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门莲花---李清照

禅门莲花---李清照

(2012-06-05 20:10:00)

 

 

 

    

 

 

     大家凑到一起不容易,无论是来自哪里,去往何方,既然大家坐在了一起,就把呼吸沉下来,把心放平。有些人每天活着,除了埋怨,没有别的,天冷的时候说天冷,天热的时候说天热,穷的时候说穷,富的时候依然是满脑子烦恼,总认为这个人世间有一千个对不起,有一万个不如意,总认为人世间亏欠了自己,社会慢待了自己,活在人世间,高不成,低不就,几十年的人生就是一场烦恼,一场苦恼。

     生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生活就是一场经过,苦辣酸甜,恩怨情仇,是非得失,它需要包容,更需要宽恕、努力、随缘。不要对生活提那么多苛求和埋怨,生活就是真真正正活着,有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心停的地方就是他乡,是西方。活着就是活生生活着,不是行尸,不是走肉,活着是真正努力地让自己活过,体味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生活提诸多的要求,而是应该要求自己对生活做过什么,对社会、对人间做过什么,自己生活的质量如何,高度如何,这才体现自己活过。

    许多的人,总是对社会、对人生抱很多偏见、很多误解和埋怨。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努力,但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在人生道路上,总是怨恨重重,总是想把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划正比。但是,我们要明白,无论你是多么善良,或是多么伟大,人生的那些经历,总是要去经历,你经受的灾难和考验,不幸和痛苦,一样都不会少,这就是人生。

   不要以为自己付出很多,收获却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这是社会辜负了自己,是人生辜负了自己,是别人辜负自己,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精彩、一场收获。走过人生,你收获了什么?你收获了成长、快乐、美好,也照样收获痛苦、眼泪。

   不管自己的人生平等或不平等,公平不公平,今天下午走近一位传奇、丰富、不平凡的一位女子——李清照。我们来品味一下李清照的人生,一个满腹才华的女子,文学造诣可以说是在历史上光彩夺目,却历经丧夫、家破、国亡,走过凄凉悲催的72个春秋的人生。她的人生经历不是一两把眼泪所能概括总结,千古一奇女子,最后的结局忧伤、无奈、悲惨,如果不是信佛,她的一生收获的就不仅是痛苦和凄惨,正因为她是一个佛弟子,她从她悲惨的一生中活了一回洒脱,活了一回自强、自尊。

   尘世繁华,恩恩怨怨,到底命运给李清照准备了那些坎坷和曲折?从李清照身上,从一个无限传奇的人的身上,来品味一下岁月,品味一下人生,品味自己那些可以忽略不计的烦恼,品味一下自己这一生几乎没有走过的人生。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奇女子,但是她又是那么一个平平淡淡的女子,用自己的一生恩怨情仇谱写了一段传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随着历史的云烟,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出她是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端庄大方的美丽女子。李清照的词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很多会奇怪的问,这是为什么?从李清照的背景、身世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在国破家亡的情形下,平常人尚且性命难保,国家尚且风雨飘摇,那她这样一个孤身的女子,可想而知其生活是怎样的沉浮不平。李清照的诗词当中虽然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是细细地品味,她的作品中又何尝不是透着一种洒脱、一种勘破、一种清凉,她之所以成为一代词宗,因为她代表了一种文学的高峰、人性的高峰、人格的高峰。

   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归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活里难免有许多的烦烦恼恼,“一种相思”,大家不要局限于男女之间,不要局限于生活的小情调。那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内涵、生活的思索,相思并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感情,它可以是一种沉思,一种沉默,一种思索。低下眉头时,可以是一种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沉思,所以不能仅限于某个层面。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生活当中,我们何止是两种闲愁,简直可以说是百种、千种。“此情无计可消除”,生活当中的闲愁很多,无限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是一种劝告,是李清照的一种哲学,让大家警醒不要闲着没事想这想那,不要那么地多愁善感,思来想去只会让自己很累,不如双眼一闭,权当打坐,该忘记的就忘记。

