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园地 文化经典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附答案)
第五章 文化经典阅读
 

1.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 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 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 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解析:题中A、B、C三项围绕儒家思想的“择善”“改过”两点来说,在选文中都有依据,D项中“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的说法与文段内容相悖,文段中写舜的一句有“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内容,即“抛弃自身的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之意。
答案:D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取于人”“为善”的含义,本题有三个得分点,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理解(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能够结合文本(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习别人的优点。);谈自己看法,言之成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误区警示:本题失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二是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认识,并且言之成理。多数考生的失误往往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②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2. (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解析:本题主要从“环境”和“效果”角度考查对“仁德和人关系”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C选项对选段①的理解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错在“选择与仁德为邻”,这里应为“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为邻”,第二处错在“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这是对“焉得知?”一句的曲解,应理解为“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答案:C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对孔子“择友”与“择处”思想的理解。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及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
误区警示:不管是考查对选段意思的理解还是对思想内容的分析,都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解题。如第(1)题把“知”被译成“知道”,且不说这种翻译不能与前面的“里仁”匹配,“知”通“智”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只要抓住这一点,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2)题在评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无友者不如己者”理解不准确,答成“没有比自己低的朋友”,是抓不准重点词语“无”“友”二字的缘故。
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一、(2010?泉州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题目 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学生答案】在孟子看来,要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就要在修身方面做到“自任者”重而“求于人者”轻,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他人。 【失分原因】得3分,该答案针对性很强。首先能从“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一句逆向思维,作出“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他人”的回答,得2分。其次,它能针对上文所表述的内容,指出这是从修身方面来说的。
【参考答案】文中“其田”指的是“修其身”,“芸人之田”指要求别人修身(“求于人”)。要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并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 【增分技巧】答题之前要先全面疏通文意,再针对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综合考虑。对于文中带有隐喻的词语(“田”)要懂得挖掘出它的内涵。
二、(2010?宁德质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材料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材料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题目 根据上述选段内容,请回答:
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乐在其中”?
②从上述四则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答案】①孔子所说的“乐在其中”是指践行仁义,不慕富贵。②儒家提倡的思想是崇尚仁义,不为了追求富贵和享受而害仁害义。 【失分原因】得4分。第①题有两个要点,一是“乐道”,即行仁义;一是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概括所得的“安贫”,该考生答题具备这两个要点,得2分。第②题的答案要有一、二、三则材料中的“仁”和第四则材料中的“义”,二者兼具得2分。
【参考答案】①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贫贱,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②儒家提倡的思想是重仁、尚义、崇德。 【增分技巧】该题评卷采用“采点得分”的方法。所有的要点都在文段中,要细心查找,准确归纳。
 
◆《论语》针对性训练◆
一、(2011?福州三中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 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 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 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解析:A项对“行己有耻”的理解欠妥,应该是“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
答案:A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二、(2011?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庸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财富可以获得,即使是做低贱的职业,孔子也愿意。如果不可以获得,不如顺从自己的精神爱好。
B. 孔子认为,即使是每天吃着粗糙的食物,喝着白开水,枕着胳膊睡大觉,也很快乐。那些通过不义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对他来说轻如浮云。
C. 贤德的颜回,即使是生活在别人无法忍受的艰苦环境下,也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精神追求。
D.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物质条件看得轻如鸿毛,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泰然处之,是不需要追求物质财富的。
解析:D选项“君子不需要追求物质财富”不符合选项A的意思,君子虽然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但是对于那些能够通过正当手段可以获得的财富还是努力追求的。
答案:D
 (2)请结合上文谈谈孔子对财富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于物质财富,只要是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即使是做低贱的职业,还是应该积极争取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那些不义之财,是不可以随便占有的。如果暂时没有获得财富的渠道,孔子主张要能够受得住贫穷的考验,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没意义。”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三、(2011?福州八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 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
C.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解析:D项“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错。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
