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争是一头丑恶的野兽——意大利反战影片《绿叶将会再次绽放》(上)
userphoto

2022.09.06 辽宁

关注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绿叶将会再次绽放》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意大利反战影片,影片讲述一战时期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在阿尔卑斯山麓阿西亚戈高原上的战壕战。而在影片的背后是国内军史研究并不过多接触的意澳阿尔卑斯山争夺战,在这片白雪掩盖的高海拔战线上,死神不仅仅来自对方射来的枪弹和炮弹,还有无时不在的严寒和热病。影片聚焦在一个小小的意大利军队前哨据点,对于这些已经麻木不堪的意大利军人来说,战争早已没有任何意义,自己早晚会变成冰天雪地下一具冻僵的躯壳,而来年春天白雪融化之际绿叶将再次铺满山野,把他们彻底掩埋——

战争片外衣下的文艺片

《绿叶将会再次绽放》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埃曼诺·奥尔米(Ermanno Olmi,生于1931年7月24日,卒于2018年5月7日)生前编剧和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作家费德里科·德·罗伯托(Federico De Roberto)的短篇小说《拉普拉》(La paura,1921年发表)。该片于2014年在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专区首映,2015年获得意大利电影界权威奖项“大卫·迪·多纳泰罗奖”的8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现代登山爱好者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重型榴弹炮

影片的意大利名称“Torneranno i prati”是“万物复苏”的意思,英文名称“Greenery Will Bloom Again” 的意思则是“绿叶将会再次绽放”,这两个名称都具有意大利文艺片的风味。而当影片引入中国后,取的中文名称《高原激战》就显得比较直白了,显然,这是欲将该影片定位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战争片范畴来吸引影迷。但实际上该影片并未在战斗方面着墨太多,甚至敌方奥地利人也只是在影片最开始时有几句对话的声音而已,却未曾露面。

影片发生在意大利王国与奥匈帝国接壤的阿西亚戈高原上,这里在意大利威尼托地区东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麓威尼托和特伦蒂诺-上阿迪杰/苏蒂罗尔地区之间的边界附近,是一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前线的主要战场。提及阿尔卑斯山,往往想到的是白云雪山,美丽的牧场、古老的修道院,还有会唱歌的姑娘们,这些都是电影《音乐之声》呈现出的秀美壮丽,也是很多国人对阿尔卑斯山的普遍印象。但其实,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3000m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更是达到4810m,是名副其实的凶险雪山。很多国人并不了解的还有,在一战期间,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曾经在阿尔卑斯山上爆发过激烈的战争,这座洁白无瑕的雪山对于两国士兵来说就是死亡的化身,仅意大利方面就有53.1万人死在围绕这座雪山的争夺战中。因此,意大利人在二战期间不管站在轴心国还是同盟国一方基本上都不大愿意出力打仗,这与意大利人曾经在一战中遭受重大伤亡有着紧密的关系。

现代登山爱好者重走这条道路,仍然险要无比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等原因,登山爱好者陆陆续续在阿尔卑斯山的雪线上发现了曾经战死的士兵和使用的武器装备,那些已被雪山冰冻的士兵除了衣物损毁外,多数都保持着当时的状态,成为一具具“冰木乃伊”。而他们手中的枪械、身旁的大炮等,也都安静地摆放在战壕中,似乎灾难来临时这些强大的军事装备没有能够做出一丝一毫反应。这就是影片《绿叶将会再次绽放》呈现出的场景。

2014年,在阿尔卑斯山战线上发现的士兵木乃伊

影片从茫茫雪山和片片针叶林展开,1917年冬季那漫天飘舞的大雪使得战争中的奥意双方不得不停止对抗行动,仅有的几声炮响也显得远在天边。几名意大利士兵披着斗篷从掩体中走出,拿着雪铲清理据点后方的小路,以确保送物资的人能够将军粮输送到这个雪线阵地。根据小说中的描述,这个小据点海拔1800m,如果在和平年代,这里必定是一处壮美的滑雪胜地,远处的白云岩石山脉犹如刀削的绝壁,在月光下闪着银光。这时,一阵歌声飘荡在林间……

“今晚的山多美啊,它从未如此美丽,好似一个疲惫无力的灵魂。在这白色月光的笼罩下,你这个不流泪的人却惹我哭啼!我要你!我要你!我的双眼渴望再见到你……”

在雪山隧道中前行的士兵,他们向山地前线运送物资时只能靠人背

原来这就是那名牵着骡子的意大利后勤兵,他带来了阵地上等待的军粮。而他似乎毫不顾忌敌人的枪炮,站在隐蔽部上方用嘹亮的嗓音唱出了一段宛如意大利歌剧中空灵而哀伤的歌曲。随后一阵阵稀松却真诚的掌声从对面林地传来。

