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十二月民谣》——广东五华李经汉编辑_广东五华李镜章
粤东梅州地区·客家十二月民瑶
李经汉编辑原载于《对镜文选·一》第118-126页\李镜章校订增注
说明,农家十二月民谣,是以往农业社会一种手抄民歌,其中将贫民困境与富人安逸生活,描述得入木三分,使人读后有无限的感慨。余童稚时常在庭院倾听长辈口诵该谣,特别使人怀念。惟因时隔半个世纪以上,仅有一点模糊印象。乃函请乡中堂弟璧珍搜集。据覆:“该谣手抄本早已失传,老一辈虽有多人读过,亦仅记忆其正、二两月而已”。虽经多方查找,惜仍是残缺不全。据综合所得数据显示,一年十二个月中,每月有三十句,不足之处,已根据各月情况,予以补足,期使以往农村歌谣不致缺失云。此歌濒于失传之际,重加整理,对先人文化认识,谅有极大启示。又该歌谣用客家方言造句,读者请阅注记,较易了解谣中之意。
正月谣
正月是新年,烧香奉祖先。迟鸡开老酒,三牲拼一筵;门前挂利市,门神贴两边。村村舞狮子,锣鼓闹铮铮。灯笼点蜡烛,纸爆响连天。妇人转外家,甜粄用油煎。不觉正月半,屋屋赏花灯,三码并四六,欢喜万万千。光景容易过,酒完米也完。仍然籴米煮,依旧借人钱。圩圩去卖柴,担子又上肩。从商又出屋,耕种又落田。穷人难过日,富人日日年。富人莫欢笑,穷人莫怨天。鼻窦无点气,贫富总归仙。
[注]
1、“正月”的正字读音为征(zheng)的由来;依据幼学琼林「秦皇御讳、曰政,故读春正月为正」。其注释“御讳”就是皇帝的名字(正)音征。秦始皇的名字叫政,所以春正月正字改读征字的聲音。(增注:“犯讳”是读书人之大忌,故古时的避讳很多,如孔子名丘,古儒就将“丘”读“某”——孔某。唐代的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李肃晋,避晋音进,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以致不能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而影响前途。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于是写下《讳辩》一文,专论此事,表达他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泛滥的主张)
2、“利市”,新年時剪的大紅花帋貼在大門楣上端,表示一種吉祥之兆。(增注:大红纸约15X35公分,多为素色,亦有剪花、印书吉祥语者)。
3、“三码并四六”,是正月半,飲酒猜拳的句語。(增注:吆喝声,与“吆三喝四”意同。喜庆喝酒多有猜拳。用语从一到十:一品当朝、双生贵子、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禄位高升、七星伴月、八仙过海、九九重阳、十全十美。)
4、“鼻窦”,鼻子也。無點氣:是鼻子没有呼吸之意。
[镜章增注]
1、“迟鸡”,杀鸡。下文“买猪犀(刀部)”,意同杀猪。亦有称“劏鸡”、“劏猪”。
2、“开老酒”,开,取出;老酒,客家糯米酒(见附注3)
3、“三牲拼一筵”,三牲:猪、鸡、鱼。
4、“纸爆”,炮仗。
5、“转外家”,回娘家。习俗,过年外嫁女要回娘家拜年。广府人多定于年初二。
6、“甜粄”,年糕。(见附注6)
7、“屋屋”,家家户户。
8、“酒完米也完”,完,读延(yuan),押韵。
9、“圩圩”,每一个圩日。
10、“出屋”,离家,外出谋生。
