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分享——30分钟让你了解诗词格律入门内容,需要仔细阅读

对于诗词初学者而言,格律是个很棘手的东西,不少人跨不过这道门槛,最终放弃了诗词创作。还有人干脆呼吁,“格律无用”、“格律制约诗词发展”云云。其实,格律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跨过这段门槛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文辞、技法、格调等,才是真正的挑战。

如果深入地了解诗词格律,建议看一些专门的书籍以及音韵学方面的理论,小编找到的这篇诗词格律简析,比较适合初学者,仔细阅读,一定会有收获。

一、简述

格律诗的格律,由六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至盛唐成熟完备。

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唐人把这种新的诗体称之为“近体诗”“今体诗”,以区别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或称古风、古诗)。

古体诗(不入律的古体)除了押韵,没有什么限制,在形式上比较自由:

1.从句的字数上看,每句从二、三言到九、十言都可以。一首诗中,也可以由不同字数的句子组成,称为杂言诗。

2.从诗的句数上看,一首诗由二句组成,三、四句,七、八句,直至数百句都有。例如二句的:《易水歌》,数百句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3.从诗的押韵上看,虽然古体诗也要押韵,但是非常自由。可以句句都押韵(柏梁体)、可以押邻韵、可以转韵、可以奇 句押韵,可以平仄相押,等等。

4.另外,古体诗没有平仄的要求,也没有对仗的要求。虽然古体诗中已经有了少许对仗的句子,如“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但那是偶然的现象,或诗人自己的兴趣所致,不是诗体本身所要求必须遵循的规定。

而古体诗的这些,是近体诗所不允许的。

二、近体诗诗律

(一)、体裁

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每句字数上,也只有五言和七言的两种形式。

律诗:

五言律诗(五律)五字一句,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0字。

七言律诗(七律)七字一句,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56字。

排 律(长律)有五言、七言两种,八句以上不限,句数必须偶数。

(二)、对仗

前面说过,律诗由八句组成(指五律、七律,下同),每二句为一联,一首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每联中的前句称为出句,后句称为对句。即:在一首律诗中1,3,5,7句为出句,2,4,6,8句为对句。

对仗亦称对偶,所谓对仗,就是一联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形成一种修辞上的对称美。这是汉语文学在世界上独有的形式。

对仗是律诗格律规定之一,绝句没有对仗要求。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其余必须对仗。

当然,古人诗中也三联、四联对仗的,但这是变体,并非诗律规定非这样做不可。唐代还有一联对仗的律诗,甚至绝无仅有四联都不对仗的,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但必须指出:这不足为据。我们初学者学诗还是要遵守颔、颈两联对仗的规则。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李白,你不是李白。等你以后成了李白,再这样写不迟。

对仗根据其性质,主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 。另还有借对、交错对、扇对等。初学者只要先了解前面的三种对仗就可以了,后面的暂不讨论,等以后学诗长进,自会知道。

工对:就是要求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词组和词性对得工整。上句是某种词组构成的句式,下句也要用同样的词组句子相对。从词性上来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等》:

宽对:凡一联之中,词性、词组对得不那么工整,不十分严格,这种对联称为宽对。请看下面的例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颔联是工对,但颈联是宽对。

颈联中的前两个词组“三山”“半落”对“二水”“中分”是十分工整的。但“青天外”这个词组,严格讲是不能对“白鹭洲”的,因为“青天”虽然可以对“白鹭”,但方位词的“外”字,是不能与名词“洲”相对的。而这里主要是从“青天”能对“白鹭”着眼的,类似这种情况,就叫宽对。

流水对:所谓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话说。请看下面的几对联句,都是流水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 《马嵬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流水对最适宜于尾联,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的后三例都是用于尾联。这种对仗显得比较自然,痕迹较小,如行云流水,故称流水对。

(三)、 押韵

古典汉诗,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诗词中某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母的字,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同韵母的字用在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押韵。又因其是末尾,所以又叫韵脚。

