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囊团】李升勇:国家课程落实效果差,不是你没用心,而是你一开始就错了!



 

李升勇,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全国第二届创新奖优秀校长、全国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校长、著名课改专家 。

 

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学与课程;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理念里,最热的词不是“核心素养”,而是“课程建设”。

 

关于课程,许多专家提了一个三级课程理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他们所谓的理论依据就是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你肯定也这么认为,因而你学校的课程建设因是基于这个理论。但是你又发现,虽然基于这个理论进行了学校课程的建设,可是总觉得课程的效果并未达到理想中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从事多年学校建设研究的李升勇认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这一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以错误的理论为指导,进行错误的课程建设,怎么会成功呢?

 

为什么传统的理论是错的?

 

李升勇认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是怎样把国家课程落地的问题,怎样变成你学校可操作的问题。这才是根本。

 

现在关于学校课程建设有三大理论派别。第一个派别是主流派,他们的主张就是上面提到的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即:补充论, 90%的学校,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沿用了主流派的观点和做法。国家课程就是课程表、教材里的东西;地方课程是地方教材里的内容,地方特色就是地方教材;校本课程就是在那些课程之外的,分为特色课程和特长课程。特色课程包括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在李升勇看来,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

 

问题一,学校课程泛化。本来像毕业典礼、升旗仪式、书香校园等活动属于学校的常规工作,现在却要把这些正常活动穿靴戴帽硬说成是学校课程。而这些所谓的课程,根本不具备课程所必须的目标、有教材、有师资、有过程的规划与管理以及评价与生成,因此并不能叫做课程,只能称作活动。

 

问题二,学校课程功利化。学校自身具备开设足球队、游泳队、军乐队等学校特色的能力,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特色而特色,在国家课程并没有完全达标的情况下,把人力、物力、精力集中投入到特色活动之中,严重违背了学校教育的本意,满足的仅是某些人的面子或虚荣心。

 

问题三,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形成了冲击。学校为有特长的学生开设几个活动小组,是理所当然,也是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的。可是,教师、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特色课程开设得越多,抓得越实,对国家课程的冲击可能就越大。

 

第二个派别,是其中有些人发现问题了,开始转向,提出了整合论。他们把各学科进行整合。用整合论进行课改的,有两个学校比较著名:一个是清华附小的“1+X”课程,另一个是谢家湾“小梅花”课程。

 

第三个流派是建构派,其中又分为国际派和草根派。某些国际派学校的做法是西化的,李升勇觉得这一派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小学教育究竟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国家的教育方针里要求学生是特长发展还是全面发展两个基本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国际化教育不具普遍性。学校课程国际化的倾向对学校的校舍、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要说农村、城镇学校无法达到,就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做到!

 

许多学校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国家课程落地的问题。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恐怕不很现实。

 

2.过早专业化。重视学生的特长培养没有错,但是,学生的特长培养是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之上的个性化发展,还是超越基础的专业培养?

 

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小学和初中都是为未来打基础的,而不是提前固化。在李升勇看来,这些国际派学校的做法并不是先进,过早的专业化是一种变相的应试。

 

以音乐为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孩子的钢琴、古筝、舞蹈等专业化特长重要,还是让所有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曲、艺术范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重要?对于教育过程中表现极其突出的、在某一方面确实特别有天赋的极个别学生应该特殊对待,但是不能过早强调专业化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国家课程究竟应该怎么落地呢?

 

李升勇把自己归于草根派。他说,学校应该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民族责任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三点构建符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只是一个总目标,它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化、深化。因此李升勇建议学校在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标准涉及到的各种要求,要结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课程体系、编制校本教材,再进而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老师再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班级情况,制定出学期教学规划,把各类课程细化分解到每一周。李升勇根据国家课程为学校建构起了学校的四大类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和学法课程。

 

学科课程体系。这是学校课程的核心课程。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同时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都分别划分为基础性课程、阅读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大类。

 

例如,语文基础性课程包括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等;语文阅读性课程包括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等;实践性课程分为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规划课、民俗课等。

 

生命课程体系。这个课程的内容全都指向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比如说怎么教孩子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怎么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怎么获得生命尊严,怎么让孩子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等等。

 

文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理想追求、精神信仰、文化认同、历史认知等。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学校文化的引领很重要。比如我们的家史课,让孩子学会寻根问祖,搜集、整理、绘制、呈现自己的家谱图。

 

学法课程体系。包括行为标准、组织合作、展台展板、方法途径、评价激励、技术使用、资源整合在内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规范。

 

比如说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的是时政课。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记录一条最重要的新闻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就产生了交流与合作。很多人认为进行小组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固然不错,但是进行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1.课堂评价:打造“高效课堂”是个误区。


许多专家都在高喊“高效课堂”,如果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倡高效课堂是没问题的。但在网络时代,新课改再提倡高效率课堂,就是一个错误。新课改的理念中课堂是生成知识的课堂,课堂不是传递知识,不是灌输,而是学生内心的生成。但是,知识体系、能力、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能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解决了吗?效率只能解决知识点的问题,而其他的目标根本不能在一节课上解决。也就是说,只要是高效率的课堂就是传递知识的课堂,就是应试的课堂。跟新课改的理念相矛盾。

因此李升勇认为,应当由关注效率到关注效益,由课堂的高效率到教学点高效益,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生成了多少,而不是老师讲解了多少。

 

2.重新定义教学目标:想学比会学更重要。


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不是一回事,不是课时目标,也不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会学习和想学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仅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解决知识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

 

我们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解读,发现三维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没有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如果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3.课程定义:我们忽视了什么?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念里,教育只局限于正式的过程,下了课就没有语文没有数学了。这是非常狭隘的,它只关注了内容而忽视了过程,只关注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内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生活中那些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作用的内容和过程,关注了教学而忽视了教学的目的是育人。

 

4.教学依据:“我们的依据是超越了国家课程标准的”

 

李升勇以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举例,小学语文课标中的识字写字的目标细分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就是国家课程标准,但是教科书中并没有,学生真正能够达标的也很少。一个学生不达标,可能是他智力的问题;一个班学生不达标,是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都不达标,那很可能就是教材的依据错了。所以,依据课程标准与依据教材,本身有着很大差异。

 

因此李升勇说,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依据课标教学,那就会想办法把这些东西落地;一律依据课本,就没有落地。

 

5.课堂结构:现代生活大课堂改变传统课堂
    
信息时代网络智能技术已经颠覆知识传播方式,电视、网络,手机、微信,语音、视频,等等,不断消融和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课堂结构因此受到巨大冲击。学生学习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学习的方式呈现网络化、碎片化趋势,学习活动范围很难再局限于几十分钟、三间教室之内。学习活动变得无时无处不在。传统学科课时课堂的概念已经被颠覆,课堂无边界,家庭课堂、小组课堂、学科课堂、学校课堂、生活课堂、网络课堂,课堂形式逐渐生活化。因此,学科课堂、学校课堂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课堂。凡是生活所能触及的空间都是课堂。

 

现代生活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变化,不是一种旧有基础上的优化和改造,而是一种颠覆性的系统重建。这种重建,要求学校在生命成长目标的引导下,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设置学校课程体系,再把课程目标和要求细分为学期目标或者周目标,学生提前一学期或者一个月拿到课程目标,然后根据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架(方法、要求)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除了借助网络和各种技术手段独立解决之外,还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家长、社会等组织资源的合作来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新课标下的培智课堂教学
【课改实操方略问答】55.如何做好自己的顶层设计?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个老体育教师谈如何上好体育课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