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套文化★阴山岩画★酒文化★传统文化
河套文化阴山岩画酒文化传统文化

河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探寻和研究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对于丰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深远的意义。


  河套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息息相关。河套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孕育和形成的。它是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高度、完美结合为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的,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如上所述, 河套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孕育和形成的。其中地理环境、战争及移民运动等对河套文化的产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地理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以一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前提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特性产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类文化类型与特质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受制于外部地理环境与气候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

 河套文化阴山岩画酒文化传统文化


  闻名遐迩的河套平原,镶嵌在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这是一个断陷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黄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形成了发达的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的北端,蒙古高原的南缘,按地貌和农业生产的习惯,通常分为前套和后套。以巴彦高勒为界,以西至石咀山称为后套平原,以东至呼和浩特称为前套(或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及周围良好的森林草地和众多的野生动物,确实自远古时期起就为人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根据古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著名“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和“大窑文化”遗址都位于河套地区。前者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萨拉乌苏河流域,那里曾是广阔的草原,淡水湖星罗棋布,间或有小片的森林,河套大角鹿、赤鹿、披毛犀、野驴、野马、普氏羚羊、原始牛遍布各地。后者在大青山南麓的呼和浩特东北郊,有野草茂盛的大片坡地和平川,以及丰富的普氏羚羊、原始羊、赤角鹿和披毛犀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河套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衍生发展起来的。河套文化是繁衍生息在河套地区的历代民族对生存环境的反应,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承传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河套文化反映并适应这些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河套文化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为轴心,密集并存着大河、大山、草原、农田、沙漠等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态,构成了复杂的生态聚合体。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和气候条件对河套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共存的结合体。在历史上,它曾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拉锯的战场;如今,在有限地域内,它集聚着蒙、汉、回等民族,成为多元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


  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也决定了河套文化具有黄河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总的基调和特征。考古研究表明,在内陆荒漠地区,人类祖先“逐水草而牧”,水系河流不仅是自然界各种生命形式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特定文化形态起源形成、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河套文化的发端和起源就是古老的母亲河孕育衍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黄河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构成河套文化的本原和基础。其次,源远流长、水草丰美、多姿多彩的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共同构成了河套文化重要显性特征。自古以来在阴山南北至黄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形成了北方高纬度地区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大量的考古研究证明,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先后有鬼方、危方、猃狁、匈奴、突厥、鲜卑、党项、女真等十几个民族入主河套地区并建立了各自的政权。无须赘言,河套文化就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从冲突、撞击、交融,到相互借鉴和谐统一的地域文化。自古以来,河套地区就形成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和谐发展的悠久传统。河套地区也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是中原地区王朝的北部防御要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经之路,所以从汉代以后,河套地区在北魏、隋、唐、元、明等各个朝代,每当动荡时期总是战事不断,每当社会太平之时则成为连接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通要地和进行贸易互市的集散地。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与河套地区曾经活动过的民族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中原王朝强大之时,国家的军事实力往往要占据河套地区,而国家力量衰弱之时,河套地区都会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以之作为进攻中原王朝的跳板或后方根据地。从汉代的匈奴族,到隋唐的突厥族,乃至北宋时期的辽、金和后来的蒙古族进入中原都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规律。值得指出的是,在秦朝经略北方边疆的过程中,河套以其良好的农耕条件及与匈奴政治中心阴山相依相连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屏蔽都城咸阳及内史地区的沿边襟要之地,居于连结东、西防线,沟通腹地、边塞交通的枢纽地位。河套是中国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融合的重要舞台,“兵家必争”的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大都以此作为其国防建设相因而至的重要基地,大规模国防投入为河套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战争因素


  战争是河套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河套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它与战争紧密联系。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河套文化的诞生,并且与和平修好的方式推动了河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其中,汉、唐时期的大规模北方边疆战争、中原王朝和边疆游牧民族的国防建设以及各民族在该地区长期的军旅生活都对这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河套地区是我国最早有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一点从河套地区考古发现的众多古人类遗存中可以得到证明。战国时期,以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而闻名的赵武灵王在位时,强大的赵国军事力量迫使林胡、楼烦进一步迁徙至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并最终降服了他们,由此拉开了中原农业文明大规模进入河套地区的序幕。然而他用来巩固自己这一胜利的种种措施———修筑长城和城郭烽台,建立云中等郡县以及在呼和浩特附近的原阳训练骑兵等,都没有遏制住大青山一带逐渐强盛起来的匈奴骑兵的步伐。他们越过长城,渡过黄河,驻牧于阴山南北的广阔地域,曾一度控制了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乌兰察布高原等辽阔地域。


  农业文明在河套地区真正扎下根来是在中国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秦王朝建立之后。赵武灵王在此设立了九原城,到秦统一全国后,将此扩充为九原郡,实际上是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扩展到河套地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115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饶之地七百里,徙内郡人民皆往充实之”。汉代在此设五原郡、朔方郡,移民实边,大兴垦殖。朔方郡辖10县,人口曾达13.66万人。五原郡领16县,人口曾达23.13万人。两郡人口鼎盛时占当时西汉全国人口的6%左右,成为汉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农垦区。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历代不断在此开拓耕耘,一直到今天,河套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可以说,河套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交融的情况来看,应当弄清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与草原地区的畜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的历史真实。这种交融有时候是以较为激烈的方式进行的,即双方以战争的方式而进行的。

 

三、移民运动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等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过大量的民族迁徙、移民、外来人口补充等事例记载。亦是河套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汉时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使大量内陆人口充实北方边地,开垦耕地、修筑长城、驻军屯田等等,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带到了河套地区。同时,河套地区在历史上又长期是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边市贸易、杂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频繁、融合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河套文化传统文化酒文化 河套文化


