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论坛]当独生子女成为父母
主持人: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央视论坛》,丁克本来是指有着良好的工作和收入,但是结婚以后却不要孩子,非常看中自己生活追求的年轻夫妻,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一种跟丁克家庭表面上非常类似,但本质上却有根本不同的新的家庭模式,我们管它叫做中国的丁克,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渐为人父母,步入了传统的中国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生活轨迹。他们中间,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形成了中国的“四二一”式三代家庭模式,作为中间承上启下的一代,年轻的父母们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与他们的父辈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一些人生育子女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而这些年轻的父母得以继续“丁克”的生活,成为“双收入、有子女、仍享受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主持人:好,今天我们演播室就探讨一下中国式的丁克家庭。演播室的两位嘉宾介绍一下,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教授,另外一位是特约评论员张天蔚先生。

  有这样一个数字,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累计出生九千万的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到了为人父母这样一个阶段了,那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这一代人,如果跟那些非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相比的话,在婚育观念上真的有明显的不同吗?

  张:首先当初咱们说独生子女就是还没有进入婚育年龄,他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讲四二一家庭,就是一个独生子女,他的父母两个,再往上四个,如果是两个独生子女结合生下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个结构就变成了八四二一,实际上就看到这样一条现象,确实会带来很大的一种独特性,因为可能生下来这一个孩子作为核心,可能把整个家庭都串联起来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但是他会围绕这个孩子组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家庭,围绕着孩子组成的,大家彼此之间会有很多关联,情感上的,经济上的。

  主持人:有人总结了一下,这一代独生子女,当他们做了父母之后,更多出现一种现象,甚至一种趋势,就是他们的孩子不是由他们自己带,而是由他们的父母带,就是由祖父母带小孩。

  郑新蓉:对,这个我相信,因为这一代父母本身只带一个孩子就没带够。催着孩子早结婚,另外催着孩子多生孩子,因为两边剩下四个老人都还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老人们只要条件允许,或者退休了,他们都会主动地帮独生父母这一代看孩子,这一点热情要高一些,经济上资助力度也要大一点,甚至大包大揽的情况也会更明显,你就给我们弄吧,因为他们常常也是,我发现很多独生子女结婚以后,也想到他们买房子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我的老人会来跟我住在一起,第一我得养他们,同时他还得给我们带孩子,以他们为轴心,会把两代人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还有一个调查,可能给大多数人的感觉也是这样,就是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似乎并不愿意那么早要孩子,就比如说在北京就做了这样的一个调查,这叫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调查,调查表明说独生子女在选择不要孩子的时候,百分比是他父母这代的5.4倍,应该说可能这代人更不愿意做父母。

  张:这个说独生子女更不愿意生孩子,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独生子女特有的一种选择,我觉得更是时代的一种产物,因为所谓“丁克”这个词,当然是从国外引进的,实际上这个概念,过去,比如在我小时候,我父母那一代人,他们几乎很少有人说我主动地选择不要孩子,当时如果是没有生育子女的话,大多数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主动选择。可是现在从咱们这一代人开始往下,实际上有更多的人,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他也选择不养育子女,其实这和时代有很大的关系。那么究竟是这个时代造成了这批人这样的选择,还是因为他们独生子女的身份造成的选择,我觉得是无从比较的,因为没有一个对照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是说作为一个现象,我们知道这一代人,独生子女也好、非独生子女也好,这一代人他们可能不养育子女的意愿更强烈一些。

  主持人:希望早一些要孩子的独生子女父母,他们会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愿意要孩子,而是我的父母,因为我这个家里面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他们不希望说我底下没孩子,或者要很长时间之后才有孩子,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催着他们赶紧要孩子。于是他们就会说,是我的父母逼着我要,所以我是为他们而生的孩子。为父母而生孩子,会不会成为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能称得上共性的一个特征?

