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20080612 作者:李庾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写在前面:年近七旬、如今仍活跃在讲台上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是一位“为教育而生存”的教师。这位17岁踏上讲台、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教师,是如何在51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付出和探索,并享受着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呢?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李庾南

 

  时光流逝至今,我已经从教51年了。51个春秋,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娃娃头”晋升为特级教师,去年还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从偶尔写点“豆腐块”文章到现在拥有洋洋洒洒9部专著,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从单枪匹马搞教改到讲学足迹、培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获得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等十多项荣誉,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最近又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数学教学研究所。我感到教师做到这个份儿上,诚可谓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有些人羡慕我头上的光环,有些人羡慕我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有些人惊讶只有高中水平的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人请我作报告,还能撰文著书;更有人惊讶一个年近古稀的本该在家“打牌晒太阳”的老太太,既当任课教师,还当班主任,不拿课本能上课,届届学生出成果。人们不禁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

 

  有人为我总结,能有今日的成绩,是我对教师工作多了几份激情,多了几份投入,多了几份思考。

 

  我回想这51年的阳光风雨,可以归纳为经历了三个认识阶段,实现了三次飞跃。

 

  “为教育而生存”---在勤奋中渐生对职业的热爱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教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要归类的话,1957年刚走上讲台的我应该归入第一类。当时我才17岁,“境界”还不够高,仅认为教师就是一种职业,从此有了一个“铁饭碗”。为此我把自我行为定位在“安分、认真、勤勉”上。我常想,要保住这份职业,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需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的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只需十多分钟,可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我就住在学校。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晚上走进办公室备课,向老教师请教。他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这个新手,有的还慷慨地把备课笔记给我看。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我常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依样画葫芦。就这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苦”

 

  自不必说的,但那阵儿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是一个底子很薄的人,只有高中学历,分配到启秀中学当教师,无论是文凭、资历还是年龄,都没有一点资本。但我坚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那阵子上课、当班主任丝毫不敢懈怠。

 

  我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学生学,向实践学。现在看来,当时的这种心境就叫“珍惜”。

 

  因为珍惜我得到了一些老教师上课的秘籍,从而缩短了我的适应期。因为珍惜,我融在学生中间,以“大姐姐”的身份和他们打成一片,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处处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正因为和学生朝夕相处,感情也就自然地紧密了、深厚了。

 

  我当学生的时候,就最佩服那些课上得好,真正能让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老师。而一旦学生对老师由佩服到崇敬,他们就会“听其言而亲其道”。因此,我在初为人师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因此,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备课,设想如果自己就是学生,这一节课我将怎么学,我希望老师怎么讲。我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力求透彻、到位,作业及时批改,常常进行面批。这样,我的课渐渐由生涩到成熟,由平淡到精彩,我班的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学校也时常安排我上公开课。学生及家长不仅接纳了我,而且开始喜欢我这个“娃娃头”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教师的认识,一开始是“饭碗”观、职业观,很自然也很真实,人哪能一下子就达到“崇高境界”呢?而珍惜职业、饭碗,是劳动者最本色的想法,循着这一想法勤奋工作,就会逐渐不满足于生存需要,就会生发“当一名好教师”的教育理想。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在教改中升华事业心

 

  1978年,我已近不惑之年。经过文革洗礼,我更不惑了,长期被压抑的热情释放出来,有了大显身手的兴奋和紧迫感。那时候,各种教育思潮扑面而来,教育改革也风起云涌。知识爆炸、信息时代、科教兴国、终身教育,各种新鲜的东西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审视我的工作,思考我的未来,日渐觉得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饭碗,而且是一种大有作为的事业。我意识到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三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三十年乃至一生,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既然这样,那我就应该有所追求、有所建树,这样才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

