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教育方式,其存在和发展有着社会性的规律和特点。下面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的分析。

  1.“社会化理论”与家庭教育

  个体由婴儿到成人,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范畴中个体的社会化。所谓个体的社会化,也即“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获得其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社会化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1897年,F·吉丁斯在《社会化理论》一书中,认为社会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化的种类主要可分为:⑴初级社会化,指个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能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基本的角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初级社会化,才获得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品格;⑵次级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深入社会化的过程;⑶再社会化,指原先的社会化进程因故中断后重复进行初级或次级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习得基本生活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职业技能;确立时代的理想信念。”

  个体的社会化是其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但其主要还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它培养个人扮演角色所必需的‘承诺感和能力’”。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不仅最基本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次级社会化的很多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⑴日常生活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包括饮食起居,待入接物等内容;⑵人生态度与行为评价的形成,包括生活志趣,互动准则等内容;⑶职业评价与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包括职业选择,劳动活动等内容。个体社会化的很多方面都是由家庭教育来执行和完成的。

  2.“符号互动理论”与家庭教育

  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需要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途径。社会和个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接触社会,不同社会发生联系,他是不可能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必须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交互作用,也即进行社会互动。互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互动理论也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互动理论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它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去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符号互动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也就是说人们对情况的反映、人们之间的互动、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等都依赖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及其应用能力。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卢默的观点是:⑴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认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类的互动是由符号的使用、解释、探知另外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⑵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解释进行互动。

  个人与社会是如何进行互动的?个人如何整合到社会中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是通过在“初次群体”中的教育、学习而形成的。“初次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初次群体。

  家庭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家长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也即布卢默所说的通过对符号的理解与定义的过程。这里的定义是对待客体的方式;理解是确定客体的意义,包括愿望、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家长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目标,同时也通过理解子女的符号来了解子女,与其进行互动;子女则通过定义、理解父母的施教“符号”,然后运用自己符号与父母进行互动,完成家庭教育过程。

  3.“角色扮演理论”与家庭教育

  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社会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剧中具有特殊感情和个性的人物。1935G·米德在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时借用了这一概念。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是指围绕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理论和方法已成为分析社会及其结构、个人及其行为的一条重要线索,实际上人们的互动过程也就是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把“角色”与人的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儿童正是在承担角色的过程中学着把他的言论、习惯、态度和行为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一个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建立多方面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位置上表现着不同的社会行为,也即扮演不同的角色,众多的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组成一个“角色丛”。个人与角色的关系可概括为两个方面:⑴角色规范人的行为,扮演什么角色就得从事什么样的行为。⑵个人是角色的参与者,社会的角色基本上是稳定的,而扮演角色的人却是流动的,某个角色可能由好多人都在扮演,也可能由许多人轮流扮演。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家长和子女执行教育、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作为家长,其执行的最基本的角色就是社会成员的角色;其次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子女或父母);还有就是子女社会化的施教者的角色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的角色;作为子女,其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子女)、受教育者、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在家庭教育的施行过程中,家长和子女就是在这些不同角色的扮演和变换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

  4.“功能理论”与家庭教育

  一个社会系统、结构的存在必然有着其一定的社会功能。功能论的分析方法现在已广泛地用于西方的社会研究,被认为是社会研究最有成效和最有前途的方法,也是西方社会学者探索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工具。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其“中层功能”分析范式中提出了其功能分析的概念。默顿认为功能是“有助于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观察的结果”,是一种客观范畴。他反对把主观范畴的动机与客观性的功能混淆起来。他提出了著名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的概念。“显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是参与者所预料、认可的;“隐性功能”则是没有被预料、认可的。

  任何教育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唯其性质与强度因情况不同而已。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其社会功能。其最主要的也就是执行子女社会化的功能,用默顿的功能概念来分析,其“显性功能”就是家庭教育达到了其预料和认可的子女社会化的目标;其“隐性功能”也就是家庭教育出现了父母事先所没有预料、认可的结果,也即子女未完成社会化或偏离了正常社会化的轨道。

