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龙祥:表面解剖学、影像学、人体测量学方法在针灸腧穴定位标准化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作者简介】黄龙祥: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在修订针灸腧穴定位的国家标准以及制订针灸经穴定位的国际标准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解剖学的新分支表面解剖学以及影像学的方法对于针灸腧穴定位与取穴进行试验性研究成功地解决了以往单纯依据文献分析方法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不仅为经穴定位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系统发掘了中国古代在针灸腧穴定位方面所积累的表面解剖学经验的科学价值和新的生命力从而为现代表面解剖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是研究人体深层结构与表面关系的科学通过观察和触摸来研究人体体表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深部结构和器官在体表的标志和投影它从现代解剖学体系中独立出来的历史很短以至于在解剖学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文本见不到表面解剖学”或“surface anatomy”。然而古代针灸腧穴定位的解剖学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表面解剖学之上可见它是一门古老的年轻学科以往针灸界和解剖学界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早在1888年前就开始致力用大体解剖学的知识重构针灸腧穴定位的科学体系然而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常常出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的情况。这种情形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启动的一项针灸腧穴定位的国际标准研究项目《针灸经穴定位》研究过程中反映得格外突出参与此项研究的中国专家首先意识到大体解剖这双“鞋”不合针灸定位这双“脚”需要寻找新的“鞋子”。于是积极适时地引入表面解剖学的原理、方法、知识成功地解决了以往依据文献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回顾整个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研究的过程我们认识到对于某些疑难问题的解决除了应用表面解剖学方法外还需要人体测量学、影像学方法以及大体解剖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下通过几个典型的实例来说明在针灸腧穴定位标准化研究中引入表面解剖学、人体测量学、影像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能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定位表述的基础

1 章门、京门穴例


在针灸腧穴定位的国际标准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用于腧穴定位的体表标志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因此在制订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的文本时必须首先搞清这种差异的结构及差异的程度从而保证制订的国际标准具有广泛的地域间的适用性。以下以章门、京门穴为例说明人体结构的种族差异对于制订腧穴定位国际标准的影响以及解决的办法。

经典解剖学教科书皆称肋骨中有两条“浮肋”floating rib),即第11、12肋。因此现代针灸书中皆谓肋弓缘外下触及的第1个浮肋即第11肋。国际标准《经穴部位》草案对于以11肋为标志定位的“章门”穴的取穴方法的说明文字为“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然而人体测量的结果发现了被检查者中第10肋“游离”现象。进一步的文献调查表明中国人约有78%的人群第10肋也为“浮肋”[1]另有文献报道不同人种中第10肋为“浮肋”的出现率在35%~ 70%之间[2]。这样至少对于中国人来说按照上述国际标准所述的取穴方法触及的则可能是第10肋而不是第11肋从而无法保证临床取穴的准确性与针灸的有效性。

我们建议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文本关于章门、京门取穴的说明文字修订为:

章门侧卧举臂屈上足伸下足先确认第12肋游离端再沿着肋弓缘向前触摸到的浮肋即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

京门侧卧举臂从腋后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后触及第12肋骨游离端在下方取穴。

临床取穴中如果触及的第1个浮肋端在腋前线之前时一定要再接着向后触诊找寻真正的第11肋。当然最保险的办法是对于所有取穴对象都采用这种沿肋弓缘下从锁骨中线附近由前至后的全程触诊法以排除可能出现的“3个浮肋”的情况。

以上结果提示第10肋“游离”现象在中国人群中的出现率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很难再将其视为“变异”应当看作是一种正常现象。至于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人第10肋游离以及这一现象是自古存在的还是从某一时段发生并不断增多的我们还不清楚但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其研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针灸学的范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中国人第10肋“游离”现象中国古代解剖资料已有明确记载如清代沈彤《释骨》曰“胁骨之短而在下者曰撅肋三其最短夹脊者曰季肋。”这里明确指出游离在下的肋骨有三其中最短、最下者曰季肋。


2 腰眼穴例


人体结构除了存在种族性差异外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如果不掌握这种差异的规律就不能保证针灸腧穴定位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试以腰眼穴定位为例说明如下。