例: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首诗第二句末一字“寒”和第四句末一字“弹”两字韵母都是平声的 an 。这种韵母相同的字用在一首诗中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也即韵脚。

近体诗的押韵标准依据《诗韵》(平水韵)

诗韵又称平水韵。是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共同遵循的标准韵书。隋代陆法言以四声分为206韵,遍为《切韵》一书,成为千古韵书权威。继《切韵》之后,唐代开元时期孙愐奉命编撰《唐韵》。北宋初年南城人陈彭年等编撰《广韵》。稍后的丁度等编撰《集韵》。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206韵合并为107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已佚失,在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韵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107韵,改并为106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因为206韵分得过细,作诗多有不便,所以唐人作诗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同用”的韵与以后《平水韵》将206韵合并为106韵大致相同。所以,《平水韵》不仅可以说明刊行以后历代律诗的用韵,也可以说明刊行以前唐宋律诗的用韵。

a. 一首诗第一句如入韵,可以押邻韵。其余限押一个韵,即:押一个韵目里的字。

b. 一般必须押平声韵,以押平声韵为正格。

c. 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其余偶数句必须押韵。

d. 押韵的字不能相同,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里

e. 不是押韵句子的末一字声调,不能与押韵句子末一字的声调相同,即平仄要相对。

(四)、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要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诗人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通过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从近体诗开始平仄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平仄?大家知道,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就是对这四声声调的两大分类。平即四声中的平声(上平、下平),仄即仄声,仄的词义就是不平。四声中的上、去、入都是仄声。

普通话与古汉语声调已经有很大不同,有人可能会觉得平仄很难掌握。但其实只要稍微用用心,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古汉语有些上声字的,在普通话中读去声。有些去声字的,现在读上声。这个我们也不要去管它,反正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同理,古代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要管它,反正也都是仄声。只有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湘语、赣语区域的人辩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中仍然有入声。即使北方方言区,也有很多地方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入声都不是很困难的。

由于普通话没有入声,因此,入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声调?究竟怎样读?困扰了不少人。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我们只能从古人对入声的文字描绘知道,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如唐代有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在《玉钥匙歌诀》中说:“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著名的反清学者顾炎武在他的《音论》中说:“入声诎然而止,无余音矣”。这些都强调了入声短促这个特点。

现代音韵学家根据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存在的入声,以及参考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汉语的借词得出结论:中古的入声是一种“促调”,是同塞音韵尾密切相关的。用现代语言学的符号来描绘,就是入声韵尾带有不除阻的塞辅音韵尾 b [p] d [t] g [k] 和喉塞音 [?] 。前三个存在于粤语、闽语、客家话等方言中,而吴语上海话现只保存一个喉塞音。

“鸭”ab [ap ] ,这 a 的后面 b 就是做个动作,而不放声的双唇塞辅音。发音时先发 a ,然后把双唇合拢闭住,构成阻碍,这样就把 a 这个音给锁住了。a 这个音便显得很短促。

“押”ad [ at ] ,d 是舌尖中塞辅音。发音时先发 a , 然后舌尖接触上齿龈,构成阻碍。(d不发出声音)

“足”zug [tsuk] ,g是舌面后塞辅音,也称舌根音。发音时先发 zu,然后舌根接触硬腭和软腭交界处,构成阻碍。(g不发出声音)

近体诗的平仄及几种格式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要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1、五言律诗四种基本句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

(1)A和a为一类,开头两个字都是仄声,称做仄起句。A句末字收平声称做“仄起首句入韵”(即押韵)a句收仄声称做“仄起首句不入韵”。

(2)B和b为一类,开头两个字都是平声,称做平起句。B句末字收平声称做“平起首句入韵”。b句收仄声,称做“平起首句不入韵”

这四种句型一定要记熟,是基础。掌握了这四种句型,以后再学习七律和词的平仄就容易多了。由这四个句型的交替变化,构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四种平仄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起首句入韵)