   “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世间原本如此。有句古诗说得好:“千古寂寥君莫问,流水散去问故人”,这就是人世间。不要把自己想的多么伟大,不过就是百十斤,人世间得得失失,恩怨情仇和我们真的没多大关系,好好活着,就是修行,就是佛法。活着,就是佛法;活得好,就是修行好。一天到晚郁闷,心胸狭隘,眼光短浅,活不了几十岁,没了!所以,活着就是修行。

    我们来品味李清照是怎么活的。从李清照的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这么一个千古奇女子,她承担了人世间多少的灾难!李清照在在哀怨时,我们可以看她写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也会烦恼,会忧愁,但是她的烦恼是洒脱的,她的忧愁是明快的,她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大家记住这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在人间,不要纠纠缠缠,腻腻歪歪,哭天抹泪,恨天恨地,一句话:不至于。人生就这么一百年,怎么过也是过,名人是过,百姓也是过;有钱人是过,没钱人也是过。

    人的一生注定经历很多挫折,在苦难和挫折中,李清照尚且都没有被打倒,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在磨难中坚强前行,风雨中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信念。

   李清照曾经再嫁过,结果她又创下了历史上非常尴尬的事:离婚。一个五十岁的妇女,结婚三个月又离婚,在900年前是惊天动地,著名的女词人闪婚闪离,在现在来说绝对算是娱乐头条,由此也可以看成她是多么坚强。还是要从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品味人生的得得失失。一个900年的女子尚且能勘破,能放下,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拿得起放的下。

    李清照的人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生,她曾经是很幸福的人,曾经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有一段很美好的婚姻,有一个真命天子,她的后半生却很悲惨,人生原本如此,苦与乐交织。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gong)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个例。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她的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北宋进士出身。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性格,直接影响到李清照。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 “亦善文”说她很精通文章,母亲对于李清照有很大的影响。

   李清照的个性是热情、活泼、自由,为什么?她读了很多书,不是一般俗流,一般女孩子喜欢穿戴,化妆修饰,李清照却是一个朴朴素素的学问女子。她的生活并不单调,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爱读书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快乐?爱上网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有智慧?脑子不钻牛角尖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漂亮?清水洗脸的人。

   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充满了色彩、愉快、生机、乐趣,这在她的《如梦令》当中可以看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非常聪明,也非常健康、活泼,并且博览群书,用一句网络用语就是具有文艺范的文艺青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也喝酒,但是不是喝老白干那样的烈酒,是自家酿的米酒。不会是剑南春五粮液。看红楼梦可以看到太太小姐也经常喝酒,但是喝的都是米酒。当然,喝多了也醉,但是不重。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贪玩,玩到藕花深处,迷路了,不是自己一个人,是大家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于着急回家,急急忙忙,惊起满天鸥鹭,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场景,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生活。

    她的生活非常美好,单纯简单、无忧无虑,但是同时勤奋爱学。有人告诉我孩子爱玩,尤其是玩网络游戏,大家要记住,不能玩网络游戏,这耽误学习,李清照是又玩又学习。

    李清照还有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风也大,雨也大,虽然睡了一晚,但是由于喝了酒,早起酒还没醒。“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就是她身边的小丫鬟,来喊李清照起床,她就问丫鬟,是不是昨夜下雨把海棠打坏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李清照少年时代是大家非常羡慕的,因为李格非是一个高官,当过外交部的总理,所以李清照年轻时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又非常有才华,于是李清照的诗词不知不觉就流传到社会上,到家家户户。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健康,而且博览群书的文艺女青年。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赵挺之是属于王安石的变法派中的,跟守旧派人物之间的矛盾尖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东坡同属于守旧派,反对变法。  由于革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所以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矛盾是特别尖锐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结婚之前就碰过面。有一首词可以间接地印证这一点,这就是李清照很有名的《点绛唇》,这样的一首词,就是与赵明诚会面的一个场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刚刚打完秋千,在那儿搓手腕子呢,花还没完全开,花上面还有露珠,还是在大清早,汗水已经把衣服都浸透了。