二、家庭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问题分析

  (一)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人为”的互动方式,其结果、质量如何必然受到一系列主、客条件、因素的影响。

  1.父母对子女角色期望值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是父母对未来子女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的一个预先设定,也是父母对子女将来社会角色的一个事先定位。父母总期望子女将来能“成龙成凤”。为了实现既定期望,在家庭教育的操作过程中,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有利于子女正常社会化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施教的人不可凭主观意愿去决定教育方式和行为。但在家庭教育的实际施行过程中,家长往往忽视子女生理、心理的实际情况,只按既定的期望去要求、教育子女,急于求成,结果常常是“期望值太高,就容易产生对孩子的不满,也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来。”

  2.父母的社会化程度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种“人为”的纵向性的知识传递。在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家长的施动占大部分。作为施教者的父母,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如何?他们素质的高低对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本身社会化进程比较好,他们的素质都比较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相对就比较高。这是因为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现、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用自己以往社会化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去教育子女。人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如果这句话说的不是一种先天的继承,而是在后来的施教过程中,前者能够用其“英雄”的素质去教育、培养后者,使后者吸收了前者的长处而成为“好汉”。这就是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显性功能”的体现。相反,素质比较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太能正确地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容易形成单一功能取向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另外,这些父母由于自身素质低,因而在施教过程中时常无法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难以与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从而使孩子产生困惑的心理。

  3.家庭条件因素

  家庭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条件。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首先,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投资情况。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教育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一方面孩子因受家境不好的困扰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父母要集中精力去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少。家庭居住条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显性的。居住条件好,家庭周围的环境好,能减少对子女的干扰因素,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住房宽敞,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一方面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避开家庭中有时出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然,有时候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但没有给家庭教育带来“显性功能”,反而会带来《隐性功能》。这主要是由于对有利的家庭条件运用不得法,未能掌握好分寸和尺度。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好,容易造成子女的娇生惯养,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有,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不惜花钱给孩子买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脑、电子游戏机等)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最后孩子学会的是如何在网上看与情杀有关的东西以及如何进行电子赌博等。这也需要家长能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4.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方式因素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言传身教,因此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对于教育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都比较先进,就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能利用家庭中的有利因素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我国在发展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有利因素。比如,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家长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等。但如果不善于利用和把握,也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我国传统的单一功能取向的教育方式常常把孩子教育成“长一面而其它皆短”的不全面社会化的情况。客观地讲,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与以往的孩子比的确有很多优点,但跟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实际要求相比还是体现出了许多不足。比如,缺乏责任心、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勤俭朴实的作风、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当然这些不能都归咎于孩子,因为这些不是他们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影响形成的。这也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确实还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

  尽管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而且不惜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他们其中很多人的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首先,不少家长在施教过程中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孩子的角色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把子女将来能否成才与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忽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意志去教育、要求子女。还有的家长则是把孩子当作一切,什么事情都得“看孩子的脸色”,这种溺爱容易使孩子失去他们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正如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叫成才,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全面社会化的概念,所以他们平时把精力都花在了孩子的学习上面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其结果要么是导致孩子因学习压力太重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要么就是使孩子最后除了学习好别的都不行,即是所谓的“高智商,低能力”的单一社会化。

  2.教育方式失衡

  前面讲述了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很多时候就导致了家长教育方式的失衡。我们的社会发展、前进了,但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仍是沿袭古训,“棍棒之下出孝子”,“皮肉痛,会用功”,这种“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所产生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正常社会化。据调查,60%的小学生在学习成绩未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会遭到痛打,而且有的学生被脱了衣服打。另一方面就是溺爱思想所形成的服务性的教育方式,书包帮着理、被子帮着叠,更有甚者连学校日常的劳动都帮子女“搞定”。一名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他教的班里32名学生中有20人不会穿衣,有10人让父母洗脸、洗脚。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很难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再者,很多父母总是迁就、娇惯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失范行为不是及时予以批评纠正,而是找理由帮他们开脱。这种不让孩子“受委屈”的主导思想只会使孩子更加肆无忌惮,且变得没有责任心。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孩子后来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大部分也是父母教育影响而成的。因此作为父母,懂得如何正确合理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十分重要。过急、过偏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不但无法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既定期望,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思考

