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文学 |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答: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2.《十日谈》[北京大学2012年]

答:《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简答题

1.简述堂吉诃德的形象及作品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相关试题:

(1)试简述堂吉诃德的形象。[浙江大学2013年]

(2)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复旦大学2012年]

答:(1)堂吉诃德的形象

①新旧观念交织下的复杂人物

堂吉诃德身上既有落后的旧观念,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堂吉诃德年近半百,唯一的爱好就是读骑士小说,为此而执迷不悟,找出破乱的甲胄和长矛,外出行侠仗义,不仅没有帮助别人,反而还害人又害己,成为一个疯疯癫癫的旧骑士。但是,一旦他忘记了骑士小说,不提骑士道,他就见解精辟,学识丰富,俨然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处处流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

②行动具有盲动性

堂吉诃德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堂吉诃德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③有理想、有追求

堂吉诃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是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④悲剧性和喜剧性融于一身

堂吉诃德目的与手段的矛盾,造成悲剧性和喜剧性在这一人物身上的有机融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的历史时期,他却要复兴封建时期的骑士道,提着破矛屡次外出行侠仗义,在行侠的过程中,以骑士小说的虚幻眼光看待现实世界,闹出很多笑话,致使自己成了众人的笑柄。但是,他外出行侠是为了维护人间正义,铲除不平。在行侠的过程中,他屡遭挫折,甚至被打断肋骨,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显示出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执着的奋斗精神。堂吉诃德具有英雄的品质,然而,他的追求不仅跟时代脱节,而且也不被人们所理解,当他最后清醒过来的时候,却即将离开人世,这些都赋予其性格以浓厚的悲剧色彩。

(2)《堂吉诃德》的意义

①《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做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蹶不振。

②《堂吉诃德》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

2.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任选)为例,谈谈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中山大学2012年]

答: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同时人文主义文学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为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主要有:

(1)表达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

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

(2)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最后他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3)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见,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

总之,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论述题

1.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特点。[北京大学2011年]

答: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特点有:

(1)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

在他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位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争得骑士荣誉,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还非常善于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安排剧情,冲突的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且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哈姆莱特与奸王克劳迪斯的斗争。全部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2)莎士比亚戏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如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既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情种、奋勇杀敌的勇士,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统帅、杀害无辜的凶手;夏洛克一方面是个凶残吝啬的高利贷者,一方面又是个虔诚的教徒。剧作还写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3)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

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文主义者的特点。哈姆莱特与霍拉旭同样都是人文主义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

(4)莎士比亚擅长用内心独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苦闷与彷徨。

(5)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

莎翁是语言大师,他的词汇特别丰富。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对人的高贵性做出了否定性评价,请结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观念发展变化,谈一谈你对哈姆雷特这种否定人之高贵性的观念的看法。[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

哈姆莱特:……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选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答:对哈姆莱特这种否定人之高贵性的观念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以及人的价值与尊严,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及其精神支柱。

(1)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和严峻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①他身为王子,却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哈姆莱特以人为中心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他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他才艺出众,被视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他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平等对待霍拉旭。这些思想和观念都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

②其性格呈现出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特征现实挫败了哈姆莱特的美好认识,他从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的王子。父亲蹊跷离世,母亲快速改嫁,叔父继承了王位并且娶了他的母亲,现实的急剧变化让哈姆莱特跌入痛苦之中,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面对父亲鬼魂的嘱托,他辨析忠奸、寻找机会,一再在复仇行动中表现得犹疑不决,表现为一个延宕的王子。但是,一旦他确定了奸人,就变得果敢沉着,成为一个行动的王子,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仅为父亲复仇,也达到了重整社会秩序的目的。

(2)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的是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总之,哈姆莱特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表现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距离,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缩短这种距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前行莫彷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14-16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转载]《哈姆雷特》教案
堂吉诃德的长矛究竟刺向何方|堂吉诃德|文艺复兴
论《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现代性
【赏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