   突然,有一个人闯到这个后花园里来了,没防备,没防着,吓得怎么样呢,赶紧就往房间跑。由于客人来得突然,袜子还在脚上穿着,鞋也来不及穿了,就往后边跑,跑得太急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了,头发全部散开了。

   这来的到底是个谁呀? “和羞走”,羞羞答答地跑开了,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你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让她羞羞答答的呢,才能不好意思的呢?很可能就是她想见的人。

   李清照很高明,很多词写得很简单,但是耐人寻味,魅力就在这个地方。特想见吧,见不着。刚一见吧,又不是时候。真让见了吧,还有点害羞,这种很微妙的这种感觉,让她一个“和羞走”点出来了。

   这还没完,最后最精彩的是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棵青梅太重要了,怎么能在门边上就长这么一棵青梅呢,她刚好走在青梅的边上,她还想回过头来,把那人瞧一眼。如果站在那儿回过身来你就看着人家,显得太没有风度了,也不矜持了,她必须得有一个掩饰,所以这时候幸亏这有一株青梅,赶紧停下脚来,把这个青梅拽过来,鼻子凑上去闻了一下,就在这闻的当间一瞬间,这眼神就到了那个人的身上,这是非常传神的。

    她的这一看,让赵明诚得上了相思病,回家后就茶饭不思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父亲和李清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就对他父亲撒谎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释一下,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三句话,就知道他这个二十一岁的太学生的儿子肯定是爱上某个女孩子了,赵挺之就给他一下子把这梦解破了。“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我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词女之夫,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两个家庭门风各异,所属的政治派别是如此地不同,甚至有些水火不容。这门婚事,从客观条件上来看几乎不可能。但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真挚感情,最终赢得了一场婚姻。很多时候,在考虑某些问题时,不要过多地考虑事情成或不成,该成自然会成,有缘终会重逢,你努力,事情就会成;你放弃努力,那事情是一定不会成。

   李清照开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为此她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这首词也是她幸福生活的写照。

    生活就是无常,人间岁月总无常,不要以为风会平,浪会静,人生就是一场坎坷。李清照的好日子并不长。宋徽宗在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两个人就先后做了宰相。推行变法后,蔡京、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

    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李格非就在名录中。

    在这个时候,李清照迅速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请求。其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何况人间父子情””,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有道义的。 

    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不仅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连李清照,也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如果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李清照幸亏早早已经嫁过来了,免过一劫。

    经过这次政治灾难,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她的父亲,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顶风作案,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赵明诚用这个方式去安慰李清照,依然故我地去收藏她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李清照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能感觉到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行动结束后,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迅速升级。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皇帝任命蔡京担任宰相,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

   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为什么?气的。这也算是一种因果循环,他曾经害过别人,结果也被别人害,最后气死了。关于因果循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山东梁山的人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做生意总是赔,快到家破人亡了。我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说不知道。我又问,你父母是干什么的?他说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种地的。我问他,那为什么到你这里,命这么不好呢?他猛然间想起来,告诉我说,我想起来了,我姥爷曾经是土匪。我问他,你姥爷以前在哪里打劫?他说就在菏泽、泰安、梁山一带。我又问他,在是啥时候的事情?他说,解放前,我爷爷、姥爷全都是挖坟盗墓的土匪。我问他,他们挖来的那些宝贝现在在哪里?他说,以前还真挖了不少宝贝,由于临死的时候死得突然,没来得及交代后人,现在谁也不知道埋哪里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所以,莫道因果无人见,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曾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过坏事,后辈就没有报应,人生不外报应,因果,轮回这六个字。

 

   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结果,兄弟三人都携家眷回山东青州的老家去了。

    李清照的父亲被罢了官,总算留了一条性命。现在公公忽然离世,全家又从显赫一世的官员权贵,到现在避难到遥远的青州老家。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特别地大。李清照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少妇,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和丈夫家里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

   命运就是这么严肃,它不和你的善良美德成正比,不会因为你善良,你就不经历坎坷,该受的风雨磨难,一样也不会少。你不要去埋怨,很多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埋怨,有人说,我是一个好人,可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不济?好人和命运不济,不是一个概念,风雨磨难也只是一种考验,不要把它想成一种惩罚,在坎坷中没有埋怨,那坎坷成就你生命的精彩;如果在坎坷中埋怨仇恨,那坎坷真的对你来说是一种惩罚。