春望 杜甫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仄仄仄平平 红叶晚萧萧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长亭酒一瓢

平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残云归太华

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疏雨过中条

仄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树色随山迥

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河声入海遥

平平平仄仄 白头掻更短 平平平仄仄 帝乡明日到

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犹自梦渔樵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起首句入韵)

山中寄友人 杜荀鹤 晚晴 李商隐

平平平仄仄 深山多隙地 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夹城

仄仄仄平平 无力及耕桑 仄仄仄平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平平仄 不是营生拙 仄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 都缘觅句忙 平平仄仄平 人间重晚晴

平平平仄仄 破窗风翳烛 平平平仄仄 并添高阁迥

仄仄仄平平 穿屋月侵床 仄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明

仄仄平平仄 吾友应相笑 仄仄平平仄 越鸟巢乾后

平平仄仄平 辛勤道未光 平平仄仄平 归飞体更轻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握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再学七律的平仄就容易多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即五言仄起的,加两个平字改为平起。五言平起的,加两个仄字改为仄起而已。所以初学者学诗宜从五律入手,五律是基础,五律学好了,写其他的就容易了。

下面七律的基本句型。前面的红字,就是在五律句型前面增加的两个字,变成了七律的句型。

2、 七言律诗四种基本句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四种平仄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年草色远萋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久客将归失路蹊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暮雨不知涢口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只到穆陵西

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孤尽日空花落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户无人白乌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君在江南相忆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门前五柳几枝低

(平起首句不入韵)

咸阳怀古 刘沧

平平仄仄平平仄 经过此地无穷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望凄然感废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渭水故都秦二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咸原秋草汉诸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天空绝塞闻边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叶尽孤村见夜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风景苍苍多少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寒山半出白云层

(仄起首句入韵)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浚楼船下益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陵王气黯然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千寻铁索沉江底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片降幡出石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世几回伤往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形依旧枕寒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逢四海为家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故垒萧萧芦荻秋

(仄起首句不入韵)

阁夜 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仄 岁暮阴阳催短景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霜雪霁寒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峡星河影动摇

仄仄平平平仄仄 野哭千家闻战伐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夷歌数处起渔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卧龙跃马终黄土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规,这一点正好与五言律诗相反。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绝句(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绝句的平仄格式,等于半首律诗。绝句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绝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绝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

3、五言绝句格式。

(仄起首句不用韵) (仄起首句用韵)

问刘十九 白居易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纶

(仄)仄平平仄 绿蚁新醅酒 (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

平 平仄仄平 红泥小火炉 平平仄仄平 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晚来天欲雪 (平)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 能饮一杯无 (仄)仄仄平平 大雪满弓刀

(平起首句不用韵) (平起首句用韵)

送别 王维 闺人赠远 王涯

(平)平平仄仄 山中相送罢 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

(仄)仄仄平平 日暮掩柴扉 (仄)仄仄平平 柳拂御沟新

(仄)仄平平仄 春草年年绿 (仄)仄平平仄 为报辽阳客

平 平仄仄平 王孙归不归 平平仄仄平 流芳不待人

4、七言绝句格式

(平起首句用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首句不用韵)

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韦应物

(平)平(仄)仄平平仄 怜君卧病思新橘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试摘犹酸亦未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书后欲题三百颗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须待满林霜

(仄起首句用韵)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大漠风尘日色昏

(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旗半卷出辕门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军夜战洮河北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仄起首句不用韵)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上碧桃和露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日边红杏倚云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芙蓉生在秋江上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不向东风怨未开

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五)、平仄粘对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必须相反。具体说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相对,第三句跟第四句相对,第五句跟第六句相对,第七句跟第八句相对。

下面的例子,2与3,4与5,6与7 颜色相同的句子叫做“粘”。1与2,3与4,5与6,7与8 红蓝颜色不同的句子叫做“对”。律诗的平仄,就是这样粘对有规则的组合。