答案:D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君子注重的是规范,小人担心的是利益。
孔子说:“君子看重于义气,而小人只通晓于利益。”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以顺从是为人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四、(改编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②者;恶居下流而讪上③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④者;恶不孙⑤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⑥者。”(《论语?阳货》)
【注】①恶(wù),厌恶。②称人之恶,播扬人的过错。恶(è),过错。③居下流而讪上,在下位而诽谤在上级者。下流,下位,与今语“卑鄙下流”的意义不同。讪(shàn),谤毁。④徼,抄袭。知,通“智”。⑤孙,通“逊”。⑥讦以为直,把攻击别人的隐私当作正直。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子贡分别列举了几种令人讨厌的人, 这也正是儒家所倡导的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B. 从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厌恶的人是把恶德、失德显现在外的人,子贡厌恶的是把恶德当作是善德的人。
C.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君子判断是非善恶,要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选段中孔子与子贡对恶人的评判是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独立判断精神的最高典范。
D. 子贡所批判的恶人与孔子所批判的恶人相比更具隐蔽性,不容易被人觉察。
解析: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指君主要与民众同好恶,与本选段内容无关。
答案:A
 (2)孔子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人的时候,这和君子“量大能容”的德行是否相冲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冲突。君子追求仁义,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讨厌的人。量大能容,包容朋友的缺点是善德,而纵容、包庇恶人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灾难。
【参考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
五、(2011?福建师大附中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能够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颇为欣赏。
B. 从选段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不认同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行为。
C. 虽与欣赏颜渊有异,但孔子也肯定了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优点。
D. 孔子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能够参与统帅三军极为重要的条件。
解析:C项中孔子委婉地批评了子路的好勇却不善谋。
答案:C
 (2)“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内容,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所说的“勇”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看来,“勇”绝不是不计后果的蛮干,“勇”只有与善于谋划、谨慎行事相结合,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合乎“勇”的规定。
【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①质,本质,指内在。②文,文采,指外表。③野,鄙陋粗俗。④彬彬,此指文质兼备。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选文讲的“质”,指本性、学问、道德等;外表等于选文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
B. 选文的主旨在于说明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即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君子所作的好文章。
C. 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
D. 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
解析:选文主旨在于阐述成就君子之道。
答案:B
 (2)一个人的朴实是不是会妨碍文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朴实和文雅是君子修为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朴实并不代表粗鲁,文雅并不代表虚伪。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②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注】①衣敝缊袍,穿着破旧的絮袍。衣(yì),穿。敝,破败。缊(yùn)。②狐貉,以狐狸或貉的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貉(hé),形似狐狸,锐头尖鼻。③语见《诗经?邶风?雄雉》。忮(zhì),嫉妒。用,为、做。臧(zāng),善。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身穿缊袍,与穿着狐貉大衣的人并立,毫无羞惭自卑之态,其心中坚毅自信的气质,正显现出刚者的姿态。
B. 子路受到老师这样的赞美,不免沾沾自喜,经常念诵在口。然而“不忮不求”并非道德之全,亦非众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将画地自限,无以精进于道。
C. 子路对孔子的话终身诵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限尊敬之情。
D.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人的耻辱,在于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于只知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
解析:子路受到老师的表扬,心中十分满足,以为道德的修行到了顶点。
答案:C
 (2)你怎样看待“不忮不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忮不求”是人内心的一种安宁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因纷华荣利而动心,不因生活寒俭而丧志。
【参考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吟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八、(改编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①,可使治其赋②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注】①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邦国。乘(shèng),一车四马。②赋,指军事。古代依田赋之多寡,出车徒以供给兵役,故称军事为赋。③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有千户人口的县邑。④百乘之家,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⑤宰,指邑宰或家臣。⑥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岁。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是不轻易许人以仁的。孔子对其弟子知之甚深,了解他们虽各有所长,却都未曾体现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孟武伯问孔子的三位弟子是否“仁乎”时,孔子不加轻许,只是针对弟子的优点加以评述说明而已。
B. 从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冉有都怀着政治、军事的长才,而公西赤则年少知礼,孔子许其“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其仪表、辞令和外交才华,都可以想见。
C. 仁是诸德之总称。必须将孝、悌、忠、信等所有的道德项目都作百分之百的实践,才算是孔子心目中“仁”的完美而最高的体现,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因此,仁的境界是无限的。
D. 孔子曾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本文孔子却不称许自己的弟子为仁,反映了孔子谦虚的态度。
解析:选项中孔子的意思是强调“仁”离我们不远,人人都可以做到。而原文孔子不轻易称许弟子,则是认为“仁”的境界是非常高远,想要做到至仁不容易。
答案:D
 (2)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仁”的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为仁之方”,却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即可实践的,我们若能时时处处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假以时日,自会通过实践,愈益接近仁的境界。