  张:我觉得有可能,过去中国传统也有很多词来形容这种情况,什么“千顷地一根苗”啊,什么“三代单传”啊,但这都形容一个人很特殊,他的责任很大,所以才叫“千顷地一根苗”,才叫“三代单传”,他的责任特别大。可是现在这一代人,尤其城市,全是“千顷地一根苗”,他们都是什么,至少两代单传,比如说,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像过去那种很独特的人的责任一样,所以我想,他们的责任感确实很强,你说为父母生也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是为家族生,还不是为父母。

  主持人:身上有千斤担子。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独生子女做了父母之后,我们就把它叫做“独生父母”,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数字,看一下短片。

  由昔日的“小皇帝”变成今天的“责任人”,这种“角色转换”在中国构成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将这一群体定义为一个新词汇——“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中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数据测算,到2035年,双方都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比例,北京为70.54%,上海达72.88%。

  主持人:看完这个短片就能够得到这么一个,应该说这是一个趋势,就是由独生子女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将来肯定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了,但问题是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到,他们从小就被称作为小皇帝,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的一代,他们成长起来了,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做父母的这种观念,会不会和以往多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这些父母,能不能一样?或者说当他们做了父母后,这种责任感或者父母意识会不会?

  张:淡薄一些。

  主持人:会吗,你觉得?

  郑新蓉:在他们成长的早年阶段,被呵护、溺爱,被替代的情形很多,但是他们真正在他们的童年、少年的时候,在锻炼能力成长方面,在自立,包括在照顾孩子,照顾老人方面能力,锻炼方面可能是有所缺乏的。

  主持人:我听到有一些人,我的朋友说,他们结婚之后,明显感觉到对方都是孩子,生了孩子,觉得家里好像又多了一个孩子,而不是说像妈妈生了孩子以后会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妈妈,她本身是个孩子,这可能也是独生子女这代人的特点,你这么看吗?

  张:有可能,我没有具体接触过,但是我也见过很像孩子,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父母以后怎么样,反正你在单位里,比如你的同事确实很像孩子,独生子女确实有这样的,因为比如独生子女,都讲四二一家庭,所谓四二一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小的时候,他是一个,父母是两个,父母上面是四个,四二一家庭,他小的时候承受了所有的爱,所有的呵护,可是问题是他就不像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是几个子女分享父母的爱,每个人分到的来说就相对少一些,可是问题是等他们成年之后,他们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成为责任的一代的时候,他们要承担全部的责任,一个家庭的全部责任。

  主持人:你得到了多少爱,你就要付出多少责任?

  张:对,小时候你独享,大了以后独担,没有分担者。刚才你讲责任意识的转换,当他成为一个享受者,被呵护者,突然转换成一个责任人的时候,他们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我觉得他们可能确实有一定转换的过程,比如刚才说孩子带孩子,可能他真的还没有成熟,心理转换过程,从来没有人让他扮演过一个责任人的角色,他突然间有了一个孩子,出于各种各样的责任他有一个孩子之后,可能他的心理转换过程真的非常困难。

  主持人:有人就担心,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独生子做父母之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许他们自身并没有心理上发育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他们用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去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可能不仅仅影响到的是他的一个小家庭?

  郑新蓉:如果像这一代独生子女,当他们又有孩子的时候,可能就面临四个老人要争着抢着来替这个家庭照顾孩子,来负担他们,实际上可能他们的父母还想延迟他们做孩子,做独生子女的特权。但是像张老师刚才讲到的,越是延迟,最后带来的让你独担的最后的重任也就越大。父母越是今天不但为你,甚至为你的孩子,可能老人们还在全力以赴,从经济上,从精力上,可能当你的孩子八岁、十岁,老人们要退出这个所谓主角舞台的时候,反过来那个时候才更能显示出他们的重负不堪,我想是这种状况。

  主持人:但问题现在是我觉得是整个社会在交接,因为总有一天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当他们有了孩子的时候,这样一种家庭模式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那么当这样一种家庭模式出现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不是做好了足够调试能力来适应这种状态?

  郑新蓉:我其实有这种担心,因为前几天看到另外一则报纸,中国第一富起来的人不愿意做慈善,我们即使独生子女,照理说很多,现在如果是四二一,两个家庭加起来就是八四二的这种结构,那么多上辈人的爱,全都专注在自己的家,和自己血缘关系的家,我们的老人,我们的爱就是关注于家庭,关注于我这个苗上,那社会上更多的公益事情其实他可以去关注,老人们可能要从这个问题上解脱,这是一个方面。你爱的路径多一点,另一个方面你养老的途径,不要想着再完全是基于血缘家庭这种养老方式,我觉得至少我们为父母这一代,为独生子女减压,可能比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培养责任是同样的重要。