   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在青州隐居生活了十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恩爱有加,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金石录》一书,实际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的合著。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

   《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世事无常,十年之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朝廷调令,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李清照在诗词中表达了十年亲密生活突然又离别的愁绪。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的一生,心里想的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自己一生都到不了的遥远。有人问,怎么样断除烦恼?少做梦!怎么能快乐?多吃饭。怎么能活得更好?多上网。上网可以看看笑话,看看娱乐,少评论跟自己没关的闲事,咱就是普通老百姓,吃得好、睡得好,就好。人生在世,要轻松,要自由,要快乐,不必要互相约束。什么是幸福?心灵的彼此自由;什么是开心?心灵的彼此轻松;什么是生活,互相活得快乐,这才叫生活。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李清照辛辛苦苦地、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她跟赵明诚相会后,生活并不像不像她想像得那么地美好。这些感受就表现在她到达莱州后写的一首《感怀》诗当中。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这诗说的什么意思啊?我来到莱州这个地方,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我已经变得像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那种惨状。

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绝,你别以为我很孤单,我一点都不孤独。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就是子虚乌有,这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这一生是一条孤独的长路,你来到人世间时不曾和谁牵手,你离开人世间时,也必定是孤独地放手,没有真正能跟你走到头的,没有真正能跟你相伴一生的,没有真正能拿性命爱护你的,所以,人生就是一条孤孤单单的路,人间自古就是孤独。人世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承诺,没有永远的祝福,没有永远的等待,也没有永远的好梦,所以,李清照的好梦也到头了。

她意识到人最终也只有两个朋友,一个子虚,一个乌有。大家想想,自己的一生有几个朋友,和李清照一样,也是四个字子虚乌有。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主要原因,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

 

    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

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这是无尽的伤感。

     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胸怀,她对赵明诚的担待、宽容、包容,虽然痛苦,但是她依旧选择了包容丈夫,把一切忍耐下去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后来也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人生总是变故多,来来往往像走马灯一样,人生就是灾难连着不幸,不幸连着痛苦,你要想快乐,那么就要在这些灾难中去寻找快乐,这就是人生。

    正在此时,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今南京)去世,赵明诚去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独自留下保护文物。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

    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

这是很危险的,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李清照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半生心血,战乱中,付之一炬。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李清照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她写过一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李清照,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

    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

   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预支给他了。李谟也没有办法,他自己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    

   赵明诚与李清照,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

   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

   无常,总是来得比希望早。

   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

   李清照收到信后,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最后去世。

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着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

   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

    给大家说一个简要的逃亡路线图,就能看出宋高宗当年之狼狈。从建康出发到镇江,现在的江苏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从越州又赶到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从宁波上了舟山岛,这已经入海了,所以这叫“亡命天涯”,是一点都不错的。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整个你看,从建康画了个大圈。

    她一个快五十岁的女性,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别是还有这么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顾自己,又得照顾文物,虽然说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还要上班啊,因为她弟弟毕竟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顾他姐姐,应该说是主要照顾谁呀,宋高宗啊。你看这儿,一会儿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转陆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个成了海军陆战队了。

   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很艰难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样东西是跳到大海里也不会放手的,就是这些文物。所以我们说,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收藏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

    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暴乱,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整个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头,在她逃亡的生涯当中,颠沛流离的过程当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损害,而且接二连三地丢失了很多文物。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静,在她的词里边有突出的反映。她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不但写了梅花,写了自己,还写了国家。你看这个梅花,你看在晚风当中摇曳的梅花,不就像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吗?李清照这样一个遭到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像她这样一个跟随宋高宗一起逃难的一个女性,像她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注度的一个作家来说,她写的一首词里边,不自觉地就会渗透着她对这个国家,对时局的一种感觉。

 

