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时而密集地见诸报端,时而销声于公众视野,直至现在依然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现状。终其缘由,除了本身雨水处理效果不显著、效益不佳等原因之外,其粗糙、缺乏美感的外观最让人诟病。因此如何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海绵设计中成为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点击图片直击分享现场
海绵城市是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生态化的措施,以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城市的土壤和绿化变成城市的海绵体,下雨时能够吸收、净化、存储雨水,干旱时可以回用雨水,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为建设宜居城市环境带来决定性作用。
水知识启蒙
记得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景观设计的学生,设计课上老师问我:“你的设计很漂亮,但是是如何考虑排水的?”当时我就很惊讶,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排水不应该是给排水专业考虑的么?后来,我在学习工作中发现在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学中对于坡度的设计以及给排水的考量是很重视的,从那时开始,我就关注到海绵城市的问题。
初识海绵
当年我在sasaki工作,参与了很多关于海绵城市的项目,然后我翻译了一本书叫《洛杉矶河的专题设计》,大约是在20年以前就讲述了关于海绵的设计。
- 国外海绵的实践
我在sasaki工作的过程中,几乎每个设计都会涉及到海绵设计,当年还没有取名为海绵,但实际在西方推广海绵城市类似的思想已经很多年,所以这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城市雨水管理措施,我相信在中国也将逐渐接受这个理念。
01
海绵城市的起因
人类一直都是逐水而居的,水源是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现在的城市也需要水,水是除了空气以外的基础资源,同样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元素,同时水还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城市与水
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的水问题,中国一方面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是水很多的国家,降雨分布不均,且暴雨和干旱常常交替出现,水问题非常突出。下了暴雨后,会形成城市污水的倒灌,污水溶解到城市表面,形成污染,出现瘟疫。另外,由于我们采用管网快排的模式,污染过的雨水被排放到周围的地表水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城市开发阻断雨水循环
我们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无节制扩张,绿地消失,硬质面积增大,城市只能依赖市政管网来快速排水,这样就切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造成城市失去了抵抗灾害的弹性。
目前我国的市政管网建设标准低,且还大量发生管网的损耗,如管网的错接、漏接、误接、断接等,管网内部更有变型、破裂、堵塞等各种损耗,导致排水的能力大幅降低。
02
海绵城市的定义
我们将城市地下的土地当做海绵,我们的土壤本身具有吸收水的能力,下雨的时候土壤进行吸水,平时蓄水过滤储存在地下,干旱的时候地下的水拿来进行使用,可以很好解决城市使用水的问题。
▲传统城市VS海绵城市
传统城市:利用城市管网进行排放,无法过滤,水资源流失,无法留住。
海绵城市打破原有形式,通过下凹结构将水留在土壤中,降低了管网的排水压力,促进水的自然生态循环。
03
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
海绵城市的两大功能:一是解决径流控制;二是解决污染控制
径流量削减
径流量削减:径流量的控制通过地表的设施,道路的一些缺口,通过地表设施管线、下凹的绿地进行渗透和消纳,补充地下水的水源,设置有溢留系统。
污染削减
污染削减:雨水通过绿地下凹、经过碎石、植被过滤阻挡大部分悬浮颗粒、污染物、重金属、致病细菌等传播力.