1.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年草色远萋萋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久客将归失路蹊

3.仄仄平平平仄仄 暮雨不知涢口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只到穆陵西

5.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孤尽日空花落

6.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户无人白乌啼

7.仄仄平平平仄仄 君在江南相忆否

8.平平仄仄仄平平 门前五柳几枝低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粘对是近体诗平仄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能违背。

(六)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但是,这个口诀也不是完全合符事实。对于仄收的句子(a型句和b型句)来说确实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但对于平收的句子(A型句和B型句)那就不然了。例如:

B型的句子,五律第一字(平平仄仄平),七律第三字(仄仄平平仄仄平)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A型的句子,五律第三字(仄仄仄平平),七律第五字(平平仄仄仄平平)也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

三、词与词律

词起源于民间始于隋唐,盛于宋代。词原是配乐歌唱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

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后来的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所以词又称“诗余”,因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被称为“长短句”。

词是长短句,但它与古风的长短句有两点不同

①词是律句,而古风不是。

②在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规定位置的。

1.词调

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

但是绝大多数调名与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如苏轼的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就是这样的例子

前人把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了解下大致分类就可以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

双调:分为前后(或上下)两片。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双调是词最常见的形式

三叠、四叠:都是长调。三叠为三段,如兰陵王 西河。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也是词中最长的调共240字。

2.词谱

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从而建立各种词调的格式。例如: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双调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平韵)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仄韵)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平韵)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3.词的平仄和句式

词句基本是律句,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平仄对词的平仄就不难了解了。词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就是一字句而且入韵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如“对长亭晚”(上一下三)“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上一下七)最常见在四字前面构成五字句,如:“渐霜风凄紧”“纵豆蔻词工”“想剑指三秦”(上一下四)

二字句:常见的有“平仄”“平平”两式或用于叠句或用于起句例如“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江国,正寂寂”

三字句:一般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例如“从军乐”“凭栏久”“鬓微霜,又何妨?”等。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等式,例如“晓来雨过”“簾卷西风”“此生谁料”等。四字句常常连用并配成对仗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幽兰旋老,杜若还生”

五字句:五字句一般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如“人比黄花瘦”“玉阶空伫立”“簾外雨潺潺”

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例如“我欲乘风归去”“伤心千里江南”“燕子不知何事”六字句有的配成对仗:“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例如“不恨此花飞尽”。也有作上四下二的例如“气吞万里如虎”更有上三下三的例如“又还被、莺呼起”。

七字句:就是普通的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绿芜凋尽台城路”“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山围故国绕清江”

七字句的句法一般为上四下三。但也有上三下四的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恨西园、落红难缀”。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是由两句复合而成两句一般都适用前面讲过的平仄格式这里不分析。八字句的句法一般有上三下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上一下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二下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九字句:句法有上三下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上六下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四下五:“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十字句:十字句很罕见,句法是上三下七:“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十一字句:是词中最长的一种句子。有上六下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上四下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韵母跟我们古代押韵很多有出处 比如 平水韵

上平四支:支枝肢移[竹移]为[施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

上平八齐:齐黎犁梨妻[夫妻]萋凄堤低题提蹄啼鸡稽兮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赍迷泥溪蹊圭闺携畦嵇跻奚脐醯黧蠡醍鹈奎批砒睽荑篦齑藜猊蜺鲵羝

现代汉语拼音 他们的韵母都是 i 用普通话来说 上平四支:棋旗辞词 上平八齐:齐黎犁梨 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用我们的方言来讲 区别就出来了

仔细读完肯定会对诗词格律有了初步了解,对于真正想深入学习的,还需要自己找专业的书籍,刻苦钻研。小编找了好多的文章,相对而言,这一篇完整度要高,也通俗易懂些,所以才分享给朋友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入门十八讲
诗词格律入门
第八章 音韵、诗词格律(6课时)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七天学会格律诗
诗词格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