11、“落田”,下农田、下农地从事耕作。
二月謠
二月醮坟时,粜谷买猪迟。锣鼓叮当响,幌伞插坟池。撦篮戴缨帽,摇扇手捋须。照丁分胙肉,食得笑迷迷。不觉惊蛰到,思量浸谷时。耙田做秧脚,开圳又作陂。几多癟肚子,苦楚无人知。谷種又唔够,石灰无便宜,蝦糠肥料贵,唔肥禾怕迟;无钱无处借,当衫又当被。老婆怨老公,老公又骂妻。你看有钱侪,长衫套短衣,两脚不沾泥,呼奴又喝婢,骑马或坐轿,拥妾又抱妻。可恨天不平,穷人受孤凄。
[注]
1、“撦篮“康熙字典383脚页,书画「正韵」昌者切。「博雅」揞坼砍开也。「客家话」音赊,即提也,撦篮者,即提篮也。
2、“胙肉”,祭祀用過的肉。(增注:胙肉,多为猪肉。“照丁分胙肉”,丁,指男丁,此是旧时重男轻女之一例)
3、“无人知”,没有人知的意思。(“无读冇(mao)”
4、“石灰”,這里是指可作肥料之用者。
5、“犀(刀部)”,殺也,如犀猪、犀鸡。
6、“癟肚子”,癟(bie,音别),不饱满,引伸“饿肚子”。
[镜章增注]
1、“幌伞”,幌伞,阆伞高大的伞,周边有彩布垂帘。祭祖仪仗之一种。
2、“唔(吾,乡音m闭口音)”,不。
3、“侪(chai,乡音sa)”,人、之人。有钱侪,有钱之人。
三月谣
三月是清明,相连谷雨至。天睛割麦子,落水捡牛屎。初初开菜园,勺嫲瓠拖地。出粪打石灰,咬烂大脚趾。秧有五十日,旱禾赶紧莳;临时请人工,乱都乱得死。一日三餐饭,工钱二十几。麦饭不敢煮,两头尖白米。煑了还再蒸,不软不硬取,猪肉大碗公,丝粉及木耳,螺肉并虾公,咸鱼及豆豉。小菜多放油,不醉不欢喜。额外去奉承,工钱价要起。昨日都话来,今朝又他去,人手不够侪,吞声又忍气。
[注]
1、“谷雨”,节候名,有阳曆四月三十日或二十一日。(增注:中国农曆有二十四个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农谚语“谷雨前好莳田,谷雨后好种豆”。)
2、“勺嫲瓠”,是菜瓜之一种。(增注:瓠,似葫芦,故多称葫芦瓜,其壳可作勺——音shao,舀取东西之器皿。嫲,附加语,客家语对人或物多用此附加语,男性称牯,女性称嫲。有昵爱之意。实物则多称为嫲,如“勺嫲”、“糟嫲”、笠嫲……)
[镜章增注]
1、“初初”,最初,第一次。
2、“出粪打石灰”,“出粪”,掏粪坑;打石灰,将大粪与石灰混在一起作春耕肥料。
3、“不软不硬取”,取,取出、捧出。米饭要软硬合适,才敢拿出来供应帮工。进一步说明请人帮工之艰难。
4、“碗公”,“虾公”,公,附加语。
5、“人手不够侪”,劳动力不足之人。
四月谣
四月是荒月,小菜都唔足。园中既冇芋,坝上又冇粟。苦瓜始打花,茄子正生目。无钱籴米煑,餐餐食麦粥。当衫又当裤,卖柴又卖竹。赤蕨既拗尽,上山挖土茯。浅个齐膝头,深个过腰腹。金瓜牛角瓠,豆菜捞麦粥。食了脚浮腫,瘦得皮包骨。好了粮户仔,欢喜粜贵谷。升米银三分,谷价千五六。冇忧又冇虑,食鱼又食肉。日日安乐嬲,真真系享福。赊借都不肯,只想谋田屋。今世享安乐,后世多劳禄。
[注]
1、“赤蕨”,野生蕨类之一,农家多上山采摘回来晒干作菜,荒月代替粮。
2、“粮户仔”,“粮户”有钱人之统称。有钱人家田地给佃农耕种,在家坐享收粮的富家子弟。
[镜章增注]
1、“始打花”,才开花。“正生目”,正在出芽。
2、“土茯”,土茯苓,俗称硬板头。荒年,农家用作粮食。
3、“浅个”、“深个”,个,指代“土获苓”:浅的土茯苓、深的土茯苓。土茯苓的根块埋得很深,挖掘时很费力。
4、“金瓜”,南瓜。
5、“瘦介”,瘦的人。
6、“嬲”,客音聊。无事做,不做事。
7、“系享福”,是。乡音读嘿(hei)。坐在家里收田租,不必参加田间劳动。