【参考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个仁人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嘛,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派他去管理军政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一个拥有千户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可以派他去担任行政长官。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使他穿着礼服在朝廷上接待外宾,应答宾客。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九、(2011?厦门外国语中学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 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 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 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解析:D项“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因为孔子不想见阳货,但依礼又必须回礼。
答案:D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
【参考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庸俗浅陋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④于吴,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注】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②昭公,鲁国的君主。 ③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 ④取,通“娶”。 ⑤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子,是违礼的行为。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败认为不懂礼。
B. 当别人指出自己错误时,孔子并不辩解,而是欣然接受,承认错误,并认为自己有过错而为人所知,乃是人生一件幸运的事。
C. 选段中陈司败所言中的“君子”和“君”都是指鲁国的国君,指责他娶同姓女子为不知礼。
D. 孔子有意为鲁昭公承担过失,不是出于“君子之党”,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
解析:“君子不党”中的“君子”指道德高尚、知礼守礼的人,而后面的“君”则指国君鲁昭公。
答案:C
 (2)从这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守礼有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守礼很重要,但还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参考译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人,君子也袒护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若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知道。”
◆《孟子》针对性训练◆
一、(2011?福州八中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 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 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 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解析:C项中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伦常,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所以必须格外慎重。
答案:C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情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
【参考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对他说:“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它有年代久远而高大的树木,而是说它有累世立功的大臣。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这累世立功的大臣,)就连个可亲近的臣子都没有啊。以前被王所进用的人,现在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
孟子说:“国君进用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贤能,不要马上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能,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贤能,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贤能,这才起用他。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说某人不能任用,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不能任用,您还是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不能任用,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真的不能任用,这才弃置不用。假如国王的近臣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轻信;大夫们都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信他们。等到民众都说某人该杀,这样就要亲自去考察他;发现他的确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人杀掉他的啊。能做到这样,那才能称作人民的父母。”
二、(2011?漳州一中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①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即赵盾,字孟。春秋时晋国正卿,掌握晋国的实权,因而他的子孙后来也称赵孟。②愿:羡也。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看到每个人都比自己尊贵,就不得不去想了。
B. 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 在孟子看来,不羡慕膏粱文绣的生活,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最可贵的。
D. 选段引用的《诗经》语句的意思是: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说明仁义的重要性。
解析:A项对“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的理解错。应为“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答案:A
 (2)请结合以下选段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参考译文】
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没有想到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三、(2011?福建师大附中考前模拟)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
“《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王:指齐宣王。②大:意指大勇。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无义。⑤遏:止;徂: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⑧衡行:即“横行”。
(1)孟子用《诗经》的诗句正面暗喻齐宣王要像________那样________,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书》的话,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帝来________的,负有让天下安定、不让人横行霸道的责任。
(2)孟子又说:“好勇斗狠,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孟子?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勇”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周文王 激于正义 爱护老百姓
(2)在孟子看来,勇有小勇(匹夫之勇)与大勇之分。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而且自身遭难不说,还累及父母家人;而大勇则可以安天下,而且符合道义,是一种勇德。
【参考译文】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喜好大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天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③也。”(《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②跖(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娶人妇女。③闲(jiān),间隙也。今作“间”。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B. “鸡鸣而起”指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鸡鸣狗盗”则指从事小偷小摸的盗贼。 两个成语都是源自本篇选段。
