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魅力家乡】大运河高邮段十八变,原来是这么形成的...

高邮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小段,也是邗沟或里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高邮、宝应交界的子婴闸,南至江都、高邮交界的三十里铺,全长43.43公里。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宋书》记载:“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开扬州运河。”邗沟由此而始称“扬州运河”,高邮运河是当时按县分段的称谓。《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尚书张玉书在奏文中采用“里运河”之名,邗沟由此而始称“里运河”。



  高邮运河河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是比较多的,根据史籍记载,现摘录要点,概括为十八变,介绍如下:


  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与晋国争霸,在今扬州市北筑邗沟,向北经武广、陆阳两湖之间入樊良湖,转向东北入博芝、射阳两湖,又折向西,到末口入淮河,史称邗沟东道。


  一变: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广陵太守(驻今淮安楚州区)陈登因射阳湖风涛大,损坏船只,于“樊良湖北口穿沟,更凿马濑(今白马湖),百里渡湖”,又“东逕射阳,乃至夹耶”。这样陈登把樊良湖与津湖连接起来,使邗沟出津湖、达白马湖,改变了原来的路线,不再经过博芝湖。其河线在原河线之西,史称邗沟西道。


  二变:西晋永兴初(公元304—306年),因湖道多风,陈敏改由樊良湖东侧凿了一条人工水道,直通津湖(今界首湖,后均统入高邮湖)。河线改道于樊良湖之东,自后行船绕开樊良湖。


  三变:东晋兴宁中(公元363—365年),因津湖多风,又自津湖东南口,沿津湖东岸傍湖开河二十里,入津湖北口,河线改道于津湖之东,自后行船绕开津湖。


  四变: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山阳渎(即山阳浊,又名山阳河、山阳沟,即今老三阳河),自扬州东北六十里的宜陵(位于今江都)经樊川、三垛接宝应三王河、射阳湖,北达末口入淮。这一次河线变化较大,在邗沟之东,大体平行于邗沟。


  五变: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诏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扩开邗沟三百余里,自山阳(淮安,今楚州)淮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旁植以柳”。由于史料记载较略,未言经过何地,大都认为这次开河是把邗沟的河线又恢复到原来的西道,但改变了原邗沟的迂曲,邗沟运道“径直由此而始”。


  六变:宋初,高邮运河南段已沉入新开湖中,漕船行于湖上。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江淮发运使李溥以新开湖多风涛,令东下漕船俱载石输高邮新开湖中,积为长堤,使漕舟无患。


  七变:宋天禧四年,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以巨石为十哒,以泄横流”。此为高邮运河有西堤之始。


  八变: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朝廷采纳宝应老人柏丛桂的建议,“重筑高邮、宝应湖堤六十余里,两侧砌石护岸。又于界首到槐角楼之间,开筑直渠四十里,运道不复由湖”。此为高邮运河有东堤之始。


  九变: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平江伯陈瑄于高邮老湖堤以东“凿渠四十里,以避风涛之险”。

十变: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以“运舟入新开湖多覆溺,开复河于高邮堤东,南起高邮北三里之杭家嘴,向北到张家沟止,长四十余里,广十丈,深一丈有余,两堤皆拥土为堤,桩木砖石之固如湖岸,首尾有闸与湖相通,岸之东又设闸四、涵洞一,每湖水盛涨时,从此减泄,自是运舟不复由湖,往来者无风涛之虞,人获康济,被赐名为“康济河”。


  十一变:明神宗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漕运总督吴桂芳修复高邮诸湖老堤,“紧靠西堤挑筑康济越河四十里,并以中堤为东堤,原有东堤遂废。”


  十二变: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漕臣王宗沐檄郎中许应达修筑高邮护城堤,用砖石砌成,西北杭家嘴小湖口各数百丈(从挡军楼起,到华严寺止)。


  十三变: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总督河漕刘东星开挖江都邵伯越河,北接康济河;又开挖高邮界首越河,南接康济河,北接弘济河。两越河开挖时均添筑了东堤。从此高邮运河全线有东西堤。


  十四变: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河道总督靳辅于清水潭,采取避深就浅的办法,绕开原来的河线,重新开河一道,改筑东、西堤与旧河堤相接,使局部河线形成了一个大弯子,后来称马棚湾,所开新河称永安新河。
  十五变: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河陈鹏年于高邮城外建护城堤。第二年建护城堤砖工长一千六百八十八丈,砖高十五、六层至二十层不等。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大理寺卿汪隆、通政使德尔敏加修高邮护城堤。
  十六变:1956年11月至次年6月,新筑高邮界首镇南四里铺至高邮城镇国寺塔运河东堤,即在昔日康济河之东,筑新东堤26.5公里,由此形成今日两河三堤。原在高邮城西门内的镇国寺塔被隔至运河中堤东(1975年将塔西鱼塘拓宽浚深并挖通南北两头以扩大行水断面才隔至河心岛)。


  十七变:1959年4月至7月,完成宝应县胡成洞至高邮界首四里铺10.7公里和高邮镇国寺塔至江都鳅鱼口长23公里新西堤。堤顶真高12.5米,堤顶宽6米,迎湖面在真高8米处留有40至50米防浪林台,迎河面在真高7.5米处留有5米宽青坎。
  十八变:1984年12月至次年10月,高邮临城段运河拓浚工程胜利完成,搬迁东堤2840米,北起染化厂,南至水泥厂,大堤东移30至60米;拓浚航道4000米,北起磨盘坝,南至琵琶洞,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


  其实,谈高邮运河历史变化,不能局限于谈河线的变化。水源的变化非常关键,水是河道的生命,历代水源的变化是导致高邮运河河线、河床、堤防、水工建筑等变化的重要原因,其内容纷繁复杂,限于篇幅,不再铺叙。

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里运河 高邮湖
【岁寒诗家】黄海涛诗词|纵使运河流日月,经年依旧是唐风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 第三卷 运河上 ~~~ 第三卷 运河下
漫话宝应湖历史渊源
因邮成城,只此一家;四隅洼,城基独高,故名高邮
北五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