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有感

课堂要让学生向往  

——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有感

人们在研究包括小提琴演奏家、体育明星、比尔·盖茨等高成就人士的成长经历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他们到20岁的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顶级人才,都已经在自己成为超级人物的项目上积累了至少10000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据此,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畅销书《异类》中提出了10000小时理论,10000小时的练习和准备似乎是区别“擅长”和“精通”的关键门槛。

一个学生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12年的时间里,大约要经历2万节课的教学活动;一个教师如果每周12节课,而且连续从教40年,大约要上2万节课。这些时间都远远超过10000小时,无数的学生都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但却鲜有高成就人才脱颖而出。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吴非先生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思维,条分缕析地向我们剖析了复杂的课堂中各种景象背后的原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观念的问题不能解决,课堂教学要想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

课堂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环境。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关系着他的成长。环境这一要素,既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更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班级文化所营造的精神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从环境的要素提出的。对此前面已经多次陈述,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对其他三个要素做些讨论。

一、如何看待学习内容

学生走进课堂学习,是以内容为载体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吗,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太片面了。把课堂学习当成知识传授的观念似乎不是个别现象,有这样观念的人,每节课总想着如何将更多的知识告诉学生,总希望学生能够记住这些知识,于是满堂灌的教学、大题量的作业频频出现。教师强迫学生用宝贵的时光学无价值的东西,或者重复简单的过程,说轻了是浪费时间,实则是糟蹋生命。

学生来到课堂学习,学习的内容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是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像一盘散沙,学得再多也没有多少用处。学生需要掌握的是“聚沙成塔”的本领,而这种本领就建立在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教师要特别关照学生的,是两个方面的联系:其一是知识点之间通过怎样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是逐渐把握学科体系,能够全面理解学科的关键;其二是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应用,学生知道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体会到其价值所在。教师有能力发现更多来自生活的例子,学生的“课堂”就会变大,就能随时随地地从生活中“学”,逐渐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2.是学科的思维方法。吴非老师提醒大家:“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如果以‘教知识’为务,那就没完没了,学生永无毕业之日。”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每一天创造出来的新知识,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都学不完,何况现在快捷的移动智能终端,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查询到所需要的知识。依然停留在学知识的水平上、以记忆为目的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学生掌握了学科思维的方法,就具备了利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人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为现代公民。

3.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学习新知之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困惑,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解惑;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不盲从专家,不迷信教材;有了问题时养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不将问题搁置起来,导致学习障碍的产生;别人提问或回答问题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不用嘲讽的或者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同学;在做作业时养成先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好习惯,不是盲目地套公式,凑答案……好习惯养成的越多,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4.是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吴非老师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教育的绝望感,并非来自体制的僵化和社会蒙昧,而常常来自青年一代的自私和冷漠。”之所以会自私和冷漠,就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将“同理心”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为了自己能够“高人一筹”,往往在同学面前留一手,或者希望别人因病不能参加考试,或者看到别人在考试中出现了失误而兴奋不已。学生从自然人逐渐变成社会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沟通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最需要培育的是充满善良和友爱的“同窗”情意。

如果继续说下去,还能说出许多来。我想,这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重点。

二、如何看待学生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决定了他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块白板,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他就会“用心”去做一个画家,按照自己的构想和意愿来塑造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容器,可以随心所欲地往里面倾倒东西,他就会“用心”做一个环卫工人,将各种各样的“垃圾”往学生的头脑中灌,即便看上去已经满了还不放过,还要用“压榨设备”再往里压;如果教师觉得威权、高压政策能够让学生变得听话、乖巧,他就会时不时地对学生“当头棒喝”,在学生露出恐惧的眼神的情况下而自鸣得意;如果教师觉得学生原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呵护他们的这种学习激情不减退,他就会始终想着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激发他学习的情趣,让他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要让课堂真正成为这样的园地,有几方面是需要教师特别当心的:

