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姗,赵京生|曲意之气:针刺究竟补泻了什么

作者简介:

姜姗,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京生,知名针灸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补泻刺法源于《黄帝内经》,在后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这于统编《针灸学》教材及术语规范等文本中有所体现。但过于繁复多样的补泻刺法实不利于其要义的传达与运用。梳理现代对补泻的定义与分类,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针刺补泻载述的研究,提出补泻刺法的本义实为顺势思维的质朴体现;而其愈渐玄化的原因,在于对“气”的理解失当。在解读经文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古代思想与语言特点的把握,辨析其中观念论述与经验记述两类内容,避免混淆理解与运用的谬误。

针刺法及其背后的理念,基本可划分为两类:补泻与对症[1]。相较而言,补泻刺法的后世发展成熟多样,也更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时至今日,在统编《针灸学》教材及针灸相关工具书中仍可见这一偏倾的痕迹。临床运用中,针刺补泻法也始终备受关注,于经典补泻刺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愈渐丰富的种类,其根源多不离补泻之基本要义。然而补泻法的壮大并不等同于针刺技术的发展,反而过于繁复的操作给质朴的体表疗法披上了层层神秘外衣。故而回归经典,返璞归真,客观看待古人的记述犹显必要。

1  “神奇”的补泻

补泻刺法于《黄帝内经》中并未形成十分严整鲜明的理论体系,而更多的是对其理念的描述,赵氏从所刺之处的部位与脉象两方面对此概括[1]。或有如补方泻圆之类内涵天圆地方动静阴阳的文化动因,而对补泻之法的形象说明[2]。


纵观补泻法的发展,于早期周秦时,成形的补泻手法包括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等[3];至隋唐五代,则在《黄帝内经》基础上,进一步衍生、丰富出补泻刺法的各类运用方法,如留针时长,据四时与时日而用补用泻的方法等[3];而明代《金针赋》所发展出的补泻八法等,则可视为补泻手法之丰富的重要标志。


补泻刺法发展到今天,于第9版统编《针灸学》教材中,对其原则描述如下: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指正气不足,指邪气盛。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4207

此外,通过择要梳理历版统编《针灸学》教材及术语标准中对针刺补泻的定义,亦可概览其认识的发展,如表1所示。

而毫针补泻手法的种类,第9版《针灸学》教材中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透天凉等9种之多。[4]155-156


不难看出,自《黄帝内经》伊始,针刺补泻被演绎得说理性渐强,种类样式愈加丰富;且大多以“气”为认识、诠释的媒介,对于补泻的结果,有些甚至清晰确凿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问题在于,补泻是对刺法而言,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面对这类描述与认识,施术者或以自身体悟,通晓其义,而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于实践;或不明其义,仅一味刻板操作,而难解操作之缘由。然而能准确“体悟”者又有几人?懵懂地照本宣科又怎能保证手法尽达古人经验之初衷?


补泻,本是最密切关联实践的概念,这种玄化的情形,实在不利于对其思想的运用与发展。我们亟需以质朴的语言明了,针刺补泻究竟是在说什么。

2  当古人说“补泻”时是在说什么

补泻刺法起源于《黄帝内经》。通过集中梳理《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等3篇中有关补泻较为完整的论述,提出《黄帝内经》中补泻刺法的两个操作特点及其立意[9]:①(补泻刺法)是对应着病证的虚与实的外在表现特征而制定的;②(补泻刺法)是基于对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


这两个特点中,后者是对古人思想的解释,而前者,才是直接关系临床运用的本质阐发,也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认识,补泻之本质实为:所谓补法,就是对于体质较虚、呈现衰弱征象的受术者,进行轻微徐缓的刺激;所谓泻法,就是对于体质偏盛、呈现亢进征象的受术者,进行强劲有力的刺激。


早在1954年的《新针灸学》中,朱琏就已提出,“如治疼痛、痉挛等症,说是‘实状’要‘泻’,给予镇静和缓解,这相当于我们用的抑制法;如治虚脱、麻痹等症,说是‘虚状’要‘补’,给予激发和解除过度抑制,这相当于我们用的兴奋法。”[10]这一论述已较贴近可实用的补泻真谛,只可惜西方医学与中医思想维度有异,纯粹从抑制与兴奋的角度理解补泻难免失当。