当年,意大利军队向阿尔卑斯山运送火炮

“唱得好,意大利士兵,再唱一段……”这时观众才知道原来奥地利人的阵地就在对面不远处,犬牙交错的据点和阵地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前线的常态。显然,奥地利人也不愿意打破这难得的战场宁静,不愿打断意大利补给兵那能够登上歌剧院的嗓音。这一段荧幕片段,反映出双方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镜头一转,补给兵带着盛满军粮的铁罐头进入隐蔽部,这是一个半掩埋式坑道,露出地面的部分留有射击孔和机枪位,可以封锁不远处奥地利人占领的林地,阵地前是挂满铃铛的铁丝网,以免敌人偷营。而补给兵带来的军粮其实就是一大盒粥和几十块硬面包。士兵们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排队领取自己那一份食物,而稍微能够让他们提起一些兴趣的则是补给兵带来的一叠叠信件。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一个个士兵的名字从军官口中念出,而其他人则没有等来盼望已久的来信。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士兵们结束用餐后再次回到自己的上下铺,然后裹紧衣物躺着不动,似乎是在寒冷的坑道中节省每一点热量。镜头中,一名士兵摆放在床沿边的面包块,即使老鼠也不愿意去吃,洞中只有堆满饭盒的暖炉能够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为了拍摄影片,摄制组在夏季时就搭建了一段木质隧道模拟坑道,到冬季电影拍摄时已经被大雪覆盖

与补给兵一同来的还有多索·迪索普拉少校和一名年轻的中尉。他们带来了师部的命令,要求这支疲惫之师去侦察不远处的奥地利人阵地,因为从一份缴获的奥地利地图上多出了一个可疑的废墟。师部要求在废墟附近建立一个前哨,以侦察奥地利人。这个阵地的主官是一名被热病折磨的上尉埃米利奥,他在给少校介绍完情况后就倒下昏迷了。他介绍情况时提醒大家,在皑皑白雪上,只要越过火线就会成为奥地利狙击手的活靶子。少校以一次休假和10里拉的奖励说服了一名士兵去当侦察兵,这名士兵似乎知道自己的命运,背上电话线圈,亲吻了一下那片硬面包后就出发了,但他只在雪地里爬行了几米就被狙击手射杀。师部的电话一次次催促,少校想要用同样的方式再让另一名士兵去当侦察兵,结果那名士兵宁愿用步枪射穿自己的脑袋,也不愿意走入外面那片充满死亡气息的白色中。

自杀的枪声将重病的埃米利奥上尉惊醒,他命令士兵们除了自己的命令谁的命令也不要理会。此时,他向迪索普拉少校表示,即使放弃军衔也不愿意让士兵们执行师部那明显是自杀的命令,他的结局则是被押送回后方,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随后,少校将据点交给了从没有带过兵的中尉暂时管理,宣称只要几个小时后上面就会派一名军阶适合的军官过来。

电影中雪山坑道场景

电影的后半段,则从中尉的视角看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坑洞。不久之后,奥地利人的炮击命中了这个隐蔽部,4名士兵阵亡,还有2人受伤,电话线也被炸断。随后,一名传令兵来到坑道,他带来了最新的命令,刚刚还让前线派人去探察敌人虚实的上级却称奥地利人的全面进攻就要开始,要求东北战区前线各部全部撤退。中尉让一名老中士带着绝大多数人向后方撤离,而自己和几名士兵留在坑道里处理死去的战友尸体和照顾那些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兵。此时,一名士兵前来报告,宣称在坑道一侧的岩石后面传来响声。这名当过矿工的士兵告诉中尉,这肯定是奥地利人在坑道下方挖掘了隧道,正在埋放炮眼,会将整个阵地炸上天的。而此时,送军粮的那名补给兵再次带着满满的热粥和硬面包来到阵地,看着已经人去楼空的坑道,一遍遍念着来信上的名字,他们有的已经离开,有的已经死去。寒冷的夜晚再次降临,冷风从破损的坑道顶部灌入,躺在地上的两名伤兵闭上了双眼,坠入永恒的寒冷中。中尉希望会唱歌剧的补给兵唱首歌鼓舞一下士气,但心情沉重的他却无法唱出口。

中尉回到房间,给远方的母亲写信:“我活了下来,或许是侥幸或者是命中注定。我曾经多次想象战争的样子,那时候我对战争不太了解。我现在在山上的一个前哨里,周围全是雪,一片寂静,奥地利战壕离我们如此之近,我感觉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我才刚到这里,就突然感觉自己老了,以致于我的学业、我的理想,在这里全部失去了意义,就像我的青春一样。亲爱的母亲,每天都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死去,即便那些重返家乡的人,也变成了见证过死亡的人,这些情景将会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被判处了无数次死刑的幸存者。可最艰难的,还是原谅。”而有意思的是,影片自始至终未出现这位中尉的姓名。

影片在一段很长的意大利一战历史影像之后即将结束。一名从始至终注视着坑道中发生的一切却不曾有一句台词的勤务兵在整理着坑道中的柴火,他喃喃自语道:“等这场战争结束,人人都回到家乡,这里会长出新草!”这段场景与电影名称“绿叶将会再次绽放”相互呼应。影片在小号、长笛、手风琴演奏的音乐中结束,雪地中一小队意大利士兵艰难地行走着,越来越近!(待续

2020第2



:高燕燕


:曾振宇 魏开功


@



QBQ_208


qingbingqi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残酷雪山战争:炮轰引发雪崩活埋上万士兵,尸骨百年不腐成木乃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五十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9)391高地攻防战
邱少云牺牲换来胜利的意义,美65团撤编,美军:中国人开始进攻了
炮兵对轰导致史上最大雪崩,18000多名官兵被活埋!
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
二战最经典回顾之-《兄弟连》-8(多图+原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