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杆子的修炼:只有发散其思维,方能自由其思想(深度)

发散其思维 自由其思想

——写作者需要发散思考

文/薛贵辉

我一直主张,想写好文稿一定要注重思维训练,因为写作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倘若你不会思考或思维方式不对,实际写将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于是,朋友们经常问到我写作思维的训练问题。

为了给大家思维的启发,我在线下讲《公文写作的十大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公众号里做一些探讨。很多朋友现场听了后感叹:“没想到写材料还能这样想!”,我说,写作本来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就应该这样想,而且完全可以这样想。

现实中,一些朋友写久了,思维容易形成定式,产生“路径依赖”,习惯靠经验、本能来写,习惯看人家(尤其权威人士或权威文稿)“是怎么写的”,就认为“应该那样写”,很少思考“为何那样写”,更不会思考“还可以怎样写”。

于是,在公文这个圈子里,能独开蹊径,写出思想、写出性格,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总是凤毛麟角。因此,那些构思巧妙的稿子总成为材料界追捧的“爆款”。比如,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2021年12月30日在中国青年报刊出的《为了山村那轮暖阳——新希望工程,我们来了》那篇文章,以及2022年1月14日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合肥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拉高标杆 勇毅前行》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稿子,美就美在出思想,妙就妙在构思,成就成在思维。

所以,我的文章历来重于思维启迪,授人以渔,更想助推写作“大脑操作系统”的算法升级,而非提供某种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App。关于思维方式,我在056期里,讲了什么是“踩点思维(点击阅读);067期、068期里,讲了什么是“模仿思维(点击阅读)(点击阅读);在070期里,讲了什么是“数据思维”(点击阅读);在079期里,讲了什么是“分解思维”点击阅读;在082期里,我讲了什么是“用户思维”点击阅读;在087期里,讲了什么是“境鉴思维”点击阅读,今天就讲讲发散思维吧!

为啥讲这个?

因为很多朋友写作时,常常感到思路闭塞,写不出东西来,翻来覆去就那些陈词滥调,乏味的很。追根溯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发散思考,不懂从多维度展开思考的扇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多层的,多维的,只要你学会从不同的向度发散开,通常都能在同一个事物上获得不同的解释。

正如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说的:“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这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是单维的、干瘪的,而是多维的、立体的、丰满的,关键看你会不会发散思考。

发散思考对写作很有用,不仅能够帮你拆除既有的“思想围墙”,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同时,还可以“跳出问题看问题”,在不同事物间掘出一条贯通的隧道,进而发现不同事物的“第一性原理”,让人抓住本质、豁然贯通。

本文不打算抛出一套发散思考的“操作规程”,只想通过我近期的一次发散思考给你一个借鉴,因为用一种确定的范式来规范思考,本身就有违发散思考的精神。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本想在年前大量写总结的关键期,给大家雪中送炭,分享一篇自己的总结材料,没想一直未能发成功。

这段时间以来,很多朋友因为读不到这篇文章,陆续给我发信息,表示想一睹真容。而我,同样也是一根筋,那叫做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可用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来形容,越是发不了,就越想试试,越想搞清问题出在哪里,结果还是以遗憾告终。

这段时间,我对这件事情进行复盘,从不同维度发散思考,竟然获得了几个有趣的洞见:

洞见一:同正常获得一样东西相比,人们更厌恶失去它。

在行为经济学中,这种心理叫“损失厌恶”,就是一个人在损失同样东西所产生的失望感,往往大于得到同样东西的满足感,或者说,人对损失的敏感度远远高于收益。

说到行为经济学,大家可能觉得太学术,但当你敲碎理论的坚硬外壳,仔细咀嚼里面的“果仁”时,才会发现,这话说得是那么通情达理。

回到发布文章这事上,我感觉,大家之所以一直盯着那篇文章不放,想一睹为快,根本上就是出于对损失的厌恶,因为你会觉得读到这篇文章是应得的,获得感不强,一旦“煮熟的鸭子飞了”,就会有强烈的损失感。

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假设文章一如既往地发出去了,我肯定会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不会有特别的感觉,因为这只是众多文章中的一篇,发出去也很正常嘛!然而一旦文章发不出去,我就会感到困惑,耿耿于怀、郁郁不乐,挫折感、损失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会认为,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心血,还会失去很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期待,为了止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发,目的只有一个:减少损失。