  (一)现代家庭教育核心目标取向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全社会都在探寻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实现孩子的全面社会化,它也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初衷。教育目的决定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又会影响教育结果,因此家庭教育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必须抓住几个核心的目标和取向,以此来带动其它的方面。

  1 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孩子有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也即有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这种生存不仅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原有生命的维持,而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人做为社会的人,要有在群体中生活的能力,要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互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以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很多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因为他们平时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家庭的血缘关系中进行的,更多的是接受家长的奉献与服务,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所以进入社会关系中,比较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情况即使在教育环境中也同样存在。比如,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他们在生理上基本上都已成年,可一旦离开家门,离开父母,却不能适应学校独立生活的环境。自立、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出现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2.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拓精神

  生存和自立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而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则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不开拓、创新则意味着重复,就不能发展进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我国的传统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而不是去求新、求异。他们眼中的好孩子大都是“听话的”孩子。如果孩子想到什么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原先没有的东西则会被认为是不安份,鬼点子多等。如果一个孩子只会“听话”那他怎么可能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是因为“青”在“蓝”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发展、进步,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如今孩子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相对都比较缺乏。现在的孩子由于他们在家中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家长有失偏颇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安于接受奉献和关怀,而鲜有回报他人的意识和行动,也没有同别人相互协作的意向。现代社会呼唤责任和协作,很难想象在将来契约性的社会中,没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人如何做人、处事。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取向的诸方面不是单向的,而是融于一体的。要使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并能幸福地生活,能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家长在施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培养孩子上述几方面的能力,为孩子的社会化上好“第一课”。

  (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思考

  家长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到底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成效?下面是对家庭教育操作要求的一些思考。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因为父母自身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对子女教育的收效。据调查,我国现在家庭中,家长年龄在29-40岁的占84.3%,而这其中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占77.3%。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无论是在思想修养、文化知识方面都必须进行次级社会化以提高其素质。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对施教者的素质要求。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也是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

  (2)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当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因此,现在家长在施教过程中,要力图改变以往那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首先,家长们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不可一味追求子女在智商上的高度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另外,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孩子在人格角色方面和自己是平等的,要让孩子有自尊和自信,平等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对家长敞开心胸,才会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其次,教育方式的改变方面,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和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改变那种“有求必有应”的全套的服务方式,不能事事包办,要分清“教”与“给”。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的家长们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应该能悟出一些对改变教育方式有用的道理。再次,要改变那种完全由家长灌输给孩子知识的纵向传递模式。家长应当与孩子不断地进行互动,了解孩子的心理,也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在这基础上施教,效果会更好。因为前一种方式是被动的给予,而后一种则是一种沟通基础上的主动吸收。

  2.树立良好的角色形象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角色形象如何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在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时要平等地与子女相处,让孩子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扮演家长的角色时一方面要给子女以亲情的爱抚,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父母的威严,让孩子有尊敬感;在扮演“第一老师”的角色时则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3.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狭义上指的是家庭成员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广义上还包括物质条件、家庭背景等因素。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一个家庭喜好音乐,这不意味着孩子必然成为音乐家;但如果一个家庭不喜好音乐,其孩子绝不可能成为音乐家”。现代家庭在物质条件方面基本上都是比较宽裕的,所以这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指思想态度等方面。首先,要创造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这有利于家庭成员平等地互动,这也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其次,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最后,要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家庭活动。这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减轻其学习上的压力,又有利于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亲子女的家庭教育偏失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五大理念
关注家庭美德建设 构建广安和谐社会
家校合作: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孩子? 家长应率先垂范(下篇)
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