   遭遇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曾经拥有美满姻缘的李清照,在年近半百之时再嫁,又在仅仅结婚三个月后,冒着入狱的危险,向官府状告自己的丈夫。

   这时候李清照她很自然的,我们自己平常人也会很自然地去想一个问题,就是也许在那些偷盗者的眼里,在那些贪官的眼里,此时的李清照就像一个非常虚弱、破碎、可以随意掠夺的珍宝馆一样,反正你无依无靠,最可怕的是,无依无靠,手中还拿着宝贝,那就是一个天然的被掠夺的对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得找一个靠山,这个靠山是什么呢?对李清照来讲,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就这样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他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这是个什么官儿啊?说简单一点,就是军队里边负责财务审计和审核的这么一个官员。官品并不大,七八品,但是很重要,岗位很重要。

   李清照,她很快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自然是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这个人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在她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说,就列举并且揭发了张汝舟为什么要跟她结婚的这些原因,这是李清照后来在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看出来了,而且也列举他种种的劣迹,归结起来也有三条。

    第一,张汝舟跟她结婚的一个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结婚,是跟她身边的文物结婚。就是看中了她手里尚且残存的、珍贵的字画和文物,他打的旗号是照顾你啊、关心你啊,他眼睛就是跟你说话的时候可能眼睛就盯着你身边那些东西,他想照顾那些东西。

    第二是什么呢?张汝舟这方面发现自己也上当了,也受骗了,为什么呢?结婚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文物字画不像外界传的有那么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珍贵,可能张汝舟的信息出了问题,他的信息可能还停留在“岿然独存”的那个时候,就是还有两万卷哪、两千卷哪,或者最不济也有那四大类的时候,就奔着这个来的,结果结了婚之后发现没这么多,没这么丰富,最让他感到上当受骗的是什么呢?是好像李清照也并不着急着非要把文物的管理权、监护权甚至所有权转移到他的手里,那我这是干嘛呢?费这么大劲,我也不容易啊,是不是?骗子和坏人他有自己的逻辑,他也觉得自己还是很无辜的,我也上当受骗了,这一旦感觉到上当受骗了,温柔的一面就消失了,就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本来笑的时候,这牙齿白白的、齐齐的,一发狠这獠牙就露出来了。所以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李清照列举他第三点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张汝舟所设下的陷阱。然后张汝舟对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双方忍耐的底线,仅仅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离婚请求,而张汝舟为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费尽心机,此时还没有达到目的,岂肯善罢甘休呢?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从来只有丈夫休掉不满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动提出离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

    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的,那不行,这不符合李清照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清照对感情和婚姻的基本的原则。正常途径离不了是吧?行,我跟你离不了婚,我可以告你,我走法律的途径。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离不了了可以告他呢?李清照也不是等闲之辈,她告张汝舟什么呢?她告张汝舟有个罪名叫做“妄增举数之官”。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宋代科举,考科举的这些举子们,一生当中啊,在做官的历程当中,他们要参加好多次的考试、考核,朝廷规定,当你考试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朝廷按规定可以授予你一定的官职。比方说我现在考试,我已经考了三次了,你授我一个九品,我又考试考了六次了,你可以授我一个八品,等等等等。李清照告他就是说,张汝舟跟她结婚的时候,怎么也五十岁左右了吧,在他做官的过程当中,他虚报了这个举数,就是虚报了考试的次数,隐瞒了自己考试次数少的这个事实,骗取了官职,就这个罪名。

    这个官司当时惊动了宋高宗,宋高宗委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专门调查此案。怎么调查的咱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张汝舟被查实,确实虚报举数入官,所以给他的处罚是什么呢,撤除官职自然不用说了,开除公职,发配到广西的柳州。

 

    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可以离婚了,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那这样一来,李清照第一步就做到了,就是我告你,而且告得有名有据,皇上委托相关的机关调查属实,那么你被撤职,被查办,被流放,那我名正言顺,我就可以跟你离婚。但是宋代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两年牢。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没有坐两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来了。

   李清照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在那样一个年代实属不易,然而李清照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大才女,以前的夫家和娘家都是社会名流,自己与前夫珠联璧合享誉当世,在丈夫死后的晚年却出现了再嫁又离婚的是非。

 

    李清照的再嫁婚变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不论是讥讽、嘲笑,还是无力的辩护,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此事的不赞成。

   这些抨击和诽谤的言论,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两点,哪两点呢?