这说明,人对损失的敏感度确实是高于收益的。

洞见二: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这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比方说,大家越是看不到那篇文章,就越想看,我越是发不出去,就越想发,根源还是对损失的厌恶。因为,得不到就意味着“失去了该得的东西”,或者干脆认为自己平白无故遭受了损失,遭受了挫折。

问题是,人始终希冀着获得感,不想受损失,这是本能。

这种本能源于远古时代的大脑印迹,源于对受伤、失去食物、失去领地等的恐惧。比如,人们多打一份猎物,可能只是吃得饱一些,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延长生命。而如果不小心丢失了一份猎物,那部落中很可能就有某些人会饿死。

几百万年下来,那些非损失厌恶的个体渐渐就被淘汰了,而含有损失厌恶的个体逐渐占据主导,“厌恶损失”就成了潜伏在心底的基因,一直延续下来。

现在,人类虽已进入了高度文明时代,虽然已经不在担心失去猎物、失去领地,但身体的本能却还处在史前文明的狩猎阶段,人类的大脑始终忘不掉损失带来的“痛苦记忆”,所以,依然保持了对损失的强烈敏感性。

这种心理同样会投射到包括对文章的阅读和发表这些行为之上。

洞见三:人人心中都蹲着一只好奇的猫。

人天生是一种好奇的动物,这同样是源于人类对大千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能抵抗,因为人只有尽量排除不确定性,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比方说,古人在去打猎的路上,见到一个山洞,他们一定会好奇,到底里面是有一窝肥壮的野猪呢,还是是一群凶猛的狮子?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概率会进去一探究竟。如果是野猪,那部落未来一段时间显然就不用再吃苦涩的野果了,相反,可以在夜晚的篝火旁吃着香喷喷的烤猪肉。如果搞清楚山洞里面是狮子,那以后惹不起,就躲着走,不至于成为狮子的美味。

于是,好奇心帮助人类生存下来,并如同人类大脑的核心算法,嵌入了人类的本能之中。

后来,人们就编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好奇的猫,它随时都有打开那个的“潘多拉魔盒”的冲动。

话说,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间后,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建造之神赫菲斯托斯用黏土做了一个美丽少女,还让赫耳墨斯赠给少女迷惑人心的语言技能,让爱情女神赋予她无限魅力。这个少女就叫潘多拉(“潘”是“一切”的意思,“多拉”是“礼物”的意思)。

这还没完,宙斯把潘多拉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耶比米修斯为妻,并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并叮嘱她绝对不能打开。

潘多拉来到人间,起初她还能记着宙斯的告诫,不打开盒子,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充满好奇的潘多拉越发地想知道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一番挣扎后,终于控制不住,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藏在里面的大群灾害飞了出来,各种疾病和灾难就降临人间。

宙斯用潘多拉的好奇心成功惩罚了人类,这就是所谓“潘多拉效应”,即由于被禁止而激发起欲望,导致出现“小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通俗说,就是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容易接触的东西,就感觉越有诱惑力,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想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种冲动,有些时候,是危险的,有些时候确实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弗朗西斯·培根讲,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娃。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讲,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居里夫人也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从咱们这次想发文章发不了,大家想看文章看不到的心理看,就是好奇心使然,就是咱们祖先几百万年前遗传下来的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股劲儿在“作怪”。

文字工作者,需要这股劲儿!

以上,是我发散思考的一些收获,通过发散,我获得了三个洞见。这些洞见有经济学的,也有心理学的,恰巧印证了博尔赫斯的观点。

不是吗?

是的,作为内容生产者,只有发散其思维,方能自由其思想。我感觉,在一线写材料的人,都应该是个深度思考者,如果想写出思想,写出观点,必须发散思考,唯有发散,你才能获得多向度的解释;唯有发散,你的思想才会获得自由。(2022年1月12日晚,灯下偶得,即兴书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问答
如何开发、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常用必备管理工具
81个小谜语,锻炼孩子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家长快和孩子试试吧
《学习之道》第二章 放松点 认识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寒假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思考能力,来学习语文的猜字谜 收藏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