我们心目中的海绵城市
小雨(不淌水)不湿脚,大雨(完善的排水设施)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净化),热岛有缓解(绿化率提高)
全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前后两批有30个城市进行国家级试点,而现在有200多个海绵城市开展省级试点。
04
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矮:简陋的工程做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海绵设施,但从美观的角度讲差强人意。
- 穷:简单粗暴
▲这是住宅小区的海绵景观
- 矬:缺乏美感
▲这是一种透水铺装,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 呆:生搬硬套
▲空间就像被废弃了一样
- 野:野性十足
▲在居民区电线杆等检测设备等成为城市废弃的角落
- 乱:无法与环境融合
▲场地破旧,空间被废弃、被遗弃
- 使用者的反应
▲公众接受程度低
- 领导参观:
▲认为海绵城市不好看
如今的海绵城市是城市的一道伤疤,一方面外形丑陋,影响绿化美观;另一方面使用价值缺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有:
- 缺乏美感:无法做到与景观融合
- 目标单一:只考虑给排水的问题
- 专业度差:目前很多海绵城市的从业人员,对海绵城市是非常的敷衍,做的很多的项目不科学,从而导致了最终海绵城市的一些效果步不理想,排水效果达不到
- 缺少联动:海绵城市本身是一个很专业性的问题,但却并非单一的问题,需要多个专业联动
05
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如何进行融合
海绵城市专业
海绵城市的技术是一种典型工科思维,追求快速、高效、节省的方式解决问题。目前海绵城市项目往往呈现简陋,工程化的外表。景观设计刚刚相反,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往往追求美观、人性化的取向。因此,高品质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多重目标、效益和价值,更加容易让公众接受。
工科思维
(逻辑思维)
文科思维
(景观专业)
工科思维 (逻辑思维)文科思维(美感、艺术,体验和感受),这两种思维呢是很难融合在一块的,从而就导致了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偏向于技术化,变成一个设施,而不是一个景观元素
- 专业的分界:
景观专业(植被、坡度) 专业分界线 水专业(如何下渗)
▲景观专业与水专业是割裂的
- 海绵城市设计流程:
- 专业门槛
海绵城市是很专业的,具有很多方面的知识,但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这些知识确实很难,目前海绵城市设计的考核目标单一,只考虑数据,不考虑真实情况。
▲典型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 功能导向
▲为了完成数据指标,海绵=“挖坑”
▲透水铺装
常规的透水砖,由于外表粗糙、表面极易被污水弄脏,视觉感官较差,公众接受度也很低,导致难以推广。
- 海绵城市系统分解图:
景观设计、水利设计、排水设计、环境科学、生态技术、水文科学等各类科学技术的结合才能形成海绵。
- 核心目标:四水问题
- 设计逻辑
技术(理科)+艺术(文科)
海绵景观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海绵景观: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融合
06
海绵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分享
如何做到有颜值的海绵城市?
- 多专业合作模式:
生态设计总控:既要懂得海绵城市,也要懂方方面面的技术
海绵景观设计团队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总控设计师是指挥家。
完成的项目
我们运用“海绵景观”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项目实践,下面就是其中一些成功案例。
▲飞来峡水利基地海绵公园
▲麓湖生态城折线公园
▲萧山保利·融信大国璟
▲英德璞驿酒店
经典案例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海绵城市结合在地文化。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作为光明区的重点项目,充分体现出光明区最大的特色,即光明的田园风光,因此我们确定了以抽象的田园作为景观设计的主题,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单元模数。将海绵的设施、网络融入到景观的模数中,并以海绵植物模仿自然界中的田园植物,充分反映主题。
▲海绵城市与地形结合
▲屋顶花园
▲绿色屋顶
▲中庭雨水花园
▲海绵设施艺术化处理
▲具有层次感的科普展示
▲可互动式科普展示
▲ 具有展示性的雨水花园
- 推荐的参考资料
▲这两本书在当当、京东都可以买到
《海绵城市设计图解》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手册》
部分问题答疑集锦
Q1
植物不会枯死吗?
植物会不会枯死,海绵城市和这个所有的景观设计平时的开发和建设是一样的,它是需要维护的,没有海绵城市植物完全不去维护,任由它自生自灭的,就像我们平时的办公室里的物业会打扫一下,植物也是需要维护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物业维护的原理,植物除了我们选择正确的之外,还是需要正常的维护的。
Q2
海绵城市设计是不是由景观设计师做的?
海绵城市是甩给景观设计师做的吗?
这个就是行业问题,这个不是海绵设计师的问题,是我们景观设计师的问题,个人在美国工作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美国和澳洲所有的景观设计师都会做海绵,不需要找专门海绵城市的设计师去帮忙,景观设计师本身就有这个能力。但国内的景观设计专业还是缺失这部分的训练的,海绵城市其实并不是单一给排水专业的事情,而是应该由景观设计师作为所主导进行的多专业综合设计。这也是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趋势。
Q3
生物滞留池和雨水花园有什么区别?
生物滞留池和雨水花园本质是一回事,生物滞留设施包括雨水花园和生态树池等等,结构以及做法是类似的,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本质上都属于“生物滞留设施。
Q4
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的区别?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按照海绵来说它们结构不同。下凹绿地是一个简易的设施,可以不用做任何的下地面。
雨水花园必须要做地下的结构,否则,就不叫雨水花园了,它底下有非常复杂的垫层结构,才能消纳及去除污染物和细菌之类的,所以雨水花园结构更复杂,处理的能力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