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不久以前,我下班后的日常是这样的:在结束尤其疲劳的一天工作后,我会躺在沙发上,孤独地抱着桶冰淇淋在Netflix上看个片,虚度个把小时。尽管我知道吃雪糕和长时间坐着不动可能不太好,但是我告诉自己在那么努力工作后放松一下是我应得的奖励。

心理学研究者把此现象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该理论认为,意志力同有限的精神力储备相关联,一旦此精神力消耗殆尽,我们就更可能丧失自制力。此理论似乎完美地解释了我下班后的自我放纵。

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我们对意志力的想法一路都是错的,并且自我损耗理论也可能不是真的。更糟糕的是,坚信这样一种想法,即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真地对我们无益,这让我们更可能失去自控,且做出有违自身最佳判断的行为。

自我损耗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到科学支持,那时候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与其凯斯西储大学同事开展了一项实验,而此实验自此以后被他们的学术界同仁引援了3000多次。

在此实验中,研究者让两组实验对象在一个房间内等候,房间内有两盘食物。其中一盘是新鲜出炉的曲奇饼,另一盘则是红白小萝卜。每一组实验对象仅允许吃其中一盘食物。原本的设想是,仅允许吃小萝卜的那一组人会需要花费极大的意志力才能抵抗住曲奇的诱惑。

下一步,研究员让两组人拼拼图。参与者事先不知道,这个拼图是无法完成的。研究员想要看看哪一组能够坚持更久,且预测先前仅能吃小萝卜的那一组人——他们已经花费了极大的能量储备,以抵抗吃一口曲奇的冲动——会更快放弃此拼图。而这恰恰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不让自己吃曲奇的实验参与者仅坚持了平均8分钟,而吃了曲奇的人(和一个对照组,他们仅仅参与了实验中拼拼图的环节)则坚持了19分钟。该实验总结,吃小萝卜的人的自我显然已消耗殆尽了。

最近发表于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现研究,采用受Baumeister认可的实验,涉及超过两千名参与者,企图复制Baumeister的实验结果,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自我损耗理论的证据。再者,额外的两项研究(都发表于PLOS ONE期刊)同样无法复制最初的研究结果。Baumeister质疑一些后续研究采用的方法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质疑自我损耗理论了。

在2010年,Evan Carter是最先挑战Baumeister发现的人之一,那时候他还只不过是迈阿密大学的一个研究生。Carter检阅了一项荟萃分析(或元分析,meta- analysis),关于几近两百多项认为自我损耗理论是正确的实验。在仔细审查后,他发现此荟萃分析显示了一种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得出对立证据的研究没有被发表。当考虑了那些研究的结果后,他得出结论: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撑自我损耗理论。

此外,此理论一些更为神奇的方面,比如糖可当作意志力的“榨汁机“,已被完全推翻。就一个原因来说,轻抿一口柠檬汁带来的糖分无法以足够快的速度进入血管,因此无法起到推动精神力的作用。而且,大脑专家知道这一事实已有一段时间了,即在解决困难任务时,大脑不会摄入更多的血糖。大脑是一个器官,而非一块肌肉,因此不会如肌肉一般摄入额外的能力。无论你是在尝试攻克微积分方程,亦或是观看猫猫视频,在你醒着的每一分钟,你的大脑消耗相同的卡路里量。

那么,什么才能解释研究者观测到的现象?毕竟,下一番功夫会用光我们的能量难道不是常识吗,而吃些饼干,放纵自己一下,加个油难道不会让我们更好地继续钻研困难任务吗?

然而事实上,这是典型的“相关并不代表因果”的例子。早期自我损耗研究观测到的传闻的影响也许曾经是真的,但是现在看来,开展这些研究的研究员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对于我们为何会用光动力,新研究提出另一种解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和她的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该研究中,Dweck总结得出,自我损耗的迹象仅能在相信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的实验对象身上观察到。那些不认为意志力是有限的参与者则没有显示出自我损耗的迹象。

看来,自我损耗可能仅仅是信念驱使行为的另一项例子罢了。想着我们消耗了体力精力,让我们感觉更糟糕,而另一方面,用放纵来奖励自己则让我们感觉更好一些。产生持久精神耐力的并非是柠檬水中的糖分,而是工作时的安慰剂效应。