   第一,当时在很多士大夫的眼中,李清照照这个人说话、做事、写诗文,向来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标新立异,决不走陈套子。换句话说,李清照这个人是敢想敢做、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跟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里边要求女性什么呢,无才便是三分德,要温柔敦厚,要温柔体贴,当然我们不是说温柔体贴有什么错,它要求这个女子,要很温顺,要听话,要讲求妇德,要讲求妇道。她的这种个性如此地鲜明,爱憎如此地分明,而且心里想什么,作品里边就写出来了。这样一种鲜明的、自我的个性,跟传统道德里边对于女性的那样一种要求差得很远

    第二:李清照这个前半生,她的婚姻生活跟赵明诚是非常美满的,简直像童话婚姻一样,她跟她丈夫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太美好,太恩爱了,几乎是集合了天下所有人对美满婚姻的想象,都可以集中到他们身上,可以表现出来。她后半截的婚姻生活,天下人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那种想象,也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实际上你想想,李清照这个婚姻家庭生活,经历了所有的所能经历的经历,都集中到她身上了。最美好的、最美满的、志同道合的、最不美满的,然后离婚,告丈夫。就是最美满的、最美好的和最丑恶的,最不让人愿意去想象的,都集中在她身上。

 

   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等种种磨难后,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不管我们用一个怎样的心境去走年年岁岁,不管我们用一个怎样的心情去走人生,人生的确就是一段愁,要想活好人生,有句俗话说得好“拿得起,放得下”,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她也学会了放下。李清照的人生,在反思中再反思,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什么是人生?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都是你的希望,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这就是你所有的人生。

   不管你有多少的希望、渴望、梦想,你在人间只是一种等待,只是一种梦境,你来到人间,不会妨碍任何人,别人也不会妨碍你,你来到人间,你就借人间这条路,过得去就行了,你无需考虑能不能拿得起,你也拿不起,你能不能放得下,你本来就没有什么需要放下,你本来就是一个过客。

   千古寂寥且莫问,流云散去送故人。流云散去,那就是你;得失散去,那就是你。来为来,去为去,那就是你;来也白来,去也白去,那也是你。给人间造不了都少福利,来人间白白地走一遭,这也是你。

    如果,你埋怨自己命运不好,那你看看李清照,有她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吗?有她那样的艰难吗?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应了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恰是这么多的磨难成就了她如此之高的人生高度、文学高度。

    从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

   晚年的李清照不再仅仅是活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开始极度地关注朝廷,关注国事,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但是身为女性,她只能恨自己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她到晚年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她是孤独的,她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她不得不总是在回忆当中来度过每一天;另一方面她对生活又是充满着热情的,她总是希望能够冲出自己这个很小的生活的圈子,去什么呢,去更多的接触生活,去认识生活,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无时无刻地不交织在她的内心,也在她的创作当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一首词,就是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

    太阳要落,晚霞漫天,就像金子一样,与自己共同经风雨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在佛教,有一位弘一大师曾经写过“知交半零落”,人生到了这样的时候,已经很难有人和自己并肩而行了,柳树被烟染得非常漂亮,到元宵佳节了,天气很好,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有风雨。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不喜欢应酬了,想当年,在闺中没出嫁的时候,也同样是在元宵佳节,和其他的女孩子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出去玩耍了。现在年老加上憔悴,害怕晚上出去,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朋友说要跟她团聚吗,朋友的团聚,哪里能够代替得了亲人的团聚呢?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最后两句最为沉痛,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她本来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她从来不打算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朋友们在院子里,或者在别的屋子里,很热闹地饮酒,做着游戏,在说笑着,她不想出去,但是呢她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热闹,她又希望能加入他们中间,只能把那个帘子挑起一角,不如在帘儿底下,我听他们的欢笑,我听他们的欢乐,只是用听,也许就足够了。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极其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过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精神和才情为我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学财富。

