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早安隆回】难忘家乡隆回的脚板薯

不知大家留意过没有,越是悠闲舒适的时光越容易打发掉,而压抑无聊的日子往往最难度过,我是深有体会的。

时光不等人,岁月催人老!有人感叹着:这无情的岁月!其实,哪是岁月无情?而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过人生许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后,心中不由自主产生的一种情愫罢了!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就像现在,不知不觉,霜降已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的,这个时候,在家乡到处是父老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忙于秋收,忙于冬种。反正大家都忙着,都信守着“土生万物,地产黄金”的念头,大伙默默地辛勤耕耘着,为生计奔波着。我是目击者,我是亲历者,在家乡曾度过我的儿提时代。

家乡隆回地处湘中偏西的丘陵山地,水田少,多旱地。父老乡亲们依据当地自然条件,除种植粮食作物外,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种植适宜本地特色的各种经济作物,其时的辣椒、生姜、大蒜之“宝庆三辣”曾誉满三湘,畅销国内外,而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的却是家乡的脚板薯!

脚板薯,为薯蓣科块茎类作物,名为参薯。其肥大的块茎为不规则扁块状,外形长得像大脚丫子样的脚板,所以喊“脚板薯”。表皮黑褐色,有白、紫两品种,我地一般多种植白色的薯种,所以亦称“白(pa)薯”,以示和甘(红)薯相区别。其实,和红薯是有很大区别的,红薯为旋花科块根类作物。但大家管不了那么多,也懒得去考证个子丑寅卯来,至于生物学分类什么的,那是专家们的事,反正都是“薯”,长在地下,能有收成就行,能够做食物就成。

脚板薯在我地种植历史久,且广为种植,几乎户户都种有。首先是占地少,一般和生姜套作,我地种植的生姜为本地虎皮生姜,矮生喜荫,而脚板薯的地上茎蔓生、高大,喜阳,荫阳互补,地面、空间充分利用,相得益彰,两种作物的产量都高;其次是耐贮藏,脚板薯不比红薯,它极耐寒,挖回的红薯得及时下窖,不然会冻坏,而脚板薯不窖也可,随便放置屋里哪个角落贮藏都行;再是产量高又适用,可作菜,亦可代粮。在我地少田缺粮的地方,解决温饱问题,正好帮了大忙,大家都喜欢种;更重要的是营养丰富,其富含粘液质、维生素、淀粉酶等多种营养物质,亦属食、药同源型作物,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等功效。即可食用充饥饱肚,补充营养,又能保健身体,预防疾病。

每年的三月中下旬,我地的阳光暖和起来,脚板薯便可栽种了。先在整好的姜土地里开行栽姜,栽姜时事先预留好栽种脚板薯的穴凼,在姜地里成星点状布设。脚板薯也是营养繁殖的,用块茎切块繁殖,因为只有块茎的顶端能够发芽,所以切块时要采取纵切法,每块薯种保证具有芽眼一至两个,切好后切口用草木灰涂抹消毒,愈合伤口。每个穴凼下种一至两块就可,后用发酵好的熟猪牛粪等土杂肥覆盖。待地上茎出苗生长至15厘米左右时,此时生姜也出苗了,就可扦杆扶蔓,后连同生姜一起培土、施肥、中耕等田间管理。

盛夏时节,在姜地里,脚板薯疯长着,一蓬一蓬的高高耸簇着,充分享受着盛夏的阳光雨露,向上生长,绿得发光,绿得耀眼。又荫护着身下的碧绿姜苗,整个地块里,富有层次美的碧绿,成了家乡田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待霜降后,地上茎叶枯黄,即可采收。通常是先采收地里的生姜,然后开挖脚板薯,由于脚板薯的块茎肥大,得摆开阵势,小心翼翼动土,不然会挖烂,造成损伤。

