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病



1)侯氏黑散:温通熄风,于缺血性中风尤宜
从侯氏黑散组方来看,该方重用菊花上行清利头目且能平熄肝风,桔梗载药上行,防风通络,牡蛎平肝,矾石祛痰散结,继用干姜之走而不守者助当归、川芎、桂枝活血祛瘀通脉,人参、白术、细辛、干姜温心阳,人参、白术、茯苓又可益气健脾祛湿,并少用黄芩反佐以防助热。全方以温通为主而能平肝,故《医方考》盛赞:“ 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 有人认为菊花、防风是疏风之品,但如注意到汉代祛外风常用的是麻黄、羌活之类峻药,则知此二味在此并非祛外风之用,且观后世从内风论治中风时,常用的方剂中也用此二味,如羚羊钧藤汤之用菊花,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初得半身不遂加防风,即可知菊花、防风本为熄内风之品。纵该方有祛外风之效,仍属次而又次,其主要功用在于补虚通脉熄风是无可争议的。再从服药时间来看,古人治风之方,大忌久服,而该方为散,要求长服在六十日以上,以防中风病反复发作,可见该方实在是补虚多而祛风少,此即古人所谓“ 填窍以熄风”之义。因此,说侯氏黑散治外风,不如说治内风更为确切。
关于侯氏黑散的主治,原文说“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此处“ ,心中恶寒不足” ,并非体表之恶寒,《金匮要略论注》认为是阳气不运,渐欲凌心。可见实指心阳虚弱、心悸怔忡,有似不足而言。现代研究认为,心脏病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心因性栓子是脑栓塞检子的最重要的来源,也是缺血性中凤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提示该方对于心因性(尤其是心阳虚弱)脑栓塞尤为适宜。《经方发挥》说:“ 《金匮》之侯氏黑散??列为治中风之首方,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
补阳还五汤是现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要方,与侯氏黑散比较,两方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欲大补元气,彼重用黄芪,则此有人参、白术;欲温通血脉,彼有归尾、川芎、桃仁、红花(中后期还可加附子),则此有当归、川芎、细辛、桂枝、干姜;欲化痰通络平肝熄风,彼有地龙,则此有矾石、牡砺;彼病初起时加防风,此则有菊花、防风、桔梗:为防诸药过热,彼有地龙、赤芍,则此有黄芩。两方均有温通熄风之功,均可用于缺血性中风。其不同者,在于侯氏黑散重用菊花,又有防风、桔梗,更能助药力上行,从而引领补气活血通络之品直达于巅顶之上。因而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之力较胜,侯氏黑散温通平肝之力较优。虽然补阳还五汤并不是受侯氏黑散启发创制而成,但两方的治疗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侯氏黑散温阳益气以活血,兼以平肝熄风,与现今对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和稳定期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因此将侯氏黑散视为缺血性中风的祖方并不为过。


2)风引汤方:寒凉潜镇,于出血性中风最合
根据风引汤的方名,治风不用散,也不用祛,而是用“ 引” 。所谓风引,即是将风由一处引领至另一处。从古人的“ 引火归元” 、“ 引血上( 下) 行”的说法来看,“ 风引” 当是指引风或向下行,或向上行,又结合“ 风性轻扬”的理论来看,此处“ 风引” 当是“ 引风下行” 之义。可见,风引汤是主内风之方无疑。
风引汤原主“ 除热瘫痫” ,提示该方为治疗偏瘫和癫痫之类疾病兼有热象者。从该方组成来看,是以质重下沉之药如寒水石、滑石、赤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等为主,合桂甘龙牡汤再加大黄、干姜而成。方中赤白石脂、紫石
英,龙骨、牡蛎镇肝潜阳,寒水石、石膏、大黄、滑石泻火而引火热下行从二便而出,干姜、桂枝杂于众多寒凉药中,能通络而无动血之弊。该方对于肝阳化风、痰热为患的病症无疑是有效的。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认为,该方实质上寓桂甘龙牡汤于内,有通阳气安心肾之功,更有紫石英补心神之虚。由此观之,则此方用之于中风病人平日有心悸怔忡者也未尝不可。考今之出血性中风,尤以高血压致中风者为多见,高血压病又常继发心脏病,而表现为平日心悸怔忡者较多。又现代研究认为,风引汤中质重之药多能降低血压,泻火之味又多能止血。在高血压患者出现高血压脑病之时,或在出血性中风之时,表现为火热上炎、肝阳上亢者比比皆是。风引汤方所确立的寒凉潜镇法正是的对之法。
清末张锡纯曾说,《金匮》风引汤除热瘫痫,明示其病因热而得,其证类似脑充血,“ 方用石药之味,多系寒凉之品,虽有干姜、桂枝之辛热,而与大黄、石膏、寒水石、滑石并用,药性混合,仍以凉论。且诸石皆下沉,大黄性尤下降,原能引逆上之血使之下行。又有龙骨、牡蛎与紫石英同用,善敛冲气,与桂枝同周,善平肝气。” 张锡纯称他的建瓴汤和镇肝熄风汤,就是受风引汤的启发,治中风以重镇熄风为主,而不用祛风之药。张锡纯镇肝熄风汤为今治出血性中风常用之方,因而风引汤堪称出血性中风的祖方。


