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秋天里站成春天

在秋天里站成春天

——公开课教学感悟之二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都必须好好儿设计。

           教学的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虽可能是短短几句话
都需精心雕琢,因为学生生命的每一天都需要新的“营养”,为师的
你必须悉心“浇灌”,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

 在第一稿之前,我已经想了许多开场白,最后我精选出了史铁生在
《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

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

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

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

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情

感走进课文,这就很好地为这堂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二是为了体

会“好好儿活”,而做铺垫。因为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母亲心中的

“好好儿活”的涵义,即让儿子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三呢告

诉学生该段出自《我与地坛》,抛下“诱饵”,课后让学生寻“线”

阅读

    日常课,这样设计也许就算可以了。不过,细琢磨,你会感觉这
样开头明显有主题先行、先入为主之嫌。
诱敌深入、请君入瓮等等这
样的成语突然
出现在我的脑海。尽管这样设计下了一番功夫,但改进
的想法还是钻进了我的脑子

于是有了第二种设计。引入台湾儿童诗人方素珍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每逢这个日子

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每逢
这个日子

     我就更想

          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从“童真”出发,感受
到儿童对妈妈的怀念,同时扩展“广度”,补充一首诗,加强语文
的积累。感觉这样比第一次引入的中年人对母亲怀念的文字显得要
高明些。可事情就怕琢磨——设计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因为从
儿童眼中对母亲的怀念,到史铁生关于“母亲”的怀念,中间的跨
度太大了,而且表达思念之情虽然相同,但背景以及主题完全不同
更担心的是,怕学生“跑题”——孩子爱“发散”,“荒野中的妈
妈”会让孩子产生很多的联想,这样一来,要想马上收回心思进入
文本教学,恐怕还得绕一个不小的弯儿,这样做反而会削弱史铁生
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

怎么办?干脆“删繁就简。于是,第三稿索性这样开头


     1、读题目:“秋天的——怀念
”;

     2、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秋天
”;

3、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面—菊

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入课文。可试教的时候,学生们把秋天的

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

这个“秋
天的怀念”的画面涂抹得“五谷丰登”,独独缺少一种“怀

念”的情愫和淡淡的哀愁。这显然与我抓的“好好活”的主题不兼容

情感的脉线没有进入深沉的基调中去感受“好好活”带给我们的人生

韵味。
到底怎么切入这个主题? 不妨顺风顺水以作者简介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

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

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

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

       介绍完之后,觉得很自然,顺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诉了学生——
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但是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平”,而
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代替

       偶然间想到史铁生当年不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吗,如果以一位校

友的身份引入,再把这段话改编,那该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

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

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

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孩子们读的还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话,如果全部引用则太长,不够开门
见山,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
稿中我这样修剪了开场白的前半部分
——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
母亲就离开了他。接下来该引用哪段话合适呢?我想到了他另一文
章中的话,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这段
: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
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
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第八稿是第六稿与第七稿合并起来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情”
而不是“主题先行”——能够让学生总体感觉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
同时通过这段话唤起对母亲无限思念,从而激起他体悟文字的兴趣

         然而,“开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有老师举例子谈到我这堂课的设计:承转起合,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课堂围绕“好好儿活”,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
这位老师特别提到,教者为了更好体会“好好儿”这个字眼,埋了一条
暗线:“苦”——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
“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
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
用心良苦”。以
致于作家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怎一个“苦”字了
   这个“苦”字的评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和课的

开头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课,和孩子们一起读《合

欢树》中开头的一段时,学生发现了这句“母亲活得太苦了”并谈到儿

子怀念母亲好心苦(辛苦)。我没有追问学生到底说的是哪种“苦”,

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心苦”而不是“辛苦”。让学生从“心”

出发,以“苦”为线延展开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学
……

这就是第九稿的开头。那一次板书时我把开场白的“苦”字加粗、图黑,

并郑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苦”字
 
 故事到此仍没有终结。课上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苦”不正是人生不

可缺少的经历么,长路漫漫,谁没有过“苦”的感觉?这文中的“苦”字

让我们想到是活之苦恼、苦难、苦心——这各种各样的“苦”便是所谓的

“心苦”啊。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苦”中的“好好儿活”

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
我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苦”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号,这个
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黑板擦下消失的“苦”字已经化
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至今,这十个设计方案仍然保留在我电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十次思
考和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的。试想仅一个开头就这么“麻烦”,何况课
堂40分钟的行走呢?回过头来看,每一次设计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这里面
延续了个人的思路和习惯,并没有好坏的分别。或许你会认为这样做有些
小题大做,但在我的观念里,好课就是这样“炼”成的

  正是这样的“打磨”提升着教师的专业认识。不是吗?从课内到课外,课

文与课堂之间,对“好好儿活”的不断揣摩与追问,作者、学生理解的“好

好儿活”,也化作了我课堂人生的“好好儿活
”。

  要好好讲公开课。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外,你必须要立足能给听课
教师以教学启迪。因为是“公开”,所以课上的每一句话必须集腋ye成裘。
要想在这“聚光灯”下完成优质、高效的教学,更需要教者细致安排和周
密考虑。这些年来,我深深感到,公开课成就的不仅仅是一堂公开课,更
为重要的是,你如此的备课,会不自觉地影响你的日常课堂,就好比吃过
一个甜桃,就再也不吃烂桃一样,你同样会如此

“费尽心思”地对待你的日常课堂。同样,当你对每一课“精雕细刻”的
时候,当你处于一次次的类似公开课的紧张和兴奋中时,当你开始精密
计算课堂每一分钟的使用效率时,不待人夸,你自会感到这个“好”字
带来的学生发展与自我个性的延展。于是慢慢地,你会自觉让每一个教
学环节都经得起推敲,你的每一次教学都因成就了为师的专业尊严,而
变成了一种回味与享受

 于是 ,我的备课,每一次都如《秋天的怀念》那样,“好好儿备课”,

这似乎成了我必须的生活。仔细想想,公开课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

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

得日常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所以每次公开课前的心情就好比家中来

客必定要打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既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

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我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

和新的收获,而当我一次一次记录下这些留待以后作进一步思考、完善时,

我相信这种反复的教学历练最终化作的是对人生的磨炼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

,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
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

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
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是的

,最高境界的课堂正是要用一生心血去“培育”的。师者知在先,好的备

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是要备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

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

 当你一次次体验自己备课的“劳苦”,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的“痛苦”
,你所咂摸出的都是人生的原本滋味。就像史铁生母亲对儿女的精神
给予,就像史铁生自己的人生行走,靠得是“用心”与“精心”。如
此,这位母亲让我们尊重,史铁生的文字让我们敬重。蓦然回首,你
会发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
循着这样的路,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着人
生的厚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王君聊课(91):评章国华老师的《秋天的怀念》
由史铁生想到的
余映潮|《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4)语文教学研究:一堂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