总而言之,以朴素的语言所论之补泻,使其要义更贴近“用”的层面,更能体现出补泻的实际价值所在。而后出各类花样翻新的手法,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秉承着这种根本的顺势思想[11],补泻刺法的创意可以说是无穷的,但应认识到,这些华丽面纱所覆盖的都是同一张面孔。


补泻刺法所以会经历特别丰富的创新,并遭受了过度诠释与过度强调,其部分原因在于对“补”与“泻”二字的语言上的解读。所谓“补”,即补充之义;所谓“泻”,即卸除之义[12],二者都存在着某物相对某种容器的空间位移关系。在此文义的影响下,补泻刺法颇富神秘气息。那么,随针刺被纳入与放出的是什么呢?

3  热闹的背后: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补泻的论述如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不难发现,隐约看去,补法最终要保守“气”,而泻法则要排出“气”。顺着这一思路,难怪后人常执着于对补泻中纳入与祛出气的追求,就算不解气为何物,也硬要拉拢些针刺中相关的反应来迎合气的概念,而难明补泻刺法的本意所在。渐渐地,既玄化了补泻刺法,也神化了气。


《灵枢》对补泻的这一描述,二分而论,一半是实践中真正应留意的“法”;另一半只是古人基于当时的认识,对此法所以有效的解释之“理”,与实践关联甚微。这种以气论理的现象,体现了《黄帝内经》时期的思想和语言特点,应认识到,古人并非在今日自然科学视野下用现代语言载述经验,他们的一切理解,都立足于那个气一元的世界。

4  结语

补泻并非多样而神奇。因此,将补泻与对症称为2种并立的针刺之法[1]实不为过,在古人最初始本义中,二者的地位关系不过如此。


古汉语的精炼,局限了表达,却释放了理解。这种特点成就了寥寥数语尽言天地道理的画面。在今天,宜认清这一特点,避免望文生义的玄化,跳出现代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的樊笼。


从某种角度讲,古典经文是不能进行直接的现代翻译的。但不可翻译不等于不可破译,关键则在于区分观念论述与经验记述,进而辩证地解释不同性质的内容,避免过度诠释或以经解经的谬误。


参考文献


[1]赵京生.“补泻”与“对症”两类刺法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9):837-841.ZHAO JS.Analysis of two needling techniques in terms of“reinforcing and reducing”and“symptomatic treatment”[J].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2,32(9):837-841.

[2]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75-377.ZHAO JS.Textual research and criticism of core conceptsand terminolog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1:375-377.

[3]马继兴.针灸学通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8,359.MA JX.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M].Changsha: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ss,2011:88,359.

[4]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WANG H,DU YH.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Beijing: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2012.

[5]江苏新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76.Jiangsu New Medical College.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M].Shanghai:ShanghaiRenmin Chuban-she,1975:76.

[6]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7.Nanjing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ience 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M].Shanghai:Shanghai Scientific andTechnical Publishers,1979:147.

[7]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8.QIU ML.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Shanghai: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1983:158.

[8]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3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Press,2009:237.

[9]赵京生.论《内经》补泻针法的立意及其演变[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6):35-36.ZHAO JS.Discussion on the original significance and evo-lution of needl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in Inner Canon[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1994,10(6):35-36.

[10]朱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ZHU L.New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cience[M].Nanning: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8:23.

[11]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修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82-183.ZHAO JS.Elucidation for Classical Theory of The Acum-oxology(Revise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2003:182-183.

[12]王力,岑麒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9,423.WANG L,CEN QX,LIN T,et al.The Common UseDictionary of Archaic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14:29,423.

本文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7月第40卷第7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究竟补泻了什么?
《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中国针灸学-针刺补泻手法-复式7-苍龟探穴法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针灸之髓 博客
新概念针灸学(一)
初学针灸建议看的书及其简介(附下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