3)利水法
中风病采用利水法进行治疗,是近些年才逐渐受到重视的。现代医学发现,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均存在脑水肿因素。缺血性脑水肿时期为细胞毒性脑水肿。由于缺血期形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和自由基加重了细胞膜的损伤,使细胞内水肿更加严重。缺血性脑水肿最快可于数分钟到4小时出现,一般2~3天达到高峰,10天后逐步消失。因此,在脑梗塞发生后的10天内,消除缺血性脑水肿十分重要。于是使一些中西结合临床研
究者想到了中医的利水法与西药利尿剂来治疗和控制脑水肿,并为此而寻找相关的中医理论工具。
中医理论认为,血与水相关。如《素问· 调经论》“ 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金匮要略》“ 血不利则为水” ;明代王肯堂指出:“ 瘀则生水” ,” 瘀血则津液外渗咸水也” ;《血证论》“ 瘀血既久,化为痰水” ,“ 血病不离水,水病不离血” 。这些理论虽不是专门针对中风病时而言的,但提示了血与水之间的关系。故今人认为,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由于中风后脑络瘀血,影响水液运行,水津外液,停积脑腑,则成为水饮。水饮既成,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影响脑脉的血液流通,使血瘀更甚。此时,瘀血、痰饮、水浊壅塞络道,渐成瘀水互结颅内的病理变化,患者可见面目浮肿,目晴胀突,胸臂肿胀,痰涌气粗,吐清水痰涎,腹胀便秘,苔腻脉缓等水饮停聚脑腑的表现。因此,可以采用活血化瘀与利水法配合进行治疗。
有人指出,在治疗中风时,一方面要及时活血化瘀,以促进脑部瘀血或血肿的吸收,消散,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血氧供应,另一方面亦须考虑利水排浊,以降低过高的颅压,消除脑组织水肿。活血可促进利水,利水有
益于活血。利水可通利三焦,通达气血,使瘀有去路,促进瘀血病理产物潜消缓化,假小便之道排出体外。二法配伍后能相得益彰,共迭活血化瘀,利水排浊,消除颅脑瘀血、水肿、痰饮互结病理的目的,从而使脑窍清灵,脑络畅通,脑有所主,神明得复,肢节复用。
吴氏认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凡有脑水肿者,可见头痛恶心、高血压等,中药车前子、茯苓、指迷茯苓丸等,有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脑出血患者使用强力脱水剂虽可使血肿周围水肿减轻,但可导致血液浓缩,使血肿形成瘀血而影响吸收 。
从古人对利水法的反对,到现代医学对脱水剂的副作用的认识,提示我 我们对利水法需谨慎使用。有人指出,中风急性期往往有脑水肿,直接影响到卒中后脑细胞的功能,因此及时和正确地处理脑水肿是相当重要的。但如果脱水剂用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则有伤津耗血之弊,出现心烦不寐,大便干燥,尿黄少,手足心热,舌红绛苔剥或无苔等伤津耗血、营血瘀滞之症。有鉴于此,徐景藩指出,对于中风病恢复期如胫肿重滞,兼有湿留者,可加用薏米、泽泻、蚕砂、玉米须、益母草等药。但临床凡抢救而配用脱水剂,小溲渐增,舌质渐红而干,阴液渐亏者,投药当参以护阴生津,药如麦门冬、生地、石斛、芦根、茅根、白芨之类,有利于保持电解质妁均衡,亦可维护
胃津及粘膜。


4)宣通法
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指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应始终抓住阴血不足,经络瘀滞这一主要病理特点,提倡补血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其用于通络之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虫类药活血通络,搜风止瘥,是取叶天士“ 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促其脑血管被损病灶吸收,如僵蚕、蝎尾等。一是用藤类药活血通络,以松散病根,如络石藤、桑枝等。
当然,虫类药性行走攻窜,其通经达络,疏逐搜剔之功,远非草木植物所能及,但应注意其破血伤血的副作用。王氏等以龙蝎蛭胶裘(含地龙、全蝎、水蛭) 治疗中风,分三种清况用药:出血性中风( 中脏腑和中经络)及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者,用小剂量;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中经络者及部分恢复期,用中等剂量;中风病的后遗症期,用大剂量。即是临床应用的典例。