8、“只想谋田屋”,只是谋划怎样把人家的田地和房屋(不动产)掠夺到手。
五月谣
五月是端阳,肚饥日子长。麦子食完了,谷子未曾黄。鹅子不准放,鸭子又无养。人人喊过节,无钱愁一场。三牲少鸡凑,春子托盘装。还有旧猪肉,咸鱼两三両。捡来敬祖公,实在矛面光。打到两壶酒,豆叶撑大肠。糟麻同咸菜,盐碟并生姜。一升三筒米,分做几餐粮。算来难煮饭,只好啜粥汤。捱到夏至后,早谷踏青尝。长年是荒月,耕田矛希望。穷人矛好日,日夜枉思量。不如走江湖,免得饿肚肠。
[注]
1、“春子”,即鸡蛋也。(敬祖先,没有鸡,以鸡蛋替代)
2、“打到两壶酒”,打,买。
3、“矛”,矛,客家话叫没有的意思。(“矛面光”,矛,冇,没有面子。矛希望,没有希望;矛好日,没有好日子过)
4、“糟麻”,做酒后的糟,加盐浸渍于放礶中,可作日常下饭之菜。(“糟麻同咸莱”,糟麻、咸菜的制作,见附注3、4)。
[增注]
1、“未曾黄”,禾穗未成熟。
2、“豆叶撑大肠”,以豆叶充饥。
3、“早谷踏青尝”,踏,舂,如踏米、踏粄。青,禾青,还不黄熟登场之稻谷。俗称“割禾青”。
4、“走江湖”,外出四处流浪觅食。
六月谣
六月割了禾,穷人愁又多。先要交田租,满担又满箩。丰年要交足,荒年不能拖。债主来取钱,话得罗罗嗦。情愿送到屋,担得背驼驼。斗当人籴谷,五百钱一箩。燥哩喊唔燥,风了又风过。无钱来补会,逼得无奈何。捡起禾镰子,不见有谷多。剩下石把谷,不够养老婆。割禾无米煮,穷人受奔波。富人满仓谷,欢喜笑呵呵。想起已丑年,平谷打铜锣。打屁安狗心,不怕过当多。将钱来打散,问你记得么?
[注]
1、“斗当”,求人之意。(“斗当”,主动,挨求。“斗当人”,主动寻求买主。)
2、“燥哩喊唔噪”, 是指谷子晒得很干燥,债主还说不干燥。
3、“风了又风过”,是指谷子,经风车将不结实的谷吹过后,债主还要再三吹过始接受。(风,是动词,意指通过风车把谷子吹干净。风了又风,指风了多次。风车,见附注5。)
[镜章增注]
1、“剩下石把谷”,石读担(dan),旧时容量词——石、斗、升、合,转化为重量,是百斤、十斤、斤、两。把,约数。石把谷,100多斤。形容所剩无几。
2、“无钱来补会”,会,指民间自助储蓄组织。大家按期商定的金额交给会里。交钱叫补会。
3、“已丑年”,可能是指清光绪十五年(1889)或前一花甲。此歌谣于1935年从前已经流行。且1949年己丑年,无此现象。
4、“平谷打铜锣”,即官府敲打铜锣放赈。
5、“打屁安狗心”,俗语,喻骗人。打屁,放屁。乡间,小孩蹲下,狗以为小孩大便,就跑过来。其实只是放屁。狗闻到臭味,仍然安心地候着。
6、“过当”,罪孽。
7、“打散”,打发,应付。
七月谣
七月秋风起,翻禾又好莳。家家乱忙忙,大小都要去。想捉乳猪仔,行遍各墟市。买卖讨价钱,讲三又讲四。冇钱唔肯赊,白白送利市。归家谁肯借,愿出三分利。惊死借不到,细声问人去。句句喊太公,百话当打屁。失礼又讨羞,闷得一肚气。人情如纸薄,唔当捡狗屎。掌牛搭割草,慢慢挨过去。奉劝有钱人,穷人好布施。今世光景好,积德修下世。有还要欢喜,无还当救济。有钱不肯借,冇情又冇义。
[注]
1、“翻禾又好莳”,禾,水稻。翻,晚造。粤东地区,水稻分早造、晚造。“好莳”,好,到时间了。
2、“想捉乳猪仔”,即是想买乳猪来养之意。乳字,以去声读意能。(捉,买。乳猪仔,刚断奶小猪。
3、“白白送利市”,在街上没有买成,白白送了介绍费之意。(利市,此处指中介费)
4、“惊死借不到”, 恐怕借不到之意。
[镜章增注]
1、“唔当捡狗屎”,唔当,不如。捡狗屎,喻浪费时间。农民有空便去捡狗屎可作肥料。
2、“百话当打屁”,打屁,放屁。好话说尽,人家就是不理会,当你在放屁。