假若自我损耗根本上是由弄巧成拙的想法造成的,那么我们则须要思考一下,这项已被推翻的假设所造成的伤害了。许多人,尤其是一些自立的权威专家,依然宣扬自我损耗,他们也许还未意识到质疑这项理论的对立证据。但假若Dweck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继续维持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的这一想法,就会真地造成伤害了。

就其中一点来说,传播自我损耗假说让人们不那么可能真真正正地完成他们的目标,因为当人们实际上可以坚持下去时,此假说给了人们一个放弃的理由。而且,一些附属命题,比如葡萄糖损耗理论(glucose- depletion theory),使我们受到二次伤害。它们不仅仅为过早地放弃提供了潜意识上的根据,而且还用糖——伪提神剂——使我们发胖。

Baumeister 说他和他的同事正在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明自我损耗是真的。在精心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意志力的确很有可能会消耗殆尽——尽管对立的证据证明此结论过于草率。

自我损耗这一点子能够流行可能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论证有时候自己会做一些明知不该做的事情的需要,比如我们本应赶着完成一个项目,却仍在偷懒。

但是与其在我们脑袋里寻找那隐藏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意志力油箱,我们或许还不如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我们是脆弱的、不专心的生物,让自己不那么懒散。也许,我们萎顿的能量和神游的心在尝试着告诉我们什么。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多伦多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Michael Inzlicht认为,意志力并非一种有限的资源,相反,它如一种情绪一般。正如我们不会耗尽快乐和愤怒,意志力根据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以及我们的感受,进而“潮起潮落”。从此角度研究意志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比如说,如果精神力更像一种情绪,而非油箱中的燃油,那么我们能够管控和利用它,且学着挺过消极的情绪。类似地,当我们需要进行困难的任务,让自己相信缺乏动力是暂时现象,而不要告诉自己我们很疲劳,需要休息(和雪糕),这样会让工作更有成效,也更健康。

但是有些时候,缺乏动力并非是暂时的。感觉是我们的身体传达我们的意识可能错过的信息的方式。当精神力短缺挥之不去时,我们应当聆听我们的意志力,正如我们应当聆听我们的情绪一般——把此当作顿悟的源泉。

例如,当我正在写一篇文章,任何时候只要我感觉自己容易分心,我就知道有些事情不对劲了。如果我过于频繁地上脸书和推特,我把此当作一个明显的迹象,即我已经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了,我应该写写其他的东西。假若我无视自己缺乏兴趣的事实,强迫自己坚持下去,那么我确信我能够写出一两篇文章,但是我肯定我无法从其中闯一片天地。

然而,当我找到一个激起我好奇心,或同我相信的事业相一致的话题,那我就进入了一个时间飞逝,文思泉涌的状态了。我不再需要强迫自己动笔。我想要动笔。在钻研一个不需要意志力的任务一天后,我压根不感觉自己被榨干了,相反我感觉自己能量充沛。我不会想要纵情观看Netflix节目,相反,我想要告诉这世界我正在做的事情。

从根本上说,我们放弃无法吸引我们的任务。穿着实验室大褂,依照社会学家的要求,拼着无法拼完的拼图一点都不有趣,也毫无意义。这对于许多人在每日工作时遭受的愚笨任务也同样如此。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确可以硬撑过我们不享受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无视我们的感觉在告诉我们的事情,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如聆听情绪一般聆听意志力的缺乏——如一位帮上忙的决策助理依据我们的逻辑能力来工作——我们能够找到新的,或许不会要求我们做压根不想做的事情的道路。

正如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到愉快的追求当中去寻找快乐,我们能够间接地接收意志力的益处,通过移除在最开始就拓展它的需求。与其关注意志力,我们应当留神意志的力量。

Nir Eyal是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的作者。他在NirAndFar.com上发表有关产品心理学的博文,且撰写有关利用心理学改变行为的时事通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悲剧了:一个假理论十八年间被“证明”了几百次,学界大众皆受其害
”心真的很累“,该怎么办?|自我损耗带来的压抑和沉溺
这个颠覆常识的原理,帮你提高行动力
成功来源于意志力,来源于自我肯定
意志力是否无限?就看你信不信
用自控力抵制冲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