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weihai
浅谈不良家教对儿童的心理危害及对策/陈新满
发布者:馨雨       发布时间:2008-10-29       阅读:994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事业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寄托,所以,凡为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为能使孩子成龙成凤,随之采取各种教育方法,规范孩子的言行,发展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知识,训练孩子的技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家教方法中不知不觉的走入误区,给孩子心理造成危害,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父母对子女过严或过于溺爱的心理危害

1、父母对孩子过严的心理危害。

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父母由于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贪玩;或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学习成绩不好;或沾染了沉迷上网、偷人钱物等不良习气,便采取体罚、打骂的方法。认为“不打不成器”、“棒打出孝子”。那么真是如此吗?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体罚和打骂是使儿童形成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诱发剂。体罚教育是无能的表现,是父母对子女简单粗暴的态度,是造成两代人心理不相容的根源之一。

 

儿童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易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同时在没有安慰、没有同情、没有温暖的环境中,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心理品质。

儿童在武力的压力下,内心里激起怨恨和 愤恨,形成固执和 对抗的心理品质。不管父母说什么,甚至父母尚未开口,就顽固地加以反抗。

 

前苏联杰出的政治家捷尔任斯基在给她妹妹的一封信中说:“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他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是成人的暴行。严厉和刑罚不是养成儿童固执的脾气,便是养成他们不可挽救的怯懦和虚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用明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是动用了生锈的斧头。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假如有一个父亲动用武力打伤他的孩子,致成残废,那会遭到社会的强烈抨击,可是一位父亲由于严厉无情的态度,摧残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上受到重伤,反倒被一般人认为是“教子有方”。显然,这样做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2、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的心理危害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的心理危害:一是使儿童缺乏独立性,养成依赖心理。有的父母,事无巨细,都代替孩子去做,对孩子百依百顺,事事姑息迁就,使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习惯,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二是易形成懦弱的性格。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使儿童片刻不离父母,什么事也不让做,当儿童一旦离开父母,环境一有变化,便什么也干不了,手足无措,无法适应,造成不正常心理,常常形成许多无谓的恐惧;三是阻碍心理发展,父母或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不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无法产生对事物的心理体验,丰富心理内容,还将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使儿童的情绪、态度、习惯、行为就会停留在婴儿水平;四是形成不良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对明知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至使他们滋长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吃懒做、自私自利、冷酷乖戾、脾气暴躁,蛮横无理的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成年后难成大器,到头来吃苦头的不仅是父母,还有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孩子本人。据心理学家报告,有的小孩为了获取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照顾,故意装病或 延长病期。

 

3、缺失父母关爱和教育对子女的心理危害

中国社会步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青壮年人涌向祖国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特别是一些年轻父母均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现象。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有的两三年回不了一次家,使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抚和温暧,更难面对面地聆听父母的教育。缺失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心理危害表现为:一是儿童情绪低落、愁眉苦脸、烦燥不安、无进取心;二是有不安全感,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不易与别人友好相处;三是易形成不良习惯。因缺失父母的监督教育,爷爷奶奶年迈力弱,只管吃喝,难施教育监管,会使孩子自由散漫,缺乏文明礼貌,养成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父母对子女实行科学教育管理的对策

1、以身做则。儿童模仿力强,暗示性高。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将无形地影响儿童的心理。父母吵架、怨恨,特别是对人生、社会的不正确认识,有的在屋里吸毒、看黄色影视、刊物和赌博等,一旦被儿童看见,都会在他们心灵上投下阴影。因此,父母精神文明的修养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颇为重要。欲要儿童心理健康,做父母的要先做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父母先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言行一致为子女作出表率。

 

2、要求一致。父亲和母亲对孩子都有同等重要的教育责任,而且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效果各不相同,母亲的爱抚和教育给孩子的是温暖、善良和勤劳等性格影响,父亲给孩子的是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坚定刚毅的个性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是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任务,缺一不可,而且在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上父母要态度和意见高度一致,相互支持。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保持一致,并彼此相互支持。一旦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儿童的要求发生意见不一致时,父母先要统一意见,然后再统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意见,或求同存异,以共同的态度、意见要求教导儿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切忌当着儿童的面,彼此各持已见,使儿童无所适从。

 

3、教孩子劳动。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德才兼备,走上社会能顺利地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创造人生的辉煌,成名成家或成为有作为的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从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学习技能,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适度严格要求,循序渐  地指导孩子从给父母端茶递水、洗衣拖地、整理房间、买菜做饭、洗锅刷碗、迎送客人、种植养殖等生活自我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在劳动中促使孩子手脑并用,身心全面发展。在劳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给以后小学、 中学、大学等学习打下实践经验基础。同时通过劳动才能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及爱劳动、探索未来、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与人协作共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其生活与学习的独立性。

 