  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北传以后,适应自然环境,与当地的畜牧业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从河套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在先秦时期,河套地区为少数民族所控制,游牧业经济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序列,而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秦始皇和汉武帝对河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改变了这里相对单一的游牧业经济状况,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带进河套地区,同时根据这里地广人稀、水利资源便利的条件,再之匈奴族的骚扰等因素,秦汉君制在这一地区采取了军事屯田和民屯两种耕作方式,无论哪一种耕作方式,都是有组织的带有军事化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因为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进入,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生产方式,使当地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种经济方式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河套地区所采用,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凡是国力达到河套地区的时候,大多采取了这一特殊的亦农亦牧的经济方式。河套地区为宜农宜牧之地。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移民屯垦,很多地方被开发为农业区,从而改变了这里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方式之一。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通过宽厚有容的农牧互补,先进技术的互相传播,人员的彼此流动,实现了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和谐相融的发展。


  河套地区从古到今历次大规模农业开发,都是在大量移民的背景下展开的。河套平原素有“塞外粮仓”的美誉,近现代以来更以“膏腴殖壤”美誉而闻名天下。八方移民举家携眷或餐风宿露,历尽千辛,不惜铤而走险,纷至沓来进套谋生。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大量移民从四面八方汇集河套地区,并将各地的习俗带至该地,在套里生了根,也造就了多样丰富的移民文化,同时也使北狄文化与中原文化产生了种种联系。如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就是在蒙汉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又如民国时期的河套方言以山西方言为基础逐步演化而成河套地方方言,但后期发展起来的临河方言、杭后方言更多地受了冀鲁豫等地方方言的影响。所以,大量移民运动对河套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战争、移民运动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今天以游牧文明与草原文明水乳交融为鲜明特色的河套文化。众所周知,河套地区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粮食重要产区,古代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而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千百年来边疆人民对河套地区长期开发的结果,使这里形成了农牧业并行的经济模式。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宜农宜牧,但是,如果单纯发展畜牧业,势必就不能得到农业的较高生产效益,土地平均承载人口数量也因之下降;反之,单纯发展农业,也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不足、加剧土壤沙化等恶果。因此,河套地区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自然界长期共处所得出的智慧结晶。正是因为农牧完美合理结合,其文化内涵就必然既要吸收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也要吸收周边地区的草原文明,从而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自秦汉至今,二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已证明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聚集交融是符合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符合河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是长期发展实践所验证的真理。这使河套文化至今仍具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瑰宝的根本,是河套文化的精髓。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等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过大量的民族迁徙、移民、外来人口补充等事例记载。亦是河套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汉时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使大量内陆人口充实北方边地,开垦耕地、修筑长城、驻军屯田等等,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带到了河套地区。同时,河套地区在历史上又长期是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边市贸易、杂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频繁、融合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北传以后,适应自然环境,与当地的畜牧业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从河套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在先秦时期,河套地区为少数民族所控制,游牧业经济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序列,而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秦始皇和汉武帝对河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改变了这里相对单一的游牧业经济状况,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带进河套地区,同时根据这里地广人稀、水利资源便利的条件,再之匈奴族的骚扰等因素,秦汉君制在这一地区采取了军事屯田和民屯两种耕作方式,无论哪一种耕作方式,都是有组织的带有军事化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因为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进入,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生产方式,使当地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种经济方式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河套地区所采用,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凡是国力达到河套地区的时候,大多采取了这一特殊的亦农亦牧的经济方式。河套地区为宜农宜牧之地。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移民屯垦,很多地方被开发为农业区,从而改变了这里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方式之一。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通过宽厚有容的农牧互补,先进技术的互相传播,人员的彼此流动,实现了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和谐相融的发展。

 河套文化阴山岩画酒文化传统文化


  河套地区从古到今历次大规模农业开发,都是在大量移民的背景下展开的。河套平原素有“塞外粮仓”的美誉,近现代以来更以“膏腴殖壤”美誉而闻名天下。八方移民举家携眷或餐风宿露,历尽千辛,不惜铤而走险,纷至沓来进套谋生。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大量移民从四面八方汇集河套地区,并将各地的习俗带至该地,在套里生了根,也造就了多样丰富的移民文化,同时也使北狄文化与中原文化产生了种种联系。如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就是在蒙汉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又如民国时期的河套方言以山西方言为基础逐步演化而成河套地方方言,但后期发展起来的临河方言、杭后方言更多地受了冀鲁豫等地方方言的影响。所以,大量移民运动对河套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战争、移民运动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今天以游牧文明与草原文明水乳交融为鲜明特色的河套文化。众所周知,河套地区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粮食重要产区,古代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而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千百年来边疆人民对河套地区长期开发的结果,使这里形成了农牧业并行的经济模式。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宜农宜牧,但是,如果单纯发展畜牧业,势必就不能得到农业的较高生产效益,土地平均承载人口数量也因之下降;反之,单纯发展农业,也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不足、加剧土壤沙化等恶果。因此,河套地区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自然界长期共处所得出的智慧结晶。正是因为农牧完美合理结合,其文化内涵就必然既要吸收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也要吸收周边地区的草原文明,从而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自秦汉至今,二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已证明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聚集交融是符合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符合 河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是长期发展实践所验证的真理。这使河套文化至今仍具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瑰宝的根本,是河套文化的精髓。

河套文化传统文化酒文化 河套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化板块】——河套文化
赤峰地区农耕文明演进和二十四节气文化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之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
【乡村文化】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精华
第二篇:草原探新——行走河套大地
中华文明的源起和中西“国家”观念的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