脚板薯是不可生吃的,因为新鲜的块茎有毒,能让人麻醉,就是没完全煮熟也不行,通常会“荚舌头”的。不管是做菜还是当主粮,首先得削去表皮,由于形状凹凹凸凸,样子“丑陋”,不好削皮,加上薯的粘液中带有类似于山芋的致痒物质,事先最好戴上胶皮手套或隔着毛巾对其清理,防止皮肤跟其直接触碰,将薯的根须清理后,沿凹缝处剁成几坨,然后用菜刀或刮刀逐块削皮清洗干净。

炒食做菜时,先将洗净的薯块切成片状备用,在锅中倒入适量食用油,待油热后放入,不断翻炒,即将炒熟时,倒入适合自己的姜、辣、蒜等佐料,后不断翻炒均匀,便可出锅食用;做汤菜煮时,可炖肉汤、骨汤、清煮汤。炖肉、骨汤时,先将薯削皮清洗切片或块备用,后将肉、骨炖熟,随后再将薯片放入,连同碎椒、姜等佐料配入,一同炖至酥烂进味即可。炒食,香、辣、脆、酥,炖汤,香、甜、粉、鲜,味道都美极了!

当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乡亲们生活条件差,缺粮的日子多,所以大家就一般清煮汤当主食,通常每家一餐煮一大锅,全家人各自舀几碗下肚当饭吃,即填饱了肚子,又节省了米饭和柴火。

脚板薯曾是我家当年的“救命粮”。记得有一年青黄不接的荒月里,早稻还没有成熟,可家里已没有可供食的存粮了。母亲已提前给远在山东肥城空军部队工作的舅舅写了求援信,舅舅的回信也来了,说给我家寄过来了粮票和购粮的钱。当时,往往是信先到,汇票要迟一、两天才到的,接到信后,全家人很高兴,对舅舅十分感激,虽说是向他借,但年年只是借未曾给他还上,他每次在回信中也跟母亲说不用还,姐弟一场,手足之情,肝胆相依。每次读信时,母亲总要念给我们姐弟几个听,边念边眼含热泪,念完后告诫我们,弟妹们要团结,互相包容谦让,长大后要知恩图报等等。高兴之余又愁闷起来,这远水哪救得了近火,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向近邻们借?此时,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等于是六月借扇。母亲想了想说,反正就一两天时间,干脆把做种剩下的几个脚板薯煮了将就算哩,我们几个都知道,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就是再苦再难,不到万不得已是从不轻易去向他人求助的,是一个不想欠他人人情的人。那几天里,我家就每餐不见一粒米饭,餐餐是脚板薯当饭,或炒或煮,尽管母亲想尽了厨艺的“花招”,可全家人还是个个吃腻了,过足了纯脚板薯式生活的“瘾”,但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后来,外出求学,工作,全家离开了家乡,在外奔波于生计,可每年到了脚板薯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要到集市上去买几个脚板薯回来,让全家呷一餐“脚板薯”席,有炒食的,有清汤的,有炖肉的,我曾调侃母亲说,还没吃厌么?母亲郑重地说道:“这是忆苦思甜宴”!后来,舅舅全家也转业回到了地方工作,好几次还特打电话邀请舅舅全家来一同品尝,母亲和舅舅边呷边谈,谈昔日的酸甜苦辣,谈姐弟的手足亲情……

我常想,人上了一定年纪,不知怎的,总有怀旧的情结。其实,不是审判,而是思考!不是背叛和仇视,而是珍惜和欣慰。现在流行把人按年代来划分界定,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一切不同,都会烙上每个时代的烙印,好些曾经的生活片断和沉重的记忆,总会深深地存积于脑海,任凭岁月的冲洗,总挥之不去的,如家乡的脚板薯,如浓浓的亲情,如悠悠的乡情……

说实在话,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又赶上了这样和平盛世的好时代,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静下心来,仔细一想,还真是何其的幸哉!乐哉!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飞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知识科普——冈蒌
2分钟教你如何用生姜慢慢养出一盆块茎
​脚板痛
脚板苕
脚板薯
“生姜”不要再买,阳台盆栽超快,比绿萝好看,一棵能吃一年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