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硕士博士:你是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

 

最近,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曾被一些公共事件刷屏

先是携程的幼儿园事件

再是某颜色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

再有京城的强制搬迁事件

这些事件本身就不在这里回顾了

想必已经无人不晓


对于这些社会热议的公众话题

作为一名大龄工科女博士生

S姐看到非常多的热文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转发评论

也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借着科学指南针平台职务便利

写出来和各位朋友分享

大家轻拍


01/


身边朋友会转发一些推文

大意就是证明有些有些事情是板上钉钉的

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件事情肯定就是这样子

这个论断是100%必然的

让阅读者心中接受这个观点

可是作为科研工作者

S姐天生对于任何100%的结论

都会表示质疑


这是因为要证明一件事存在简单,证明一件事没发生过太难

 

当我们在心中已经对其做了有罪认定,再想推翻心里这个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100%充分的理由摆在面前,否则任何一个微小的不合理,都会成为有罪认证的二次盖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科研、发文章向来都是一个得出结论的过程,因为下结论很容易,只要有现象就可以推理出结论。但想要推翻一个结论,没有足够严谨坚实的数据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之前热议的“韩春雨”论文造假事件,为了证明韩春雨文章中的结论是错的,多少课题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也无法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课题组A:我重复不出来

韩春雨:你细胞污染了

课题组B:我也重复不出来

韩春雨:我们实验室不同,实验条件不一样

吃瓜群众:那你重复一下啊

韩春雨:我撤稿了,别再烦我

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设想假如以后发文章变成一个“大家来找茬”的形式,一篇文章发出来之后,如果有人能成功diss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论文发表,不知道大家发文章下结论前会不会更严谨一些。


法律上有种说法,叫疑罪从无。就是当嫌疑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时,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是在司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审判公正的一种规定。我们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就草率地给别人下定义,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当我们学会始终保持质疑的态度,我们眼睛里所能看到的,会更多。


小概率事件

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所以,在心中下任何一个结论前,请慎重。


02/


向大家推荐一部奥斯卡提名的丹麦电影《狩猎》


故事的男主角Lucas遭遇与前期离婚和之前任教的学校倒闭,来到了当地一个幼儿园执教。他性格开朗,特别讨学生们喜欢。


Lucas有一个女学生Klara是他挚友的女儿,因此对她展现了较多的关心。结果Klara对Lucas暗生情愫,还给她做了个“爱心”表达爱意。Lucas自然是委婉地拒绝了Klara。


Klara却报复性地跟幼儿园园长谎称Lucas对其做出性侵举动。“小朋友不会撒谎”这个观念深入人心,Klara把她的纯真当做了武器。


一时间,Lucas这个好好先生成了全镇公敌,热爱“狩猎”的他变成了全民的“猎物”。他随即经历了挚友的愤怒、前妻的质疑、女友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后来,即便警察和法院洗清了他的嫌疑,即便Klara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恶作剧,社会的恶意并没有随即散去。



一个可靠结论的得出,是需要基于100%肯定的事实依据而获得的。


然而,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事实真相如何,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立场、供其泄愤。


为什么这里强调“事实依据”呢,是因为如今很多人的判断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

 

这里涉及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不同:

事实判断指的是我们对客观存在的一切过程、关系、事物、属性的判断;价值判断则是我们对人事物的好坏、有用与否的判断。我们在对人、事、物做出评价时,应该尽可能基于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这是因为价值判断千人千面。

 

回顾某颜色幼儿园事件,我们更应该聚焦家长接受采访时对事件的还原描述、记者与警方的调查、其过往的判决记录等事实判断,而不是基于网友带有情感色彩的价值判断(如“鄙视这家公司所有股东”、“这是一家没有良心的公司”)。

 

做科研一定是基于事实判断咯?其实,也不全是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老板一心想要搞个大文章

做什么呢?

听说有个方向,性能效率一直提不高

于是交代给下面的学生

“你去做这个方向,

不管用什么办法,

把效率给我提上来!”

“emm……

结果,他手下的学生们

实验做不出来

个个为了毕业犯愁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价值取向的科研模式,又叫“功利性科研”。为了做出一个结论,而忽略了科研本身最注重的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本末倒置,让跳入这个方向的学生白白蹉跎了青春年华。

 

所以,假如你要下结论,请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价值取向或情感。

 

03/


面对公关热点问题

当大家思考和评论一边倒时

如果你当时眉头一皱

发现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你敢在社交媒体发布你的看法吗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先不管哪一方观点是正确的

只说做少数派这件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承担着一定压力的

但如果没有人做少数派

缺少了批判和讨论的机会

往往会导致更多错误的结论产生

 

电影《十二公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电影中十二位大学生的家长组成了模拟陪审团,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模拟陪审团成员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开始,因为证据“明显”,舆论又一边倒,所以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最终在8号的坚持和冷静分析下,形势开始逆转,一个个证词被证明有误,无罪判决全票通过,真理的“审判”结束。



假如最初没有提出异议的8号,那么陪审团意见一致,嫌疑人就将被定罪。这不仅仅是一个错误的判决,对于无辜被送入监狱的嫌疑人来说,影响的可能是他的一生。其实8号在最开始也不确定自己观点是正确的,但正因为他敢于把自己的疑虑提出来了,才引发大家对案情细节的进一步分析。


在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就提到:

如果少数派的观点永远都不会成功,那么历史就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

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即使这些因素并不能使多数派采纳少数派的观点,它们也会令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并促使多数派考虑其他的可能性选择,并通常能赢得信任并鼓舞其他人追随自己。

 

其实做科研,就是选择做少数派的过程。全球60亿人口中,做科研的人是少数,做某一领域某一方向更是少数中的少数,而每一篇论文又会因为其独特的创新点,而成为少数中的唯一。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客观严谨地审视前人的结论,从中找到分歧,才能提炼出自己的科研Idea;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才能得出创新性的成果。

 

所以,请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不要因为人群中所谓的“大多数”而丧失了判断能力。


04/


王朔写过一篇杂文《知道分子》

文章里是这么说的:一个观点,第一个人说的,叫做“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多少辈,俗称“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


知道分子什么都知道

每每遇到问题

都引经据典,说出一堆大道理

但每个都是不是他自己的道理


作为知识分子

无论是发表评论,还是做科研

都是要传达给别人一种观点、一种想法

可以浅显、也可以深度

但他一定一定是你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

这不仅仅要考验你的干货

还需要你的认真推理和反证


如果你对公共事件发表的观点

或者你转发的相关文字

总是没有经过自己基于事实的独立思考

只是为了宣扬某种已经被嚼烂的价值观

只是为了宣泄你的情绪

或只是因为你感动于某篇文章的渲染力

 

那样的话

你基本上就是“知道分子”了

顺便说一句

那些发表富有渲染力演说的公众号

每次都借此可以获得好多粉丝

你也是其中之一。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陈寅恪先生提出已百年了

到现在为止

可能依旧是个遥远的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亦|沉默螺旋·沉默就是死去一点点
承认并尊重价值对科学的影响
阅读的内化输入
决策与判断:社会影响因素
新电脑程序可早期诊断癌症且判断癌变部位
中考压轴题——多结论判断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