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经典解读: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

令人痛心地看到,只因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精神纽带的维系,孩子的心灵对教师严密封闭着,致使那些虽然精通本门科目的教师,其施教也会变为一场残酷的斗争。

个别学校中师生之间存在令人无法容忍的不正常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相互间的不信任和猜疑:教师往往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地位。

解读:施教者与儿童之间的不信任,会让施教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孩子总是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要么他们因此而放弃了对未来的期待,要么他们被现实折磨得无处容身。 谁来理解他们,谁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他们一些希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因为彻底的放弃就不会再有失望。

信任是精神纽带维系的前提,是心与心沟通的前提。那如何去信任一个看上去不值得信任的儿童呢? 我的建议是减少造成彼此不信任事情的要求,发现儿童的可贵之处,想方设法证明儿童内在的,纯洁而善意的品质。

对孩子坚持不懈的信任,才会真正触发信任。绝不可以把对当下每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作为满足儿童需求与信任的评价手段,因为信任的构建是对彼此忠诚的考验。 信任不是以对方的对错来决定是否施加,而是对未来整体发展趋势的坚信不疑,对人性之美好所秉持的自信。

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儿童之间会失去信任?因为父母觉得自己掌握权威,可以轻易否定儿童的价值和他们拥有的权利;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说的话都是对的,可以丝毫不考虑如此表达方式儿童是否能够接受。 所以,造成精神纽带的断裂,确实与父母的态度有关。

那儿童在信任这个方面有没有错?当然是儿童很多事情做不好。但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评价谁对谁错,施教者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改变,就只能从施教者那里开始,因为他们天生掌握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天生拥有对儿童强有力的影响力—当然,我希望这种影响力是积极正向的。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许多教师(孩子,特别是少年把他们称为“面包干 ”)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忘记了:学生——这首先是正在进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人。

解读:很多施教者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钢,而忘记孩子们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正在进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进入人际关系世界的活生生的人。 施教者眼中的钢,实际上是成人世界的评价体系,成人以自己的角度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外在体现,而忽略了儿童的成长性。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施教者就永远不会把一个儿童当成儿童来看待,儿童就永远无法马上做到施教者当下的美好期待,从而承受不公平的评价和压力。

而施教者本身也会因此而备受挫败而不知其因。

教育是最艰巨的工作,现代学校领导工作的实质就在于,要让教师在这项工作中亲眼看到那些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好经验,是如何形成、成熟和得到肯定的。

解读:教育是最艰巨的工作,而非很多施教者所想象,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或者向家长传递一个任务即可。教育是复杂的,充满了变数,同时又有一定的,可以预期的规律。作为施教者,应该亲自在育人的工作中,看到我们所倡导的,好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在生活中如何形成、成熟与得到实践的验证。

作为校长,是要有足够的远见和经验,预先就得知教育的方向和最有价值的实践。

对于家长来说,谁是他们的校长?当然就是我们这些倡导和实践家庭教育的从业人员。 我们在向家长传播什么样的观念,在引导他们开展哪方面的实践,体现了这个校长工作的高度与远见。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如同医院的主治医师没有自己的患者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一个校长如没有自己的学生就无法领导教师。

所谓自己的,意思是指:他要从孩子进校之初直至取得中学毕业证书止,一直跟着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直接关注他的智力、道德、审美能力、情趣和体质的发展,同他有着共同的精神情趣,并向他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

解读:苏氏指出对孩子的了解,至少应该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的发展。要从两个角度去了解,一是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在哪些方面?而是他们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作为父母,你要为孩子的未来打算,你要用丰富的精神生活去填充他们的当下,需要去了解孩子禀赋与发展水平,否则你投入的时间与成本所带来的产出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有可能是负相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育人三部曲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者”
海派新思录 |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学生智慧潜能开发从研究“人”开始
教育家名言
“润物细无声”。“教育爱无痕”。——2018年11月15日——戊戌年玖月贰拾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