1.是要给学生创设安全无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管发生怎样的事情,不会有人讥讽和嘲笑,每个人都没有恐惧感。成人每天都期盼稳定祥和的环境,不希望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不希望生活之中的坑蒙诈骗,不希望工作环境波动不安。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许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必要立即去提醒,要给他留一点空间。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还没有概念,老师就开始强调自己如何如何严格,需要做多少套题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领先,把无限的恐惧传递给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为了防止学生骄傲,故意将试题出得既难题量又大,让大部分学生考不及格;学生考得不好,本身已经很难过了,教师自己又在课堂上大发雷霆,将学生们训得一个个灰头土面……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经常发生?

2.是不要把分数和名次看得太重。如果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和名次,为每一次考试的分数而斤斤计较,自己所带的学生必然也会只关注分数和名次。吴非老师说:“目前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一大批这种没有阅读兴趣,缺乏辨析能力,却善于利用考试模式来取得各种证书或文凭的精神白痴。”这句话或许说的重了一些,但入木三分,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去年复兴高级中学有一个学生考出了上海市的理科状元,这个同学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科成绩都是A,体育课的成绩更是突出,而且还乐于助人,在班级事务方面出了很多力。他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用一门心思去追求考试科目的成绩,要保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意领域发展的时空,这些方面得到很好发展之后,反过来又会促进考试科目成绩的提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太执着于某一个方向,把自己的视野框的太窄,反而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3.是千万不要带着学生作假。作文“假大空”的现状,常常遭人诟病。韩寒曾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学会说假话,就是从作文开始的。吴非老师在书中还特别批评了课文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的要求,他说:在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会那样“有表情地”读书,否则会吓着别的人呀。说心里话,绝大部分“有表情地朗读”,不好听,太假了,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表情地说假话”,更糟糕。教师上公开课时作假,给试讲过的班级再上一次课,让学生装着什么也不知道来应对教师的问题,或者提前给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好配合自己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一堂假课肯定会毁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节假课也能消解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热爱。至于为了为应付卫生检查的突击,为了应付社会调查的“封口令”……学校里作假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在这样环境里,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

4.是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吴非老师说:“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三、如何看待自身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知识更新的速度很慢,一个教师从教一生,知识变动的内容和幅度都很小,他就是知识的化身,他拥有的这些知识足可以让他从容度过教学生涯。但现在的境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了,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时,他学过的知识已经有相当一批过时了;

2.是知识的拥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了知识的少有者,还不如学生掌握的多;       

3.是知识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现在变成了各种信息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递,教师在其中只占了很小的成分……

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教师自己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对自己要有要求和期待:

1.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成为文明的使者。学校是社区的文化高地,这个高地是通过教师高人一筹的文化素养托起来的。“遗憾的是,在很多场合,人们已经很难从文化教养上认出教师群体,他们在文化精神上被社会同化了。”教师自己不能自甘堕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一所学校而言,如果学校的文明水平不比社区高,甚至还低于社区,这所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2.是要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不断有标志性的人物崭露头角。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保持敏感,时刻与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步,在学习了解这些新发现、新现象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并将这种思想变化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3.是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光是阅读学科发展的书籍,教育理论、哲学的、美学的、艺术的、科技的书籍,都值得阅读。教师只有坚持阅读,才能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很多困惑和问题,其实是有解决的途径和方案的;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原来是有理论依据的,才会明白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是具备哲学意蕴、美学思想的。也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4.是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吴非老师也说:判断一名教师教学修养,要多看他“业余”在做什么,他又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人在工作期间,工作的时间也远少于“业余”时间,对这些时间的安排,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的状况。

课堂要让学生向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明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愿意为此做出教学改进,课堂就有可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为什么如此重要
余文森:“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改汇报会有感
读华东师大周彬老师《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有感 (2013-09-18 13:33:15)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
导学案的实践与体会(导学案讲座一之16)
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