3、“掌牛搭割草”,掌牛,看牛。搭,一齐,与看牛同一时间割草。
4、“有还”,有钱归还。“无还”,没有钱归还。
八月谣
八月白露秋,穷人唔使愁。排来行芋运,餐餐一锅头。芋头并芋卵,满缽又满瓯。今餐吃唔完,下餐又怕馊。无哩又煮过,任食不使愁。各人改到完,唔改怕人偷。薯苗已谢了,黄豆也好收。番薯满地坜,谷子满田坵。摘了冷露豆,卖钱买猪油。赴墟戴笠嫲,老实不怕羞。蚊子正生角,黄蜂瓦檐就。县里月光饼,好过嘉应州。买到两三个,十五做中秋。人闲无紧事,割草服侍牛。天光随日暗,万事莫强求。
[注]
1、“改到”,指芋子种在园里要用锄头去锄挖起来也。(改到,挖出来)
2、“猪油”,以往客家农村一般人家炒菜多用猪油。(“卖猪油”,卖猪肥肉的简称。乡人食用油,有茶油、花生油,大多数是猪油。人们趁圩时,把猪背肥肉,或猪板油——附于猪肚腩两旁边的肥肉,买回来炸油,叫猪油。猪油渣,亦用以煮莱)
3、“赴墟”,墟是小市鎮,又是趕集,赴墟是到市場購物之意。(墟,各有墟期,或一、四、七日,或二、五、八日,或三、六、九日,或逢五、逢十。)
4、“蚊子正生角”,农村俗语,“七月蚊生牙,八月蚊生角,深秋几噆人苦,通宵难睡觉。”(噆,音惨(can),见康熙字典,136页,注解:庄子《天运篇》‘蚊虻噆肤,则通夕不寐矣’。)
[镜章增注]
1、“排来行芋运”,排来,按顺序轮到了。
2、“芋卵”,芋仔。
3、“瓯”,瓦盆。(也有说“满兜dou”,押韵,)
4、“元哩”,无奈,没有其他办法。
5、“各人改到完”,各人,各家各户。改,挖掘。完,乡音读圆(yuan)。
6、“赴圩戴笠嫲”,赴圩,趁圩、赶集。笠嫲,竹笠、竹帽。
7、“月光饼”,月饼。
九月谣
九月是寒露,唔敢着热裤。买得好棉花,纺纱织细布。袄婆并撒衣,今还在当铺。天冷想赎转,无钱眼鼓鼓。赤脚下河坜,冷起汗毛菰。幸得好心人,搭桥好行路。田禾要打水,天睛紧割蓾。初九是重阳,登高在何处。北厢和山岩,南厢鹞灵寺。若去神光山,人多难闪路。宝山麒麟寺,好多大松树。枫叶已染红,桐树叶渐除。菊花开满园,天睛冇浓雾。蟋蟀墙角叫,纸鷂上天舞。当此好时景,避灾有典故。
[注]
1、“洒衣”即旧时男人穿的长衫,礼服之一种,穿起来甚为潇洒。
2、“割蓾”,蓾(音鲁lu),是山中野草之一種。乡人用镰刀割回来作日常燃料。
[镜章增注]
1、“热裤”,单薄的裤。
2、“袄婆”,棉袄。
3、“赎转”,赎回。
4、“眼鼓鼓”,眼凸凸,无可奈何貌。
5、“赤脚下河坜”,赤脚,光着脚板。河坜,河里。下河坜,过河。光脚淌水过河。
6、“汗毛菰”,起鸡皮疙瘩。
7、“田禾要打水”,打水,放水荫田。
8、“难闪路”,闪,避让。
9、“纸鹞”,风筝之通称,秋天风高气爽,民间有放风箏习俗。
十月谣
十月是立冬,开始吹北风。落水日见少,日落晚霞红。怕冷南飞雁,阵阵过长空。早晨见霜冻,脚踭爆拆红。翻禾黄艳艳,谷串双打双。门前大坵嫲,番薯撑偪垄,田里水干尽,落水好煞冬。先割粪湖粘,禾担十分重。田禾虽割起,肩头才得松。接着改番薯,担担百二重。蒸酒蓑衣糯,晒燥加早砻。踏粄要破粘,糍粑用碓舂。野赤做无米,担畀主人公。谷种仔细晒,唔晒要生虫。十月紧收冬,矛只闲亚公。
[注]
1、“落水”,下雨也。
2、“大蚯麻”指一个很大块种田。
3、“野赤”指山田上收成的赤谷,做米成分较少。
4、“矛只闲亚公”指农怔收成时,人人忙碌,连老年人没有一个闲暇的人之意。(只,个。客家人对量词多称“只”。几个人——几只人;几头猪——几只猪;……鱼则称“条”、牛则称“头”、马则称“匹”)
5、“偪”,音畢,裂開也。(撑偪垄,形容番薯多且硕大,竟然把番薯垄坭土都挤爆了)
