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动保存】今日头条5.5亿用户的选择立即打开别让贫...
今日头条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
别让贫穷再伤害我们的孩子了!所有受过穷的父母都该看看

青芽儿
10-13 20:31
关注
微信搜索“青芽儿”关注;呵护幼小心灵,托起明天的太阳!关注儿童心理,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
今儿一早在手机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让我的心情一下变得沉重:江西15岁少年自杀留遗书,说自己学习太差,肯定考不上大学,也知道父母抚养家里三个孩子很难,不愿再给家里“增加负担”,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因而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生活苦,对钱的事太过看重而失去宝贵生命的例子了。早前遭遇学费被骗的陈玉玉,也是因贫穷家境而深感自责,最终不堪其负心脏骤停——“家里好不容易才给自己凑到大笔的学费,怎么可以把它弄丢了呢?”


都明白要让孩子自信开朗,可如果家里的情况确实不怎么好,又该如何用实际行动让他宽心,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给予孩子一份富足充盈而积极美好的感觉,使得他可以放下顾虑和包袱,坚定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呢?
小孩并不会区分“穷爸爸”与“富爸爸”
没有谁生来就自带“我家很穷很苦”的认知概念,很多孩子之所以饱受负累,不断地用这个概念提醒自己“要懂事,要争气,不要给家里增添负担”,是跟父母在孩子面前时常无意的灌输和暗示有很大关系的。
关于这一问题,美国国家心理机构研究员M. Rosenberg和L. I. Pearlin就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 两位研究员在芝加哥随机抽取了8-18和18-65岁两个群体的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阶级对于自尊心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阶层是不一样的。在8~11岁的孩子中,阶级和自尊心没有显著的关联。在12~14岁有微量的关联,到了15~18岁,关联变得更大,而在成年以后,阶级和自尊心的关联则明显增大。
越长大快乐离我们就越远,多么痛的领悟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孩子本身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富裕或者贫穷并不敏感,也不关注,甚至是没有这种穷富概念,自然也不会产生自己“低人一等”,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之类的“贫穷”心态。
真正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消极的,或者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自卑的因素,其实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越关注“穷”就越自卑,这是一个恶循环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待这个成因:
社会比较:我们都倾向于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立自己的阶层。在这种比较当中,对自尊既有可能产生正面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反映评价: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就会怎么看自己。
自我知觉理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
自我中心:对于自身最重要的品质直接影响这个品质对我们自尊心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越关注自己的贫穷,贫穷就越影响我们的自尊心。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小晴今年八岁,虽然家境不好,但她对贫穷和阶级并没有概念:
上了小学,小晴渐渐发现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现实的差异:别的同学要买零食或者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大手大脚的,自己却只能对着商店的零食咽口水;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开着小汽车过来接,而她只能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
为什么别人有的我没有?
在小晴不自觉地做着这些比较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同样在做着对比,他们看准了跟着某某某就有大把的零食可以吃,他们坐在某某某爸爸的小汽车里,冲着小晴不停地做鬼脸,得意地模仿着她的窘迫样,小晴也因此对自己产生了偏见,就越觉得“家里穷,自己不好”。
这种对自己的偏见逐渐内化和行为化,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小晴越觉得别人认为自己穷,就越感受到自己穷。
不知不觉中,贫穷变成了小晴最关注和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自尊心,变得自卑。 所以很大程度上,自卑这个概念是后天形成的,小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家里很穷,生活很苦”
除了社会影响外,父母平时的言行也是极为“致命”的,或许在孩子还没来到学校时,他们就已经毫不遮藏、悲戚戚地向孩子诉说家里生活的贫穷与艰难,尚不懂得分辨判断的孩子就会一字不差地接收“家里很穷,生活很苦”这些消极态度。