  张:就城市人口来说,可能经济上的养老是社会化解决的,这些现在已经逐渐在做,这个体制相对来说完善,感情上的,一个是情感上的,还有一个实际的照顾,能不能实现社会化的照顾,比如说养老院这个制度能不能推行开,老人去养老院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我是被抛弃了。当两个独生子女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让他们把老人都领一家来,自己开一个养老院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把他送去之后,按中国人的观念会不会觉得他有被抛弃感,这个层面需要做好准备,老人们也需要做好准备,社会也要做好准备,养老院的条件至少要好一些,不要很受冷落。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家庭和社会都是互动的,比如说像我们这一代人,总觉得好像家庭里边老大责任心会强一些,心也细一点,因为他从小在家里就是承担责任的,那么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比如当一个领导,或者在单位负一点责任,他的能力天然地就会强一些,因为他在家里就负过这种责任,独生子女显然是说,每一个人在家里生下来就是老小,既是老大又是老小,没有负责任这种能力。确实是,但是我觉得可能当他走上社会以后,在这一代人里面总会产生领导,总会产生管理者,也许他们在社会上的锻炼能力,可能回到家里是不是反而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是不是反过来,社会上的训练用于家庭,也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我不了解这个情况,现在社会上相关的领域、专业,对于独生子女这样的,当他们成家立业以后,整个在社会上担任一种什么样的,就是他们的心态,或者他们的成长模式,他们的生活模式有没有专门的研究?

  郑新蓉:应该有一些,我看到小范围做的,因为也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而且甚至是一些研究还表示比较乐观,就是说这种乐观,其实一个孩子的成熟,家庭只是一个阶段的一种力量,这以后社会上,其实社会现在很高压的,社会的成熟在学校里群体生活的成熟,也会为他们迅速地心智成长,包括独立性地成长提供很多很多机会,倒不是太担心,所以我看到的独生子女,包括其实不是独生子女,他们会非常两面性的角色,在家里他还是那个撒娇的孩子,可是出去以后,他的另一个社会角色,社会身份扮演得很好,我就想,当父母可以宠他的时候,他是可以撒娇,当父母变成弱者的时候,他可能另一层责任感、成熟也会显示出来,他有储备,只是现在还不需要。

  主持人:好,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个隔代抚养的问题,因为说到中国式的丁克家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父母不带孩子,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带孩子,我们先一起看一个短片。

  据调查,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孩子由祖辈抚养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比例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统计数据表明,45.7%的独生父母家庭由祖辈照料孩子,而在非独生父母中这一比例只有28.1%,有超过一半的“独生父母”家庭是三代同堂。这里的“三代同堂”,不仅限于住在同一屋檐下。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很多老人选择在自己的隔壁,或者上下楼、前后楼为孩子购置住房,这样,既不会像住在一起那样容易产生摩擦,又能互相有个照应。

  于是,很多“独生父母”早上把孩子送到父母家,晚上去父母家吃饭,再把孩子带回来,有的干脆就把孩子放在父母那里,两个人在家过“二人世界”。

  一家幼儿园的负责人说,现在就连给孩子开家长会,来的也多为爷爷奶奶。

  主持人:有什么不好吗,这样?

  郑新蓉:现在我觉得中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你为了老人,家里传后你生了孩子,而且他们也寂寞,退休又早,现在甚至是说,你也为他们生个孩子,在他们身边给逗个乐,你也应该尽孝了,可是真把孩子交给老人的时候,这年轻一代又不干了,给他宠坏了,旧教育观念,弄得一塌糊涂,然后父母这一代认为我是生养过孩子的,你怎么好歹也是新手吧,所以这种冲突很大,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统计数字,说中国五千万个城市家庭,有2/3的子女教育问题是依赖或者干脆就是求助于老人的。

  张:教育咱们通常都分成两块,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现在看来家庭教育还是再分两块,隔代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我觉得其实都是缺一不可的,父母的教育、祖父母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互相弥补的,我想一个孩子,首先从现实来说,一对独生父母不借助他们的父母来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我想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你说让他们完全不教育子女,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做得到,反正我觉得做父母的恐怕都很难做到。

  张:我更可能担心的是人的本性,就是对所谓隔辈疼,对自己的孙辈可能溺爱的成分多一些,还有一个,我是替子女看孩子,万一出点篓子,我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可能他的小心,比如孩子不能跑动,不能吃从来没吃过东西,不能尝试没有尝试过的活动,可能更谨慎,可能这种更谨慎是不是对孩子天性的发挥是不是有阻碍,我觉得这个更严重一些。

  主持人:张先生实际上就说出隔辈带孩子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咱们国家能够称得上一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经验可寻吗?