[镜章增注]
1、“爆拆”,皲(jun)裂。
2、“翻禾”,晚造水稻。
3、“煞冬”,也叫收冬。收拾晚造作物过冬。
4、“粪湖粘”、“蓑衣糯”、“野赤”,都是稻谷名称。
5、“早砻”,早一点加工成米粒。砻,磨的一种。见附注4。
6、“踏粄要破粘”,踏粄,这里是指蒸年糕(甜粄)。要破粘,要加粘米粉。粄,凡是米制品,客家人都叫“粄”,年糕——甜粄,鬆糕——发粄,汤米粉——水粄,……“踏粄”,因加工米粉时要用碓舂,要用脚踏碓,故将之简称为踏粄。见附注4。
7、“糍粑用碓舂”,糍粑,是将糯米饭放在碓臼里舂成粄状。也有将糯米饭放在石臼里,用木棍春成粄状。
十一月谣
十一月大雪,日日风发北。吹脱两耳公,脚踭都出血。番薯嗙老酒,矛饭也做得。朝晨炙日头,专寻墙角侧。人人揽火笼,落霜又落雪。看人种麦子,我也心悦悦。米麦并谷麦,种到冬至节。麦坜要打深,两边开田缺。赶早犁霜田,晒得白雪雪。蠢人矛划算,转霜过时节。月尾冬至到,祠堂多景色。一姓人都来,猪羊来祭设。虽冇蒸尝份,看看也做得。今日无功名,颈听耳公塞。他日发了财,主祭也做得。
[注]
1、“嗙老酒”,配酒的意思。(或叫“番薯帮老酒”,帮,送酒也)
2、“心悦悦”,心中很想的意思。(悦悦yue yue,心思思,心动,跃跃欲试)
3、“炙日头”,晒太阳。
4、“火笼”,一个小竹笼,约二十公分大,内有瓦钵,内盛阴火炭,冬天烤暖之用。(或叫“火熜”cong)
5、“蒸尝”,是农业社会留下尝产(叫公田),其孳息用来祭祖之用。
6、“颈听”,指无钱无势的人,在祠堂祭祖时,说的话别人不当一回事,不是用耳来听,而是用颈来代替。
[镜章增注]
1、“矛饭也做得”,做得,可以。不吃饭也可以。下面的“看看也做得”、“主祭也做得”,意同。
2、“虽无蒸尝份”,古时有冬蒸、夏祀、春禴、秋尝四季祭祀先人礼制。蒸尝,是祭祀先人之统称。无份,不是同宗或同族人,所以说看看也可以。
3、“主祭”,通常是由族中老大为主祭。
十二月谣
十二月大寒,年穷月又尽。年到债也到,穷人要老命。债主上门来,一见心兢兢。一到入年架,箩格亲戚敬。做会酬天神,香烛并纸锭。浸米踏年粄,茶油糖要秤。讲究好兆头,大橘先买定。萝卜并香料,百物都贵尽。到了三十晚,除旧来迎新。采青煮香水,老幼洗净身。希望好运到,饭菜要有剩。侪侪请祖公,酌盒祀灶神。三十团圆饭,有炒又有蒸。上头梳新髻,夜卦有人听。天光就新年,恭禧添福庆。
[注]
1、“箩格”,是一種精致有蓋的籃子,年節或其他喜庆时,为盛禮物敬親人之用。
2、“采青”,农村过年三十日下午,到园里采摘一种香蒲草和和柚子、柏树叶等多种采青,煮水,有一种幽香(又一说有杀菌效力),家中老幼大家洗澡后,算大一岁,人人吉利,是一种长命的意思。
3、“侪侪”就是同辈人,如吾侪,即是我们之意。
4、“上头梳新髻”,就是头上梳一个新髻。以往童养媳,到了十五、六岁发育正常,年三十日家人为之梳了成人髻,晚上与小丈夫送做堆,正式同房,这个髻乡人叫“上头”。
[镜章增注]
1、“心兢兢”,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应对。
2、“入年架”,腊月25日。此日大洗涤,开始过年。
3、“浸米踏年粄”,见前附注6。
以上各月民谣,读时对以往农业社会,恍如时光倒流,走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时光隧道,与当时之人交谈或观其事,活生生的展现眼前,想读者必有感焉。(本歌谣由堂弟璧珍煞费心力,搜集与补齐每月缺句,特予致谢。)