4、不做孩子的“仆人”。当今有不少父母感叹:父母一生都想着孩子,孩子长大了却忘了父母,只有要钱、要吃、要衣服才想起父母,真是自私。我认为这都是父母的错,而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今天孩子的自私是父母培养的,要纠正这种错误,就要把颠倒了的主从关系再颠倒过来,在一个家庭,父母、爷爷、奶奶是长辈是主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长辈不在了,孩子才能成为主人,这个关系不能颠倒,一旦颠倒了,孩子就认为他是家庭的主人,父母、爷爷、奶奶是为他服务的“仆人”。可在现实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孩子奉为一家之主,长辈都围着孩子转,一日三餐,端茶递水,整理房间,收拾书包、关心吃穿等方面,都是先孩子后自己,结果把孩子一天天培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小皇帝”。父母及爷爷奶奶等长辈们便成了孩子忠实的“仆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为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希望天下独生子女父母,摆正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正确教导孩子孝敬长辈,关心祖国,将来才能报效国家。

 

5、爱与管相结合。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要使孩子成才,就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与管理。真爱孩子,就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希望,给予及时地和适当地满足,使子女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爱孩子要适度,过分地溺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是娇生惯养。过分溺爱会使你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这不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适度,过份严格 ,会使儿童自卑与胆怯,影响其智力发展及创造性。

 

在对儿童实施品德和法纪、文明礼貌教育中,当孩子按社会要求和父母要求去做了,就应及时表扬与肯定,使儿童明确感到自己做得对,有利于激励儿童继续照此去做。但对儿童首次犯错,均要认真对待,轻者要及时批评纠正,性质严重的错误(首次偷拿家里及他人钱物、首次偷进网吧、首次有意损坏他人财物,首次逃学旷课等),要高度重视,必须严惩,以示杜绝再犯。惩罚的正确方法很多,如可停止兑现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买玩具、小吃食品、衣物等),但当孩子一旦改正了错误,应马上兑现其合理要求,鼓励其有错必改。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充分认识自己所犯错误是不允许重犯的,坚持以鞭打警告,但打后又很后悔和自责。我们不主张鞭打孩子,但在充满真爱、温暖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与父母关系十分融洽,你如偶尔鞭打了孩子也不必自责,鞭打会在儿童肌肤上留下疼痛的记忆,他(她)下次再想犯同类错误时,就会记起鞭打的痛苦而抑制行动,这样就会无形的监督儿童改邪归正,使之沿着正确的要求前进。但须切记的是:一是不要打得太重太狠,以点到为止;二是不能不分错误大小的经常鞭打,而只有儿童犯了非常性质严重的错误时才能鞭打,使孩子明白鞭打是最高层次的惩罚;三是鞭打应在孩子刚犯错时,这时才有效,过时鞭打反生恨;四是打后应及时对其讲清理由,使孩子感到打的应该。而那些常对孩子持冷淡或仇视态度的父母来说,孩子与父母心理距离本身就大,则不宜鞭打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

 

6、不轻易许愿。父母对儿童轻易许愿容易,但若不“兑现”,对儿童心理则是一个劣性刺激,使儿童产生失望、情绪低沉。同时也使儿童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易使儿童从小养成说假话和言行不一的坏品质。

 

7、不要过分打扮。有的父母爱给孩子穿各种奇装异服,过分打扮,并给买各种小零食吃。这种作法对儿童心理发展十分有害,它使儿童从小追求衣着,喜吃零食,不好好吃饭,滋生虚荣心,对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很不利。

 

8、升华孩子情绪。儿童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当他们的欲望受到挫折,往往引起儿童的愤怒或抑郁的紧张情绪。被压抑的欲望、紧张的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极为有害,父母要善于察颜观色,明了儿童怨恨或抑郁产生的原因,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晓喻儿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游戏、做手工、画画、唱歌、打球等,使儿童被压抑的欲望得以升华,使儿童的紧张情绪得以松驰,逐步学会控制情绪。

 

9、父母要自我批评。父母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这即可培养子女辩别是非、知错必改的品质,并可增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使子女感到父母可敬可佩。

 

10、主动与子女沟通。父母与子女要凡事多沟通,态度要亲切和蔼,建立起亲密和谐的沟通关系,以有利于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儿童的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坚持每周末与孩子通电话,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予以鼓励指导和教育,使孩子及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增强其上进的积极性。若孩子已是学习和行为表现的差生,父母更应频频关注他们的每一天,多电话沟通,甚至写长信作耐心教育,切忌把孩子交给爷爷、奶 奶、姥姥、姥爷或熟人、托管中心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打工挣钱就是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失去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孩子一旦学坏,不能成才,那就是得不偿失,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11、重视少年的独立性。青春期的青少年个性心理特点之一是希望获得独立性和成人感,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办事喜欢自作决定,不愿再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受父母指挥,有空愿和同学一起上街、旅游等。父母在这个时期,不能象儿童时期那样来对待子女。否则,两代人之间可能出现心理不相容的现象,即代沟。往往父母还未说话,子女就采取了拒绝态度。

 

    明智的做法,就是既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尊重其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独立空间,凡事鼓励他们自己去闯一闯。同时又要把他们仍当儿童看待,毕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经验不足,辩别是非能力差,在当今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易上当受骗。所以,在交友、交际、处事方面,事先应给以建议性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明辩是非,顺利走好每一步。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副教授  陈新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无情
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和方法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走近留守生》课程方案(三) | 孙开仁语文教学博客
留守儿童的六一
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特征及教育措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