在骶髂部有两个对称的像酒窝一样的凹陷有两个针灸腧穴正在凹陷中称为“腰眼”或“腰目”)。现代解剖学对这两个凹陷没有正式的名称或称作sacral dimples骶窝或骶凹。对于这两个凹陷的体表定位针灸文献自古就有较大分歧或作“在肾俞下三寸亦夹脊骨两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备急千金要方》),或“第四及第五腰椎之左右凹陷中。”《中国针灸学》),或“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 5寸凹陷中。”1990年版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西方经典解剖学著作虽然没有对此凹陷加以解剖学定位描述但认为此凹陷即髂后上棘所在而又认定后者横平第2骶椎the second sacral vertebra或第2骶后孔the second posterior sacral foramina。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尽管检验此说非常容易只是人们从未想到过要去检验。

我们通过表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给合尸体解剖测量方法对上述长期困扰东西方解剖学家和针灸医生的难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表面解剖学试验在发育良好的人体不论男妇老幼均可见髂后上棘处皮肤呈浅窝状。总体而言女性更明显而且在男性这两凹陷的间距小于女性的间距男女两髂后上棘间的距离比值为67。髂后上棘横平第1骶后孔the first posterior sacral foramina),而不是第2骶后孔。

X光片测量由于X光片不能显示软组织具体的测量数值略小于活体表面测量的结果但男女间的比值与表面解剖学结果完全一致为67。

结论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关于腰眼穴的体表定位的表述均不正确该穴应当像乳中穴一样直接以体表标志髂后上棘定位而不宜再以折量寸定位。

建议鉴于髂后上棘是一个非常常用的体表解剖标志因此搞清楚它的准确体表定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限于针灸腧穴定位。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大样本的实测研究。

其它如1990年版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关于筑宾、风市、阴包等穴的错误以及国际标准制订过程中对于中日韩3国定位分歧的解决也都通过这次系统的表面解剖学研究结果或加以修正或决定取舍。

此外针灸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之一骨度折量系统的建立最初就使用了人体测量学的方法如今要使这一古老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以更加适用于临床取穴实际依然需要借助人体测量包括X光测量的方法加以调整。例如膝以上的大腿部腧穴的折量以髌底为基准线而膝以下的腧穴则以髌尖为基准点因此必须确定“髌尖”到“髌底”的折量长度这就需要根据人体实测的结果加以折算。在新修订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新制订的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文本草案中都新增了这一折量分寸。关于针灸腧穴定位的人体测量研究已被列入国家标准制订的专项系统的研究结果拟另文详述。


古典理解的基础


如前所述古代针灸腧穴定位采用的是表面解剖学的方法因此表面解剖学知识就成为正确解读古典针灸文献的重要环节。

髀关穴是中国、日本、韩国3国定位有分歧的腧穴之一而且3国专家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解决这一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古典文献中所描述的体表标志“伏兔后交分”的破解而破解这一术语主要依赖于表面解剖学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1 文本解析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黄帝明堂经》

这一定位描述很简单只有6个字,但却很明确。原文中的“伏兔”和“交分”对于前者由于后世文献有较为形象的描述现代人很容易便找到相对应的现代解剖学术语——股直肌而所谓“分”是指肌肉《内经》《黄帝明堂经》均可见“分肉”一词则“交分”系指“两条肌肉相交处”。而由现代大体解剖学可知股直肌近端即“伏兔后”内侧的缝匠肌与外侧的阔筋膜张肌相交形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凹陷——即所谓“伏兔后交分中”。至此这一让中日韩3国专家费尽周折的古典解剖术语涣然冰释。

然而接下来还要证明在不借助解剖刀的前提下能否在活体上显示或确定“伏兔后交分”这一解剖标志。经反复表面解剖学试验获得其具体方法如下跷足稍屈膝大腿稍外展外旋脚掌用力向前下方抵绷紧肌肉此时在股直肌近端即可显现出两条相交叉的肌肉(斜向内侧极明显的为缝匠肌,外侧为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间围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凹陷,其三角形尖下凹陷处即为“交分”,也即髀关穴。


2 大体解剖学检验


尸体解剖标本所见与活体体表显示的结果完全吻合股直肌近端内侧的缝匠肌和外侧的阔筋膜张肌相交叉形成一个三角形凹陷。

基于上述文本分析及试验检验结果新修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文本对于髀关穴的定位描述如下

髀关ST 31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

此时当我们再看《黄帝明堂经》关于髀关穴的定位描述不禁感慨其何等的简练而精确只是由于后人不识“交分”之意而变生出许多分歧又由于不明不同骨度系统下腧穴定位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外在髀关穴定位上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