[镜章附注]此民谣,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文字流畅,语言通俗,有韵味,可读可吟,村民多能诵。堂兄经汉先生将之整理刊登于《对镜文选·第一集》第117-126页。现转载于此,以享同好。校订时,在正文中增加了一些注释,又在下面作了几点附注。未呈经汉兄审阅,顺致歉意。
1、宗兄经汉先生,名札瑞,毕业于国民政府中央警官学校,曾任台湾高雄市警察局主任,著有《对镜李氏族谱》、《李氏渊源概要》、《小轩札记》、《客家丛谈》、《客家新人俚谣》、《客家族系的研讨》、《杂字汇集》、《承启录》、《客家歌谣拾遗集》、《道德经易知集》、《嘉言集锦》、《老子思想简介》等卷及主编《李浩然翁纪念专辑》、《对镜文选·第一集》。亦曾为《龙昭李公源流》撰序。
2、璧珍先生,名偕瑞,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中学教师,有教学论文获五华县一等奖。曾为修建之“藩公祠”及重建之“尚誉公祠”撰长联;草拟维护浩然公坟《倡议书》;参与编纂《李浩然翁记念专辑》、《对镜文选·第一集》、倡修和编辑《广东五华安流原低坑福昌乡李氏四世祖致祥公裔系族谱》,并曾为《龙昭李公源流》、《对镜晚晴轩触发录·诗词集》题跋。
3、“老酒”,泛指客家糯米酒。客家米酒有两种:烧酒、老酒。烧酒是用粘米蒸制而成。五华水寨出品“长乐烧”就风糜粤东及东南客籍华侨地区。老酒是用纯净糯米,以传统方法制成。制作精良,酒质香醇可口。制作:先将纯糯米洗净,置于大铁锅里煮熟成米饭。这一工序的关键是:铁锅要干净,用水要适量,用火不可过猛,避免把饭烧焦。其次,将煮好糯米饭置于大模篮里,使之自然凉至微温,洒入酒饼粉(发酵粉),净手不断反复将之拔弄,尽量使酒饼粉分布均匀。第三道工序酿酒。将糯米饭置酒缸,使之贴近缸壁,中间留一深窝,加上缸盖。数日(视天气而定)后发酵,渗出酒液。从此按米量及发酵具体情况加水。这一工序,经验极为重要。水多少关系酒精浓度。酒水加红粬染色,然将之盛入大瓮中。第四道工序煮酒,将酒瓮置于露天空地,用禾杆草绳把瓮逐一缠好,在瓮周围及瓮与瓮之填满稻谷壳,点火燃烧。要点:不用明火;严防酒沸从瓮里溢出引发明火,甚至酒水着火(如酒着了火,一是酒变味,二是火灾影响其他酒瓮);注意酒水蒸发量,适时加入备用酒水。煮多长时间,是经验,不详。酒煮好,完全自然冷却后,用泥巴将瓮口密封好。放置于阁楼干燥地方,待用。当年为新酒,隔年为老酒。时间越长久,越香醇。密封瓮口有多种材料选择:布袋盛河沙、蕉叶、箬叶、瓷盆。先把瓮口封好,再用泥巴密封,使之完全不透气。
4、咸菜的腌制方法也很讲究。将从菜摘回潮大芥菜晾干表面水分至呈蔫状。每棵叶约10片,制作一次,约五棵量。将叶片逐一撇开,叶放于大模篮里,洒上粗生盐(盐分量多少,是经验,不详)。用双手不断地搓至芥菜变软由叶色青绿转为深绿。入瓮缸,用泥巴密封瓮口。约一个半月后,可启封取出,呈金黄色。生食、熟食均可。尤以煲(炆)猪肉最为可口。醮坟时,多以此为主菜。用大铁锅将咸菜炆至青绿色,味香扑鼻,大快朵颐。
5、旧时农村挑选谷子、米粒,碾米、磨粉有三种工具:风车、磨、碓(音对dui)。
“风车”。高、长,各约1.5米,阔80公分,呈扁形。前部上端有斗状木箱,箱下面有活门,可以调节谷子、米粒流量大小。后部装风叶片。把谷子放进箱子,谷子从活门缓缓下泄。同时用手摇动风叶,将谷子中癟粒、米糠吹走。流量缓慢,风越大,风的次数越多,剩下的谷粒就越精——饱满;同样,米粒也更干净。
“磨”。有两种:石磨、竹磨。竹磨,客家人叫砻。加工稻米叫砻谷。竹磨之形状、原理与石磨完全相同。用竹笏制成竹箩状,中放黄坭夯实,钉上竹齿。竹齿必须用坚硬茅竹削成约2x8公分竹片,放在锅里,埋上幼砂,用锅铲反复搅动,炒干至金黄色。竹齿的排列,与石磨磨齿相同。