  基于这些朴实的想法,在领导、专家和同事们的支持下,从1978年起,我毅然投身教学改革。上世纪70-80年代,教师盛行满堂灌,我也跳不出这个怪圈。我一度迷信于的功能,十分注重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几乎不管学生的需要与教学效果。20多年的教书生涯,我满以为已经掌握了教学的真谛,但通过学习、反思,我才知道自己其实还只是在教学的门外转悠,离登堂入室还远着呢!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试图改变现状,闯出一条新路。

  实践证明,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会的。因此我就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功夫,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结果作业多,负担重,学生身心负荷大,效果不理想。进一步实践研究,我认识到方法比知识重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于是我就在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功夫。这就是我最初进行的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的课题研究,研究初战告捷,不仅有效地改进了教法、学法,还获得了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全国中小学改革金钥匙奖。后来,我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的探索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感受丰收喜悦的日子里,我更深刻地回顾让学生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反思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别,什么样的课、怎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长久地获得知识。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反思---实践中,我产生了顿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一下子跃入了我的脑海。自学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自信、自为,议论强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争,引导强调教师的点拨、促进、升华。这一教学法能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主体性可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尊重。该课题得以在南通市进行实验、推广,我还为来自其他省市的骨干教师多次举办培训班。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并自觉付诸实践了,回想我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实验研究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新课程精神竟是这样的契合。

  这种不谋而合其实并不为怪。这源于我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的行为,而不是一味以教师的身份妄自尊大。这和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至此,我并没有沾沾自喜于发现了教学的一个个新大陆,在实践中我又有了困惑,既然学生要真正学会,首先必须会学,那么学生会学的动能在哪里呢?专家的指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豁然开朗,这动能应该在学生自己身上,在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上。我及时申报了省级课题主体性教育研究,并与课题组的老师深入学习研究,认识到人是认识活动和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自然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自身蕴藏着的智力资源可以通过自我开发得到发挥和发展。在操作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等的综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师生之间思想、态度、情感的沟通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内容,恰当选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教学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学生的定式思维为积极的探索思维,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的开放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知识的氛围。

  跨入新世纪后,我在多年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终于把课题定位于学生学力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上。多年来我孜孜以求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以为决定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力。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决定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学力发展研究是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又一次拓展。

  近30年的探索,前后六个阶段,我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如今,全世界教育科学、教育理论都聚焦学习。学习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孩子将来凭什么立足社会,贡献民族,找到他们的幸福人生?只有靠学习和学力。

  我近30年的追寻和探索,决不是一路阳光。我的先天条件、基础性条件并不好,又上有老、下有小,要取得一点儿成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舍弃多少休闲时间,还要面对多少误解、嘲笑和攻击啊?有好多回,我甚至有过放弃的闪念,但是只要一想到我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接触学生们那求知若渴的期盼眼神,一打开熟悉的课本,和领导、同事知遇的眼光,我就信心百倍、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我和孩子们共有的课堂天地,投入到我钟情的教改实验中。支撑我在教改之路上不断探索、追寻的根本动力就是事业心,因为事业追求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和不尽的智慧。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一股正气就会在胸中升腾,一腔热血就会在全身奔涌。困难是前进路上的荆棘,智慧和力量是斩破荆棘的利刃,而事业心就是砥砺智慧和力量的磨刀石。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时常这样激励自己。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干,我感到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奠基石、加油站:一

  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品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夯实自己的知识底蕴和精神底气,才能给你充分的自信。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提高我的教学理论水平,我每个暑假都要赴扬州师范学院,接受专家学者两个星期的个别辅导。1984年,为了撰写论文《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我一天奔波了四座城市,多方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

  二是自觉的教学反思。我很赞成一个学者教师成长=专业实践×反思的观点。反思是一个教师不断超越走向更高境界的重要平台。这种反思,主要通过行动反思、交流反思、以写促思等方式来进行。越是熟悉的地方,越要且行且思,不断玩味、体悟,这样才能出智慧、出成果。

  三是敢于挑战的勇气。这种挑战,既指挑战自己,又包含挑战权威,挑战偏见。

  四是善抓机遇的韬略。机遇常常垂青有准备的人。但不是所有有准备的人都抓得住机遇。有时机遇来了,有的人却畏首畏尾,不敢去抓。一个人成名,往往与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时期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专家学者的指点要常听,同事之间观点、思想的碰撞要经常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要常上,区域或学校的重大教改活动不容错过。这些关键,往往给我们教师的成长布下了许多契机,这些契机构成了教师成长的一个个转折点。说一句俗话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苦畏难。

  五是乐于奉献的境界。一个教师是应该追求高境界的,不然,何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呢?