在股前外侧这个三角形凹陷的内侧还有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凹陷——“股三角”在其尖角处也有一个重要的穴位——箕门这也是中日韩3国定位有分歧的穴位而这一分歧的解决需要更加精准的表面解剖学经验与技巧最终中国专家也以其令人信服的试验证明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从以上典型实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虽然说针灸明堂是一个古典表面解剖学的宝库然而它使用的是笼统的非专业术语如“两筋间”“两骨间”“分肉间”“动脉中”“锐肉端”“锐骨下”之类诸筋、骨、肉、脉等皆未有具体的名称这就只能采取面授口传的方式传承这种情形颇似《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斩轮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正是由于“口不能言”至今在中医院校腧穴定位的“点穴”课还没有教材只能由老师手把手亲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其中表面解剖学与人体测量学研究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便无法准确理解古典针灸学著作也无法根据标准针灸腧穴定位文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定位。

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将古代针灸明堂文献中腧穴定位的解剖标志术语准确理解之后转换为现代解剖学语言再用图形加以表达最后再从图形到人体每一个环节的转换都非常的艰难哪怕是一个很细小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涉及许多知识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试验。对于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从以下实例中可见一斑:

曲泉在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黄帝明堂经》

阴谷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黄帝明堂经》

曲泉穴部位的古代文献描述并不复杂与“阴谷”的位置关系只是一“筋”之隔。按理说只要阴谷穴定位正确了此穴定位便不成问题。可是中外针灸腧穴标准或教材关于此穴定位的描述有非常大的分歧:

缝匠肌、股薄肌之间。日本统编教材

胫骨内侧髁下缘鹅足与腓肠肌之间。日本教参

胫骨内侧髁后方与半膜肌腱之间。1957年版南京《针灸学》教材、韩国教材等

股骨内侧髁后半膜肌、半腱肌肌腱停止部前方缝匠肌后缘。韩国《经穴学》

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解剖缝匠肌后缘股薄肌腱后缘半膜肌腱、腓肠肌内侧头。中国1990版国家标准

以上所引文献都是国家标准或者国家统编教材事实标准),都是出自代表国家水平的众多不同学科专家的多年研究结果。可是如果对解剖学非常熟悉就不难发现上述定位涉及了膝内侧、后内侧的所有5条肌肉涉及的距离和范围差不多有1掌大。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取的穴都叫作“曲泉”那么此穴实际上“名存实亡”了这样的标准也就形同虚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腧穴定位这么多国家的这么多专家研究了这么长的时间依然存在这么大的分歧如何解决不仅需要传统的大体解剖学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表面解剖学经验。

再来看一个原本很简单但却让中外专家费尽周折的例子

冲门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

扶承在尻臀下股阴上约纹中。

尺泽在肘中约上动脉。

委中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黄帝明堂》

对于腹与股、臀与股之间的皮皱《黄帝明堂经》均谓“约”或“约纹”正如对于肘横纹、腘横纹的命名一样。对于臀、肘、腘3处横纹的术语转换都很顺利而对于腹、股交界处横纹的翻译在制订相关经穴定位的国际标准过程中却引起长时间的激烈争论。以往中医界对于此处横纹译为“腹股沟”正如将臀横纹译作“臀沟”一样。可是有些中外专家认为解剖学术语中的“腹股沟”是指一个区域不是指腹股交界处的那条皮皱而有明确定义的解剖学术语是“腹股沟韧带”建议将古文献中“横骨两端约中”译作“腹股沟韧带”。然而腹股沟韧带是一个带而不是一条线与腹股沟斜纹的概念不同。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现代解剖学对于腹股交界处皮皱的术语fold of the groin译成中文就应当是“腹股沟”与臀横纹的术语gluteal fold译作“臀沟”的规则完全一样。之所以出现激烈争论关键是混淆了“腹股沟”fold of the groin)和“腹股沟区”(region of thegroin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此可见要做好针灸腧穴定位的古今解剖术语的转换需要同时具备针灸文献与现代解剖学知识的复合型专家才能胜任不然针灸学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失去其真实的自我。其实古今中外关于腧穴定位的分歧有不少正是后人包括今人无法解读或者误解古代针灸文献中解剖术语所致。


