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合作居住”养老模式进入高速发展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目前在美国的规模很小,但已被列为美国未来养老服务产业趋势之一。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起源

合作居住(Cohousing)模式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丹麦出现,社区通常由20-30户组成,其布局兼顾社交和私密性两方面需求,私人住房与传统住宅模式基本相同,公共共享设施(如康乐设施、庭院、广场、公共用房等)由居民共同所有。居民自觉参与设计和管理,社区定期举行聚餐等公共活动以加强居民间的交流。

80年代后期,2位美国建筑师麦卡.曼特(Kathryn McCamant)与查尔斯·杜瑞特(Charles Durrett),特意到丹麦考察了多个合作居住社区,回到美国后,出版了相关著作《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并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戴维斯市(Davis,California),他们亲自设计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合作居住社区Muir Commons。这种理念与模式就在北美洲慢慢传播开了。

引入美国之初,这种模式主要被崇尚“多代同居”人士所接纳,但由于这种模式天然地利于丰富老年生活、便于相互照应与护理老年居民,深受居家养老者欢迎,甚至涌现出“老年合作居住”(Senior CoHousing)趋势。查尔斯·杜瑞特认为它是一种有别于机构养老院,草民自己组建的新式可持续生活社区。

其实,要说起合作居住理念,咱们老祖宗的“四合院”倒有几分神似,只不过当时“四合院”是以家族为纽带组建,而合作居住则是愿景准则信念相似的普通草民。可惜咱们的“四合院”慢慢没落了。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主要特征

“合作居住”社区形式多样,可在城市或郊区,可是独立平房(或称独栋别墅)、联体平房(或称联体别墅)或多层公寓,但不论形态如何,通常具备以下某几个特征。

参与组建过程

社区通常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早期居民或房产商发起,组建过程中,居民们一块参与规划设计,并参与建设。因此,社区布局结构与基础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居民需求。

社区布局设计

社区布局,即建筑坐落与朝向,充分体现出刻意营造的“社区感”,比如社区住宅尽可能地紧凑分布,留出更多的公用共享空间。私家住宅通常面对面位于一条行人街道两侧,或在公用共享空间边上围成一圈,周边停车,每家前门口都能看到社区公用共享设施。

公用共享设施

社区公用共享设施是对私家住宅的补充,它是合作居住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一个公用厨房、餐饮区、休憩区、儿童游戏室与洗衣房,有些社区可能还有工作车间、图书室、健身房、工艺坊,以及1-2间客房(譬如给老年护理人员居住)等。除了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合作居住社区一般还配备有游乐设施、草地与花园。由于社区建筑布局紧凑,公用共享空间通常都挺大,有些甚至多达数英亩地。

社区物业管理

不同于一般社区雇佣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居住社区是由居民自己管理,居民自己承担许多社区建筑与设施的维护工作。他们自己准备社区公共用餐,定期集会解决社区问题、制定社区规则等。

民主决策制度

尽管社区存在领导角色,但居民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某人凌驾于其他人现象。通常,合作居住社区由1-2个核心人物发起,但随着居民加入,每个人都会根据他自己的专长、能力与兴趣承担一项或多项职责。大多数社区决策是通过达成共识而形成,若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则可以投票产生。

无公共社区经济

合作居住社区不是社区居民收入来源。偶尔,也会为某个居民完成某项特定工作而付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工作被视为社区居民的应尽职责与自觉贡献。

合作居住社区崇尚居民间的交流与信任,崇尚居民参与合作。这些理念根植于社区组建过程中与社区日常生活中,居民们互动交流,积极合作,营造出和谐信任的邻里氛围。互动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包括定期性的社区聚餐、文体活动,小到邻里互助做饭,照看小孩,大到病重或危机时邻里关怀与照护、生日或其它纪念活动时举办庆典等等,处处体现出社区亲情与融洽。为确保这种合作居住社区理念的持续性,新居民往往须先与居民们面谈,并征得居民们一致同意方可加入。

简而言之,合作居住社区模式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与设计,鼓励居民互动;公共共享设施用于居民各项活动,强调居民自我管理。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发展与优势

截止2014年,“美国合作居住协会”收录中,已有132个社区完成建立,100多个社区尚处于组建或建设中。由于“美国合作居住协会”采用自愿申报收录原则,该收录统计并不完整,据估测,全美合作居住社区应超过300。

据“美国合作居住协会”常务执行董事Alice Alexander介绍,美国早期组建的“合作居住”社区多属“两代合作共居”(Intergenerational Cohousing),社区居民中就有老年人,这种社区在组建之初就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承诺合作居住社区养老(AgingIn Cohousing)。可以说,无论是早期的普通“合作居住”,还是最近热捧的“老年合作居住”,都适合社区/居家养老。它们之所以会累被关注与推崇,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

住宅经济实惠

合作居住社区住宅单元通常小于传统独栋住宅,老年人“房大钱少”,搬入合作居住社区有助于他们用原有独栋住宅换取出部分资金,支持老年生活所需。

节省维护成本

合作居住社区共享设施与设备,且小型住宅单元的房产税、水电煤公用事业费也比以前独栋住宅的低。此外,经常性聚餐还能节约日常生活开销。

居住安全舒适

合作居住社区通道、住宅结构与室内布局充分考虑了居家养老便利性,一般配备大卫生间、安全扶手等,居住更加舒适、更加安全。

提升生活品质

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居住社区提倡邻里互动交流、积极参与活动,以及邻里互帮互助。老人们能在互动互助中收获友情,感受到关爱与精神慰藉,享受到社区大家庭亲情与温暖;社区各项活动还能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身体机能衰退,这些都有助于充实老年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节约社会资源

合作居住社区居民们相互帮助,相互照护,老人们会减少家庭救济、上门送餐等服务需求,这将极大地节约城市与街道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

“合作居住”养老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粗探

美国“合作居住”养老模式本质上也是基层草根驱动的,力量薄弱,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慈善组织或政府支持,故在美国的发展也较缓慢,被引入美国25年以上,只是最近5年多来才受到更多人关注。笔者认为,它与“笔架山村庄”模式一样,这种纯草根驱动型模式目前在国内是很难落地的,甚至更难,因为规划、新建或改建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合作居住”社区,就会使草民们望而怯步,还谈不到日后社区的自我管理与运营。

尽管“合作居住”社区难以凭普通居民之力落地,但其所倡导的小户型紧凑结构、多公用共享空间与设施的建筑设计特点,以及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社区运动”理念还是值得学习。若养老地产商能够借鉴,将其理念融入到养老公寓或自理/半自理性养老院规划建设中,这样的养老公寓与养老院应该也会颇受银发族们喜欢。

(来源:北京兆龙移民公司 www.zhaolong.net 转载请注明)

关注微信号公众号:zhaolongyimin

个人微信号:zhaolongyimin888

美国律所深度分析,最新鲜美国本土移民政策兆龙移民第一时间送达!

关注美国刘宇和贝特曼律所微信公众号:lawyerliuyu

刘宇律师个人微信号:mgymls

始终以中美两国最高服务标准,提供专业移民法律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老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3种布局方式(开发必看)
爱晚工程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国外有哪些先进的养老模式?
海外养老居住模式借鉴
养老地产的15种开发模式
养老地产15种开发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