

生:老师教过了,这是植树问题。20米分成4段,头尾都种树,要加上1棵。

生:20÷5=4,边上要种加上1。

生:4个间隔要种5棵。

板书:4个间隔20÷5=4 5棵树4+1=5


3. 引导比较,进行梳理。


师:这两道题像吗? 像在哪里? 哪里不像?

生:都是20米路。

生: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算式:20÷5=4。

师:为什么都要用除法做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师:不一样的是什么?

生:问题①有一个算式,问题②有两个算式。

师:既然两题都是平均分成4段,为什么第②题要再加1?

生:因为头尾两端都要种。

师:如果头尾都要种,那不是要加2 吗?为什么只加1呢?

学生答不上来。

师:同学们,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分的,但是种树的时候是种在哪里的?

生:种在段与段的点上。

师:“点”和“段”有什么不一样啊?种是种在“点”上的,咱们平均分是分出“段”来的。那么,一段有几个点啊?

生:两个。

师:两段有几个点啊?

生:三个。

师:三段呢?四段呢?请问,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点多还是段多?

生:点多。

师:怎么个多法?

生:一段线两个点,两段线三个点,三段线四个点……

师:那么,点比段多几?

生:点比段多1。

师:在平均分的除法里面,点比线多1,而植树是正好植在什么地方?

生:点上。

(听到这里,我们似乎有些明白了。师傅认为,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理解20÷5求的是段,再抓住点与段的区别,从而理解点与段的关系。)


4. 清晰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师:除了园林工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把什么放在点上?

生:工人把路灯放在点上。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了一幅草图,并解释这里把树变成了路灯。

生:红绿灯,插旗子,楼房上的窗户……

师:继续说。

说着说着,学生忽然悟出了道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只要是平均分的,都是放在点上!

……


引导学生回头看问题①和问题②:

问题①是什么问题?(平均分)

问题②是什么问题?(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平均分)

小结:植树问题是平均分的应用。


5. 在具体情境中领会平均分在植树问题中的应用


情境1:问题②中,园林工人领了5棵树,到那里一看,发现路的尽头有座房子。怎么办?

生:拆房子。(众生笑)

生:一头不种。

师:这个点不种了,那树怎么办?

生:-1。


情境2:一个小朋友领了5棵树,种好了还我2棵,这是为什么?

生:两头都有房子,不种!

小结:怎么植树要看具体情况。


追根溯源,用于非“常”


讨论时间,师傅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植树问题的源是什么?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以及师傅的解说,结合传统教学、我们的演绎、师傅的课堂,使我们对植树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模型”是植树问题的源吗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三种类型的区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看成是一种“模型”。为了达成知识目标,教师往往带领学生一一总结公式(甚至要求熟背),然后变化问题情境训练解题技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并直接运用。因而,绝大多数学生解决植树问题时,首先想到用除法:路的总长÷间距=棵数;其次看题中是否有“两端种与不种”的明确提示语,以此决定是否加1或减1。然而,多数问题是隐藏提示语的,学生只能凭自我感觉决定是否加1或减1。如此就造成学生对三种计算方法的机械应用,在解题错误百出的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模型”并非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因素。


2. 什么才是植树问题的源


“植树问题”是研究“树的棵数”与“两树之间间隔数”之间数量关系的问题,其实质是研究点与段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建立“点段”关系呢?


我们的教学,是把“植树”这件事,根据“树”与“间隔”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在简化后得到一个抽象结构——点与段的一一对应关系;用直观图理解“一一间隔排列”规律,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分析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得出灯笼与彩带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并能运用规律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沟通不同情境间的内在联系,抽象出这类问题的共同本质特征“一一间隔排列”,并进一步巩固“一一对应”的分析方法;最后运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师傅的教学,是直接从除法的意义入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除法问题引申出植树问题。通过“20米,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比较分析,一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道题都是平均分,二来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在于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地分,而植树是种在段与段之间的点上。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明白“植树问题”其实只是点和段的问题。接下来,结合“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重点教学“两端都种”的情形,并且着重沟通数学与生活原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学以致用。


从某种角度说,从找规律入手,让学生体会规律的有用,很多课都可以达成。而对点和段的感悟,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离开了这节课,其他课很难实现,具有唯一性。


3. 追根溯源,用于非“常”


也就是说,师傅认为:植树问题的源是“平均分”与对平均分的应用。


平均分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平均分,如8÷2;一种是不完全平均分,如9÷2。不完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余数问题,完全平均分带来段和点的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总价问题等都是研究段的;而植树问题、锯木头问题都是研究平均分中点的问题。“植树问题”来自哪里?来自平均分,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应该说,“植树问题”不是横空出世的,正如下图所示,是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


“植树问题”的源,具体到上述两个问题,就是:


20米路,每5米一段,一共有几段?(学)

20米路,每5米种一棵树,种几棵?(用)


学与用不一样,学在“段”上,而用在“点”上,即求几段是在学习平均分,而用在“植树问题”中,则是对平均分这一知识的生活应用。用师傅的话说,这叫“学以致用”。第二次“学以致用”是在三次情境设置中,即研究点比段多1(学),延伸至一头种一头不种,以及两头都不种(用)。


正如师傅所说,学的是“常”,用的是非“常”。


对于书本中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我们需要追根溯源,理清它的来龙去脉,找准知识的生长衔接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之“常”,用于非“常”。如此,教学才更能彰显教的意义和学的价值。


(节选自《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7、8合刊《追根溯源 用于非“常”》一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启发式教学的二十种实用方式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草根教学案例(1)例析讲解数学应用问题的三部曲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