当学校里的种种经历恰好验证这个观点时,孩子就更有可能钻进自卑的牛角里,走不出来。
好好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跟孩子说过这样的一些话:
“没办法,谁叫你生在穷人家,咱家穷,你就得干活”;
“谁谁谁又开着小车回来了,跟了你(孩子他爸),就只有啃馒头嚼咸菜苦日子的份儿”;
“家里的钱都是算着花的,哪有什么闲钱给你买那种东西”;
“这双运动鞋很贵,你要好好爱护,要没两下就穿坏可别再跟我喊要,我不会再买的”。
“穷人家孩子”的标签,就是这么代代相传
第一句话彻底地暗示孩子他现在所承受的一切都是因为出身的“穷”给自己带来的,穷不好,但是又难以摆脱,沉甸甸的“穷”就开始压在孩子稚嫩柔弱的心灵上,让他把所有的不好都归结于“穷”。
越关注就越觉得,越觉得就会被“穷”的枷锁绑得越紧。
比较是痛苦的根源,但比较源自“言传身教”
从前面的试验我们可以知道,比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孩子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觉察到残忍的现实差异,但这种爱比较的心理其实也是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比如在以上第二句话中,你可能只是跟孩子的爸开着玩笑,但孩子不知道,他就会觉得你说的是真的,开汽车是有面子的,啃馒头嚼咸菜是穷的,是要被人嫌弃的。
孩子熟练地做着诸如此类的比较,一遍又一遍地将这些凄苦辛酸往心里吞,却又不厌其烦。
我看的最多的,就是别人家的幸福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小时候家里也过得很穷,可艰辛贫苦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负面痕迹,他不但不会觉得自己在别的同学那里有多卑微,还充满着一股桀骜不羁、永不放弃的自信。
他跟我说,从小家里尽管过得很穷,但父亲总会有意识地“保护”他们,不让他们知道太多“我们过得不好”的事,家里以前欠下很多债,爸爸为了不让那些人过年时到家里来要债,就会提前到债主家里还了一部分钱并打好了招呼。
另外,在他家的隔壁,住着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老人的孩子们都不在身边,经常是弄不到吃的。看不过眼的父亲经常会把家里的饭菜端来给她吃,有几次端饭还叫上他一起帮忙了。
穷是穷,但能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又让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给了他一种莫名的自豪和快乐。
听完他的讲述,我终于明白了贫穷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心理疤痕的原因,他父亲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起这点,他父亲更伟大的智慧在于,不去一味地将孩子注意引到“谁富谁穷”等易击垮人能量的比较上来,而是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中体验自己的生命能量,使孩子的精神力量不受“穷”的捆绑,仍是自由且充盈的。
就算窘迫,也要尽量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最后,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对金钱的概念也因此变得沉重艰难。
有一个小女孩,她很懂事,知道家里困难,平时能不买的东西就不跟家里要。但在她上了学,看到别的同学过生日都有吃生日蛋糕。她也想要。
父母十分不理解女孩的这种要求,生气地冲她喊“吃什么蛋糕,家里没有那个闲钱给你买蛋糕”、“你再怎么乱发脾气也没用,说了没有就是没有”。
后来他们被吵得实在心烦气躁,就扔给女孩五元钱,女孩抹干眼泪,急忙忙地就去超市买了一块草莓味的蛋糕回来。正当她想拿回来,叫上父母和自己一块吃的时候,父母却还在气她不懂事,只知道贪吃乱花钱。他们不让她进门。
小女孩只能在屋外,一面伤心地哭,一面将蛋糕胡乱地塞进嘴里。经过这件事后,她再也不吃蛋糕了。
钱比什么都重要,包括我
钱是身外之物,该花的就得花,不要老想着一毛掰成两毛用,对孩子太过吝啬苛刻,整天节衣缩食过得紧巴巴的,孩子又怎可看轻“穷”这件事?
就算家里经济窘迫,也要尽量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或愿望,让孩子知道,在你眼里,他才是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不是钱,就只是他。
也就是,“我是值得被爱的,即使穷,我也能得到我想要的父母的爱,生活上该有的他们也会尽量满足我”。
如何正面积极地与孩子聊生活
停止再说上面这些侵蚀孩子生命力量的话吧,给孩子来点积极的、满怀正能量的话:
“每个人都是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取,懒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你生活或学习上应该要有的东西,我会给你准备的”;
“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可那个东西太贵了,咱家实在买不起,你再看看别的,说不定也有喜欢的呢”;
“外表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渐渐贬值消失,只有内里的东西,你读的书、你取得的成绩这些才是可以长久跟着你的,你学的很好,我很替你骄傲” ;
父母从来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即使人微言轻,我还是呼吁父母哪怕生活困苦,没法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帮助,也要将乐观向上的心态传达给孩子。
我们没法消除贫穷,但能尽力消除贫穷带来的自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家庭不管富裕还是贫穷,想让孩子内心富足,请不要回避孩子这个问题
我爸说穷人的孩子都很贪婪 自私
“我们家有钱吗?”关于金钱观教育,家长只需给孩子树立3个原则
昆明失联女大学生确认死亡,遗书中写道:我们很穷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