C. 与孟子的道德要求不同,司马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指出了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的普遍现象。
D. 孟子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
解析:B项后者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答案:B
 (2)说说你对“善”与“利”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善”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道德,以义取利就是善的表现。
【参考译文】
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①也,四肢之于安佚②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
【注】①臭(xiù),本义为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②佚,逸也,安逸、不劳动。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是人真正的本性。
B. 孟子借性与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C. 孟子用命来区分性,目的在于食、色之性是属于生理欲望的性,仁、义、礼、智之性是属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须加以区分。
D. 从选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孟子对人们可能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的满足而会让自己受物欲所役而失去内心善性的担忧。
解析:孟子用“仁、义、礼、智”来重新定义他心中的真正的人的善性。
答案:A
 (2)谈谈你对孟子“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食、色之类的物质享受是自己无法全面掌控的,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仁、义、礼、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从外附加的,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六、(2011?福州八县市联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
B. “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 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 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解析:C项中孟子通过对读古书就要知人论世的阐述,提出如何和古人交朋友的见解。
答案:C
 (2)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万章下》)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认为君子要善于交友,交有德之友,而且不断地在交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结交道德更加高尚的人;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 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七、(创新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⑥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
【注】①牛山,山名,一名南郊山,在齐国国都东南方,在今山东临淄南。②郊于大国,邻近于都城。郊,邑外,此处作动词用,“邻近”之意。大国,指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临淄区。国,都邑。③息,生长。④萌蘖,嫩芽。萌,树木的芽。蘖(niè),树木被砍伐的部分长出的新枝芽。⑤濯濯,光洁的样子。此处指无草木。⑥有梏亡之,又搅乱、亡失了良心。有(yòu),通“又”。梏亡,搅乱、亡失。梏(gù)。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山的树木被斧子砍伐了,新生的嫩芽又被牛羊吃掉了,所以变成光秃秃的,这不是因为牛山没有生长存养树木的本性,而是外在的力量戕害了牛山育养的本性。
B.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善良,但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丧失了原有的本性,却反过来认为自己根本缺乏善良心,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
C. 孟子用设喻和反问形式说明人之所以会变成禽兽一样的人,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原有的善心,自暴自弃,为自己找借口不肯向善。
D. 选段的主旨在于说明人们所有的恶习都是后天沾染的,与性善性恶无关。
解析:本文的主旨在于证明人性本善。
答案:D
 (2)试用“三字经”原文解释人性善恶及其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参考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斧子的砍伐,还能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青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他们没仁义之心吗!他们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地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来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他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
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八、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①,自求多福。’”(《孟子?离娄》)
【注】①永言配命,永远配合天命而行。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助词。
(2)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①。强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③。”(《孟子?尽心》)
【注】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实无妄,是莫大的快乐。诚,真实无妄。焉,代词,指反身而诚。②强恕而行,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功夫。强,勉强、努力的意思。③求仁莫近焉,这是求仁最简捷的途径。焉,代词,指强恕而行。
(1)下面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段(1)中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懂得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因为只有要求自己,才能保有无限超越的可能。求诸天,天意渺渺;求诸人,人心难测,都不如反求诸己。
B. 有人问:“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拾得说:“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看他怎样?”由此可见,拾得的境界要明显高于孟子。
C. 选段(2)说明了选段(1)的原由,人心是具体而微的天理,具备理解万事万物的能力,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一经诚笃的反省,便能证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无穷而价值无限,所以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D. 孟子言中的“强恕而行”实际上就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拾得一味退让,而孟子反省自问,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二人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答案:B
 (2)怎样“求仁”“近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善以别人的能,激发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济助别人的不能,强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现。
【参考译文】
(1)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回应,就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2)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nsan/109305.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文化经典阅读
《论语》练习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练习(《论语》《孟子》)
文言名句集锦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含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