“碓”。由石臼、碓杆组成。碓杆为上字形,长约1.5米。碓头弯曲,套着如口盅铁制品。碓尾40公分处有一横木。原理如翘翘板。用脚踏动尾部,头部与臼内米粒不断摩擦,使米粒磨去粗皮(糠),成为精米。这一加工过程叫踏米。将原料——糯米或粘米,水浸过夜。捞起晾干表面水分,放进碓臼,踏舂成粉状,则叫踏粉,或叫踏粄。
6、重阳节的来历:中国人把单日为阳,双日为阴。九九相重,就叫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河两岸每年秋天都流行瘟疫。桓景父母及很多乡亲都因此而死。听说此乃瘟魔作祟。桓景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师从终南山中道长费长房学艺。一天,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乡,传话给乡亲。重阳那天,带领乡亲父老登上山头,插上茱萸叶、喝了菊花酒。自己持剑回村去斩瘟魔。不一会,瘟魔来到村庄,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回身走进村里。桓景舞剑迎战,把瘟魔杀死。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世代相传,成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校订/增注者言]
此民谣,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文字流畅,语言通俗,有韵味,可读可吟,村民多能诵。堂兄经汉先生将之整理刊登于《对镜文选·第一集》第117-126页。现转载于此,以享同好。校订时,在正文中增加了一些注释,又在下面作了几点附注。未呈经汉兄审阅,顺致歉意。
[附注]
1、宗兄经汉先生,名札瑞,毕业于国民政府中央警官学校,曾任台湾高雄市警察局主任,著有《对镜李氏族谱》、《李氏渊源概要》、《小轩札记》、《客家丛谈》、《客家新人俚谣》、《客家族系的研讨》、《杂字汇集》、《承启录》、《客家歌谣拾遗集》、《道德经易知集》、《嘉言集锦》、《老子思想简介》等卷及主编《李浩然翁纪念专辑》、《对镜文选·第一集》。亦曾为《龙昭李公源流》撰序。
2、璧珍先生,名偕瑞,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中学教师,有教学论文获五华县一等奖。曾为修建之“藩公祠”及重建之“尚誉公祠”撰长联;草拟维护浩然公坟《倡议书》;参与编纂《李浩然翁记念专辑》、《对镜文选·第一集》、倡修和编辑《广东五华安流原低坑福昌乡李氏四世祖致祥公裔系族谱》,并曾为《龙昭李公源流》、《对镜晚晴轩触发录·诗词集》题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州客家娘酒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纪实|寻味客家娘酒,传承千年酿酒工艺
“客家娘酒”---客家人人必备的美食!洋溢着家乡的味道!
现在绝对稀有的客家炙娘酒方式,炙出的酒简直是人间极品
客家土法酿酒方法,客家人是怎么酿酒的?
客家酿酒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