学科发展的基础


当肩外展时肩峰外侧缘前后各呈现一个凹陷分别是两个针灸的重要腧穴——“肩髃”“肩髎”。自古以来对于这两个穴的定位都是直接以这两个体表凹陷描述直到第1版国家标准文本《经穴部位》仍然如此“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然而这样的描述实际上是具体的取穴技法而不是有关腧穴部位的规范定义作为临床取穴完全没有问题但作为一种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文本必须对这两个凹陷给出解剖学的描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肩部这两个对于针灸学非常重要的凹陷却并没有引起解剖学家的重视迄今没有关于这两个凹陷的解剖学描述。因此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国际标准的制订要想真正做到“标准”,必须首先将这些描述体表标志的自然语言转换为解剖学语言。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通过表面解剖学的方法探明这两个凹陷与覆盖肩关节的三角肌3个肌束之间的位置关系接下来还可通过影像学的方法考察肌性标志与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而完成以上设计最终解决这一难题中外专家先后经过3次会议的讨论三易其稿花费时间更是长达半年之久。除了应用表面解剖学方法之外还采用了X光直接数字成像系统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R影像学方法。

在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古今中外术语的转换。肩髃、肩髎穴即是其中的典型实例一方面有实实在在的结构——肩部的两个肌肉凹陷另一方面现代解剖学没有对应的描述这说明现代解剖学对于人体结构特别是体表动态结构的研究还有不少盲区。

总之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化研究给现代解剖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给解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现代解剖学还没有现成的数据可用的现状下必须尽快补上必要的基础研究。没有鞋子要制新鞋切不可随便找一双不合脚的鞋凑合当鞋子与脚不合时要改变的永远是鞋子。在针灸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削足适履的做法。

众所周知定位要准确首先定位的参照物要校准具体到针灸腧穴定位而言必须首先确保其依据的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是确定无疑的。目前针灸腧穴定位所依据的人体常用解剖结构的体表定位都直接引用西方权威解剖学著作例如“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两髂后上棘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等等。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关于这些数据的确切的实测方法和测量数据的报道。这与传统解剖学的悠长历史和当今普遍强调循证医学的背景很不相称。要将针灸腧穴定位所依靠的基础打好同样需要采用表面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以及影像学方法。


图形制作的支撑


以往在为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所绘制的插图、挂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图文不对应标准文本腧穴定位所涉及的解剖标志或者图中完全没有显示或者显示的是完全错误的或者只能显示单层结构没有不同层次结构间的叠加定位的立体显示。此外只有反映腧穴部位的图没有反映取穴的图只有线条示意图没有实景图或实景摹绘图。

这样的插图与挂图一方面起不到帮助理解、说明标准文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所制作的腧穴图也失去了评判的依据。换言之制图者本人也不知道他图中标定的腧穴位置是否正确因为没有体表标志可供参照。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研究者对于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缺乏表面解剖学的支持又没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还以肩髃、肩髎穴为例加以说明标准定位文本对于此二穴的定位是以肩峰为定穴标志那么腧穴部位图就必须不仅要显示肩峰这一骨性标志而且要准确地反映出其与体表肌性标志的准确的解剖学叠加定位关系。这就必须采用影像学的方法获得不同层次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然后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处理功能实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立体定位而此二穴的取穴法描述是以体表肌性标志定位的那么在图中又必须能真实显示出相应肌性标志这就需要表面解剖学的经验与技巧。只有这样设计制作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图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腧穴插图的科学性。至于挂图与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则更加复杂需要清楚地显示相关穴位的周围结构、体表标志可以透过表面看到内部的肌肉、骨骼提供对解剖学空间关系的视觉与触觉的全新理解。关于国家标准腧穴定位插图、挂图与模型已经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立项研究限于篇幅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文中所涉及的大量相关的表面解剖学研究实例详见笔者新著《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学与表面解剖学、影像学的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版


结  语


1表面解剖学解剖学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学科——虽在最新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解剖学术语中还见不到“表面解剖学”或surface anatomy的标准术语但早在2000~3000年前中国针灸腧穴定位就在非常广泛地应用了。

2影像学表面解剖学的补充与延伸——不仅促进了现代解剖学向“活体”“动态”转向也为新生的表面解剖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二者的结合将诞生出一个新的解剖学分支学科——人体活体解剖学。

3需求一门新学科发展的最大动力——表面解剖学的最早应用与最大需求是针灸学的腧穴定位针灸学是最有希望为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学科。而伴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针灸腧穴定位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4这次探索性研究开启了标准化研究的一种全新思路体现出在研究思路方法上的示范作用。但它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针灸标准化的本身更多的是展示了针灸学新的飞跃发展的前景以及对现代解剖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英]威廉斯(Williams P L),等.格氏解剖学.38版,杨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542


本文原载于《针刺研究》2007年8月第32卷第4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标准解读:《经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21)
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八髎穴
首个中兽医针灸国家标准诞生
针灸腧穴的定位和特点:尺泽穴
腧穴定位的四种方法,简单实用!
【述评】现代科学视角下的腧穴多态性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