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博士精神分析课程答疑(一):关于心理防御机制与儿童发展的关联
和光慧心于2016年9月6日正式统一改为以上新版LOGO,具体声明请见阅读原文

有学员在看完《自我心理学:防御机制》一章视频课程内容后,提出如下非常好的思考和问题:
“有些防御机制,放到儿童发展的脉络里,很像发展的必经阶段。例如:幻觉,婴儿会通过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了,而有主观全能感,这又是婴儿早期很需要的一种感觉,这是不是一种成长必须的幻觉?例如:投射性认同,6岁以前,儿童确定自己好不好,值不值得被爱,存在是否有意义,需要通过不断从父母那里得到印证,这是不是获得对自我认同的必经阶段呢?又如:分裂,非黑即白是儿童逻辑发展的一个阶段,一开始只能理解简单逻辑,人分熟人和陌生人,陌生人分好人和坏人。过了这个阶段,灰色地带才能被理解。我想,防御机制对发展是必须的,那么,它如何走向了神经症或者更严重的人格和精神疾病呢?如何理解儿童发展和防御机制的区别呢?儿童能否发展出对防御机制的内省,关键在哪里?非常希望得到钟老师的指点!”




现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回答如下,供大家参考和进一步思考:

首先,把“防御机制”视为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我看来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无论是婴儿神经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正常儿童的心理学认知能力发展实验研究、以及精神分析师的临床观察,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个观点。

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如果婴儿的早期生活中,首先会在内部心理世界中出现“好客体”与“坏客体”的表征(你可以把这种表征理解为一种“幻想”),这个时候,婴儿是“分裂”(splitting)的,大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整合“恨”与“爱”(记住:这个时候的婴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在一个活跃的时期,很不成熟),克莱因把婴儿进入这个时期叫做“偏执-分裂位相”(PS-Position)。之后,婴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有效照看者(通常是母亲)的帮助下,逐渐发展出一种“整合”的能力,去整合内心世界的“爱”和“恨”,克莱因把婴儿进入这个时期叫做“抑郁位相”(D-Position),学员可以继续在我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初级视频课程》中学习《客体关系(一)》这个部分,进一步理解这个理论和发展过程。

儿童是如何发展并走向了神经症或者更严重的人格和精神疾病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涉及精神分析关于“儿童早期创伤”的理解了。一般来说,儿童在越早期遇到的哺育环境中的“创伤”,越容易带来的心智发育不良。这种“创伤”可以理解为一种严重的超过儿童应对能力的环境刺激,或对儿童进行的感官、感受剥夺。比如,依照克莱因的观点,如果儿童在生命早期的偏执-分裂位相(PS-Position)遇到一些超过其应对能力的创伤,则有可能进入一种“病理性的偏执位相”,而无法正常发展进入所谓的“抑郁位相”(D-Position),从而失去“整合”能力——无法整合“爱”和“恨”。

“病理性的偏执位相”在一些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身上能被发现,比如,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治疗师能清晰的看到这种“无法整合爱和恨”的现象,表现为“非黑即白”的病理思维、冲动行为(自伤、自残、攻击行为等)、情绪极度不稳定以及不可抑制的愤怒等症状。{学员可以进一步在“钟博士”公众微信号内收听“微电台”——《心理创伤的精神分析治疗》,进一步理解心理创伤的有关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要点。}
 
如何理解儿童发展和防御机制的区别呢?
 
首先,如果学员在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初级视频课程》中《防御机制》一章的课程后,可以知道防御机制其实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原始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以及成熟的防御机制。在我看来,防御机制没有简单的“病理”与“正常”之分,我们不能说哪个防御机制就一定是病理的。

问题的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智发展是否能在哪个水平?这个心智发展的状态是否与其年龄相一致?比如:“分裂”是一个典型的原始的防御机制,如果出现在儿童早期的生命中,那么这个是非常正常而且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步骤;如果是出现在一个30岁的成人人格障碍患者中,那么我们就理解为这位患者的心理发展出了“病理性的偏执位相”,这个“分裂”也就成为了患者的一个“症状表现”了,而精神分析师或临床心理治疗师也是把这位患者的“原始防御机制”作为了评估其“心理发育”的一个证据之一。

儿童能否发展出对防御机制的内省,关键在哪里?
 
一般而言,我们不把“内省”看做是一种“防御机制”。“内省”(insight)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在防御机制中,有一种“过度内省”是属于相对成熟的防御机制(可以理解为遇到问题倾向于过多的思考、不倾向于去行动),一般在精神分析师、佛教徒、哲学家等职业中能更多的被发现。一个人的“内省”能力,是伴随其心智发展而获得的。在弗洛伊德看来,“内省”神经症患者的一种能力。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只有发展进入“抑郁位相”的个体,可以具有更多的内省能力。因此,“内省”是一个人心智发展到相对较好的神经症水平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个体一般能通过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内心(包括无意识)、通过了解自己获得对心理冲突的深入认识,并作为缓解神经症症状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关于儿童的主观“全能感”的问题,涉及到正常自恋的发展和异常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了,学员可以进一步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初级视频课程》中《自体心理学》一章,获取进一步的相关知识。

感谢学员的问题,让我们能深入讨论这些重要议题。学习精神分析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艰辛的旅途。我鼓励大家不断“理论结合实践”去学习精神分析!随时随地学习精分!

点击“随时随地学习精分”可查看更详细的课程介绍喔!



这门课程可以让您学到什么?

《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初级班)网络课程将系统介绍和研讨现代心理动力性治疗的发展、精神分析四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精神分析治疗基本技术和实践规范。

通过理论学习,您将理解和领会心理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包括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等;通过实务介绍,您将初步掌握心理分析实践技能和基本技术,包括分析师的节制、自由联想、动力性评估、对阻抗和移情的分析、对反移情的分析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与讨论,您将了解如何在操作层面运用心理分析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从心理分析角度对临床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把所学运用于实际个案的治疗之中。


课程内容有哪些?

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理论实务交叉的方式安排。您可以按照顺序依次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

第一章      心理分析历史1:从弗洛伊德到新弗洛伊德学派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一):理论
第三章       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二):防御机制及其识别
第四章       设置与初始访谈:理论与原则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一):克莱因
第六章       客体关系理论(二):精神分析的焦虑层级
第七章       心理动力性评估与诊断
第八章       开始治疗:自由联想、阻抗与防御
第九章       移情与反移情:理论、历史
第十章       治疗技术:解释及其他干预
第十一章        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历史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争议与整合
第十三章        治疗技术:心理动力性治疗的结束

此外,为了适应大家学习时间分散的需要,网络课程采用20-30分钟一节,多节形成一章,学员可随时随地找时间学习哦!

课程适合谁?

精神分析魅力无穷,无论性别年龄行业,只要感兴趣,您都可以通过本课程踏入精神分析的殿堂。但就职业发展而言,课程尤其适合下列人群:

1.希望系统学习精神分析治疗或心理动力治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包括医院的临床心理学科医生);
2.希望为企业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心理评估的顾问或EAP顾问;
3.希望在各类学校有效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们;
4.希望在各类机构,包括:军队、监狱、警务部门、NGO机构涉及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或职业人士;
5.适合那个最伟大的职业:妈妈!爸爸!


亲爱的,您就随时听,随便听,
放开了听,爱咋听咋听。
钟博士的课就是为你打造的!
有没有被诱惑到呢?!


自助报名
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们(一)
只有当你本已破碎,你才会被摧毁
精神分析——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杨凤池“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安娜·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