    我们透过李清照的人生道路,看李清照,再看自己;看她的磨难,再看自己;看她经历的炎凉,再看自己。如果你看得清李清照的磨难,那你会觉得自己等于是白活了,和李清照相比,自己简直是什么磨难也没经过。

 

   李清照对词的要求非常高,她主张词要“韵律谐和,品质高雅,意境浑厚,布局有方,情感细腻,含蓄稳重,情调雅致。”李清照的一些作品我们一定要熟悉,例如: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你生活中心情不好时,想起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时,就翻翻李清照的诗词,相信你很快就把自己的烦恼忘记了。人生就是一场经过,就是一种品位,为什么要在痛苦中走过,为什么自己不找快乐,想不通的时候,就看看李清照的诗词。

 

    我们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生没有真正的“相识”,如果有,那就是天上的大雁,来来回回,与你相伴。

     “憔悴损”,这不是合起来的一句话,是三个词,憔,面色不好;悴,心情不好;损,命运不济。人生一条路,就是一个“愁”,尘世繁华,如烟如梦,每个人都不过就是一片浮云,所以不需要去埋怨命运不好,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好或不好,多担待一些,就过去了。李清照那么坎坷的命运,她都活到了72岁,所以人生需要的不是一个好命运,而是一个坚强的好心态。

 

    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她在临安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人生有什么了不起的?正是因为认为自己了不起,所以才烦恼无边。人生有什么放不下?只有自己放不下。历史会把你放下,世界会把你放下,并且把你忘得无影无踪,无迹可寻。有人会认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就可以把握住永远了。世界强大吗?不过就是一个成、住、坏、空。要学会预支明天的幸福,预支明天的快乐,要学会享受别人不懂的安详和平静,人生就是一场自由,心态要好,姿态要高,思想也要高,人生是为谁活着?就是为自己。自己幸福,自己快乐,你就是你自己的世界,除此之外没有世界。

    把眼睛瞪大,向前看,四个字:目空无人。为什么?因为你的影子在后面,因为你的主宰在你的脑门上,绝对没有在三尺之外。记住李清照的一句话,幸福在哪里?才下眉头,就在心头。幸福并不远,超过三尺就是奢望,就是糊涂,就是愚痴。

    李清照活了72岁,她没有想到自己能流芳千古,她也没有更多的财产能留给后人,她留给后人就是在嘲讽中坚强,在诽谤中勇敢,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虽然让别人看起来寂寞孤独,但是,对自己个人来说,活得有滋有味。

   人间谁离去?千秋谁还在?

   李清照的一生,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因为她写的词,她写的诗和文,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有后代而感到痛苦,但是现在,当我们在李清照的优秀的词作面前而被深深地打动的时候,当我们在李清照的墓碑前深深地叹息的时候,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以及她的文学并没有绝嗣,而是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李清照。

 

   李清照用72年的岁月,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一个自由的精灵

   从南渡前独居深闺的离情闲愁到南渡后国破家亡的彻骨深痛,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人生其实是非常琐碎,非常无聊的,但李清照是一个自由的精灵,在“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里,她突破了世俗的种种约束,用文学来装点自己的人生,把原本平常的生活用优美的文字来描绘,不仅给了自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也让自己的生命超越了时空,她的词里肯定人生,赞美生命,张扬美丽,展示精彩,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灵魂。

   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目睹国破,身历家亡,颠沛流离,孤苦伶仃,灾难接踵而来,历史将这个如水的生命放进了灾难重重的炉窑烧冶。

   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却一直坚强而执着的寻寻觅觅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曾挥洒愁闷,也曾辗转难眠,也曾泪流千行,但李清照没有对世界的一丝诅咒,没有对社会的一句抱怨,没有宣泄对人生的一点不满,反倒将满腹辛酸淡化、雅化为极其优美的文字,虽然文字的表面也不乏“愁”的痕迹,诗词中的愁绪真实的展现出了李清照经历世态变幻莫测时痛苦难堪的心境,但李清照却是一个内心豁达,充满乐观积极的一个奇女子,她最终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从自己的忧愁中走了出来,也从一个个体的生命中走了出来,不仅走到了文学的高峰,也走到了生命的高峰。她在艰辛坎坷的磨砺中,将自己的生命锻炼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火焰中的莲花。