  为人师表决定了你不能等同于一般人,不能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处世行事。对工作、对学生短斤缺两斤斤计较,没有点奉献精神不符合为人为师的准则,一个教师有没有奉献精神,学生、家长和社会是有一杆秤的。

教师就是创造美的人”---在创造中享受艺术人生

  半个世纪的摔打滚爬,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使我深深觉得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艺术和所有的艺术一样,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每当看到自己的数学课那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那么精彩地回答问题,那么出色地攻克难关;每当我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稿清样;每当我面对台下那么多老师专注的目光,我心里就涌上阵阵温暖和甜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美的境界,但我真正感受到艺术享受般的愉快和幸福。

  艺术是需要创造的,教学也一样。这些年来,我上课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弄通知识点要求,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我认为这是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前提,也是产生教育智慧和有效质量的根本。同时我在教改中的每一次前进、每一项突破,都是一种创造的欲望在驱动、点燃着我的热情。每一项成果结题的时候,又是我教改新探索的开始。

  在读书学习中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经典著作其实就是教育日记,如《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就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我想,我任教师年限与他差不多,我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做呢?说写就写,没想到现在我的教育探索和思考的文字已有几百万字,书已出版了九部,拍摄的教学录像片已有180多课,专题讲座由江苏教育电视台拍了120讲。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应该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深刻揭示。

  艺术是追求美的,有时甚至追求完美。50年来我的备课笔记,红笔、蓝笔、黑笔写的字、画的图,都力求工整、准确、规则,给人以美感。有人说,备课笔记是给自己看的,自己能看懂就行,还要那么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干什么?我说,备课笔记正因为是给自己看的,那就要看得舒服,看得满意,这也是一种实在美。备课不马马虎虎,上课才不马虎。即使在黑板上作图,我仍要用圆规、直尺,板书设计也一板一眼,从不偷懒。美感能振奋人,使人心旷神怡,提升你上课时的精神。一笔一画、一枝一蔓,这看上去是小事,但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育的艺术之美还表现在你的课堂是美的,你的教学语言是美的,你的教学结构、节奏是美的,你的教学仪表是美的,你的教学态度是美的,你的教学作风是美的,等等。一个好教师在课堂上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讲究课堂讲授、讨论、练习的时段分配,疏密结合;会推敲导入的艺术,启发的火候;会让学生在有质量的思维中品到知识,习得美好心情。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经过自己艰苦努力终于解出一道难题的时候,当上好一堂精彩的随堂课的时候,那种心情,是无比快乐的,而且这种快乐会相当持久,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美的心情,也是形成你这一个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艺术快感不仅来自于教学的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我从教五十年,当班主任五十年。有人说我一身兼二任,实现了两个半百,是双料名师。也有人说我也许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不管那种称赞,都是对我51年教师生涯的肯定。近20年来,为了做好一名名副其实的人师,我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努力发挥情感教育、人格魅力影响与富有个性化的育人艺术的综合效应。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我今天最大的享受就是我的无数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这种时刻,会让你忘记一切辛劳,一切烦恼,你能说这不比看了一场电影,看了一次画展更有美感吗?我一直认为,我的幸运就是选择了教师,不当教师,哪能享受这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李庾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612日第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三种境界
学习心得
顾明远: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老师成长的关键
老教师对新教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读后感
老教师再次妄议本科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