  郑新蓉:应该是中国最普遍的,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甚至包括我们现在社会其他的,比如说养老保险这些还不够完善,家庭养老,再加上老辈给孩子带孙子辈,应该说是一个传统,过去的大家族这么做下来。到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刚才讲了,老人们在他们需要看孙子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热情,如果说他们还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年轻人刚刚结婚,经济实力不如老辈的时候,他们可能为看下一代方面更主动,更大包大揽,年轻人有时候也图省事,可能会把孩子,索性就交给老人养,当然这可能既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子女交给老人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历来比较普遍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父母还会照着宠他们这一代这样再宠孙子辈。类似观念上的冲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随时可能发生。我觉得有两种情形,取决于这两代人在教育力分和合的方面,如果共性的方面是占主要,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如果他们的力量是分着的,对孩子的发展就会不利的,孩子就会讨巧。有时候我们可以看离异的父母孩子有这种情况,当三代同堂家庭里面,如果说父辈的教育观念和祖父母辈不一样,孩子中间也会耍滑头,我当着爷爷奶奶是一种表现,我当着父母又是另外一种表现。

  张:应该说这样,现在开始出生的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他们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育会带来什么情况,现在无从判断,因为他们还小,我只能根据我过去看到一些,我不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过去看到那些隔辈教育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一些弱点,也可能会对这一代孩子有所启示。除了郑老师刚才讲的都对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祖父母对自己的孙子隔辈疼,中国有一句老话叫隔辈疼,他看到孙子的时候,大概乘二的那种父爱或者母爱就更加旺盛,所以他对孩子通常迁就的多,约束的少,我想这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我觉得这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就是说确实非常疼爱孙子辈的,这是一个;再一个这孩子不是他的,他好像替子女带孩子,他对孩子呵护的多,要求的少,这种要求的少,就是违背他意愿的情况少,他要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时间长了以后,会对孩子造成没有责任感少一些,获取欲望更明确。

  主持人:再有,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尤其0-3岁的阶段,不是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郑新蓉:这个肯定显然的,尤其是做母亲的,做父亲的,在孩子最小的时候不在一起的话,其实损失不是这个孩子,如果说他的爷爷奶奶或者还有其他的长辈,姑姑这些能够也很亲密地带他,他会试着有亲情,试着很温暖,但是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主持人:为什么?

  郑新蓉:孩子不可能跟你产生从小在肌肤上,或者在哺乳上带来那种亲密感,有些时候这个问题会大一点,我看到很多,比如说,婴幼儿时期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后来对父母也很好,但是可能会跟奶奶钻一个被窝,他不会在你面前搂着你的脖子,或者踢你一下,就是肌肤之亲方面,他会跟谁长大,他会自然的偏向于那个熟悉的身体,或者熟悉了的情景。

  主持人:对父母来说,可能损失是更大?

  郑新蓉:对父母是损失的,不是孩子的遗憾,是做父母这一代的遗憾。

  张:孩子最终的安全感,我觉得孩子在母亲的怀里他可以获得最终的安全感,如果那样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家里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他最终的安全感能不能让他真的踏下心来,觉得我很安全,我想是有区别的。

  主持人:所以有人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年轻夫妇在生了孩子之后还要养孩子,因为0-3岁是离不开人的,这个阶段如果缺位的话,恐怕未来的多少年,可能这个感情也不能够有补偿,所以说小的时候,孩子小的时候要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那么长大了以后,孩子对你自然有回报。好,感谢两位参与今天的讨论,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未来,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两大难题,都和你的父母有关
家庭教育六大误区及改正措施
第十章 言行示范 选择家教优势
80后独生子女为父母养老的三条路,每条都让人犯愁
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特征及教育措施
“你弟要盖房,带你老婆孩子住院里去”多年后,老人尝到了苦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