   生活中的开心是靠自己去挖掘的,生活即便给你一帆风顺,缺乏开朗,缺乏热情,那一样是只能看到一个布满阴霾的天空。李清照用自己细腻的心灵看到的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她的世界里红酥琼苞、秋桂芬芳,暗香环绕、春光淡荡,虽然也有疏风骤雨、泪融残粉、独抱浓愁,但她依旧顶笠披蓑踏雪寻诗,梅下畅饮醉里插花。她的内心依然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也正是这样一个内心开满花朵的心灵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春天。如同感受美丽的春光一样,清照在艰难险阻、流徙奔波的苦难中体味挫折,感悟生命,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泥土,来肥沃自己的生命,最终盛开了一个怒放的生命!

  清照最终在历经坎坷艰辛之后看透了沧桑的变幻,在黄花堆积大雁归时,勤修《漱玉词》;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她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最终化为文学天空里一颗耀眼的孤星,千年来闪耀着灼灼光彩。

   

    走近李清照,我们便触摸着一部厚重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烟尘宋词风雨里,在广阔而深厚的人间尘世里,把思想向更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感悟岁月的沧桑、人生的壮美,感悟天人合一的诗意,获得生命的体悟和精神的皈依。

    有过藕花深处争渡的欢愉,有过倚门偷回首的俏皮,有过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有过踏雪寻梅花下醉的浪漫,有过独抱浓愁无好梦的酸涩,有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凉,无论何种,她的每一段生命都被她的才情浸染得充满诗意,精彩又美丽。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她步履蹒跚的走过,在世事沧桑中顿悟原来“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用一个怨恨的心看世界,不如用一个快乐的心看世界;用一个诅咒的心来看人间,不如用一种享受的心来生活。我们每一个人一直在路上,踏着沿路的风景寻寻觅觅。红尘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磨难,不管有多急的风雨,始终都不要放弃,从容而行,笑对每一个花开花落的日子。甘甜也好,苦涩也罢,所有的所有,包括完美背后的缺失,欢笑过后的落寞,悲伤后面的遗憾,共同构成了人生一道亮丽的彩虹,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

   人生回首,不必回头。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烦恼,都源于你回头。人生哪里有回头路?哪里有回头的空间和时间?当你思想的时候,不妨坐下来,闭上双眼,默默地想想自己的一回人生,但是千万别后悔,千万别懊悔,人生没有回头路!

   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没有给你准备一个来回,就这一趟,所以不要后悔,懊恼不如放开,勘破、放下。

 

   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人间又新秋。900年的岁月过去,一切成为过往,李清照是人生的一个坐标,一个榜样,一个楷模。“梦里不知身是客”,这个说的是李清照,也是自己。“醒来人间又新秋”,当你在人间的时候,人间是一番风光,当你离开人间的时候,人间又是一番风光,人间就是人间,世界就是世界,世间不变的就是“多变”,就是天天在变,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固定不变,人间的本名就叫无常。等到世界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这就是真相,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两个字:尘埃。

   所以,在人间不必要千打算万打算,因为到最后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谁是后来人,谁是主人,45万亿年以后的人。45万亿年以后的人来看我们,去哪里寻找?去尘埃里寻找,做梦都梦不到。等到星球化作了尘埃,尘埃又再化作了星球,如是循环不断,45万亿年以后,哪里去寻找今天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哪里去寻找那些恩怨情仇得失成败?一切都不过是尘埃。所以,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人间又新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华绝代李清照
伟大女词人李清照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我们为什么喜欢李清照?为了保护文物,宁愿坐牢也要起诉离婚
李清照46岁勇敢再婚,谁知二婚的日子是这样
纵使风雨难易安,我自玉心付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倡导型人生
李清照的沧桑人生(青海湖)(邢秀 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