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谢赫“六法”看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变化(全文)
userphoto

2023.07.02 江苏

关注
摘 要:中国画历史悠久,理论研究完备,其中对于中国画影响最大的,当属谢赫六法论。“六法”论,作为一套严整的绘画标准,被历代画家所标榜,但是其具体内容又随着时间的演进而进行着质或者量的变化。因此,六法的演变,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画程式的演变,是中国画程式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中图分类号:22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中国画的绘画标准建立,自南齐萧梁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始。这六条标准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六条标准贯穿中国画发展的始终,成为历代引以为圣的法则,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后就会发现,虽然历代都以“六法”为准则,其侧重点却已是各有不同。
一、以“气韵生动”为师
西晋陆机曾语“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挥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绘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存形”“鉴戒”,因此,隋唐至五代以前,人物画最为盛行,并且成就高超。相应的,人物画最高评判准则,自然是“气韵生动”。我们也知道谢赫的六法即是针对人物画而提出的,与之类似的,当时顾恺之对于人物画也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等理论。其余五法“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都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而进行的。如顾恺之画裴楷在其颊上加三撇胡须得其神似,有意将谢鲲画在山岩中以衬托其性格等,都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正是在这种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的影响下,人物画不断发展,形态各异,出现了“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周家样”等形态各异的人物画创作样式。
二、以“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为准则
五代以降,随着政治的衰微,社会的动乱,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绘画弱化了承担社会的教化功利性职责,人文化,诗意化的生活态度弥漫一时。这时,绘画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成教化、助人伦”转变为陶冶情性,怡情自乐。相应的,随着这种功能的转变,人物画开始衰微,更适合“畅神悦目”的山水画、花鸟画作为绘画的重心开始登上中国画的舞台。而在这时,针对人物画提出的六法,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重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于山水画来说其最高标准变成了“骨法用笔”,对于花鸟画则是“应物象形”。
山水画对于绘画技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笔墨皴法上,在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下,从五代开始,山水画家越来越重视山水的写生,并且根据山水地貌的不同创造了迥异的山水形象,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取自江南山水形象,李成的卷云皴取自齐鲁风光,范宽的斧劈皴取自关陕一带的风貌,而马夏的大斧劈皴则更符合了江南山石的质感。这时的山水画,画家们更加重视的是骨法用笔,和经营布局,山水画创造了新的笔墨形式语言。
而在花鸟画中,相对于畅神达意的山水画,则更加重视对于物象的表现,因此,在六法中,画家们较为重视的“应物象形”。五代的花鸟画追求“生意”。如董评徐熙花鸟“世之评画者曰:'妙于生意者,能不失真,如此矣,至是为能尽其能’……徐熙作画与常工异也,其谓可乱本失真者非也。若叶有向背。花有低昂,氤氲相成。发为余润,而花光艳逸,晔晔灼灼,使人目识炫耀,以此仅若生意可也。[1]
宋代花鸟画受宋学的影响则更加重视“情理备至”。例如宋徽宗曾就孔雀登高先抬左脚还是右脚问题与大臣讨论,苏轼曾经批评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得不对,说“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占者,”认为那是黄筌“观物不审”[2]。另外,苏轼也强调常形与常理的关系,认为“画无常形,而有常理”[3]。这些都是当时花鸟画追求格物致知精神的体现。在这种格物致知风气的倡导下,两宋的花鸟画写实、写情都已经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设色的,还是水墨的,无论是相对粗放的还是工细的,都细腻逼真的表现着花鸟的自然情态,忠实的实践着六法中的“应物象形”。
三、“六法”的质变
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发现,从魏晋到两宋,中国画的笔墨观虽有所变化,但是,大体都是围绕着描绘物体形象进行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描绘更为生动、逼真的形象。因此这种变化只能算是侧重点的不同,而从元代开始,中国画的“六法”观则真正出现了质的变化。物体的形象性不再重要,笔墨成为最高的绘画语言。
虽然明清时期,画家们也注重“师造化”,石涛还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口号,但是,明清时期画家们的“师造化”却是与以前不同的,以前的画家“师造化”是学自然的具体形态,以求画出最真实的山石质感,而明清时期的画家“师造化”却不是具体的山水摹写,而是借游历以开阔胸襟。因此看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我们只能依稀判断出作品中的树是学的某家,皴法又是学的某家,其具体画的山水形象,都已是大同小异,看不出差别。王在《清晖画跋》中提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成大成”。清人甚至总结出历代皴法为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又根据不同树叶的形态概括而来的夹叶或点叶法也被冠以、胡椒、梅花、垂藤、鼠足等名号。[4]在这种总结完备的情况下,画家创作作品,已成为笔墨游戏,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笔墨形式,已不再是六法中结构完备的山水形象。石涛曾说“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因此,六法对于他们已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口号。
四、 小结
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谢赫“六法论”作为中国画家最为推崇的绘画理论,其意义博大的,它既为画家提供了精谨的技法要求,也提供了精神上的审美要求。其意义也是多变的,它随着绘画的演变,其画法规范和品评指标也产生着质或者量的变化。
六法体系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在第一阶段以形象塑造为中心,其余各法都是配合“应物象形”的,所以表现为严密的“画之本法”。
六法的第二阶段以笔墨抒写为中心,其余各法都是配合“骨法用笔”来进行的,因此创造出各式笔法与程式。
但是就像徐建融在其著作中所说的“明清人挂在嘴上的六法,早已不是宋元人眼中的六法,而宋元人眼中的六法,也不复是晋唐人所说的六法。[5]谢赫的六法,作为一套严整的绘画标准,被历代画家所标榜,但是其具体内容又随着时间的演进而进行着质或者量的变化。因此,六法的演变,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画程式的演变,是中国画程式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 北宋・董《广川画跋》。
[2] 苏轼《书黄筌画雀》云:“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苏轼文集》2213页。
[3] 出自《净因院画记》常形,即“形似”,常理内涵有二:一是对物理得精审,二是基于画理得把握。(《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第213页)
[4] 《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徐建融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206页。
[5] 《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徐建融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22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基本知识
[补习文化课]教你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中国工笔画浅介
浅议写意人物画及其笔墨演进
中国花鸟画中线描的审美特征
“一鸣惊人”的画家————丁一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