5)补气法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临床上相当部分脑梗死病人均有明显气虚表现,动脉血压不增高且低于正常范围,其病变部位经CT扫描证实以底节区、腔隙性梗塞为多发区域,且以60岁以上老人居多,临床表现症状轻,且恢复较快,多不留严重后遗症。急性脑梗死气血亏损,气滞血瘀,血阻经络、脑窍。因此,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临床上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能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之名方,具益气化瘀之功效,广泛适用于多种不同证型的脑出血与脑梗塞。
黄氏等提出:研究认为气虚血瘀是脑梗死的根本原因,临床上约7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属于气虚血瘀证。由于气虚,血液动力减弱,血流减慢,易于沉积和阻塞;由于气虚,使血管弹性减弱,管腔变窄,血流受阻,使部分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变性,引起脑功能平衡失调,逐渐发展,不断恶 化即可造成智能高度障碍,渐成痴呆。另外,本病的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医认为年老正气渐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现代研究也认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气虚血瘀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益气活血是治疗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法则。现代研究认为补阳还五汤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广泛被用于治疗脑梗死及其后遗症。张氏等认为在中风病早期应用益气化瘀的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有其显著的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治疗中风病,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致残率。
自从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问世后,补气法以及补气活血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不足之处也逐步凸现出来,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补气法的应用局限:
①补气有壅塞经络之弊。张伯龙认为,中风证多上实而下虚,肝风内动,若用参芪术补气,则“ 气壅血凝,亦不能下降,势必迁延日久,经络窒塞而成瘫痪。”
②引血上行不利于脑出血。尽管有研究认为,黄芪、人参等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人主张高血压脑出血慎用黄芪。有人认为,补阳还五汤用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治疗与预防疗效确切,其中重用黄芪为君,功效最著,然而能够引血上行,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慎用。吴氏也认为,脑出血后遗症可用补阳还五汤,但对仍有高血压伴头痛眩晕者,还是不用黄芪为妥,因为黄芪益气有引血上行的作用,若用大剂量黄芪,可引起再出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已有服用黄芪引起中风的记载,当作前车之鉴。
③补阳不利于阴虚内热。何炎燊也认为,气虚瘀阻,是中风后遗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多是中阳素馁,气怯体丰,逸而不劳之人。兼证多见卫阳不固之畏风自汗,脾胃气虚之纳呆便艰,脉或缓大或涩弱,舌晦暗不华
苔腻。此型可以增损补阳还五汤治之。但此型终究只占十之三四而已,若不问其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概以补阳还五汤一方统治,则阴虚内热之证,便如火上加油。
由此可见,对于补气法的使用,当掌握以下原则:不可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和高血压脑病( 可用于缺血性中风各期) ;不可用于阴虚内热证( 阳气虚弱为适应证) :经络壅塞者当伍以活血化瘀之品。
附:补阳法
中风病的发生其根本在于正虚,正气之虚又可以是脏腑阴阳气血之虚,故在中风病急性期过后,对补法是非常重视的。补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肝肾、补脾等的不同,且各法常叉与他法联合应用。此处仅简要讨论
补阳法在历代医家的应用。
温补法治疗中风,在金元以前的外风论者比比皆是。金元以后,由于火热生风论的影响,温补之药渐渐少见。今天,在治疗中风病的方药中,温补 之药较为少见,当今在临床广泛应用的补阳还五汤,虽名为补阳,实际上是补气为主的方剂。
关于中风病能否使用温补药,刘完素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反对中风由肾水虚冷的说法,认为中风属阴水既衰,阳火自甚。他也反对那种“ 中风温脾补胃以止肝木之克” 的说法,还反对“ 肝为中州而当温”的说法,从而认为中风病是不宜使用温药的。但也不完全如此。在中风热甚之际仍是可以用乌头、附子之类热药的。为什么呢?“ 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类寒药佐之,可以制其药之热也。若服峻热药而热证转加者,不可服也。郁结不通而强以攻之,则阴气暴绝而死矣。” 并举至宝丹、灵宝丹为例,说明寒温并用,能散风壅,开结滞,而使气血宣通,怫郁除而病愈。并谆谆告诫人们“ 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
而反绝其已衰之阴气也。”
刘完素又说,中风四肢瘫缓不用,若属脾虚心不用者,是由于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不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其治可补,用十全散及加减四物汤去邪留正,也并未避开补阳之品。其治疗中风喑痱之地黄饮子,也为阴阳双补之剂。
《丹溪心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也不避温补。中风“ 肥白人多湿,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鸟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 又中风“ 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薹曳,经年不愈,以加减地仙丹常服.” 该方含牛膝、肉苁蓉、附子、川椒、覆盆子、白附子、菟丝子、骨碎补、狗脊、羌活、川乌等温热药,又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补脾之品,具有补肝益肾,扶正祛邪,化痰通络之功。
以后,历代医家对于补阳之品的应用均很慎重。如明代张景岳治中风,对于火虚者,用大补元煎、右归饮、八味丸;清代叶天士对于稳定期中风病患者,若出现阳虚之证,主张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微逗阳气,寓阴中求阳之
义,喜用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等柔润之品。大都是在中风病稳定期后才在补阴的基础上使用补阳之品。
现代用人尝试用补阳法治疗中风。如樊氏用茯苓四逆汤加味(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牛膝、丹参、滇七) 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5例,病期均为1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结果显示,总有效率85%。提示只要通过适当
的配伍,补阳法治疗中风即使的急性期中风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前人对补阳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来看,使用刚燥之品是尤需慎重的。但刚燥之品亦有其宣通开结的优势,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亦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关键在于通过药物的配伍,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锡纯治疗中风的一些细节启示
和血熄风汤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
邓振明教授治疗中风病用药经验举隅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九大方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